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籌備「金榜題名時」科舉文獻展的過程中,有部分相對稀有的珍貴文獻先行數位化,為讓更多讀者更為便捷地了解源遠流長的科舉文化,我們將以本微信公眾號為平臺,開展線上展覽的嘗試,請讀者朋友們關注。
前 言
古代寧海科舉人才輩出,是「天下讀書種子」方孝孺、探花盧原質的家鄉,又是「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作者洪邁的出生地。自宋至清,全縣有進士176人。歷史上讀書發跡者眾多,著名的有北宋理學先生羅適、南宋樞密院編修鄭霖、右丞相兼樞密使葉夢鼎、史學家胡三省、文學家舒嶽祥,明代有文學博士方孝孺、翰林院編修盧原質、禮部尚書李至剛等,清代科舉人才更是眾多。寧海有延續酷愛讀書之習,可見人們對讀書、教育的重視。寧海歷史上書院眾多,著名的有城東緱城書院、躍龍山正學書院(方正學讀書處)、前童石鏡精舍等40餘處;此外還有為數不少的文昌閣和方祠,充分體現了寧海崇文興教的優良傳統與優越環境。
通過舉辦「金榜題名時」科舉文獻展,可以和徐霞客開遊節等文旅節慶活動較好結合;「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與寧波「書藏古今,港通天下」相契合,展示寧海、寧波乃至全國多地璀璨的科舉歷史文化,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不可多得的契機,將進一步推動形成良好的讀書氛圍。一是科舉文獻時間跨度長,如最早的明萬曆癸未年(1583)徐常吉進士試卷,最遲的清光緒乙亥年(1899),紹興府山陰縣徐慶安硃卷,時間跨300餘年之多。器物類最早到漢代硯臺,最遲到民國時期的銅墨盒。科舉制度雖早已廢除,但科舉制度的影響仍在人們生活中的許多領域延續體現。
明代考卷 萬曆癸末年進士二是科舉文獻種類豐富,考卷有書院裡的試卷、童試、鄉試、會試、殿試卷,幾乎囊括了清代的各級科舉考試;還有啟蒙讀物、尺牘課本、戶部執照、國子監監照、翰林院執照、府學照、縣學照、奏摺、捷報等。
三是科舉器物種類繁多,有木質匾額楹聯、不同時期的筆墨紙硯、算盤筆擱、墨盒墨袋、印盒印泥,「五子登科」明代青花瓷碗、「狀元及第」清代銅質帳鉤、書院木質印章、參加武科舉考試時用的石器具等等。
四月重要文獻亮點疊出,如考卷類的有明萬曆癸未年徐常吉進士考卷、清順治六年熊泊龍進士考卷、清康熙趙晉進士考卷等;清光緒版《閬風集》、清同治版《遜志齋集》、清光緒版徐履謙著《寧海鄉談》等;並有蔡元培題「學士」匾、清乾隆年間「六府惟脩」橫匾;硯臺類有漢代硯臺與硯石,六朝水銀沁銅鏡,明代嘉靖年間的瓷質硯臺等等。
殿試
作為「金榜題名時」科舉文獻線上「雲展」的首期內容,本期選取「殿試」的相關展品,以饗讀者。
殿試是皇帝主考的考試,考策問。參加殿試的是貢生,考中後統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三名,依次分別俗稱:狀元、榜眼、探花。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儒林院編修。其餘諸進士再參加朝考,考論詔奏議詩賦,選擅詩文書法的為庶吉士,其餘分別授主事(各部職員)、知縣等。
本次展出的殿試考卷主要有: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趙秉忠狀元卷;清順治六年(1649)一甲二名進士(榜眼)熊伯龍考卷;清康熙時期榜眼趙晉科舉考卷;清光緒二十一年郭景象殿試卷等。
❖ 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趙秉忠狀元卷
❖ 清初順治六年一甲二名進士(榜眼)熊伯龍考卷
❖ 清康熙時期榜眼趙晉科舉考試考卷
❖ 清光緒二十一年郭景象殿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