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火的電影——《少年的你》,是一部直面校園霸凌的國產電影,在短短幾天之內總票房突破12億,在上映第九天就成為中國影史第72部億影片,熱度一直不減。
這部電影最大的成功在於真實細膩地刻畫了校園霸凌的可怕,把校園暴力這個敏感的話題給擺在了大眾的面前,讓各界人士和官方平臺都不得不進行思考。
的確,在社會心理學裡,霸凌是一種性質嚴重的行為,對受害者的身心有不可磨滅的影響。在校園霸凌面前,我們對抗的也並不是少數人的壞心眼,而是人類本性中最陰暗的一面。
然而,這部片子,我們想探討的不是單純的霸凌現象,而是:這世界除了反社會人格,真的有人可以像魏萊這麼壞嗎?為什麼有一些孩子非要欺負另外一些孩子?這些人是魔鬼嗎?為什麼霸凌者最後會成為霸凌者?
「如果說出身於貧窮和邊緣的家庭,父母忙於生計,而疏忽了陪伴和支持,從而導致孩子孤立無援、無依無靠,給了霸凌者可趁之機,是一件很不幸和無奈的事;那麼出身於條件優越、資源豐富的家庭,卻依然無法得到父母真正的關心和愛,從而沒有機會成長為一個身心健全,反而成為一個表面乖巧、內心冷漠殘忍的孩子,也許就是一件可悲、可怕的事情。」
所以,如果你真的看懂了,你會發現,這部電影內涵其實非常廣,不僅僅關乎霸凌、關乎人性,更是關乎父母和學校教育對孩子性格形成、三觀建立,乃至一生的影響。
一、為什麼霸凌者會成為霸凌者?
家庭的教養方式以及學校的環境,都可能導致孩子成為霸凌的施暴者。
研究表明,從小遭受父母體罰,或者目睹父母之間暴力行為的人,更容易有一些攻擊性的行為(Ohene et al., 2006;Lodge,2014),比如,劇中的羅婷,她的父母對待她的教育方式,就是拳打腳踢;還有劇中的魏萊,她的父母之間大概率存在頻繁的冷暴力(冷暴力對精神上的傷害更大,而且傷人於無形;軀體暴力對生理和心理都有傷害,但是生理上的傷害更容易引起關注),而她習以為常,內心長期恐懼,卻又不斷被洗腦,這是她冷漠虛偽的重大誘因。
如果一個學生在學校中,缺乏被表揚的經歷,和有暴力行為的同伴呆在一起,或者學校對霸凌行為並不制止,那麼這個學生更容易會成為霸凌者(Hemphill et al., 2009; Lodge,2014),比如:劇中的徐渺。因為懦弱,她是校園霸凌的協助者,同時也是受害者,而且她的懦弱來源於她的母親。在陳念被人保護後,她便成了魏萊玩樂欺凌的對象。
再具體到魏萊,除了目睹父母的硝煙暗戰,父母的冷漠傲慢和對她的情感忽視,也是促使她成為校園暴力始作俑者的誘因。魏萊的父母是體面的人,但是體面的背後是冷漠。「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這是魏萊在欺負陳念的時候說的一句話,這句話正是影射了魏萊的原生家庭。她的精緻利己主義,源自於她的父母。她有著十分典型的「中國式父母」——奉行「叢林法則」: 弱肉強食,優勝劣汰,成王敗寇;凡是看結果,只在乎成績,對孩子真正的品行和內心毫不關心。
所以,魏萊家境優越、成績優異,卻是一個表面乖巧,私下卻拿欺負同學來取樂的校園暴力施暴者,而學校和父母卻對其霸凌行為知之甚少。除了善於偽裝之外,可以說,她的父母和老師,都是選擇性看世界的人,也就是只有有人成為他們期待的樣子,才有資格得到他們的關注;凡是不符合他們期待的,都是糟糕的存在。拒絕看到一個最真實的人,無視一個孩子內心的脆弱——彷徨、焦慮、恐懼和擔憂,這才是悲劇的開始。
這也就是為何魏萊漂亮卻善妒,沒有人教給她什麼是正常的交往,她只能通過欺凌別人來獲得優越感和掌控感,她對那些活得卑微、粗糙卻真實的生命充滿敵意。比起陳念和小北的落魄,魏萊的內心更扭曲更可悲。她是註定沒有未來,並且會連帶著毀掉其他人未來的「魏萊」。
二、在教育裡,過分推崇」叢林法則「有什麼問題?
校園霸凌,其實就是動物世界弱肉強食行為在教育領域和家庭社會層面的蔓延。自然界之所以如此,並不是因為這種狀態「好」,而是因為別無選擇。人類社會的法則,並不只有叢林法則,比如法律規則,道德規則,愛的法則等等。在家庭社會領域,過分強調叢林法則,崇尚權力的鬥爭,而不關心孩子的內心成長和長遠發展,孩子不僅不能成為真正的精英,還有可能身心發展不健全,精神痛苦,藐視生命,僭越法律尊嚴。
1)過分強調叢林法則,並不能提升孩子的競爭力
社會高速發展,人的焦慮和不安全感非常嚴重,從小向孩子灌輸競爭的殘酷性,雖然能讓孩子時刻充滿危機感、努力學習和奮鬥。但這種危機感,對孩子來說,並不是對自己競爭力的危機感,而是對自己存在價值的不確定性,害怕表現不好而失去父母的關愛和肯定。長期處於恐懼和焦慮中的孩子,會將花很多精力來揣摩父母的心思,討好、取悅或周旋於父母,而不是真正地將精力用來探索和提升。
2)過分推崇叢林法則,會導致孩子漠視生命
中國式的教育本質在於選拔,大多數家庭,需要通過不斷努力,接受更好的教育,佔有更優質的社會資源,以保證絕對的優勢和可持續的競爭力,這樣的結果是教育資源的分布更加不均衡。並非所有的人都會選擇一種良性競爭的狀態,而是傾向於相信擁有資源的人對沒有資源的人可以生殺予奪。父母過分強調叢林法則,包括嚴厲的賞罰,限制孩子的交友,讓孩子只能和所謂「高質量」的人來往等等,減少了孩子和不同層面的人打交道的機會,強化了孩子莫名的優越感,也讓孩子無法真正對他人的生存狀態表示共情、理解和感同身受。
3)過分推崇叢林法則,會導致孩子無法真正敬畏規則
真正有創造力的人都是真心尊重規則,並善於解構並打破規則的人,而並不是完全不服從規則,相反的是不服從所謂的「強權就是真理」的規則。很多父母喜歡用洗腦式的期待,去給孩子施壓:你和別人不一樣,別人都不如你,你才是最棒的;爸媽給你的教育永遠是對的,別人說的話都是錯的;你不能放棄,不能失敗,否則爸媽會對你失望的。在這樣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會為了達成父母的期望,而拼命努力,甚至為了結果而不擇手段。一旦目標無法實現,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驟然坍塌,孩子也就很難信任父母所灌輸的一切規則。
4)過分強調叢林法則,會扼殺孩子的創造性
創造性思維不僅取決於好奇心和想像力,還與價值取向有關。短期功利主義的價值取向對創造性思維是很有害的。我們現在面臨的是一個比較急功近利的社會,盛行短期功利主義的價值取向,而這正是過分強調競爭所帶來的後果。當人們急於緩解眼前的壓力時,可能目光短視,缺乏長遠而明確的規劃。而孩子一味滿足父母的期待,也不會真正聚焦於自己的興趣和潛能。父母過多的獎懲控制,也會強化孩子的強烈表現欲,削弱孩子對世界、對知識的天然興趣,並一步步瓦解孩子對他人的信任、對自身價值的信心。
三、好的教育,到底是什麼樣的?
事實上,現代社會真正需要的,是懂得守法、尊重社會契約精神、善於合作,共同謀福祉的人。教育的本質並不只是學會生存、適應社會,而是通過學習先進的觀念和技能,從而能有條件選擇適合自己的更好生存方式。
成為一個身心健全的人,是任何教育最起碼的要求。只有先成為真正獨立完整而健康的人,才有後續成為社會有用之材的可能,甚至成為心懷悲憫、兼濟天下的高知分子。而這些的前提條件是父母的愛和鼓勵、平等和尊重,而不單純是金錢的付出和優越的物質條件供應。
「精英教育」是很多父母在教育上的終極追求。不管是在上學期間、周末空閒時間,還是寒暑假期,都要想盡辦法為孩子報各種培訓班,鋼琴圍棋書法繪畫,英語遊泳舞蹈馬術,還有少兒編程等等,目的就是讓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向著社會精英的方向發展。
如果說精英教育推高的是一個人的上限,那麼平民教育推高的就是一個人的下限。不管不顧現有的條件,盲目追求所謂的「精英教育」,只有精英教育的殼,而無精英教育的靈魂,沒有愛與自由等人文精神的滋養,只能塑造出許多精緻的提線玩偶,表面精緻優雅,內心空洞、充滿破壞欲。
人文情感是創造力和想像力的重要源泉,我們相信即使是學編程也不只是學編程,除了科技素養的培養,邏輯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的訓練,也需要合理地引導孩子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這也是我們的課程如此重視人文素養培養和藝術審美薰陶的重要原因。
我們也相信,真正好的教育,能讓每一個人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和發揮,即讓有資質的人,成為真正的精英,享受更高的待遇,肩負更高的責任和使命;讓普通人作為一個真正的人,享有應當享有的權利,並培養其相應的問題解決能力,提升其創造性和人文修養,面對未來社會的複雜挑戰,實現個體自我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