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科舉嚴苛,一招及第全家風光,寒門出頭的必經之路!

2020-12-20 青樓大茶壺

今天是我的大日子,三年一次的科舉考試開始了, 光耀門楣的機會就在此一搏了!

每一屆的科舉考試都是在過五關斬六將,經過層層考核選拔出最頂尖兒的才子委以重任,成為國之棟梁,整個家族也為此沾光,可謂一朝及第全家風光。

雖說如此但是科舉考試嚴苛的選拔制度也是令人緊張的,作為中央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所以朝廷對科舉考試的重視程度是非常高的,所有參與考試的各個官員都是皇帝欽定的,大大小小的官員多大百人,只為一場考試。

一、童試跨入科舉的敲門磚

在真正參與科舉考試之前,我們還需要進行三次資格考試。這三次考試統稱為童試,它包含了縣試、府試和院試。參與童試的考生不論年齡都被成為童生,寓意為莘莘學子的晉升之始。童生們參與考試需要提供個人的身份信息,戶籍證明,考生們也沒有年齡限制只要有學問想要前程都可以報名參加考試。

童試第一場考的是縣試,是由地方縣令主持,需要連考四場,考的是詩文辭賦還有國事策論,合格的童生就可以進行府試。府試考核的內容與縣試是一樣的,不同的是主考官是由所在地方的知府主持。通過後就是童試的最後一步,院試。院試的主考官為學政,一般是監察御史或者各部侍郎中來充任,任期三年由皇帝直接任命。院試考試的內容也與縣試和府試的大致相同,都是考詩詞國事策論。院試通過的童生都被稱為生員或是秀才,生員有資格入府州縣學進行學習。成為生員後不僅在社會地位上有了明顯提升,而且更重要的是獲得了參與科舉的一塊敲門磚。

二、鄉試科舉考試的首戰

成為生員後大家都會以科舉考試為最終目標拼命努力,今天的鄉試就是我科舉之途的首戰。

明代的鄉試基本上還是沿用了前朝的舊制,在《明史》中也有記載:"三年大比,以諸生試之直省,曰鄉試。中式者為舉人。次年,以舉人試之京師,日會試。中式者,天子親策於廷,日廷試,亦曰殿試。"

鄉試一般都是在八月份舉行的,所以也被稱為"秋試",鄉試一共有三場,通常是隔兩天考一場,如果遇到突發情況會視情況改時間。

參與鄉試的考生必須三次學業成績合格才可以參加,但如果是罷官閒居的官吏或是出生倡優的人是不可以參加考試的,還有需為父母服喪的人也不能參加考試。這個在《明史》卷七十《選舉二》中都有詳細記載:"其學校訓導專教生徒,及罷閒官吏,倡優之家,與居父母喪者,俱不許入試。"

鄉試的考試地點也不會像童試那樣,設在個人所處的地方舉行,它設在應天和順天(現在的南北兩京)或者是各地布政司所在地。鄉試的考試地點統稱為"鄉闈",而設在應天府的鄉闈因為在南方所以也被稱之為"南闈",設在順天府的因為是在北方所以也被稱之為"北闈"。

鄉試的考試內容其實與之前童試的內容也差不多,分別考三場。第一場考我們對於四書五經的看法理解;第二場考的是我們的論、判、詔、誥、章、表;第三場則考我們對當下國情的策論。其中首場考試我們所寫的文章必須為八股文,難度係數極高,講究文字對仗工整不可多也不可少,很難寫好。在《七修類稿》中也有關於鄉試文章規範的記載:"第一場經義一篇,限五百字,四書一篇,限三百字第二場禮樂論,限三百字以內第三場,考策時務一道,務直述,不尚文藻,須一千字以上"

在鄉試考試合格的人被稱為"舉人"而在鄉試中考取第一名的人則被成為"解元"。當我們成為舉人後就和秀才是不一樣的,秀才只是在社會地位上有所提升但是還不足以當官,而舉人就意味著就有做官的最低資格,並且獲得了下一場會試考試的資格。當然,在我們這個朝代中了舉當官的也是極少的,當也只能當些芝麻綠豆的小官,所以多數人還是會選擇繼續往上考。

三、會試科考第二戰

明代會試考核的形式基本也都依照著宋元時期的舊制來舉行的,但是在其基礎上做了一定的發展,比如試卷依照南北地域不同進行了區分等等。

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二月份左右舉行會試,所以被稱之為"春闈",還因為是由禮部主持的全國性考試所以它也有 "禮闈"的說法,這在《明良記》中也都有記載。

會試的考試內容規則也都與鄉試是一樣的,考試的時間流程也相同。會試考中的考生被稱為"貢士"貢士中的第一名也被稱為"會元"。一般我們這些考生在殿試前都不會見到皇帝,但是偶爾有皇帝會在會試結束後親自提問會元問題的情況。在《湧幢小品》中就有一段關於明太祖會試結束後親自出問題問當時的會元鄧奇緯的記載。

當然考取了貢士後也是有資格在朝中做官,但是其概率和舉人做官的概率一樣的低,無論是在中央還是在地方貢士做官都非常少,就算做也都是些無足輕重的小事,所以每個考生只要踏上了科考這條路都是奔著最後的進士去的。

四、科考最終戰殿試

明代殿試的形式具體都依照著舊制未有太大的變動,殿試的考試是在會試放榜後的兩三天,在三月初一舉行。但是在成化八年的時候殿試的日期改成了三月十五,由皇帝親自主持。

殿試不像之前那樣考很多場,它只考一場國事策論,考題由內閣大臣親擬考試前一天再皇帝欽定。

在《明朝紀事本末補編》卷二有記載:"洪武三年五月詔定科局考試,考"時務策一道,惟務直陳,不尚文藻,限一千字以上"

我們這些貢士們在三月十五的早上到朝廷內府進行考試,皇帝會親自到場進行賜題。考試的時間為一天,以太陽落山為止交卷。交卷後會有專門收卷子的官員集中將試卷收齊後交給封卷子的官員將所有試卷封上,再由他們轉交給掌卷官進行批閱。因為批閱的時間緊張所以掌卷官不可能每一份試卷都仔細閱讀,他們會提前將試卷分為三等,來確定三甲的人選,即:狀元、榜樣、探花,剩下的合格者都被稱之為進士。所有名次等級都確定好後,三月十八一大早由禮部人員將黃榜掛於宮廷外。三月二十狀元郎率領所有的進士進宮答謝皇恩。

殿試因為不同於之前的考試,所以在考場紀律上要比之前嚴苛更多,之前的考試考生都可以自行交卷離開,但是殿試交卷是不允許考生自己交的,都是由專人收卷封卷。並且由於殿試是皇帝親臨,所以會有皇帝直接賜予考生進士功名的情況。在《萬曆野獲編補遺》卷二中就有一段這樣的記載。

取得進士的考生不同於之前貢士、舉人,他們在朝中擔任的官職更多,選擇上也更優。話雖這麼說,但其實進士入朝當官官職的高低落差還是非常大的,有的進士可入朝為一品,而有的只能做那九品的芝麻小官,這也暴露了仕途上的黑暗。

而在這堆進士中佼佼者的"鼎甲",他們入朝為官當然要比普通進士機會大得多。狀元作為鼎甲的首位,他的學識文章可以說是萬裡挑一了,打敗了全中國數以百計的莘莘學子,走到了科舉的頂端。

但其實明代有些制度對於狀元來說是不公平的,如果考生名字與貴族皇室同音或是同名那他就會被直接除去競爭狀元的資格。因為考試為全國性的,所以考生非常多他們的姓名也會重複很多,為了避免放榜時有人冒名頂替狀元位,所以狀元郎的相貌也是評判他是否可以成為狀元的標準之一,若是貌不驚人那他就與狀元無緣了。所以能當上狀元不僅要相貌堂堂,自己的名字還不能與皇家相衝,最後才是頂尖的學問才識。當然成為狀元後,那他在朝中所擔任的官職都是較為重要的職位,皇帝也會十分器重於他。

作為第二三名的榜眼和探花,也都是安排在了朝中做官,多為大學士、翰林學士等正一品至正五品的官員。雖不及狀元郎來的風光但也都是身居高位了。

五、科舉考試寒門子弟出頭必經道路

從我的講述就可以感受到科舉考試制度的嚴苛,並且所要花費的時間周期也很長,所以有很多人考了一輩子頭髮都花白了連科考的大門都沒進去就瘋了。

既然這樣那為什麼每次科考舉行,無論什麼身份地位的學子都不遠萬裡也要趕考呢?因為十年寒窗無人問 一舉成名天下知。誰不希望有一天自己可以光耀門楣成就一番自己的事業呢,而科舉就是成就自己的那把梯子,雖然難爬但卻可行。

這群科考大軍中雖然是什麼身份地位的考生都有,但是絕大多數是那些寒門子弟,他們不像商賈人家雖沒權但是有錢,就算落榜也沒什麼大礙,更不像官宦人家世代為官根本不用科考就可以有遠大前程,他們沒錢沒勢只能通過科考這一條路為自己謀得一個好出路,所以科舉考試對於寒門子弟來說是必須經過且有希望的一條路。

科舉考試雖然困難重重但是它也是寒門子弟入仕途的最有效的途徑。在科考制度提出之前,中央想要選拔人才委以官職,最直接的手段就是通過旁人引薦,所以朝中官員多為貴族極少有寒門出身的子弟。所以說寒門子弟想要入仕基本是不可能的,除非遇到貴人,才有可能成功。而科舉制度的推出對於那些有著一腔熱血,又有才識和見地的寒門子弟終於有了入仕途的希望,畢竟靠自己和靠他人,還是靠自己博一番前程來的直接。至此,寒門子弟入朝為官的人數也就越來越多,朝中的勢力也不再是貴族當道。

雖然說科舉制度還是有它不公平的地方,但是它還是為寒門子弟擴大了入仕途的希望。每個寒門子弟心裡都印著那句話"十年寒窗無人問 一舉成名天下知",有對寒窗苦讀的辛酸,但更多的是對自己考取功名後,全家盡受榮耀的希望。

相關焦點

  • 政權分化丨明代士學精神引發教育危機,如何化解?
    明代從建國初期就重視教育,儒學思想在明代最受重視,也逐漸形成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在全國各個地方都設有教學機構,以科舉制度提拔寒門學子,使明代出現了許多的文人墨客,積累大量的人才儲備。明代在建國初期,安定天下、發展經濟、發展儒學、創辦學堂、建立科舉制度就是重中之重。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是在不斷改善中建立的,明代最初在中央設立國子監,後在地方設立學堂,書院的建立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學堂書院也逐漸在民間盛行起來,寒門子弟唯一的出頭機會就是學習,在沒有強大的家庭背景下,寒門子弟的求學之路並非那麼輕鬆。
  • 從明代科舉到現代高考
    人才的選拔,除了&34;的袁紹一門,普通人的出頭,基本只能靠推薦。所以有個好名聲很重要。才能優秀如曹操、諸葛亮者,也是如此。如果沒人推薦,很難得到重用。如果沒有水鏡先生和徐庶的推薦,諸葛亮只能一輩子&34;了,三國演義該是多麼無聊和乏味。
  • 三元及第是何含義?1200多年科舉史中竟只有16人獲此稱號?
    而對於參加科舉考試的學子而言,連中三元無疑是最大的殊榮,人們對於連中解元、會元、狀元的考生,也會給予無限的誇讚,"三元及第"的說法也由此而來,不過三元及第的難度可不小。從隋朝開始,一直到清朝末年,前後一千兩百多年的歷史中,只有16位學子摘得此項桂冠。
  • 古代狀元及第後,剛開始通常會授予什麼官職?
    主要是因為唐朝時期科舉制度剛剛興起,科舉制度並不完善。制度的不完善,容易帶來的一個後果就是科舉考試被世家大族把持,因此唐中晚期,科舉考試就被當時的世家大族保持,寒門學子很難有出頭之日,甚至出現了買狀元的現象。
  • 金華古子城:「桐齊簷,出狀元」,金華古代科舉史上的狀元及第
    到了宋寧宗嘉定年間,新枝丫長到與城樓屋簷一樣高,再次和屋簷齊,果然庚子年金華人劉渭高中榜首,成為欽賜狀元及第。這兩次都應驗了前面的預言,可謂金華科舉史上的美談。金華保寧men宋代金華狀元一共三位,還有一位則到了宋朝滅亡前夕,宋度宗鹹淳十年,義烏人王龍澤,被擢為一甲第一名狀元及第。此三公,史稱三元。
  • 夢幻西遊三維版唐代科舉及第的學子答案 科舉答案分享
    夢幻西遊三維版唐代科舉及第的學子喜歡把自己的名字寫在哪?來看看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唐代科舉及第的學子喜歡把自己的名字寫在哪答案一覽吧!
  • 歷史上「十分荒唐」的科舉考試,九個月大的小娃都能「狀元及第」
    歷史上「十分荒唐」的科舉考試,九個月大的小娃都能「狀元及第」科舉考試在封建社會的幾千年歷史中對維護社會穩定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總體來看,科舉考試還算比較公平,改變了魏晉以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用人體制,讓更多的社會底層才俊參與到政治活動中來
  • 春風引路入京城——由章綸一門三進士看明代的科舉
    這也反映了南閤章氏科舉蟬聯、簪纓相續,是這一時期浙東南在文化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家族。始於隋廢於清的科舉制度,前後時間跨度達一千三百多年,其中明代的科舉,基本代表了歷朝科舉制度最完備的一套流程。本期的「國風堂」就結合章綸家族的考舉盛事,來看看明代科舉的大略樣貌。
  • 「金榜題名時」科舉文獻「雲」展(一)
    歷史上讀書發跡者眾多,著名的有北宋理學先生羅適、南宋樞密院編修鄭霖、右丞相兼樞密使葉夢鼎、史學家胡三省、文學家舒嶽祥,明代有文學博士方孝孺、翰林院編修盧原質、禮部尚書李至剛等,清代科舉人才更是眾多。寧海有延續酷愛讀書之習,可見人們對讀書、教育的重視。
  • 科舉是古代加強版高考,考不上的天天埋怨,科舉制被廢除後又慌了
    高考專車歡送名場面一、農村顯然不會有太多錢供孩子讀書朱峙三,一位生於湖北鄉村的貧寒子弟,其生活軌跡如同萬千同命相憐之人,家境貧寒,其母沒有任何收入,全家僅依靠父親微薄的收入過日子在勉強可以溫飽的家中,朱峙三讀書考科舉便成為全家唯一的出路與希望,而朱峙三也被父親寄予厚望,7歲時父母便舉全家之力供其讀書。但朱峙三顯然不是小說裡狀元及第的主人公,他就連科舉考試中的第一關——府試都失敗了,而且是連戰連敗,連敗連戰。接連失敗的朱峙三不得不承認所謂的「宿命論」。他曾在日記中寫道:「科舉取士,寒士可以出頭,然老死其間未能得青一衿者,蓋十分之九也。
  • 我只知道三元及第,誰能告訴我六元及第是什麼?
    自隋朝建立科舉制度起,直到清朝滅亡。這大概1300年的時間裡,參加科舉仿佛成了讀書人,尤其是一些寒門學子唯一的出路。多少人寒窗苦讀數十載,就只為了一朝金榜題名時!但是高中,談何容易?一般正式的科舉分為三級:鄉試,會試,殿試。
  • 科舉制度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科舉考試都考了哪些?
    在公元607年,隋煬帝設立了十科舉人,而我們經常看到和聽到的「進士科」便是十科之一的「學業優秀聰明,文才秀美」。不過在隋朝時期,並沒有「進士科」這一說法,真正的進士一說,還是從唐朝開始的。  如果說科舉萌發於隋朝,那麼真正成型是在唐朝時期。
  • 唐朝的科舉考試才是真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漫漫求學路,對寒門子弟來說尤其艱難。官宦人家的子弟,生來就有「特權」去中央官學或地方官學上學,當然也可以在家塾上學。而非官宦子弟或者寒門學子說一般來說是不能進入官學的,即便能進,往往也需要大量學費。因此寒門學子求學的地方多半是村學、坊巷學、儒生自辦的私塾等。官學就是朝廷支持創辦的,我們該記得韓愈就曾在中央官學做過老師,官學的教學質量毋庸置疑。
  • 高考進行時,聊聊古代科舉「狀元」,這三位文壇名宿當之無愧
    然而在古代,作為高考的前身「科舉」,是許多讀書人羨慕、嚮往,甚至是為之奮鬥終身的存在,寒門學子走仕途光宗耀祖的必經之路,因此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之說。,作為選拔官吏的制度,始於隋朝,在唐宋時期得到了全面的發展,元朝時科舉中斷,朱元璋建立明朝重新劃分科舉,分為童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五個層次,一直沿用到清末光緒31年廢除科舉制度。
  • 三元及第:古代科舉最高榮譽,與現在高考狀元誰更難獲得?
    作為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方式,現代高考與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可以說有異曲同工之妙。「狀元」這個詞,也是從古代科舉來的。那麼狀元就是古代科舉制度的頂峰了嗎?實際上並不是,科舉制度的第一名叫做狀元,但這並不是科舉制度的頂峰,真正的科舉頂峰,是三元及第。
  • 三元及第:古代科舉最高榮譽,與現在高考狀元誰更難獲得?
    作為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方式,現代高考與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可以說有異曲同工之妙。「狀元」這個詞,也是從古代科舉來的。那麼狀元就是古代科舉制度的頂峰了嗎?實際上並不是,科舉制度的第一名叫做狀元,但這並不是科舉制度的頂峰,真正的科舉頂峰,是三元及第。
  • 科舉制度簡介
    自隋罷外選,招天下之人,聚於京師春還秋住,烏聚雲合。」唐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完備推翻隋朝的統治後,唐王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在唐代,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 五子登科墨盒、宋代抄手硯……「三元及第」科舉文化展亮相姜堰
    清代的可攜式油燈、考生號舍用的號爐、五子登科墨盒,宋代的抄手硯……近日,泰州姜堰舉辦「三元及第」科舉文化展。此次展覽由江蘇省文物局主辦,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姜堰區博物館承辦,主題為「家國之夢與大運河文明傳承」。
  • 狀元:千年科舉的特殊符號
    魏晉南北朝時,察舉演化成為「九品中正制」,察舉大權完全掌握在各地的豪門世族手中,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隋統一中國後,廢除地方豪族把持察舉的特權,「九品中正制」漸廢,隋朝開始試驗由中央設科目,地方舉人才,經考試後入仕的作法,這就是科舉制度的開端。因為隋煬帝喜文學,他始設的「進士科」後來成為科舉考試中最重要的一科。
  • 科舉制度小常識
    科舉制是中國歷代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制度,從隋代開始實行,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止,共經歷了1300餘年。由於科舉制度與今天的高考在某些方面有些類似,故也有「古代的高考」之稱。科舉考試制度自隋唐至兩宋,都沒有很大的變動,到了明清時期才有所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