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的大日子,三年一次的科舉考試開始了, 光耀門楣的機會就在此一搏了!
每一屆的科舉考試都是在過五關斬六將,經過層層考核選拔出最頂尖兒的才子委以重任,成為國之棟梁,整個家族也為此沾光,可謂一朝及第全家風光。
雖說如此但是科舉考試嚴苛的選拔制度也是令人緊張的,作為中央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所以朝廷對科舉考試的重視程度是非常高的,所有參與考試的各個官員都是皇帝欽定的,大大小小的官員多大百人,只為一場考試。
一、童試跨入科舉的敲門磚
在真正參與科舉考試之前,我們還需要進行三次資格考試。這三次考試統稱為童試,它包含了縣試、府試和院試。參與童試的考生不論年齡都被成為童生,寓意為莘莘學子的晉升之始。童生們參與考試需要提供個人的身份信息,戶籍證明,考生們也沒有年齡限制只要有學問想要前程都可以報名參加考試。
童試第一場考的是縣試,是由地方縣令主持,需要連考四場,考的是詩文辭賦還有國事策論,合格的童生就可以進行府試。府試考核的內容與縣試是一樣的,不同的是主考官是由所在地方的知府主持。通過後就是童試的最後一步,院試。院試的主考官為學政,一般是監察御史或者各部侍郎中來充任,任期三年由皇帝直接任命。院試考試的內容也與縣試和府試的大致相同,都是考詩詞國事策論。院試通過的童生都被稱為生員或是秀才,生員有資格入府州縣學進行學習。成為生員後不僅在社會地位上有了明顯提升,而且更重要的是獲得了參與科舉的一塊敲門磚。
二、鄉試科舉考試的首戰
成為生員後大家都會以科舉考試為最終目標拼命努力,今天的鄉試就是我科舉之途的首戰。
明代的鄉試基本上還是沿用了前朝的舊制,在《明史》中也有記載:"三年大比,以諸生試之直省,曰鄉試。中式者為舉人。次年,以舉人試之京師,日會試。中式者,天子親策於廷,日廷試,亦曰殿試。"
鄉試一般都是在八月份舉行的,所以也被稱為"秋試",鄉試一共有三場,通常是隔兩天考一場,如果遇到突發情況會視情況改時間。
參與鄉試的考生必須三次學業成績合格才可以參加,但如果是罷官閒居的官吏或是出生倡優的人是不可以參加考試的,還有需為父母服喪的人也不能參加考試。這個在《明史》卷七十《選舉二》中都有詳細記載:"其學校訓導專教生徒,及罷閒官吏,倡優之家,與居父母喪者,俱不許入試。"
鄉試的考試地點也不會像童試那樣,設在個人所處的地方舉行,它設在應天和順天(現在的南北兩京)或者是各地布政司所在地。鄉試的考試地點統稱為"鄉闈",而設在應天府的鄉闈因為在南方所以也被稱之為"南闈",設在順天府的因為是在北方所以也被稱之為"北闈"。
鄉試的考試內容其實與之前童試的內容也差不多,分別考三場。第一場考我們對於四書五經的看法理解;第二場考的是我們的論、判、詔、誥、章、表;第三場則考我們對當下國情的策論。其中首場考試我們所寫的文章必須為八股文,難度係數極高,講究文字對仗工整不可多也不可少,很難寫好。在《七修類稿》中也有關於鄉試文章規範的記載:"第一場經義一篇,限五百字,四書一篇,限三百字第二場禮樂論,限三百字以內第三場,考策時務一道,務直述,不尚文藻,須一千字以上"
在鄉試考試合格的人被稱為"舉人"而在鄉試中考取第一名的人則被成為"解元"。當我們成為舉人後就和秀才是不一樣的,秀才只是在社會地位上有所提升但是還不足以當官,而舉人就意味著就有做官的最低資格,並且獲得了下一場會試考試的資格。當然,在我們這個朝代中了舉當官的也是極少的,當也只能當些芝麻綠豆的小官,所以多數人還是會選擇繼續往上考。
三、會試科考第二戰
明代會試考核的形式基本也都依照著宋元時期的舊制來舉行的,但是在其基礎上做了一定的發展,比如試卷依照南北地域不同進行了區分等等。
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二月份左右舉行會試,所以被稱之為"春闈",還因為是由禮部主持的全國性考試所以它也有 "禮闈"的說法,這在《明良記》中也都有記載。
會試的考試內容規則也都與鄉試是一樣的,考試的時間流程也相同。會試考中的考生被稱為"貢士"貢士中的第一名也被稱為"會元"。一般我們這些考生在殿試前都不會見到皇帝,但是偶爾有皇帝會在會試結束後親自提問會元問題的情況。在《湧幢小品》中就有一段關於明太祖會試結束後親自出問題問當時的會元鄧奇緯的記載。
當然考取了貢士後也是有資格在朝中做官,但是其概率和舉人做官的概率一樣的低,無論是在中央還是在地方貢士做官都非常少,就算做也都是些無足輕重的小事,所以每個考生只要踏上了科考這條路都是奔著最後的進士去的。
四、科考最終戰殿試
明代殿試的形式具體都依照著舊制未有太大的變動,殿試的考試是在會試放榜後的兩三天,在三月初一舉行。但是在成化八年的時候殿試的日期改成了三月十五,由皇帝親自主持。
殿試不像之前那樣考很多場,它只考一場國事策論,考題由內閣大臣親擬考試前一天再皇帝欽定。
在《明朝紀事本末補編》卷二有記載:"洪武三年五月詔定科局考試,考"時務策一道,惟務直陳,不尚文藻,限一千字以上"
我們這些貢士們在三月十五的早上到朝廷內府進行考試,皇帝會親自到場進行賜題。考試的時間為一天,以太陽落山為止交卷。交卷後會有專門收卷子的官員集中將試卷收齊後交給封卷子的官員將所有試卷封上,再由他們轉交給掌卷官進行批閱。因為批閱的時間緊張所以掌卷官不可能每一份試卷都仔細閱讀,他們會提前將試卷分為三等,來確定三甲的人選,即:狀元、榜樣、探花,剩下的合格者都被稱之為進士。所有名次等級都確定好後,三月十八一大早由禮部人員將黃榜掛於宮廷外。三月二十狀元郎率領所有的進士進宮答謝皇恩。
殿試因為不同於之前的考試,所以在考場紀律上要比之前嚴苛更多,之前的考試考生都可以自行交卷離開,但是殿試交卷是不允許考生自己交的,都是由專人收卷封卷。並且由於殿試是皇帝親臨,所以會有皇帝直接賜予考生進士功名的情況。在《萬曆野獲編補遺》卷二中就有一段這樣的記載。
取得進士的考生不同於之前貢士、舉人,他們在朝中擔任的官職更多,選擇上也更優。話雖這麼說,但其實進士入朝當官官職的高低落差還是非常大的,有的進士可入朝為一品,而有的只能做那九品的芝麻小官,這也暴露了仕途上的黑暗。
而在這堆進士中佼佼者的"鼎甲",他們入朝為官當然要比普通進士機會大得多。狀元作為鼎甲的首位,他的學識文章可以說是萬裡挑一了,打敗了全中國數以百計的莘莘學子,走到了科舉的頂端。
但其實明代有些制度對於狀元來說是不公平的,如果考生名字與貴族皇室同音或是同名那他就會被直接除去競爭狀元的資格。因為考試為全國性的,所以考生非常多他們的姓名也會重複很多,為了避免放榜時有人冒名頂替狀元位,所以狀元郎的相貌也是評判他是否可以成為狀元的標準之一,若是貌不驚人那他就與狀元無緣了。所以能當上狀元不僅要相貌堂堂,自己的名字還不能與皇家相衝,最後才是頂尖的學問才識。當然成為狀元後,那他在朝中所擔任的官職都是較為重要的職位,皇帝也會十分器重於他。
作為第二三名的榜眼和探花,也都是安排在了朝中做官,多為大學士、翰林學士等正一品至正五品的官員。雖不及狀元郎來的風光但也都是身居高位了。
五、科舉考試寒門子弟出頭必經道路
從我的講述就可以感受到科舉考試制度的嚴苛,並且所要花費的時間周期也很長,所以有很多人考了一輩子頭髮都花白了連科考的大門都沒進去就瘋了。
既然這樣那為什麼每次科考舉行,無論什麼身份地位的學子都不遠萬裡也要趕考呢?因為十年寒窗無人問 一舉成名天下知。誰不希望有一天自己可以光耀門楣成就一番自己的事業呢,而科舉就是成就自己的那把梯子,雖然難爬但卻可行。
這群科考大軍中雖然是什麼身份地位的考生都有,但是絕大多數是那些寒門子弟,他們不像商賈人家雖沒權但是有錢,就算落榜也沒什麼大礙,更不像官宦人家世代為官根本不用科考就可以有遠大前程,他們沒錢沒勢只能通過科考這一條路為自己謀得一個好出路,所以科舉考試對於寒門子弟來說是必須經過且有希望的一條路。
科舉考試雖然困難重重但是它也是寒門子弟入仕途的最有效的途徑。在科考制度提出之前,中央想要選拔人才委以官職,最直接的手段就是通過旁人引薦,所以朝中官員多為貴族極少有寒門出身的子弟。所以說寒門子弟想要入仕基本是不可能的,除非遇到貴人,才有可能成功。而科舉制度的推出對於那些有著一腔熱血,又有才識和見地的寒門子弟終於有了入仕途的希望,畢竟靠自己和靠他人,還是靠自己博一番前程來的直接。至此,寒門子弟入朝為官的人數也就越來越多,朝中的勢力也不再是貴族當道。
雖然說科舉制度還是有它不公平的地方,但是它還是為寒門子弟擴大了入仕途的希望。每個寒門子弟心裡都印著那句話"十年寒窗無人問 一舉成名天下知",有對寒窗苦讀的辛酸,但更多的是對自己考取功名後,全家盡受榮耀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