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文掃地添新解:從孔子到科舉士子,再到如今這位寒門子弟的恩師

2020-12-23 乾隆娣

新京報官方帳號的文章《班主任「跨省堵人」,是想向苟晶道歉還是施壓?》一文,讓公眾看到了新時代的「斯文掃地」!

01「斯文掃地」的出處

「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論語子罕》

這就是成語「斯文掃地」的原始出處。《論語子罕》記錄了孔子再次來到匡地,回想上次被匡人誤認作陽虎的經歷,依然心存畏懼。於是,孔子對弟子講出了上述這番話,大意是:周文王逝去之後,周王朝的禮樂文章也隨之消失了嗎?如果是上蒼要消滅它,那麼我作為後來者就不可能再擁有文王時期的禮樂文化;既然上蒼沒有令斯文掃地,匡人又能把我怎樣?

孔子曾經向老子李耳學習周禮;在齊聞韶樂之美,三月而不知肉味。所以,孔子是正統禮樂文化的踐行者、傳承者,他的「匡人其如予何」,底氣十足,誓死不會辱沒斯文!所以,無論朝代如何更迭,儒家思想最終成為中國正統帝王思想;作為儒家思想的創立者,孔子,也最終成為人人仰慕的「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02「斯文掃地」的傳統內涵

孔夫子對中國歷史的最大貢獻之一,就是教育下移,讓寒門子弟獲得讀書改變命的機會。然而,在古代科舉取士中,為了金榜題名,一些士子冒險作弊。於是,朝廷對科舉考試的監考檢查制度也不斷升級。據說,最嚴苛的是清代,士子進考場時,連腰帶都必須解開,以便檢查是否夾帶小抄,搞得原本斯文的讀書人,必須拎著褲子等待搜身,號稱「斯文掃地」!也就是文人的尊嚴被一掃而盡。

03想不到,今天的這位班主任老師又為「斯文掃地」添新解

新京報官方帳號報導的那位班主任老師,23年前親手剝奪了一位寒門弟子進京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讓自己 女兒冒名頂替上大學。而今,又不惜年近八旬的身體,帶著幾條山東大漢,奔波700多公裡,堵在了那位「奮鬥了23年,才在命運裡扳回一局」的寒門子弟的工廠門口。!

作為孔子故裡門徒,本身做的就應該是維護教育公平與教育尊嚴的工作,卻實實在在做起來令「斯文掃地」的勾當,讓教師職業蒙羞,將來有何面目去見孔夫子?

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

孔子對弟子子路說的是從政者要「正其身」,又何嘗不是在說教育和育人者呢?教育要「正人」,育人者首先要自身正呀!自身正,方能為弟子們「正其身」。身為班主任老師,監守自盜已經觸及法律底下;不思悔改,還要一錯再錯?可否以此看作這些年一貫作惡,所以不知惡貫滿盈?因為,作為一位重點高中的一線教師,單單一位班主任的身份,是無力篡改高考成績、截留錄取通知書、提取被頂替者檔案和戶口、通過高校錄取身份核驗等一系列關卡的,沒有「一條龍」服務,沒有這些輸送學生的高中、隸屬的教育局、檔案管理、戶籍管理、高校錄取等織成的一條關係網、權利鏈,是不可能獨自操作成功的。

我們打擊了那些年高考舞弊,多傾向於打擊考生「斯文掃地」,想不到,竟然也有教師如此令「斯文掃地」!乾隆娣願與志同道合的小夥伴們對此分享暢聊!

附乾隆娣往期文章,歡迎點擊連結繼續閱讀。感興趣的小夥伴,記得分享你精彩的點評哦:

端午節:賈元春賞賜紅麝串與法海密受雄黃酒——姻緣際遇何其悲喜

《紅樓夢》▏瞞天過海「調包計」告訴你:冒名頂替,最終沒有贏家

《西遊記》▏最詭異的是妖怪的「保護傘」:從真假國王到真假唐僧

相關焦點

  • 科舉是古代加強版高考,考不上的天天埋怨,科舉制被廢除後又慌了
    與生活在城市裡的大戶子弟相比,科舉廢除下受到衝擊最大的依舊是絕大多數基層讀書人,他們無法像大戶之弟那樣通過捐納為官,更拿不出資金出國留學,或進到京城、省城的新式學堂深造。劉、朱二人的想法與千年來寒門士子的願望是一致的,但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們二人生活的時代早已不再是傳統的農耕時代,而是處在農耕時代向近代化的過渡帶上。
  • 古代成為進士有多難,中舉對於寒門子弟意味著什麼?
    一個家裡有兄弟兩個,哥哥如果科舉失敗了,弟弟的學問再優秀也不能參加考試。還真不要笑,這種不可思議的事情古代常常發生。如果哥哥先弟弟參加科舉考試,結果哥哥考試失敗,那么弟弟得先等哥哥成功了再去考試。雖然說歷史上有不少弟弟先哥哥中的,但那些都是特例。畢竟能記錄到歷史中的,都是有一定段位的了。不是說弟弟如果考試會違法,但會於禮不合,會被人恥笑。
  • 為何說唐朝的科舉是「豪門貴族」內部的科舉?難怪唐之後再無貴族
    在隋文帝再次收拾並統一了舊江山之後,隋朝想通過科舉這條路來達到皇家集權,但替代隋朝的依然是貴族出身的李氏王朝。在唐朝,能通過科舉進入仕途的人一般都來自帝國之內最顯耀10個家族的子弟。甚至在很多年裡,在沒大比之前就經各派間磋商和談判之後確定了錄取士子的名單。
  • 中舉、中進士對寒門子弟來說有何意義
    而有唐一代真正能通過科舉進入仕途的寒門子弟其實並不多,大部分還是豪門氏族比較多,這也和當時的社會形勢以及受教育程度有關。 所以,在唐代「中舉」、「中進士」,也就那麼回事兒,不如後世的榮耀。
  • 明代科舉嚴苛,一招及第全家風光,寒門出頭的必經之路!
    殿試不像之前那樣考很多場,它只考一場國事策論,考題由內閣大臣親擬考試前一天再皇帝欽定。在《明朝紀事本末補編》卷二有記載:"洪武三年五月詔定科局考試,考"時務策一道,惟務直陳,不尚文藻,限一千字以上"我們這些貢士們在三月十五的早上到朝廷內府進行考試,皇帝會親自到場進行賜題。
  • 古代科舉考試如何保證公平?
    原創 小北 北京大學出版社每個朝代都設計了各種各樣的制度來保證公平,從對監考官員的軟硬兼施,到對科舉考生的嚴密監測和防範,而這麼做只是為了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這個龐大帝國的社會流動,因此儘管關於「八股無用」、「科舉累人」等的批判由來已久,但是科舉制度仍然一直延續到晚清。
  • 幾家歡喜幾家愁:從科舉到高考制度
    到了隋朝,以儒家思想為主的科舉選拔機制基本形成。一千多年科舉制為歷朝歷代選拔了大量官員,儒家思想也成了家喻戶曉的傳統文化代表。高考仍是當代寒門出貴子的重要途徑社會的公平性是當權者無法迴避的歷史難題。科舉制剛好滿足了底層人士需要,學而優則仕成了多數讀書人的價值觀。於是有了寒門出貴子的傳說。通過各種戲劇故事,寒門狀元廣為人知。
  • 「為寒門子弟著想」的真相:分數至上,真對寒門子弟更有利?
    「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只有按考試分數錄取,才能讓無家庭背景的寒門子弟享有公平的競爭機會。」「超級中學給了不發達地區、貧困地區農村孩子命運上升的通道,沒有超級中學,農村孩子怎麼接受更好的教育和城市孩子競爭?」「對鄉村孩子進行素質教育,這是何不食肉糜,他們有城市孩子的條件嗎?他們只有加班加點的學習,才能有機會考過城市學生,把握自己的命運。」
  • 袁世凱廢科舉
    至聖先師 孔子在14世紀,歐洲來華人士便將中國自隋唐以來實行的通過科舉,即統一考試的選拔人才模式,向本國做了詳細介紹和推薦。進士及第中國是文官制度的發源國,為世界現代文官制度提供了典範,科舉制度是中國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古老中華帝國長期充滿活力,中華文化的生生不息,科舉制度功不可沒。孔子說過:「學也,祿在其中矣。」
  • 從寒門子弟到哈佛博士 港大教授徐國琦想對年輕人說這些話
    徐國琦,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香港大學歷史系特聘講座教授網易教育:徐教授,您從寒門子弟到哈佛博士再到香港大學歷史系教授,您覺得哪些事改變了您的一生?徐國琦:第一個轉折點就是高考。徐國琦:這個應該是關鍵的一步,無論你多麼優秀,沒有這關鍵的一步就回很難,所以,高考對寒門子弟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敲門磚。因為如果你的腳沒踏進門,前面的道路就會很難走,所以我覺得考學也許不是最重要的,但是是極其重要的一步。就像我,如果不是考上了大學,那麼可能就在鄉下過一生,人生的軌跡可能就完全不一樣,所以我覺得考學還是非常重要的。
  • 自古寒門難出貴子
    隋朝的第二任皇帝——隋煬帝,雖然歷史學家對這位皇帝褒貶不一,但是都無法否認,他改進的科舉制度是封建社會的一大進步。在隋朝以前的科舉,大部分都是經過層層推薦而來,這樣其實很利於貴族和地方豪強的勢力發展,到隋朝的科舉,真正從推薦到考試成績,也是選拔標準從品德到才能的轉變。到了唐代之後,科舉沿襲隋朝制度,只是在考試科目上做了增加,分為口試和筆試,又對口試和筆試進行細分。
  • 唐朝的一場科舉考試,改變了多少詩人的人生?
    有了科舉,選拔官吏之權收歸中央,不管是世家子弟,還是寒門士子,都可「投牒自進」,通過考試取得做官資格,改變命運。唐太宗進一步完善隋朝開創的科舉制,當李世民在宮門遠遠望見新晉進士魚貫而出,感慨「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時,這一影響後世一千多年的選官制度,正徐徐拉開帷幕。
  • 兒行千裡、與母同行,劉秀祥從寒門學子到特崗教師,只為教書育人
    寒門貴子,一直是人們討論的熱點。當曾經的寒門子弟劉秀祥,成為特崗教師,並成為了許多貧寒學子的希望,筆者以為不要將劉老師視為寒門學業上的最後一根稻草。在2008年,劉秀祥考入山東臨沂師範學院,也就是如今的臨沂大學。
  • 從明代科舉到現代高考
    考得好的偷著樂,再把下一代仔細培養。考得一般的偷著難過,再摩拳擦掌寄希望於下一代。高考,決定了大學的層次,進而決定未來的朋友圈,未來的工作,很大程度上也決定學生的未來。高考是個魔鏡,折射出各種訴求。唐代雖然有科舉,但後期藩鎮割據,節度使基本成了世襲,皇帝選拔的人才也難以派到地方任職,科舉的威力也大打折扣。唐朝的結束,也是源於落第的黃巢。上升之路不暢,於是乎&34;,敲響了大唐覆滅的喪鐘。
  • 寒門子弟,別入法檢?
    當我們選擇一種的職業的時候,我們首先還是要問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這是一個可以選擇遵從自己內心的時代,不要讓暫時的困境遮住了未來的路
  • 別再罵毛坦廠中學了,沒有它「寒門子弟」何來出頭之日
    因為它是寒門子弟唯一改變命運的方式,不進高考工廠,就只能進真正的工廠,然後平庸地過完一生。所以為什麼不給自己的孩子一次機會呢? 而那些不斷提倡高考改革的,是否又考慮過寒門子弟的感受呢? 就最近,那個工地上接到北大錄取通知書的曲靖小夥崔慶濤火了,高考結束後的他,就跟著父母在建築工地打工,郵局把北大錄取通知書送來時,他正在拌砂漿,滿身灰塵,工作人員到了,他才在旁邊盛水的塑料桶裡洗了手,又在紅T恤上擦乾淨,接過通知書。父親不識字,母親就把通知書上的內容一字一句念給父親。
  • 寒門子弟,憑什麼考公務員?
    寒門子弟,憑什麼考公務員?先說答案:因為公務員是寒門子弟逃離農村、紮根大城市、擺脫貧困、跨越階層的最好職業。我不談大道理,只談寒門子弟在大城市紮根必然面臨的兩個現實問題及解決辦法:一是買房;二是結婚。不要總覺得身上沒現金就抱怨,沒賺到30萬就不敢買100萬的房子,欠銀行一點錢就睡不著覺,這是農村孩子的通病。我舉的兩個例子,如果意識上不擺脫貧困,就很難實現。比如現在,無論哪個大城市,收入與房價比,都是小巫見大巫。所以,要改變「等賺夠了錢再去買房,再去消費,再去享受生活」的理念。畢竟,公務員是賺不了大錢的。
  • 孔子動不動全國演講,還建學校收弟子,他的收入來源是什麼?
    孔子仕途坎坷,沒有做幾年官,所以,他的個人資產應該不算雄厚。辦學這件事,自古以來便是極為耗資材的,修建學府、採辦文具、購買書籍,顯然都是大額開支。那麼,孔聖人哪來的錢開館辦學?首先,孔子拉到了不少贊助。
  • 古代科舉考試也有作弊和替考?被發現後,會受到什麼樣的處罰
    科舉考試是中國古代選拔人才的一種常規手段,它不僅針對於貴族子弟,更是為寒門學子提供了一個步入官場的機會。那麼在古代科舉考試中。出現過作弊或替考的現象嗎?如若皇帝亦或其他官員發現,又會怎麼處理考生呢?清朝乾隆年間曾經發布過《欽定科場條例》:「科場為國家掄才大典,關係綦重,向來外場弊竇多端,士子懷挾文字入場,希圖戈獲。
  • 從結構主義視角論寒門子弟的階層困境與教育突圍
    由於寒門子弟所處的是一個弱勢的自閉結構,學校無法突破自身的限制,個體同樣無法突破結構限制。 因此,國家必須打破農村學校結構的自閉性,引導寒門子弟進入到一個正常發展的教育環境中,才有希望改變寒門子弟依靠教育發展無望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