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考試這樣公布結果!「金榜題名」原來是...

2020-12-17 騰訊網

目前,今年全國高招本科一批提檔工作正在有序進行,而一部分考生已經在提前批錄取中「捷足先登」,拿到了夢寐以求的錄取通知書。

從古至今,「金榜題名」都是每位考生的夢想,「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對他們來說,考試結果的揭曉是人生的重要時刻。如今,考生們可以從網絡上查到自己的錄取結果,學校也會寄出意義非凡的錄取通知書,那麼,古代科舉考試究竟採用什麼方法來公布結果呢?

1

唐代開始以「金榜」公布名單

清代鄉試放榜「每寫一名,易滿堂燈燭一次」

古代科舉考試的結果主要通過「放榜」的形式公布,也是「金榜題名」這一成語的來源。放榜也稱「放牓」,即通過張貼榜文的形式公布考試錄取結果。在古代,放榜日可謂是讀書人們的重要節日,唐人黃滔曾作《放榜日》一詩讚曰:「吾唐取士最堪誇,仙榜標名出曙霞。白馬嘶風三十轡,朱門秉燭一千家。」

???光緒二十年「金榜」局部圖,現藏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建立完善,《新唐書·選舉志上》記載了唐代科舉科目有秀才、明經、俊士、進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其中明經科和進士科最為重要,前者考經文(「帖經」)及時策,後者主要考詩賦。相比於範圍較為固定的明經科,進士科及第較難,所以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其結果的公布也就得到了更多關注。進士科發榜的時候,榜文會張貼在禮部南院(貢院的東牆)上,據《唐摭言》記載:「南院放榜,張榜牆乃南院東牆也,別築起一堵,高丈餘,外有壖垣,未辨色。即自北院將榜就南院張掛之。」這張榜由四張豎著的黃紙寫成,因此稱為「金榜」。唐代以後,各朝代基本延續了張貼「金榜」的發榜方式,只不過隨著錄取人數的增加,紙張數也隨之增加了。

明清時期,科舉制度確立為童生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每級考試的結果都會發榜,其中通過鄉試的稱為舉人,通過會試的稱為進士,最終通過殿試確定進士的名次。清代的鄉試是省內考試,也是淘汰率極高的一個環節,其放榜過程也是萬眾矚目。據《清稗類鈔》載,清代鄉試榜單公布時,「自第六名拆彌封,以至榜末,每拆一卷,先送本房官,房官照舉子卷面姓名,以藍筆書兩長條,交監試主試閱過,始發省事吏,省事吏交寫榜吏書之。自朝至夕畢,別自第五名倒寫至解元,每寫一名,易滿堂燈燭一次。至是時而人聲嘈雜,如鼎沸,如火警,如亂兵之入城,如夕鴉之歸林」。由此可見,這一過程頗具懸念性與儀式感,每寫一個名字,都要更換一下屋裡的紅燭,而屋外等著看榜的圍觀群眾更是心潮澎湃。

???清姚文翰紫光閣賜宴

科舉結果會對個人的命運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每個觀榜考生面對結果的時候,難免會情緒失控。《唐摭言》便記載了元和六年一次監生撕毀榜文的事件,禮部只好「以虛榜自省門而出,正榜張亦稍晚」,暫時控制一下場面。此外,「金榜題名」也可能伴隨著「洞房花燭夜」,明代馮夢龍的《古今譚概》就說唐朝人喜歡「榜下捉婿」,甚至「多有勢迫而非所願者」,雖然可能是笑談,也足見進士科名的價值。

2

皇帝親自「唱名」 宣布殿試結果

錄取通知書被稱作「捷報」

除了張榜公布外,對於高中進士的,國家還會貼心地送上「錄取通知書」。《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新進士每及第,以泥金書帖子附於家書中,至鄉曲親戚,例以聲樂相慶,謂之喜信也。」到了宋代,錄取通知書「以素綾為軸,貼以金花」,稱為「金花帖子」。明清時期則將錄取通知書稱為「捷報」,上面會寫上中舉人的姓名以及考取的名次,由專門的報錄人敲鑼打鼓地送到中舉人的家中,「範進中舉」的故事便生動描繪了這一場景。範進因為中舉而發瘋,還有人因為兒子被錄取而「起死回生」。據《堅瓠集》記載,嘉靖初年有位叫李鎮的人,晚年得子,「課其學業,日以顯揚期之」。及發榜日,李鎮本「絕氣一二日矣」,待到報捷者登門宣布其子高中,李鎮竟「忽驚起而問之」,多活了兩年。

???殿試

不光有錄取通知書,為了表示對殿試的重視,古代還會採取由皇帝親自「臨軒唱名」的方式公布考試結果。「臨軒唱名」始於宋太宗,據《宋會要輯稿》記載:「雍熙二年三月十五日,太宗御崇政殿試進士,梁顥首以程試上進。帝嘉其敏速,以首科處焉。十六日,帝按名一一呼之,面賜及第。唱名賜第,蓋自是為始。」當年共得進士二十五名,宋太宗按名次逐一呼出每位登第者的姓名,這一舉措突顯了皇帝對科舉選才的重視。自此以後,皇帝臨軒唱名賜第之制一直延續下來,其儀式也逐漸制度化。

隨著後來錄取進士人數的增加,再由皇帝一一唱名不太現實,就改成了皇帝象徵性地呼出前三名的進士,即狀元、榜眼和探花,其餘的由官員代為傳喚,稱為「傳臚」或「臚傳」。宋代趙升《朝野類要》記載:「唱名,謂之臚傳,聖上御殿宣唱,第一人第二人第三人為一班。其餘逐甲,各為一班。」

???明代仇英《觀榜圖》局部,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明清時期基本上延續了宋代的規制,據《清史稿·禮志》記載,傳臚當天,皇帝在太和殿接見新科進士,新進士們要換上公服,帶上「三枝九葉頂冠」,站在朝班之末等候。百官行禮後,由鴻臚寺的官員引領進士就位,跪下聽傳。之後會分別念到第一甲三名進士及第,也就是狀元、榜眼和探花的姓名,這三個人都要出班前跪謝恩。後面的第二甲和第三甲分別賜進士出身和同進士出身,不用單獨出班,只需要一起行三跪九叩禮即可。傳臚完成後由禮部的官員高舉著「金榜」領路,「諸進士出左右掖門,置榜龍亭,復行三叩禮。」最後金榜還會在東長安門外張貼三日,然後再交回內閣

3

官方編纂名冊 以表彰進士

十二天內全國聞名

???貢院放榜圖

經過層層選拔脫穎而出的進士,是全國人民關注的焦點。然而,固定張貼的「金榜」、送達到家的「榜帖」乃至皇帝在殿上的呼名,都沒辦法將他們的名字傳遍各地,於是便有了刊印的「進士名錄」。唐玄宗時就有人自發編撰進士名錄,《封氏聞見錄》記載:「好事者紀其姓名,自神龍已來迄於茲日,名曰《進士登科記》,亦所以昭示前民,發起後進也。」唐宣宗之後,開始由官方編次《進士登科錄》,據《東觀奏記》載,「自今放榜後,並寫及第人姓名及所試詩賦題目,進入內,仍仰所司逐年編次。」

???明代徐顯卿所繪《宦跡圖·瓊林登第》,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宋代有官方編撰的《進士小錄》,《宋史·選舉志》記載:「綴行期集,列敘名氏、鄉貫、三代之類書之,謂之小錄。」明清時,則由禮部刊刻官方的《進士登科錄》,上面包括玉音、榮恩次第、進士家狀、御製策問及進士對策五部分,內容主要是皇帝的聖旨、進士們的個人和家庭基本情況以及殿試的試題和前三名的回答等。《登科錄》刊刻完成後,先呈交給皇帝御覽,之後除頒發給該科進士外,還要發給在朝官員每人一份。明代何喬新《書進士登科錄後》記載:「國朝故事,進士釋褐之後,禮部錄讀卷、執事之臣氏名與諸進士家狀並及第三人之對策,刻之為《登科錄》。既進御,乃頒在朝群臣及諸進士以布於天下。」此外禮部還會在北京孔廟內立碑,刻上每科進士的姓名,稱為「進士題名碑」。

???天一閣藏明代洪武四年進士登科錄

這些新進士的名錄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在全國各地迅速傳播,唐《通典》載:「是以進士為士林華選,四方觀聽,希其風採,每歲得第之人,不浹辰而周聞天下。」「浹辰」就是十二天,也就是說十二天內,新科進士們就已經名聞天下了。而那些不幸落第的考生,對他們則會報以無比的豔羨,《封氏聞見錄》記載:「進士張繟,漢陽王柬之曾孫也。時初落第,兩手捧《登科記》頂戴之曰:『此千佛名經也。』其企羨如此。」

來源 《北京晚報》丨責任編輯 陳明磊丨監製 於歡

相關焦點

  • 古代學子科舉金榜題名,如何慶祝?有沒有「謝師宴」?
    隋唐時期建立的科舉制度,成為了之後中國古代封建王朝選拔人才的核心方式。而科舉制度也為在中國古代的學子提供了一個入朝為官的機會,無論身份貴賤,只論知識高低。因此那些有幸金榜題名的學子們,也會像今天高考考上心儀的學校的學生們一樣,舉辦宴會來慶祝。而這種類型的宴會還有專門的命名的名字,叫做「謝師宴」。
  • 比高考更加重要的考試:古代科舉考試
    現代社會有高考,古代社會有科舉考試。高考如此重要,牽動著千千萬萬的家庭;而科舉考試在古代則更加重要。為什麼說科舉考試比高考更加重要呢?高考每年考一次,而科舉考試則是三年一次。一般來說頻次低的活動重要性要高於頻次高的活動,比如說四年一度的世界盃足球賽明顯要比一年一度的各國杯賽要重要一些。
  • 俗語「破天荒」的由來——這個詞語來自於古代科舉考試的典故
    在古代,常常用『』破天荒『』來比喻某人平日裡默默無聞,因為某件事情而突然得志揚名。破天荒的近義詞有:前所未有、史無前例,都是從來沒有過的意思。為什麼『』破天荒『』會成為一個約定俗成的俗語?有什麼歷史由來?這與古代的科舉考試有關,這裡面有一個十分有趣的典故。
  • 古代科舉考試有多苦,寒窗苦讀,都不一定擠過千軍萬馬的科舉大軍
    而我們本篇文章,要講的不是科舉制度究竟經歷了多少次改革,而是講述古代科舉考試究竟有多麼苦,甚至在古代科舉文人之中常常流傳一句話「寒窗苦讀都不一定能夠擠過著千軍萬馬的科舉大軍」。由此可見,古代的科舉考試究竟有多麼難。
  • 原來科舉的門道這麼多!
    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度出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變化:在公布鄉試和會試錄取名單時,同時還有一個附加榜示,稱作副榜。而有幸登上會試副榜的人,便是「副榜貢生」。經考官評議,考試合格者會公布正榜,即考中者名單。明清時鄉試第一名稱解員,民間俗稱孝廉,算是一省鄉試中最為優秀的考生。與鄉試相似,明清時的會試也是三年舉行一次,但是要在京城舉行,每逢辰、戌、醜、未年舉行,稱作正科。如果趕上鄉試加開恩科,則會在次年增設會試,稱作「會試恩科」。會試同樣分三次考試,形式與鄉試大體相似。
  • 「金榜題名時」科舉文獻「雲」展(一)
    編者按:在籌備「金榜題名時」科舉文獻展的過程中,有部分相對稀有的珍貴文獻先行數位化,為讓更多讀者更為便捷地了解源遠流長的科舉文化,我們將以本微信公眾號為平臺,開展線上展覽的嘗試,請讀者朋友們關注。前  言古代寧海科舉人才輩出,是「天下讀書種子」方孝孺、探花盧原質的家鄉,又是「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作者洪邁的出生地。
  • 古代的科舉考試要考多少場?
    在中國歷史上,貧苦的百姓只有通過科舉,才能成為達官顯貴。百姓們都知道,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只要能夠金榜題名,就能放下鋤頭,成為朝廷的官員。所以古代讀書人大多數還是目標考上狀元為自己最大的人生目標。
  • 思政課 |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的舞弊與懲治
    看看古代科舉考試中的「替考和作弊」及其懲治也具有相當的現實意義↓↓↓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承載了太多的歷史、文化的使命,由草創到完備、從鼎盛到衰退,科舉制就好像一條的纏綿的紐帶,從創立到廢除,維繫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封建王朝。
  • 古代科舉考試高中,如何慶祝?談談鹿鳴宴和瓊林宴
    科舉制是中國古代政府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一種方式,它改變了中國古代以往世襲以及世俗的用人制度,徹底地打破了血緣關係以及貴族壟斷,讓很多有能力有才華的社會中下層人士,都能有機會一展才華,為國家效力。
  • 又到金榜題名時 古代「高考」錄取通知書不一般
    而在古代,及第的錄用通知書無論是做工,還是送達,都比現在複雜、隆重。科舉制創始於隋,形成於唐,完備於宋,強化於明,至清趨向衰落,光緒二十七年(1901)武科考試正式廢止,歷經 1300 餘年。在中國古代,科舉考試有「錄取通知書」,而且要由專門的「報榜人」送達,還有專門的儀式。長啥樣?
  • 又到金榜題名時,古代「高考」錄取通知書不一般
    而在古代,及第的錄用通知書無論是做工,還是送達,都比現在複雜、隆重。科舉制創始於隋,形成於唐,完備於宋,強化於明,至清趨向衰落,光緒二十七年(1901)武科考試正式廢止,歷經 1300 餘年。在中國古代,科舉考試有「錄取通知書」,而且要由專門的「報榜人」送達,還有專門的儀式。長啥樣?
  • 一張放榜圖記錄古代科舉考試「焦慮症」
    原標題:一張放榜圖記錄古代科舉考試「焦慮症」   這幾天,各省研究生考試成績已經陸續出爐。查詢成績,是最糾結的過程:有人拖動滑鼠內心忐忑不安、有人喜悅地哼唱《春天裡》,還有執著的考生準備明年再考……其實,古代科舉考試放榜,考生的緊張程度一點都不亞於現在。
  • 古代科舉考試是這樣的,你知道雲南古代科舉考試的貢院在哪兒嗎?
    公園是古代科舉考場的考場。 也許你會問,雲南的古貢院在哪裡? 或者有沒有禮物? 事實上,雲南有公園,它的地點在雲南大學,雲南大學。雲南公園始建於明代洪治時期,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每個人都可以從電視和電影中看到。
  • 又要到金榜題名時,古代「高考」錄取通知書不一般
    而在古代,及第的錄用通知書無論是做工,還是送達,都比現在複雜、隆重。科舉制創始於隋,形成於唐,完備於宋,強化於明,至清趨向衰落,光緒二十七年(1901)武科考試正式廢止,歷經 1300 餘年。在中國古代,科舉考試有「錄取通知書」,而且要由專門的「報榜人」送達,還有專門的儀式。長啥樣?
  • 古代的科舉制度可以給我們答案
    高考,是許多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試,無數人通過高考,成功進入到理想的大學,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高考也是社會關注度極高的考試,每年的高考季,社會也在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幫助高考生,圓滿的完成他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試。高考的錄取結果也被社會廣泛關注,引發討論,也不乏「江蘇四百多分上清北廣東六百多分上個三本」之類的新聞。
  • 林大清華錄取通知書成網紅,你知道古代科舉怎麼揭曉成績嗎?
    從古至今,「金榜題名」都是每位考生的夢想,「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對他們來說,考試結果的揭曉是人生的重要時刻。如今,考生們可以從網絡上查到自己的錄取結果,學校也會寄出意義非凡的錄取通知書,那麼,古代科舉考試究竟採用什麼方法來公布結果呢?作者:劉疆
  • 成語中識科舉
    科舉考試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博大精深。這裡僅選取和科舉考試相關的幾個成語,我們來一次管中窺豹  (禮部會試所用封條)金榜題名:金榜,科舉時代稱殿試揭曉的榜。因為殿試考試後公布成績用的紙是黃色的,所以稱金榜。題名:寫上名字。指科舉考中。現形容考試成功。
  • 銘家尚品第一期科舉考試
    此雖是小說家的虛構,然亦可見科舉考試對古代讀書人影響之大,以致於「連中三元」、「金榜題名」、「名落孫山」等等成語為人耳熟能詳。茲錄一則古代科舉考試中的笑話於下,博君一笑而矣。春風化雨參加了科舉考試,發榜之日,他自己不敢去看, 他叫李不太白去看看中了沒有;李不太白到那兒一看,榜上有春風化雨的名字.便一直站在榜下,兩眼死死盯著春風化雨的大名.到天黑也不離開.春風化雨覺得奇怪,便來找李不太白.只見他仍然仰著臉兒盯著那個名字.春風化雨問他為什麼要這樣,李不太白說:"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多著呢!要是我一走,別人把你的名字頂了去,那怎麼辦?"談及科舉考試,你會不會覺得它離自己很遙遠?
  • 古代科舉考試中的倒黴孩子
    每年到考試的那幾天,各個媒體都會被某考生走錯考場,某考生忘帶準考證,某考生因為追劇睡過頭了等等問題佔據大量的篇幅。作為全國矚目的大事件,談論高考過程中的趣味新聞已成為我們喜聞樂見的事情,今天我們就嘮一嘮古代科舉考試中的趣事。首先說說準考證。
  • 古代的科舉制度能給我們答案
    高考,是許多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試,無數人通過高考,成功進入到理想的大學,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高考也是社會關注度極高的考試,每年的高考季,社會也在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幫助高考生,圓滿的完成他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試。高考的錄取結果也被社會廣泛關注,引發討論,也不乏「江蘇四百多分上清北廣東六百多分上個三本」之類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