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高考和科舉相比不合理但合情,為什麼呢?
說不合理是因為科舉之後的舉子進士,無論是直接就職還是在朝廷官修,都算是「參加工作」了,名副其實的養家餬口、步入仕途。而高考之後,還有大學生涯,很多人還得讀研究生,說白了就是繼續學習。
說合情是因為兩者都算得上是「畢其功於一役」,妥妥的都是學子人生中最為重要的考試,沒有之一。
從考試結束到「發皇榜」,現在是查詢成績,時間「寬鬆」又「緊張」,人們會選擇旅遊、辦酒席之類的活動,考得好的,當地政府還會給給予獎勵以激勵後來學子。
其實,這都是古人玩剩下的,相比之下,古人的更官方、更正式、更宏大,也更有意義和花樣。
古代的狀元等頭籌部分,會有「跨馬遊街」之舉,現在是作報告、上報紙。對於其他學子而言,現在是畢業聚會、謝師宴、升學宴,在古代則是(半)官方性質的四宴等形式。
這四宴,分別是文科生的鹿鳴宴、瓊林宴,以及武科生的鷹揚宴、會武宴。
鹿鳴宴起於唐代,由地方官員主持,宴請當地的新科舉人,因宴會上演奏《詩經·鹿鳴》篇而得名:「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鹿鳴宴體現了新科舉人們一種「儀式感」。
蘇軾《鹿鳴宴》詩:「連騎匆匆畫鼓喧,喜君新奪錦標還」描繪了宴席的宏大熱鬧,甚至還有儀仗隊!
鹿鳴宴實際上是從周代「鄉飲酒禮」的基礎上逐漸演變而來的,到了後期,在宴會的菜餚中加入鹿肉,才使得鹿鳴宴變得名副其實,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瓊林宴正式起源於宋代,在皇家園林瓊林苑舉行,是比鹿鳴宴的規格高很多的宴席,普通的舉人是沒有資格參加此類宴會的。瓊林苑是妥妥的國宴級別!宴請的是新科及第的進士,代表了朝廷對未來國家棟梁的重視。
愛國詩人文天祥在瓊林宴寫作《御賜瓊林宴恭和詩》:
奉詔新彈入仕冠,重來軒陛望天顏。
雲呈五色符旗蓋,露立千官雜佩環。
燕席巧臨牛女節,鸞章光映壁奎間。
獻詩陳雅愚臣事,況見賡歌氣象還。
真的是好不春風得意,意氣風發,揮斥方瓊的豪邁之情當時已鋒芒畢露。
在武科生中,鷹揚宴舉辦於鄉試發榜之後,會武宴舉辦於殿試發榜之後,規格和禮遇分別對應文科生的鹿鳴宴與瓊林宴。
此外,還有古代版「散夥飯」——關宴,以及曲江宴、聞喜宴等。像聞喜宴等專門的學子聚會,朝廷會特旨賞賜酒食。唐明宗之後,朝廷開始買單,是名副其實的「公款吃喝」。新中榜的進士們,參加聞喜宴的,有吃有喝,還會給賞錢。
宋朝之後文風漸熾,不僅延續了唐朝的做法,規格更甚。公元1073年3月,宋神宗賞進士們錢三千緡,諸科七百緡。到了哲宗時期,賞錢的檔次又提升了,進士們賞錢百萬,美酒五百壺!
除了吃吃喝喝,古代科舉的學子還會遊覽名山大川,很多人都會作詩應景。
考的好的,有孟郊的《登科後》: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落榜的有黃巢《不第後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更多的是學子的抱負和志向,比如張廷玉的《萬裡長城萬裡空,百世英雄百世夢》:
南來北往走西東,人生杳杳在其中,天也來空地也空,換了多少主人公;
夜靜聽得三更鼓,翻身不覺五更鐘,從頭仔細思量起,便是南柯一夢中;
一場辛苦一場空,死後還歸泥土中,身歸泥土氣隨風,一片頑皮化臭朧;
在身置得萬傾田,死後只得三步地,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萬裡長城萬裡空,百世英雄百世夢,沉舟側畔輕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這可遠遠沒結束,古人可真的「會玩」
臨軒唱名、朝謝皇帝說白了就是直接拜見國家最高領導人,混個臉熟。尤其是開始於宋太宗的臨軒唱名,參加殿試成為進士的考生,成績由皇帝以「臨軒唱名」的方式公布,那是何等的榮耀和激動!
《宋會要輯稿》記載:「雍熙二年三月十五日,太宗御崇政殿試進士,梁顥首以程試上進。帝嘉其敏速,以首科處焉。十六日,帝按名一一呼之,面賜及第。唱名賜第,蓋自是為始。」
謁謝先聖先師就是拜謁先聖(孔子)、先師(顏回或孟子),以示感謝,一般是在朝謝結束之後。
據《朝野雜記》記載,儀式在國子監進行——監禮官、奉禮官、太官、太祝、分獻官,均由當年進士擔任,儀式感極強,分工細緻。目的主要是學習先聖、先師的高風亮節,感謝他們對儒學的貢獻。
相當於拜拜教科書內容貢獻者,諸如魯迅、高斯、牛頓等。
拜黃甲,敘同年是為同年考中的進士舉辦儀式以相互認識,以後有個照應。
據《錢塘遺事》記載,儀式會在貢院舉辦,選同年中年齡最大的上堂就座,狀元敬拜,對方答拜;再選同年中年齡最小的,上堂敬拜狀元,狀元答拜……然後將當年五甲的進士名單鐫刻在「題名石」上,勒石銘記,以供後人瞻仰。
立題名碑,編同年錄就是編刊同年小錄,詳細刊載新科進士的姓名、年齡、妻名、三代名諱、籍貫等信息,類似於現在「加強版」通訊錄或者微信好友。
看完以上這些,真的是感嘆古人儀式感滿滿,不過能見到皇帝,和長輩、同年攀談交往,在學業和事業上或有所幫助,多少辛苦都值了。
這不僅僅是繁文縟節,也不僅僅是文化傳承,更多的是古人對以後的打算和計劃,為科考之後的人生在做準備!把個人的目的裝飾在禮節中,這就是中華文化的含蓄和智慧。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變遷,莘莘學子有了玩遊戲、畢業照、出國旅遊等更多的選擇、更便捷的方式,無論形式如何,都是對努力的犒勞,對未來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