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科舉之後如何慶祝?現在的花樣全都是古人玩剩下的

2020-08-29 琳琅歷史櫥窗

把高考和科舉相比不合理但合情,為什麼呢?

說不合理是因為科舉之後的舉子進士,無論是直接就職還是在朝廷官修,都算是「參加工作」了,名副其實的養家餬口、步入仕途。而高考之後,還有大學生涯,很多人還得讀研究生,說白了就是繼續學習。

說合情是因為兩者都算得上是「畢其功於一役」,妥妥的都是學子人生中最為重要的考試,沒有之一。

從考試結束到「發皇榜」,現在是查詢成績,時間「寬鬆」又「緊張」,人們會選擇旅遊、辦酒席之類的活動,考得好的,當地政府還會給給予獎勵以激勵後來學子。

其實,這都是古人玩剩下的,相比之下,古人的更官方、更正式、更宏大,也更有意義和花樣。

科舉四宴,文武齊備,好不春風得意,揚眉吐氣

古代的狀元等頭籌部分,會有「跨馬遊街」之舉,現在是作報告、上報紙。對於其他學子而言,現在是畢業聚會、謝師宴、升學宴,在古代則是(半)官方性質的四宴等形式。

這四宴,分別是文科生的鹿鳴宴、瓊林宴,以及武科生的鷹揚宴、會武宴。

鹿鳴宴起於唐代,由地方官員主持,宴請當地的新科舉人,因宴會上演奏《詩經·鹿鳴》篇而得名:「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鹿鳴宴體現了新科舉人們一種「儀式感」。

蘇軾《鹿鳴宴》詩:「連騎匆匆畫鼓喧,喜君新奪錦標還」描繪了宴席的宏大熱鬧,甚至還有儀仗隊!

鹿鳴宴實際上是從周代「鄉飲酒禮」的基礎上逐漸演變而來的,到了後期,在宴會的菜餚中加入鹿肉,才使得鹿鳴宴變得名副其實,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瓊林宴正式起源於宋代,在皇家園林瓊林苑舉行,是比鹿鳴宴的規格高很多的宴席,普通的舉人是沒有資格參加此類宴會的。瓊林苑是妥妥的國宴級別!宴請的是新科及第的進士,代表了朝廷對未來國家棟梁的重視。

愛國詩人文天祥在瓊林宴寫作《御賜瓊林宴恭和詩》:

奉詔新彈入仕冠,重來軒陛望天顏。

雲呈五色符旗蓋,露立千官雜佩環。

燕席巧臨牛女節,鸞章光映壁奎間。

獻詩陳雅愚臣事,況見賡歌氣象還。

真的是好不春風得意,意氣風發,揮斥方瓊的豪邁之情當時已鋒芒畢露。

在武科生中,鷹揚宴舉辦於鄉試發榜之後,會武宴舉辦於殿試發榜之後,規格和禮遇分別對應文科生的鹿鳴宴與瓊林宴。

此外,還有古代版「散夥飯」——關宴,以及曲江宴、聞喜宴等。像聞喜宴等專門的學子聚會,朝廷會特旨賞賜酒食。唐明宗之後,朝廷開始買單,是名副其實的「公款吃喝」。新中榜的進士們,參加聞喜宴的,有吃有喝,還會給賞錢。

宋朝之後文風漸熾,不僅延續了唐朝的做法,規格更甚。公元1073年3月,宋神宗賞進士們錢三千緡,諸科七百緡。到了哲宗時期,賞錢的檔次又提升了,進士們賞錢百萬,美酒五百壺!

臨景賦詩,直抒胸臆

除了吃吃喝喝,古代科舉的學子還會遊覽名山大川,很多人都會作詩應景。

考的好的,有孟郊的《登科後》: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落榜的有黃巢《不第後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更多的是學子的抱負和志向,比如張廷玉的《萬裡長城萬裡空,百世英雄百世夢》:

南來北往走西東,人生杳杳在其中,天也來空地也空,換了多少主人公;

夜靜聽得三更鼓,翻身不覺五更鐘,從頭仔細思量起,便是南柯一夢中;

一場辛苦一場空,死後還歸泥土中,身歸泥土氣隨風,一片頑皮化臭朧;

在身置得萬傾田,死後只得三步地,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萬裡長城萬裡空,百世英雄百世夢,沉舟側畔輕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臨軒唱名、朝謝皇帝、謁謝先聖先師、拜黃甲,敘同年,立題名碑,編同年錄,一樣都不能少

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這可遠遠沒結束,古人可真的「會玩」

臨軒唱名、朝謝皇帝說白了就是直接拜見國家最高領導人,混個臉熟。尤其是開始於宋太宗的臨軒唱名,參加殿試成為進士的考生,成績由皇帝以「臨軒唱名」的方式公布,那是何等的榮耀和激動!

《宋會要輯稿》記載:「雍熙二年三月十五日,太宗御崇政殿試進士,梁顥首以程試上進。帝嘉其敏速,以首科處焉。十六日,帝按名一一呼之,面賜及第。唱名賜第,蓋自是為始。」

謁謝先聖先師就是拜謁先聖(孔子)、先師(顏回或孟子),以示感謝,一般是在朝謝結束之後。

據《朝野雜記》記載,儀式在國子監進行——監禮官、奉禮官、太官、太祝、分獻官,均由當年進士擔任,儀式感極強,分工細緻。目的主要是學習先聖、先師的高風亮節,感謝他們對儒學的貢獻。

相當於拜拜教科書內容貢獻者,諸如魯迅、高斯、牛頓等。

拜黃甲,敘同年是為同年考中的進士舉辦儀式以相互認識,以後有個照應。

據《錢塘遺事》記載,儀式會在貢院舉辦,選同年中年齡最大的上堂就座,狀元敬拜,對方答拜;再選同年中年齡最小的,上堂敬拜狀元,狀元答拜……然後將當年五甲的進士名單鐫刻在「題名石」上,勒石銘記,以供後人瞻仰。

立題名碑,編同年錄就是編刊同年小錄,詳細刊載新科進士的姓名、年齡、妻名、三代名諱、籍貫等信息,類似於現在「加強版」通訊錄或者微信好友。


看完以上這些,真的是感嘆古人儀式感滿滿,不過能見到皇帝,和長輩、同年攀談交往,在學業和事業上或有所幫助,多少辛苦都值了。

這不僅僅是繁文縟節,也不僅僅是文化傳承,更多的是古人對以後的打算和計劃,為科考之後的人生在做準備!把個人的目的裝飾在禮節中,這就是中華文化的含蓄和智慧。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變遷,莘莘學子有了玩遊戲、畢業照、出國旅遊等更多的選擇、更便捷的方式,無論形式如何,都是對努力的犒勞,對未來的準備!

相關焦點

  • 古人「高考」也作弊,古代是如何防止科舉舞弊的呢?
    一說到高考,想必大家都會聯想到古代的科舉考試,畢竟我國幾千年來的科舉入仕傳統與如今的高考制度在本質上是相通的。「寒窗苦讀數十載,皆在此一舉」,所以保證高考的公平公正至關重要。古人的科舉考試一般每三年舉行一次,與現在每年一次的高考相比,那時候的考試更為難得。所以,總是會有人想要作弊。但十分令人不解的是在技術和信息手段都極其落後的古代,科舉考生們幾乎不可能作弊,也更加不敢舞弊。從另一方面來說,古代的科舉要比現在的高考更加嚴格。那麼,古人是如何防止學生作弊的呢?
  • 古人也玩「畢業季」:「畢業旅行」唐代就已出現
    為了紀念曾經的美好,今天的畢業生們絞盡腦汁、玩盡花樣,為自己的校園時光做最後的祭奠,那麼古人是否也有這些豐富多彩的畢業活動?他們又怎樣慶祝自己的「畢業季」呢?朝謝是古代「畢業生」們通過考試後第一重要之事「畢業旅行」其實唐代就已經出現了「簪花」於古人而言就是現在的「撥穗」皇帝也會親臨新科進士的「畢業旅行」挑選駙馬
  • 古人是如何「遊學」的
    所謂「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即是古人追求的最高境界……  古代學子遠遊為了什麼?  南宋鞏豐:「一旦遠遊學, 如舟涉江湖」  古代遊學標誌性人物是先秦時的孔子,可以說孔子開了中國遊學風氣之先。據《史記·孔子世家》,孔子週遊各諸侯國長達14年之久,一生遍及衛、陳、魯、宋、鄭、蔡、楚諸國,現在好多地方都有孔子遺蹟,就是這個原因。
  • 古人在科舉考試前拜哪些神仙?家有高考生的家長們別弄錯了
    要說這「考前祈福」,確實是古人流傳下來的,但是古人拜的神仙都有哪些?寓意究竟如何?恐怕很多家長並不知道,只是盲目跟風吧。文昌帝君,也稱梓潼帝君,是道教吸收民間信仰而形成的主宰科舉、功名、祿位的俗神。據《宗教大辭典》介紹:「文昌帝君:道教神名。相傳為中國古代學問、文章、科舉士子之守護神。該神在道教神系中地位甚高。
  • 飲食古人│唐代文人在考上國家公務員之後會如何慶祝,能效仿嗎
    前言:在物質極度富裕的當今社會,普通的吃、穿、住、行早已成為尋常人家的普通生活方式中的一環,從一定意義上講「吃」早已不是一個現代化的問題,但如何「吃」,吃什麼,怎麼吃卻一直都是上層社會區別於普通人的重要標誌,歷史領域原創作者:歷史有風,將以史實材料為依據,開闢《飲食古人》系列專欄,帶你領略從先秦到近代古人的飲食細節,從中探秘關於「吃」的歷史。
  • 科舉不是唯一的出路,古人落榜後,還有哪些出路?
    文|江楓月夜科舉是古人仕途之路的必經之路,在古代要想做官,一般都要參加科舉考試。從隋朝開創科舉制度到一九零五年慈禧太后下諭廢除科舉制度為止,一千三百年間,應試的學子如千軍萬馬,但能中榜者寥寥無幾。據光緒九年的有據可查的史料記載,當年參加會試的考生16000多人,而三甲進士加起來不足四百人,錄取率不到2%。今天的高考就像古代的科舉,同樣好不到哪兒去。
  •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如何「識字」?老祖宗的方法現在還在用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如何「識字」?老祖宗的方法現在還在用小時候我們剛剛踏進學堂,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學會識文辨字,尤其是老師們教導一定要學會漢語拼音,這樣即便是再怎麼複雜深奧的詞彙,都能夠辨認出來。不過古人究竟是怎樣傳授的呢?這主要是在造字的時候就考慮到了這麼一點。當時古人將整個的字體劃分成四個重要的形式,那就是形聲字,直音法,讀若法,反切法這四大類。
  • 古代科舉考試高中,如何慶祝?談談鹿鳴宴和瓊林宴
    由於朝堂之上需要源源不斷的輸送人才,政府便實施了相關鼓勵政策,籠絡天下學子積極地參與科舉考試,步入仕途為國效力。 比如在科舉考試舉辦前,朝廷便會通過當地政府機構為貧寒學子派發盤纏、路費,設有專門的住處,凡是前來趕考的學子,都可以免費吃住。再有就是在科舉考試後,由朝廷舉辦的為通過科舉考試的學子慶祝的相關宴會,拿現在來說,也是「謝師宴」。
  • 古人如何過七夕,除了乞巧求子,還給這種動物過生日
    七夕是我國傳統的情人節,早在三四千年前,古人就開始過情人節,那麼在古代,古人是如何過情人節的呢?這些形式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求子,古人認為,植物發芽象徵著生機勃勃,傳宗接代,在這天將這些植物的芽苗放在屋子中,會給新人帶來好運,能夠懷孕生子,這也是古人的一種生育信仰,後來這種方式在清朝時漸漸被放棄,到了現在,已經很少見了。
  • 古人總結的四不摸:「木匠的斧子,廚子的刀」,剩下的是啥?
    古人總結的四不摸:「木匠的斧子,廚子的刀」,剩下的是啥?古時候很多俗語,經過歲月的洗禮至今也沒有被遺忘。一方面是因為它告訴人們為人處世的哲學,另一方面是它蘊含很多科學道理,依然可以指導我們現在的生活。古人曾經就告訴我們有四樣東西摸不得,那就是「木匠的斧子,廚子的刀,光棍的行李,女人的腰」,這四樣東西為什麼不能摸呢?
  • 古人是怎麼作弊的?中國科舉考試中的「舞弊與懲治」
    ,花樣百出,大致可歸為以下幾種。順治十四年順天鄉試,大理寺左評事李振鄴被任命為同考官,考試入場之前他唆使別人在場外兜售關節條子,最終收到的關節條子多達25份,之後其將此事向別人加以炫耀。其他考官見狀紛紛效仿,收受賄賂,買賣人情,最後因中舉名額分配不公而東窗事發,也就是著名的"丁酉科場案"。
  • 科舉考試堪稱最嚴格的考試制度,儘管如此,古人作弊真是智慧無窮
    今天我們通過「中國科舉文化展」,簡單了解一下古代的科舉考試,看看古人是怎麼考試,古人在考試中又是怎樣打小抄的。科舉制度是古代選拔人才的制度,也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假如,一人得中,雞犬升天。所以,古人碰破頭也要考中,經常會看到六、七十歲的老頭還在參加科舉考試。貢院是古代科舉考試的考場,裡面設有考棚。為了防止考生作弊,每人一個單間,這叫「號舍」。
  • ...畢業聚餐丨文有鹿鳴宴、武有會武宴···來見識下古人科舉...
    我們看看古人畢業時,舉行的「科舉四宴」有哪四個宴會呢?但古人比較含蓄,不願意把升官發財這些庸俗的字眼掛在嘴邊上。因為這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思想是有距離的,於是就取了「鹿鳴」這個很有詩意的名字。鹿一直來被崇為仙獸,意象為難得之才,皇帝貴為天子,"鳴"意為天賜,故皇帝為東,才子為客,這一御膳被名為"鹿鳴宴",意指天子覓才、重才之宴。
  • 猜猜古人都在玩什麼
    你以為的古人只有之乎者也,其實真實的古人真的很會玩。現代娛樂方式五花八門,手機、ipad不離手,沒了手機仿佛丟了命。但是在古代,古人沒有手機,也沒有網,那麼他們玩什麼呢?放紙鳶就是我們現在的放風箏。當春回大地、惠風和暢之時,不經意間抬眼一看,天空中洋洋灑灑的飄著風箏,各色各樣的在春風中爭奇鬥豔。不論是宮廷還是鄉野,是大人還是小孩,是達官顯貴或是貧民百姓,都在這春日裡放著風箏。古人對於放風箏是寄託了美好的願望。
  • 古人才不會無聊,他們玩的這個遊戲比大富翁更好玩
    ,變成了電腦單機遊俠,繼而變成網遊,現在又是手遊,雖然形式變了,但是規則都沒變,給我們帶來很多歡樂。古人玩的花樣可多了,比如騎騎馬,相當於現在飆車,打打馬球,踢踢蹴鞠(足球),下下圍棋,還能坐而論道,喝個小酒吹吹牛,這才是人生嘛,除了這些,還有一個讓古人廢寢忘食的遊戲就是博具。
  • 悠悠球是2500年前人們玩剩下的!古人的摸魚玩具竟有這麼多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狂丸科學,ID:kuangwanplay】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幾千年前的古人是怎麼打發時間的?2500年前的希臘人說:「小夥別瞎操心了。」然後反手掏出一隻悠悠球。那時候,古老的悠悠球是由木頭、金屬或者彩繪的陶片製成的。按照古希臘的習俗,當孩子長大後,就會把兒時的玩具當作貢品獻給神靈。
  • 古人高考知多少,他們高考有多難?學歷水平又如何?
    從古代的科舉考試到現代的高考,它們所承載的不僅僅是每一個學子的期許,還有每個家庭的期盼,我們都知道我們現在的高考制度,但是在古代的考試就會比我們現在簡單嗎,古代怎麼區分&34;的呢?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古代高考的那些事。都知道科舉考試始建於隋朝,歷經了唐朝到宋朝逐漸的完備起來,一直到明清兩朝的時候達到了興盛。到清代的時候科舉考試總共分為四個環節,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
  • 歷史的角落(十)———古人「金榜題名」後的那些事兒
    那麼,古人金榜題名後,會有哪些活動呢?今天就讓我們看看古人金榜題名後的那些事兒。 隋唐時期,科舉制建立,這種較為公平的考試制度,讓天南海北的考生們都有了努力奮鬥的動力。金榜的公布,更是一件大事。以唐代的常舉為例。唐代常舉中的省試,決定著最終能否中科名,因此省試的放榜,最為重要。
  • 古人考試就是靠真材實料?你真的想多了,他們更加不老實
    不過也不要覺得奇怪,畢竟考試舞弊的「傳統」可是由來已久,很多人會說,古人科舉只是寫寫文章,想舞弊也困難,實際上你們都錯了,古人舞弊的方式更加多樣,懲罰方式也是多種多樣,在宋代更是精彩。2、考試的難度太大很多人說,我們現在高考的難度已經是非常大了,實際上,現在的高考和以前的科舉考試對比,就好像是小魚遇上大鯨魚一樣,根本無法比較。現在的我們,通過高考是為了讀大學,大學的錄取率大約在70%左右,可是你們能想像嗎?
  • 瓊林宴、會武宴 古人的畢業季了解一下?
    其實在古代,莘莘學子們也有「畢業季」,他們的慶祝活動可一點也不比現在少。 今天,就讓青年君帶你看看古人是如何慶祝畢業的吧。 「謝恩」「過堂」「朝謝」「簪花」 儀式感滿滿古時,教育不像今天,採用嚴格的學年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