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考試高中,如何慶祝?談談鹿鳴宴和瓊林宴

2020-12-13 騰訊網

科舉制是中國古代政府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一種方式,它改變了中國古代以往世襲以及世俗的用人制度,徹底地打破了血緣關係以及貴族壟斷,讓很多有能力有才華的社會中下層人士,都能有機會一展才華,為國家效力。

相比之前的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來說,讓許多出身低微但有真實才華的人,多了一份公正和施展才華的機會。

科舉制度的萌芽在南北朝時期便已出現,但正式始於隋朝時期,終於清朝光緒年間,歷經一千三百餘年,是世界範圍內選拔人才延續時間最長的方式。

科舉制的正式形成是在唐朝時期,唐太宗、武則天以及唐玄宗完善了科舉制。尤其是在武則天時期,她首次開設了武科,「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類升」,從武舉選拔出來的人才,都在朝堂中得到了重用,比如唐朝名將郭子儀。

從武則天首次開創武舉後,科舉制便分為兩大種類,文科和武科(清朝時期的稱呼)。由於朝堂之上需要源源不斷的輸送人才,政府便實施了相關鼓勵政策,籠絡天下學子積極地參與科舉考試,步入仕途為國效力。

比如在科舉考試舉辦前,朝廷便會通過當地政府機構為貧寒學子派發盤纏、路費,設有專門的住處,凡是前來趕考的學子,都可以免費吃住。再有就是在科舉考試後,由朝廷舉辦的為通過科舉考試的學子慶祝的相關宴會,拿現在來說,也是「謝師宴」。

正所謂天子門生,雖是朝廷開設的慶祝宴會,激勵和祝賀金榜題名的考生,但反過來講,也是通過這場宴會,讓這些金榜題名的考生感受到皇恩浩蕩,叩謝皇恩!

這些宴會就發展成後來,就被稱為所謂的「科舉四宴」——鹿鳴宴、瓊林宴、鷹揚宴和會武宴。

鷹揚宴和會武宴統稱為「武科宴」,而鹿鳴宴和瓊林宴便統稱為「文科宴」。一更在上一篇文章裡,曾寫到過武科宴裡的「鷹揚宴」和「會武宴」,詳細文章內情在個人主頁置頂,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今天,一更就來談談文科宴的「鹿鳴宴」和「瓊林宴」!

一、什麼是鹿鳴宴?

《新唐書·選舉志上》曾有記載:「每歲仲冬……試已,長吏以鄉飲酒禮,會屬僚,設賓主,陳俎豆,備管絃,牲用少牢,歌《鹿鳴》之詩,因與耆艾敘長少焉。」

鹿鳴宴在唐朝時期便已興起,是指在科舉考試中,參加鄉試後放榜的第二天,為慶祝新科舉人取得佳績而舉辦的宴會,本次宴會的參加人員有考官以及新科舉人,還有一些年老的舉人以及官員。

參加宴會的人有科舉考試的主考官、同考官、提調等其他各級官員,還有新科舉人。古代等級劃分是十分嚴格的,官員按照職位大小、新科舉人按照名次,按序就座。最後還有一些其他的繁文縟節,比如行禮啊之類的,最後再起筷,由長者(尊者)先動,然後同時起筷。在古代,尊卑和次序都是重要的禮儀,不可輕易僭越。

宴會舉行之時,還會伴奏《鹿鳴》之曲,朗誦《鹿鳴》這首樂歌。為什麼設個宴,吃個飯,還要行《鹿鳴》之曲,朗《鹿鳴》樂歌呢?

《鹿鳴》原出自《詩經·小雅》中的一首樂歌,總共有三章,每一章的開頭,都大致意思是說鹿發現了美食,於是召喚同伴來一起品嘗。古人覺得這是美德,於是上行下效,用來展示自己禮賢下士的高尚美德。

除此之外,還認為,在設宴的時候,樂歌有達到君臣和的效果,畢竟從宴席開始到結束,伴隨著樂歌,整個氣氛都洋溢著歡樂暢快,體現了在殿堂之上賓客之間,相互敬酒的互敬互融之情。

《祥驗記》記載:「鹿者,祿也。」因「鹿」與「祿」同音,寄託著古人希望學子能夠升官發財的願望,但是他們又自詡清高,並不願意將心中願望放在嘴邊,而且古人常常使用雙關的修辭手法,所以,「鹿鳴宴」的名稱便是由此而來。

也有一說是,因明朝皇帝宴請科舉考生,都以「鹿」為主食,而「鳴」在古代代表「天賜」,皇帝又貴為天子,所以皇帝請客做東,科舉考生為客,隨即就叫「鹿鳴宴」。

宋代時,為殿試文武兩榜狀元同時設宴慶祝,也叫「鹿鳴宴」。

二、鹿鳴宴怎麼舉辦?

清朝時期,鹿鳴宴也是在鄉試結束後揭榜的第二天舉行,地點都是在當地的行政機構單位,由地方行政長官主持,參加宴會的也都是各個級別的考官,還有新科舉人。

清吳榮光《吾學錄.貢舉》:「《通禮》:順天鄉試揭曉翼日,燕主考、同考、執事各民及鄉貢士於順天府,曰鹿鳴燕(燕,同「宴」),以府尹主席。」

「鹿鳴宴」的規格與武科「鷹揚宴」的規格相近,只是宴請的考生類別不同,「鹿鳴宴」的對象是新科舉人,而「鷹揚宴」的對象是新科武舉人。

因為鹿鳴宴請的新科舉人基本都是文人,自幼飽讀詩書,所以自開設鹿鳴宴始,就有很多的文人墨客,寫了有關鹿鳴宴的詩詞。比如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在《送楚建中潁州法曹》中的詩詞裡有所描述:「曾陪鹿鳴宴,徧識洛陽生。」

還有宋人葉適寫的《鹿鳴宴詩》:「鹿鳴著周雅,取士各惟時。」等等詩句,都曾描述過鹿鳴宴現場歡慶的畫面。

包括呂陶寫的《和鹿鳴宴進士二首》 其一:石室宏開化二川,文場今歲不遺賢。鶯憑暖律方遷木,鶴遇祥雲必到天。隨貢充庭知有路,乘風破浪去如船。龍墀唱第程途近,應在春餘數日前。

大概的意思就是地方行政長官表達了對科舉考試的考生們一種祝福,而趕考的考生又表達對父母官的「感恩戴德」以及栽培之恩。

就類似高考前,學校的老師,校長,表達了對莘莘學子的美好祝願,而學生表達了對老師的感恩以及學校的培養,道理是一樣的。

上文提到過,鹿鳴宴是參加鄉試高中的新科舉人舉辦的賀慶宴會,鄉試一般都是在省城的當地政府機構舉辦,所以鹿鳴宴一般是由當地行政機構舉辦,那費用自然也是由當地行政機構出的,這也無形當中增加了當地行政機構的財經濟負擔。

因此發展到後來,基本就是成為廢禮,有名無實!

三、什麼是瓊林宴?

「瓊林宴」的命名,是在宋朝時才這麼叫的,主要是為在殿試高中後的新科進士舉行的慶祝宴會,時間也都是在揭榜的第二天。

宋太祖曾經規定,在殿試之後,由皇帝宣布考生學子的名次並舉辦宴會,慶祝金榜題名的新科進士。舉辦宴會的地點便是在著名的皇家花園「瓊林苑」,所以「瓊林宴」一詞,便是由此而來。

不過在後來宋徽宗趙佶執政期間,「瓊林宴」又改稱「聞喜宴」,意為聽到喜訊開設的慶賀宴會。

《宋史·樂志四》對此曾有詳細記載:「政和二年,賜貢士聞喜於闢雍,仍用雅樂,罷瓊林苑宴。」

「聞喜宴」的概念其實和唐朝時期的「曲江宴」一個意思,都是為高中後的新科進士舉行的宴會,只是因為舉辦的地點不一樣,所以命名有所不同。

《續資治通鑑長編》裡有記載:「唐時禮部發榜之後,醵飲於曲江,號曰聞喜宴。」

到了明、清時期,「聞喜宴」又被稱為「恩榮宴」。雖然名稱不同,但是宴會的流程和儀式都沒有太大的變化,因此後人還是習慣稱其為「瓊林宴」。

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制度述錄》第三章有載:「清制傳臚翌日於禮部賜新進士晏曰恩榮宴。是制仿於唐之曲江會。宋曰聞喜宴......元乃有『恩榮』之名,賜於翰林院,明宣傳德八年賜諸進士宴於禮部,始著為令。清代因之。」

四、宋代的瓊林宴為何規模盛大?

宋朝為了鞏固自身政權,從前朝得兵權者禍亂朝綱的經驗出發,統治者選擇推行重文輕武的國家政策,來樹立皇家的政治權威,因此宋太祖大刀闊斧的改革了科舉考試中的選拔制度。大力選拔文人士大夫,並給予他們優厚的待遇。所以在宋朝時期,文官在朝堂上的地位要比武官高,可謂十分尊崇。

而瓊林宴的設立,便是為了在科舉考試中選拔出的文官所慶祝,朝廷對此重視程度可見一斑,放在現代來說,甚至相當於國宴,所以宋朝時期的瓊林宴,排場浩大,熱鬧非凡,規模也十分盛大。況且,宋朝經濟繁榮,國庫富足,因此有能力組織排場大、規模大的賀慶宴會。

著名的宋朝文人文天祥是「宋朝三傑之一」,而他同時也是宋朝寶祐四年(1256年)的進士第一名。

文天祥就曾經在《御賜瓊林宴恭和詩》這首詩中描寫過瓊林宴巨大的盛況:「奉詔新彈入仕冠,重來軒陛望天顏。雲呈五色符旗蓋,露立千官雜佩環。燕席巧臨牛女節,鸞章光映壁奎間。獻詩陳雅愚臣事,況見賡歌氣象還。」

這首七言律詩,就曾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在宴會中觥籌交錯的熱鬧浩大場面。

一更結語:

每一個朝代都會有心衰,到了這個朝代江河日下的時候,國家的財政已經不允許他們擔負如此奢侈豪華的宴會了。因此無論是文科的鹿鳴宴和瓊林宴,還是武科的鷹揚宴和會武宴,到了這個朝代後期,都基本已經逐漸落幕,只是一個空頭形式罷了。

一個朝代的經濟繁榮程度,也從側面體現出了這些宴會的規模和排場。雖說在古代封建社會,朝廷舉辦的這些鹿鳴宴和瓊林宴,從本質上來講,是一種國家統治者為了籠絡人心,拉攏人才的一種方式,但也同時表達了對科舉考試金榜題名的學子的一種美好祝願!

其實中國古代科舉制度能延續1300年左右,成為世界延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方法而歷久不衰,說明了還是有其積極影響的。

伴隨著科舉制度的發展,像「鹿鳴宴」和「瓊林宴」等這種專為金榜題名的考生舉辦的歡慶宴會,也在見證著歷朝歷代的社會發展與演變,經過1000多年的歷史變遷,也形成了一種獨特的中國傳統文化!

參考資料:《新唐書·選舉志上》《續資治通鑑長編》《宋史·樂志四》《吾學錄.貢舉》《科舉制度與中國文化》《唐六典》《清代科舉考試制度述錄》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感謝您的閱讀,更多有關歷史,謝關注本作者!

相關焦點

  • 古代學子科舉金榜題名,如何慶祝?有沒有「謝師宴」?
    隋唐時期建立的科舉制度,成為了之後中國古代封建王朝選拔人才的核心方式。而科舉制度也為在中國古代的學子提供了一個入朝為官的機會,無論身份貴賤,只論知識高低。因此那些有幸金榜題名的學子們,也會像今天高考考上心儀的學校的學生們一樣,舉辦宴會來慶祝。而這種類型的宴會還有專門的命名的名字,叫做「謝師宴」。
  • 曲江宴、鹿鳴宴、瓊林宴,還有雁塔題名…古代「高考」放榜後的慶祝活動真不少
    其實這個傳統項目古代就有,而且十分盛行。古人科舉放榜後,除了拜謝考官、參謁宰相、結識同年等各種各樣的禮儀性活動之外,還有不可或缺的宴請活動,遊藝活動等,內容十分講究。曲江宴:唐時考中的進士,放榜後大宴於曲江亭,又名曲江會。始於李隆基時期。
  • 瓊林宴|麒麟高中畢業成人禮•瓊林宴圓滿落幕
    7月10日,曲靖市滇和緣婚禮主題酒店為剛參加完高考的400餘名麒麟高中高三畢業生,舉辦了一場特別的國學成人禮活動。
  • ...畢業聚餐丨文有鹿鳴宴、武有會武宴···來見識下古人科舉...
    我們看看古人畢業時,舉行的「科舉四宴」有哪四個宴會呢?1鹿鳴宴鹿一直來被崇為仙獸,意象為難得之才,皇帝貴為天子,"鳴"意為天賜,故皇帝為東,才子為客,這一御膳被名為"鹿鳴宴",意指天子覓才、重才之宴。飲宴之中必須先奏響詩經《鹿鳴》之曲,隨後朗讀《鹿鳴》之歌以活躍氣氛。2瓊林宴
  • 古人在科舉之後如何慶祝?現在的花樣全都是古人玩剩下的
    把高考和科舉相比不合理但合情,為什麼呢?說不合理是因為科舉之後的舉子進士,無論是直接就職還是在朝廷官修,都算是「參加工作」了,名副其實的養家餬口、步入仕途。而高考之後,還有大學生涯,很多人還得讀研究生,說白了就是繼續學習。說合情是因為兩者都算得上是「畢其功於一役」,妥妥的都是學子人生中最為重要的考試,沒有之一。
  • 科舉時代極富盛名的宴會——鹿鳴宴及重赴鹿鳴宴
    鄉試是科舉時代最重要的考試之一,中式者稱為「舉人」,有了這個功名,也就意味著有了做官的資格,其社會地位也會迅速得的提升。畢竟,讀書人能考中進士的只有極少數,能到舉人這個級別也算是祖墳冒青煙了。說起鄉試,就不可避免地聯想到科舉時代的一次盛宴——鹿鳴宴。這裡筆者不多說鄉試的其他內容,只針對清代時期鹿鳴宴及重赴鹿鳴宴為讀者介紹一下相關的情況。按清制,鄉試發榜次日後,各省均設宴款待考官及新科舉人,稱為鹿鳴宴。
  • 瓊林宴、會武宴 古人的畢業季了解一下?
    對如今的畢業生來說,畢業典禮、畢業照、散夥飯和畢業旅行是畢業季必不可少的「標配」。其實在古代,莘莘學子們也有「畢業季」,他們的慶祝活動可一點也不比現在少。 今天,就讓青年君帶你看看古人是如何慶祝畢業的吧。
  • 趣談古代「高考」放榜
    事實上,古代的學子在「高考」——科舉放榜後也會像如今一樣慶賀一番。他們或三五成群遊街看景,或聚在一起舉杯邀月,吟賦詩詞。最能體現學子們在放榜後心情的詩作莫過於孟郊的《登科後》,「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簡單幾十字便道出了詩人人生扭轉時的狂喜。不過,其中最值得一提的還要數慶祝的宴會。
  • 令人咋舌的古代升學宴
    科舉制度自隋代創立以來,便成為後世王朝最主要的人才選拔制度。作為國家的「掄才大典」,科舉考試不僅關係到國家的人才儲備和考生個人的前途命運,甚至成為整個社會的一次盛典與狂歡。 所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進士向來被視為「公卿之選」,及第之後自然是官場得意,平步青雲,因此,新科進士們總要大肆慶祝一番。
  • 2020升學宴|「禮」遇天心緣酒,「宴」遇錦繡前程
    從古代科舉到現代高考,一輪輪教育制度的更迭,一代代普通中國人的命運被改寫。但從古至今,高中及第從來都沒那麼簡單容易。挑燈夜讀,成了古今學子共同的青春底色。2020年高考生,不容易。無論過去的半年如何紛紛擾擾,無論前行之路如何道阻且長,無論是胸有成竹亦或心懷惴惴,在結果出來之前,那些跋山涉水、乘風破浪的可愛少男少女們,都值得擁有最好的祝福。
  • 古代歷史:鹿鳴宴、聞喜宴、恩榮宴?冊命、拜除、差通的含義?
    今天小編跟大家分享的是古代鹿鳴宴、聞喜宴、恩榮宴是怎麼回事?,冊命、拜除、差通的含義是什麼?它們的發展歷程是如何?下面將和大家詳細講講。秦始皇建立起統一的君主專制政僅以後,企圖依靠獄吏來進行統治,對儒生採取鎮壓、消滅的政策。
  • 高考還沒開始呢,各大飯店的「狀元宴」菜單卻早就準備好了
    要麼是慶祝自己終於結束考試,要麼就是準備謝師宴,還有各種名目:考上名牌學校的要設「紅門宴」,喝「喜慶酒」;考上一般學校的要設「賀喜宴」,喝「祝福酒」;即使考不上理想學校的也要設「解惱酒」,擺「寬心宴」,喝「安慰酒」……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一些酒店也推波助瀾,推出「狀元宴」「舉人宴」「才子宴」。
  • 看了古代的謝師宴,你才知道什麼叫高規格!
    謝師宴古代的謝師宴概括起來有「科舉四宴」,分別是「鹿鳴宴」、「瓊林宴」、「鷹揚宴」,以及」會武宴「,與現今的謝師宴自然會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古代,最盛大的「謝師宴」往往是由歷代朝廷官方來進行主辦。下面我們就來說說這「科舉四宴」是到底怎麼回事。鹿鳴宴
  • 「高考VS科舉」酒和古今考試到底是什麼關係?
    又是一年高考時,無論現代高考和古代科舉都離不開酒,那它們都是什麼關係呢?以前人們把酒叫做「春酒」。可能是因為當時的酒大多是冬釀春熟,也可能是因為每年春闈前後,是酒宴的高潮,鹿鳴宴、瓊林宴、鷹揚宴、會武宴,都是新科文武人才舉辦的宴會。
  • 「我也曾赴過瓊林宴」——狀元與酒的千古良緣
    我也曾赴過瓊林宴,我也曾打馬御街前,人人誇我潘安貌,誰知紗帽罩嬋娟」!唱腔流暢優美,描述了馮素貞為救情郎女扮男裝高中狀元後得意、俏皮的狀態。此劇流傳之後,「瓊林宴」突然變得家喻戶曉,狀元與酒的千古良緣,自此得以升華。狀元能與酒聯姻,還少不了「科舉制度」這個大媒人。科舉約萌芽於兩漢,發端於隋,興起於唐,盛極於宋,衰於明清。
  • 古代「畢業季」,風流不失文雅
    由於疫情影響,今年高考比以往推遲了一個月,高三生們拍過了各種搞怪的畢業照後,高中生活也就畫上圓滿的句號。古代學校沒有如現代這般嚴格的學制,亦沒有固定的「畢業」期限。因此,直到科舉取中之時,他們才算是真正「畢業」。既然科舉考試是古代多數士人的「畢業考」,他們的「畢業季」活動自然也安排在科舉考試前後。那麼古人是怎樣慶祝自己的「畢業季」呢?
  • 鹿文化:古代瑞獸,商王武丁喜「逐鹿」,新科舉人聚餐「鹿鳴宴」
    又因「鹿」字和「祿」諧音,因而在一些吉祥的圖案中,又以鹿表示福氣或當官享受俸祿的意思。在儒家文化中,鹿也是帝王仁德的象徵,白鹿的隱現常常被附會為檢驗帝王德政的好壞和上天意志的表現。在道教文化中,鹿又常常是仙人的坐騎,比如在道教神話中,南極仙翁的坐騎就是一隻白鹿,所以鹿又被稱為仙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