從寒門子弟到哈佛博士 港大教授徐國琦想對年輕人說這些話

2021-01-10 網易教育

(本文為網易教育獨家採訪,轉載請註明來源)

徐國琦,1962年出生於安徽省樅陽縣一個家境貧寒的農民之家,先後就讀於安徽師範大學、南開大學以及哈佛大學,最後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成為享譽國際的歷史學者,現為香港大學著名教授。

近日,網易教育專訪到徐國琦教授,徐教授和藹可親,為人真誠,講述了自己的傳奇人生和學術經驗,也對熱播劇《都挺好》反映的社會現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並對高考學子發出肺腑之言。


徐國琦,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香港大學歷史系特聘講座教授

網易教育:徐教授,您從寒門子弟到哈佛博士再到香港大學歷史系教授,您覺得哪些事改變了您的一生?

徐國琦:第一個轉折點就是高考。沒有高考,大概也就沒有我後面的經歷了,因為我們鄉下子弟,在高考恢復之前唯一的出路就是當兵,所以1977年,鄧小平先生恢復高考,對我們來說是一個轉折點。我個人的人生軌跡跟改革開放是連在一起的,當時的高考儘管是「華山自古一條道,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但我考上了,因此一步步地從安徽走向天津,走向哈佛,然後就變成所謂的國際學者,所以高考是我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

第二個轉折點,是我碰到幾個非常好的老師。我到南開求學的時候,我的導師是楊生茂教授,楊生茂教授是國內鼎鼎有名的、頂尖的美國史專家,我們師徒關係特別好,我們當時有個君子協定,等我完成了他的一個國家重點項目「美國外交政策史」,他就要送我出國。後來,我把書稿完成之後,楊先生一諾千金,1990年就支持我出國。

第三個轉折點,是當時我到哈佛求學,碰到一個日裔教授入江昭(Akira Iriye),他是美國史學界的一代宗師及國際史學派的開山鼻祖,入江昭教授也是我人生的一個轉折點。

所以,我的人生有兩大導師——中國的楊生茂教授和日本的入江昭教授。

哈佛大學對我的影響也很大,自從到美國留學之後,我的人生和學術軌跡就跟哈佛大學息息相關,不僅是哈佛的學生,也在那做了幾年助教,我的幾本書也是在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所以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轉折點,然後就一步步成為所謂的國際學者,從英語不會、英文考零蛋到最後靠英文謀生。


《都挺好》劇照

網易教育:最近的熱播劇《都挺好》裡,蘇家老大蘇明哲說:「像我們這樣沒有資源沒有背景的家庭,考學是改變命運的唯一出路。」您同意這種「一考定終身」的觀點嗎?

徐國琦:這個應該是關鍵的一步,無論你多麼優秀,沒有這關鍵的一步就回很難,所以,高考對寒門子弟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敲門磚。

因為如果你的腳沒踏進門,前面的道路就會很難走,所以我覺得考學也許不是最重要的,但是是極其重要的一步。就像我,如果不是考上了大學,那麼可能就在鄉下過一生,人生的軌跡可能就完全不一樣,所以我覺得考學還是非常重要的。

考上大學之後,不管是寒門子弟也好,豪門子弟也好,都在同一個起跑線上,所以同一個大學裡,有的人成材了,有的人不成材,這就是後面的人生造化了,這個另當別論,但關鍵的第一步要邁好。所以,我覺得考上大學非常重要,當然,現在也有別的成才之路,但是在70年代末以前,這個機會是沒有的。


徐國琦教授在上課

網易教育:為了能出國留學,《都挺好》中蘇明哲清華大學畢業後一直專注學習,最後上了史丹福大學,這其實也是當下很多中國學生的選擇,——即使在國內很好的大學畢業了,也想出國深造。您怎麼看待這樣的社會現實?

徐國琦:我覺得可能跟現狀和追求有關係,可能還是時代的產物,今天的中國跟30年以前的中國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30年以前的中國,就是我年輕時候生活的中國,物質極其貧乏,生活比較貧困,工資低,學術資源不多,那時候,年輕學子到國外求學可能是比較好的一個途徑。

但是今天,國內也有機會了,也不見得非得到國外去闖天下。

所以,一個是人,一個是時代,還有一個是環境,不是每個人在海外都能成功,有的人在國內也成功了。這完全就看你自己的考量,你的價值判斷,還有人生規劃。


從英語考0分到靠英語謀生,徐國琦教授講述學英語秘籍

網易教育:您曾在哈佛大學讀書,並出版過多本英語專著,在英語的學習方面,您有哪些好的學習方法和建議?

徐國琦:很簡單,就像我在《邊緣人偶記》中寫的,我在1980年參加高考時英文是0分,但我特別喜歡研究美國,後來到了美國,就像不會遊泳的人一下被推到大海。所以,沒有什麼東西是上天給你的,一定要努力,就像學英文,我從一句英文都不會到最後靠英文謀生。

如果你人生經驗豐富,你知道你要說什麼要寫什麼,那麼語言只是一個工具,這個工具很容易掌握。

大家現在聽我的發音,我還是安徽口音,但是我可以在世界上最好的出版社出英文書,他們也從來不說我的英文有問題,所以,我覺得如果我能做到,大家肯定都能做到。

只要你喜歡,只要你付出努力,沒有什麼過不去的「火焰山」,都可以做到的。


徐國琦教授在新書《中國人與美國人》的北京大學座談會上

網易教育:您覺得一個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

徐國琦:最關鍵的是批判精神。不管是什麼知識,自然科學也好,人文科學也好,那些東西是學來的,隨時都會過時的,而你的批判精神是永久的,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所以,第一個是要有批判精神。

第二個,要有使命感,要找到你的人生方向。你只有有使命感,才可以鍥而不捨,才可以樂在其中。

所以,批評精神加使命感,加後天努力,應該是所有人成功的階梯。

網易教育:在求職和求學兩條路上,您有哪些建議給青年學子們?

徐國琦:我覺得,求職跟求學應該是是一個銅板的兩面,應該是相輔相成的,但不能混在一起。

中國的教育有一個問題,就是大學已經變成一個職業培訓所。我覺得大學應該是培養人安身立命的地方,就是培養批判精神、人文精神、價值觀,然後再走向職業學校,比如法學院、商學院、醫學院,所以職業規劃也可以變,如果哪一天你覺得這個不適合你,你就可以變。

所以,我感覺還是要找出一條最適合自己、你擅長也喜歡的路。就像孔子說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一定要找一個「你好、你也樂、你也擅長」的方向,這是關鍵的。

網易教育:請您作為過來人,對高考學子們說幾句話。

徐國琦:我當年參加高考是「華山自古一條道」,今天的高考學子們,你們面臨的選擇很多了。但不管面臨什麼選擇,我覺得都要be yourself, be happy, be confident. 第一個你要知道你是誰,第二個你一定要幸福,第三個你一定要自信。只要達到這「三個B」,你就會所向披靡,即使高考沒成功,你的人生依然會無限美好。


徐國琦教授新書《中國人與美國人:一部共有的歷史》

本文來源:網易教育 責任編輯: 劉淑芬_NQ4973

相關焦點

  • 「為寒門子弟著想」的真相:分數至上,真對寒門子弟更有利?
    這些反對聲,口口聲聲是為寒門子弟說話,為寒門子弟爭取公平的求學機會、升學機會,可是,如果理性思考,卻會發現一個事實,這些打著為寒門子弟說話旗號的聲音,實質讓寒門子弟的機會更少,讓城市學生得到更大的利益。「分數面前人人平等」,以簡單的邏輯理解,這給了每個學生平等競爭的機會,然而,這只是結果公平,給所有學生同場競技的機會,卻沒有考慮起點公平與過程公平。
  • 【專訪】歷史學家徐國琦:太強調不同,會被狹隘的民族主義所蒙蔽
    徐國琦1962年出生於安徽省樅陽縣下橋村,先後在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系、南開大學歷史系學習。1990年,他進入美國哈佛大學攻讀歷史學博士,主要導師為入江昭(Akira Iriye)教授。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入江昭的帶頭之下,歷史學界開始強調國際史的重要性,要求打破民族國家界限,強調文化、非權力因素的影響。
  • 寒門子弟,別入法檢?
    文 | 上裡巴人來源 | 法眼觀察(fygc20140416)和律師通(yunfalvshitong)(本文經授權轉載)刷朋友圈刷到了《寒門子弟,別去考法檢,去做律師吧》一文,仔細閱讀了三篇,作為一名入了法院門的寒門子弟
  • 徐國琦:理解傅高義的三個關鍵詞
    香港大學歷史系教授徐國琦接受澎湃新聞·私家歷史的採訪,回憶了他與傅高義先生的30年交往經歷。他指出,要理解傅高義,一定要在全球化語境下,把握三個關鍵詞——the man、the scholar、the Legend(人、學者、傳奇)。以下是徐國琦教授的訪談整理。傅高義教授虛懷若谷又充滿激情的學者我是1990年到哈佛大學讀書以後認識傅高義的,至今也有30年了。
  • 哈佛教授:聰明的父母不會說「好好努力,我們這輩子就靠你了!」
    「好好努力,我們這輩子就靠你了」,這是中國的很多父母從小就會對孩子說的話。可問題是,單純靠孩子很多時候是靠不住的,尤其是階層逆襲這件事。2016年,哈佛大學教授帕特南和他的團隊在花了數年時間,研究了107個美國出身於工人階級和中上階層的年輕人,出了一本書叫《我們的孩子》。
  • 為什麼人們說現在「寒門子弟」越來越難出人頭地?你覺得什麼原因
    有網友說,現在為什麼有人說「寒門子弟」越來越難出人頭地?到底是什麼原因?是自身的性格還是社會環境呢?這一點也就是人們經常說的「寒門子弟」越來越難出人頭地的主要原因有人通過近些年的高考數據分析發現近30年我國重點高校生源中寒門子弟的佔比越來越少,以北京大學為例,2000年之前每年錄取的學生中寒門學子佔比大約30%,然後就一直在緩慢的下降,到2017年寒門子弟佔全部學生的比例已經不到10%,這還包括那些寒門子弟特招計劃的名額,如果不算特招名額這一比例遠遠低於
  • 逆襲,寒門子弟成功的唯一出路
    可能你會有懷疑,但絕大多數時候這句話是正確的,因為它被無數的寒門子弟驗證了。因為他們擁有更多的資源、更強大的背景、更好的教育……成功對他們來說,遠比那些底層的人更容易……(這裡的「成功」是大眾眼中的成功,除非你有更高的人生追求)所以對於底層的寒門子弟來說
  • 上大學對於寒門子弟的意義
    但是,對於一個寒門子弟,上不上大學則意味著今後你要過怎樣的一種生活。之前看過一篇發表在雜誌上的深度好文:《我奮鬥了18年,不是為了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文章深刻地記錄了一個出生寒門的農家子弟,在奮鬥了18年後看似獲得了和大都會裡的同齡人一樣的機會,但是那些根植在內心深處的家庭出生、生活方式、財務觀念,並不會因為學位、公司名氣、收入這些外在的符號而發生改變。
  • 馬雲又獲博士學位,港大教授:他是世界上最成功的老師之一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兼港大校監林正月娥授予企業家馬雲、蒙德揚與科學家鄧青雲3人名譽博士學位,以表彰他們在科技、學術、社會等方面的傑出貢獻。在典禮現場,馬雲身穿象徵社會科學名譽博士的紅綠禮服。這已經是馬雲一生中第5次被授予博士學位。
  • 斯文掃地添新解:從孔子到科舉士子,再到如今這位寒門子弟的恩師
    新京報官方帳號的文章《班主任「跨省堵人」,是想向苟晶道歉還是施壓?》一文,讓公眾看到了新時代的「斯文掃地」!於是,孔子對弟子講出了上述這番話,大意是:周文王逝去之後,周王朝的禮樂文章也隨之消失了嗎?如果是上蒼要消滅它,那麼我作為後來者就不可能再擁有文王時期的禮樂文化;既然上蒼沒有令斯文掃地,匡人又能把我怎樣?孔子曾經向老子李耳學習周禮;在齊聞韶樂之美,三月而不知肉味。
  • 寒門子弟,憑什麼考公務員?
    寒門子弟,憑什麼考公務員?先說答案:因為公務員是寒門子弟逃離農村、紮根大城市、擺脫貧困、跨越階層的最好職業。我不談大道理,只談寒門子弟在大城市紮根必然面臨的兩個現實問題及解決辦法:一是買房;二是結婚。如大多數農村孩子一樣,我從來沒有想過買房,「買房只是買70年居住權」的觀念深入骨髓。當時和同事租在公寓裡,一起吹牛打牌好不自在。後來,他們相繼買房,搬出公寓。三年後,我也談了女朋友,第一次有了「是不是也要買房」的想法。一看房價5000,太貴了,工資才1000塊左右,太不合理了,買一百平要五十萬,我不吃不喝要幹小五十年才能買得起,價格肯定是虛高的。
  • 從結構主義視角論寒門子弟的階層困境與教育突圍
    由於我國寒門子弟主要集中在農村學校中,他們所面對的主體具有明顯的弱勢特徵,家長群體弱能化、同輩群體低質化、教師群體老齡化,從而影響到寒門子弟的教育資源、教育氛圍和教育目標。 可以說,同輩群體是孩童成長最為重要的夥伴,同輩之間的互動會影響到孩童的成長狀況。然而,由於農村人口的外流,導致寒門子弟集聚在農村學校,寒門子弟所接觸到的同輩群體均為與之有著相同出身的孩子。他們受制於家庭環境和社區環境的限制,眼界狹隘、能力有限、性格內向、缺乏自信,行為不受理智控制。
  • 清華教授:單憑努力考985,寒門子弟需要特別的家庭條件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晉軍,在一次社會學概論課上給新生們說,「你能來清華,不僅是因為你努力,更是因為你的父母。」這是清華大學對歷年的數據統計後得出來的結論。殘酷現實: 越優秀的大學寒門子弟越少據清華大學的資料顯示,2019年內地招生的3400名學生中,只有26.3%的學生來自西部地區,只有19.3%的學生來自農村及貧困地區。在國家幫扶政策下,也只僅有這小部分學生能夠上頂尖學校。其他985/211大學基本上都是這種情況。
  • 徐國琦:跨國史、共有的歷史與中美關係史
    主講人徐國琦教授主持人馬建標(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今天我們非常榮幸邀請到香港大學歷史系的講席教授,享譽全球的國際史學者徐國琦老師。那時,徐老師剛從哈佛曆史系博士畢業未幾年,正在美國卡拉馬祖學院任教。儘管是初次見面,徐老師確實對我很信任。會議期間,他說他的新書很快要在劍橋大學出版,也就是《中國與大戰》,希望能由我翻譯成中文。我當時誠惶誠恐,我覺得我還是碩士生,能夠承擔這樣一個重要的任務嗎?
  • 寒門難、寒門苦,寒門學子難考985?清華兩學霸2段話發人深思
    此後每隔七年,導演都會重新採訪當年的這些孩子,暢談他們的生活。在2019年的最新一集裡,當年那群小孩都已經63歲。他們的人生軌跡可能會讓很多相信童話的人失望——上層社會的小孩們入讀牛津大學,如今已經是著名律師、著名教授;中產階級的小孩也個個事業有成,對生活仍然充滿了夢想;而來自社會底層的孩子,常常與失業為伴,他們的孩子,也極少能上到大學。國外情況如此殘酷,讓人不勝唏噓。
  • 寒門子弟從事公職是怎麼樣的一種體驗?沒有想像那麼複雜!
    寒門子弟從事公職是怎麼樣的一種體驗?從這個問題的背後,我好像總感覺有點寒門子弟很難從事公職人員的意思,但是我個人認為恰恰相反,從事公職人員的大多數都是寒門子弟!我自己就是寒門子弟出身,曾經也從事過公職人員,還管理過很長時間的人事檔案,實話實說,絕大多數公職人員都是普通家庭,這是事實!那麼寒門子弟從事公職人員是怎麼樣的一種體驗呢?今天我們一起交流一下!
  • 寒門博士,一心只想裝錢的博士帽還能裝的下科研嗎
    一個就是西交大藥理學博士自殺了,一個國家重點大學的博士生就這麼突然隕落。兩件事,兩種心情,兩種感慨,背後卻都投射出我們這個時代的心態。寒門博士自殺,最博人眼球的是寒門兩個字,寒門究竟有多寒,一味強調寒門對這件事的分析毫無益處。現在的寒門只是一種感覺,而並非真正的寒門,不用去講具體的事例,例子只能讓我們從情感上體會到寒門的寒,卻並不能讓我們了解真相。
  • 昆明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拼爹的時代,寒門子弟還有出路嗎?
    我想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這對其他的參賽者公平嗎?有多少人看到這個信息,會頓時對未來充滿焦慮,尤其是那些寒門子弟,沒有優秀的爹媽,他們會怎麼想?當然,怎麼想不重要,而是在實際生活學習中,他們處在這種拼爹的時候,該如何突圍?他們還有出路嗎?
  • 哈佛大學教授憂心中國教育:北大博士水平不如香港學士
    哈佛大學華裔教授丘成桐憂心中國的教育:大學生現在的水平越來越差,不僅教養在下降,連學習能力都在下降。最好的中國大學畢業生,被錄取到哈佛讀研卻連基本的學習能力和基礎都成問題,會連正常的考試都對付不了,因為不懂真正的數學思維。北大自豪的「傑出博士生」寫的畢業論文,連香港中文大學的本科生論文都趕不上,卻被北大的教授們吹為神童,鼓勵他申請到哈佛大學當教授。
  • 港大ICB、港大SEA 顧問委員會成立
    梁定邦博士擔任顧問委員會主席。、第十、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伍淑清博士,蘭桂坊集團主席、蘭桂坊協會主席盛智文先生,香港數碼港管理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林家禮博士,高風諮詢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謝祖墀博士,哈佛大學醫學院對外教育院長 David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