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網視互娛,作者 | 貓叔
《演員請就位2》郭敬明終極作品《無量》中,郭敬明自己擔任編劇,然後給另外兩位編劇署名為「副編劇」,由此引發了一場關於編劇署名的行業爭議。
郭敬明導演作品《無量》片尾字幕截圖
著名編劇汪海林在微博上略帶嘲諷地稱「副編劇」為「本世紀最大發明」,矛頭直指郭敬明。一眾編劇更是紛紛加入戰隊。
圖說...
確實,以前只聽過「總編劇」「編劇」「聯合編劇」等,現在郭敬明在自己的電影裡創新性地設置了「副編劇」,可以說開創中國編劇史上的先河。
不知道「副編劇」之後,會不會出現常務副編劇、現場副編劇、臺詞副編劇、副總編劇、領銜編劇、特約編劇、友情編劇等新職位,想想都覺得哭笑不得。
「副編劇」伴隨著郭敬明的每一部電影
很多人驚訝於郭敬明創造了「副編劇」這個全新的工種,其實不僅最近的短片《無量》,郭敬明導演的所有電影裡,均有「副編劇」的存在,無一例外。
網視互聯發現,2013年上映的《小時代》,郭敬明為原著、編劇、導演,而副編劇為「李茜」。
郭敬明導演作品《小時代》片尾字幕截圖
《小時代2:青木時代》中,副編劇署名為「貓某人」「李茜」。
郭敬明導演作品《小時代2》片尾字幕截圖
《小時代3:刺金時代》的副編劇為「李茜」,《小時代4:靈魂盡頭》的副編劇為「貓某人」。
郭敬明導演作品《小時代3》片尾字幕截圖
郭敬明導演作品《小時代4》片尾字幕截圖
此外,《爵跡》中,副編劇為「李茜」。《冷血狂宴》中,副編劇為「貓某人」和「李茜」。
郭敬明導演作品《爵跡》片尾字幕截圖
也就是說,郭敬明不僅創造了「副編劇」這個新工種,而且早在《小時代》系列和《爵跡》系列的六部作品中就已經玩得輕車熟路。
而貓某人和「李茜」,已經成為了郭敬明的御用副編劇。
公開資料顯示,貓某人為郭敬明最世文化宣傳企劃,《最小說》籤約作者,《小時代》漫畫版改編、腳本作者;而李茜同樣為最世文化旗下的籤約作者,《小時代》漫畫版腳本作者之一,郭敬明還曾給李茜的新書《遺忘將至》做推薦。
該書的封面上赫然寫著「小時代、爵跡系列電影編劇李茜」,但在宣傳中卻均標明為「副編劇」。
有副導演,憑什麼不能有副編劇?
「編劇就是編劇,搞這麼多亂七八糟的編劇職位幹什麼?明顯就是不願意給署名,但不給署名又說不過去,所以就創造了副編劇這樣尷尬的職位……」入行6年的編劇趙強發出質疑。
郭敬明電影裡的「副編劇」具體負責哪些工作,我們目前不得而知。
微博上,有人調侃說「副編劇負責寫作,編劇負責炒作」。也有人說,可能就是槍手,名氣小一點,不想給署編劇,就署個副編劇。
還有很多人都存在疑惑,為什麼有副導演卻沒有副編劇?
著名編劇宋方金給出的說法是,
副導演或執行導演是準確的(因為事務性),但副編劇不準確。因為編劇是創造性勞動,參與創作的應該叫聯合編劇或助理編劇,參與事務性的應該叫編劇助理。
事實上,副導演基本上不負責創作,跟導演有著天壤之別。比如現場副導演負責現場協調,演員副導演負責挑選演員,而編劇則是創作性崗位,並不存在像導演這樣的事務性職位。
如果以「副導演」和「導演」來類比的話,那麼,「副編劇」和「編劇」也有著天壤之別。
「其實道理很簡單,署名編劇之後,編劇身價就會漲,身價漲了稿酬就會漲,稿酬不漲編劇就可能跳槽,所以為了低價留住編劇,就想出了副編劇的做法,既署了名,又沒啥存在感,想要署名編劇,先磨練幾年再說,說好聽點是磨鍊,其實就是壓榨,但是有時候我們也不得不接受,這是你情我願的事情……」
趙強無奈地表示。
網視互聯預測,如果「副編劇」成為風潮,可能對編劇行業造成如下影響:
1、槍手逐漸轉正,以前沒有署名的槍手,現在可以得到「副編劇」或者類似的署名。當然,也可能出現一個編劇帶一群副編劇的盛況。畢竟副職嘛,既能幹活,又能背鍋。正職只能有一個,副職可以有一堆。
2、一旦「副編劇」蔚然成風,以後編劇署名還可能進一步細分為「總編劇」「副總編劇」「編劇」「副編劇」「執行編劇」「「執行副編劇」「常務副編劇」等新職務,署名混亂,名目眾多,「編劇」的署名含金量將被稀釋,這對於真正的編劇來說並不公平,觀眾甚至無法明白究竟誰才是真正的「編劇」。
3、署名規則被打破後,新編劇出頭愈發困難,需要跨越一個又一個職務障礙,從副編劇到編劇,看似一字之差,但晉級難度倍增。畢竟,郭敬明的兩位御用副編劇,跟著郭敬明7年做了6部作品,也還只是默默無聞的「副編劇」。
4、副編劇和編劇的還有一個區別就是,副編劇只會出現在片尾字幕中,不會出現在片頭,不會出現在百度百科、豆瓣都公開信息平臺,更不會出現於公開宣傳。
事實上,在百度百科、豆瓣等公開電影信息平臺,並沒有關於「副編劇」一欄的設置。
《爵跡》《小時代》系列編劇一欄均顯示為「郭敬明」,沒有關於副編劇信息的任何展示。
編劇行業的署名亂象
這幾年,國內關於編劇署名問題的紛爭不斷,而這種糾紛往往是因為一部劇經歷過多個編劇。
此前,陳凱歌導演的《趙氏孤兒》因為給參與劇本創作的高璇、任寶茹、趙寧宇署名為「前期劇本創作」而引發了很大爭議。
陳凱歌導演作品《趙氏孤兒》字幕截圖
高璇認為,《趙氏孤兒》最終公映的成片有一半以上的情節來自她和任寶茹當時創作的劇本,然而在最終的片尾字幕中,編劇署名為陳凱歌,兩人的署名卻是「前期劇本創作」,且排位很靠後,這不合理。然而,因為維權困難,最終該事件不了了之。
不管是此前的「前期劇本創作」還是現在的「副編劇」,都是個擦邊球概念。
著作權法有規定編劇的署名權,即如果完全不為編劇署名,則參與者可以通過法律渠道進行起訴;但「前期劇本創作」和「副編劇」對創作者參與給予了肯定,因此是否侵權,很難認定。
現在,一部劇多個編劇團隊的情況非常常見,而編劇的工作又很難量化,這就給影視劇的署名提出了難題。
比如《法醫秦明2清道夫》一共20集,卻署名有7個策劃、7個編劇,即便這樣,還是陷入了編劇署名權糾紛,有編劇表示參加過劇本創作,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署名。
不過,如今發明了「副編劇」這個新職務,署名難題似乎迎刃而解。
以前,一些無良資方甚至故意找很多編劇來寫,每人寫一些,然後由一個人統稿,最後參與的編劇份額都不大,誰都不給署名,編劇也沒法有意見。
如今不用這麼煞費苦心坑蒙拐騙,給參與編劇統一署名「副編劇」即可,既威脅不到「編劇」的署名,還可以因為有了「副編劇」的署名進一步砍低槍手片酬。
郭敬明在自己的導演中增設了「副編劇」,那都是他旗下的籤約作者,他們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其實也能理解。
但對於初入江湖的新人編劇來說,「江湖險惡」不是一句戲言。編劇在國內一直屬於話語權缺失的弱勢群體,而「副編劇」看似讓新人編劇更容易爭取到署名權,但也可能讓新人編劇的地位再降一級。
所以,給編劇增設一個「副編劇」的職位,實在不是一個很好的行業信號,也不應該成為影視圈的一股風潮,更不應該成為知名編劇或者工作室制約新編劇的常態手段。
近兩年,編劇們一直在爭取編劇的署名權,包括海報署名權、宣傳出鏡權等,但是「副編劇」的出現,明顯讓這種權利更加撲朔迷離,
因為不管是海報還是宣傳,都不可能宣傳「副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