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朋友告訴我,組織派他參加上級黨校培訓,培訓結束時要每個學員答一份試題:怎樣當好副職?大家的答案都驚人地一致:擺正位置不越位,幹好本職要到位,堅持原則不缺位,團結同級不搶位,云云。朋友問我:你善逆向思維,這答案對麼?我說,也對,也不全對。
應該說,上述考題是一個既老又新的考題,幾乎是每一位進入官場的副職幹部都必須面對的。
此題之核心,始終都是圍繞一個「位」字,實質是對一個「權」字進行辯論的。
這裡,主考官的良苦用心,考生是感受到的,意在提醒副職擺正位置,支持正職,盡職履責,發揮好班子的整體效能。
然而,也有不少「考生」產生了「誤讀」,他們理解為:寧願不出頭,也不要強出頭,寧願跟在後頭,也不要搶了正職的鏡頭,寧願疏遠下頭,也不能得罪上頭。
我認為,在一些地方,畸變的官場百態,有一個最明顯的弊端,即培養了一批阿諛奉承、明哲保身、缺乏主見、不敢擔當的副手。這種負能量,近年來,隨著黨風廉政建設的深入,是越來越顯露了。
一位昔日之「一把手」,因貪腐鋃鐺入獄後,對官場潛規則進行了深刻反省:我身邊有七八個副手,異口同聲叫我「老大」,實際上都是配角、木偶,我說啥就是啥,哪怕指鹿為馬,他們也點頭稱是,導致我毫無顧忌,缺少監督,竟至於發展到濫用權力,直至玩完。這雖然有推諉責任之嫌,但也並不是毫無道理,頗能發人深思。
須知,官場即是權力場。每一個官場,都是一個權力生態。正常的權力生態是:權力分配合理,人人有權有責;權力相互助力、相互制衡。
如果,僅僅把「一把手」,作為權力的「大抓手」,大小權力一把抓,事無巨細說了算,其餘眾多的副手就只是「泥塑的菩薩」,既不張嘴也不動腿,就不能實現權力的科學配置,更不能有效有序運行權力、制衡權力。
西方哲人說,「絕對的權力帶來絕對的腐敗」。竊以為,正確的辦法是:「把權力裝進位度的籠子裡。」班子內一定要實行民主集中制。班子成員只有分工不同,沒有尊卑之分,沒有親疏之別,各自擁有一份責任和權力,這份責任和權力只能用於為人民服務。包括「一把手」在內的班子成員,在討論重大決策時,都只有一票,任何人都沒有凌駕於領導班子之上的特殊權力。「一把手」只能綜合各位領導成員的意見,集中正確主張,形成集體決議。
同時,副職也要善於表達政治智慧,勇於發表不同意見,敢於和善於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組織上任命一個同志當副職,並不是讓副職當「附庸」「啞巴」,目的是在正職的主持下參與科學決策、幹好份內工作,當好參謀、助手,形成班子合力。
所以,副職要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獨當一面工作。副職要當好正職與群眾的橋梁紐帶,傾聽群眾意見,及時下情上達、上情下達,消除幹群誤會,辦好實事好事。忠言逆耳利於行,在正職因權力任性而頭腦發熱時,不僅要敢講真話、敢吐諍言,還要善於表達,讓正職聽得進、能接受。
發現正職濫用權力,有貪腐跡象時,作為班子成員不要以韜光養晦自居,故作高深、裝聾作啞,要敢於諫言,善於批評,讓正職猛醒,懸崖勒馬。相信你的實誠,會讓正職感受到的,終會理解你、感激你。
我以為,這樣做,不是觸犯了「以下犯上」的官場禁忌和潛規則,恰恰是班子內良好政治生態的表現。
文章來源:如椽巨筆公眾號
歡迎關注@如椽巨筆,一位『正部級』領導都在關注:探究體制秩序與規則,評析公文技巧和魅力。關注,就是一次嬗變和啟程!
點擊了解更多,可觀看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