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亞士兵稱一夫多妻系獎勵 多數女性反對(圖)

2020-12-20 搜狐網

利比亞女大學生蘇海熱(右一)等人接受本報記者採訪。

利比亞街頭的一對夫婦。

  圖為在利比亞一家酒店前臺工作的一名利比亞女子。絕大部分利比亞女性都堅決反對恢復一夫多妻制。

  本報記者在利比亞街頭採訪發現,絕大部分利比亞女性不同意丈夫娶多一個妻子,反對恢復一夫多妻制。相當一部分男性也反對一夫多妻制。

  走進利比亞

  上月底,利比亞「過渡委」一號人物賈利勒在宣布利比亞全境「解放」的同時,提出了一項震驚利比亞和國際社會的主張在利比亞恢復被卡扎菲廢除的「一夫多妻」制。此言一出,立即引起了各方的爭議。

  就此問題,本報記者連日來在利比亞班加西、米蘇拉塔等地做了大量採訪,發現事實原本沒有想像中的簡單。根據宗教法律,丈夫必須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妻子,如果做不到平等,婚姻可以解除。更重要的是,丈夫新娶妻子前必須得到現任妻子的同意。在記者的街頭隨訪中,絕大部分利比亞女性不同意丈夫娶多一個妻子。很多年輕的利比亞女孩表示,她們根本不會嫁給已婚男性。

  文、圖/本報特派利比亞記者 李明波、毛玉西、賀涵甫 

 利比亞人談  一夫多妻制

  「這場持續半年多的戰爭讓無數利比亞成年男子戰死沙場,如果沒有一夫多妻制,他們身後留下的寡婦誰來照顧?」 

 20歲的女大學生蘇海熱

  「我們冒著生命危險在前線和卡扎菲部隊打仗。現在卡扎菲死了,是時候給我們計算軍功了。」 

 執政當局士兵哈比比

  「如果我丈夫膽敢提出再娶一個老婆,我立刻會拔出手袋裡的手槍,一槍打死這個忘恩負義的男人。」 

 40多歲的傑米勒

  「在西方文明社會,一夫多妻制早已經不被認可,我們為何要回到公元7世紀?」 

 20多歲的女大學生瓦莉達

  「利比亞女人也是這場戰爭的參與者,她們被強姦,被打死。然而,在戰爭勝利之後,她們非但沒有得到獎賞,反而失去了更多。她們連做母親、妻子的權利都被限制,這是一種巨大的諷刺。」  

利比亞某非政府組織負責人  女性贊同者:  戰爭寡婦需要一夫多妻制

  在米蘇拉塔的一個廣場,20歲的女大學生蘇海熱告訴記者,她完全贊同恢復「一夫多妻」制的建議。

  「根據我對當前利比亞局勢的觀察,賈利勒的倡議符合當前的社會現實。這場持續半年多的戰爭讓很多利比亞成年男子戰死沙場,他們身後留下的寡婦誰來照顧?」蘇海熱對記者說。

  據不完全統計,僅在米蘇拉塔,就有1000多人死於戰亂,其中絕大部分是成年男子。

  這位漂亮的利比亞女孩,目前正在的黎波裡的一所專科學校讀書,戰亂導致學校無限期停課,她目前只能待在家中。蘇海熱面帶羞澀地表示,她已經訂婚,不過,她是未婚夫的第一個妻子。

  卡扎菲時期也有利比亞男人偷娶二房三房

  記者問蘇海熱,如果未來丈夫向她提出再納新妻時,她是否同意?蘇海熱不假思索地告訴記者:「首先,我會問他為何要這麼做?如果他能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如果問題出在我身上,我會毫不猶豫地同意他的要求。」

  看到記者難以理解的表情後,蘇海熱解釋說,與其讓丈夫偷偷摸摸地在外拈花惹草,還不如讓丈夫堂堂正正地將外面的女人帶回來一起過日子。

  記者了解到,儘管卡扎菲時代禁止一夫多妻,但仍有不少利比亞男人偷偷娶了第二個乃至第三個妻子。由於這些後娶的妻子無法得到合法身份,利比亞有錢的男人們就將目光投向了經濟相對落後的周邊國家,從那裡「進口」妻子。

  丈夫娶新妻前必須得到現任妻子的同意

  賽麗德就是蘇海熱父親從摩洛哥「進口」的第二個妻子,她並不是蘇海熱的母親。

  賽麗德也贊同恢復一夫多妻制。她認為,這個決定是尊重宗教教法的體現,絕不是時代的倒退,「卡扎菲當年的決定是對宗教的背叛。」

  不過,賽麗德也表示,儘管利比亞重新恢復了一夫多妻制,但真正能娶4個妻子的男人並不多。因為丈夫必須平等對待每一個妻子,如果做不到平等,婚姻可以解除。更重要的是,丈夫新娶妻子前必須得到現任妻子的同意;而據她了解,利比亞女人和全球絕大多數女人一樣,不願有人與自己分享一個丈夫。

  男性贊成者:  這是對士兵的最大獎勵

  賈利勒恢復一夫多妻制的決定,首先得到了利比亞宗教人士的強烈贊同。

  10月28日,在班加西的大廣場,記者聽到當地的宗教領袖高呼讚揚賈利勒的口號,認為恢復一夫多妻制是尊重宗教的體現。

  曾參加過米蘇拉塔保衛戰的哈比比,隸屬於著名的米蘇拉塔「猛虎部隊」,現在他是部隊的一名低級指揮官。

  哈比比告訴記者,這項舉措是賈利勒對士兵們的最大獎項和鼓勵。「我們冒著生命危險在前線和卡扎菲部隊打仗。現在卡扎菲死了,是時候給我們計算軍功了。」

  班加西尤裡尼斯大學的大四學生阿卜杜拉聽到記者提問的第一反應是哈哈大笑。他告訴記者,自從賈利勒宣布該消息後,他和朋友們現在每天聚會都會不由自主地聊到這個話題。

  女性反對者:  「我們為何要回到公元7世紀?」

  連日來記者在班加西和米蘇拉塔等地做了大量的街頭隨機採訪。贊同蘇海熱觀點的女性幾乎鳳毛麟角。絕大部分女性都堅決反對賈利勒的建議,甚至有情緒激動的女性詛咒賈利勒及其家人。

  「卡扎菲恢復一夫一妻制絕對是正確的決定」

  蘇海熱的女鄰居傑米勒向記者表示,她完全無法接受一夫多妻制,賈利勒應該用法律的形式將一夫一妻制固定下來。「卡扎菲統治42年,我們真的受夠了。但他恢復一夫一妻制絕對是正確的決定。」傑米勒說,恢復一夫多妻制不僅將破壞家庭和睦,還會影響社會穩定。

  40多歲的傑米勒激動地說,如果她的丈夫膽敢向她提出再娶一個老婆,「我立刻會拔出手槍,一槍打死這個忘恩負義的男人。」

  傑米勒告訴記者,賈利勒宣布這個消息的當天,她的丈夫高興得不得了,但「我當天就告訴他,只要我活著他就死了這條心」。

  記者注意到,傑米勒說這句話時,特別掏出了手袋中的手槍。這個令人有些緊張的舉動,也反映出目前利比亞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槍枝泛濫。設想一下,如果連一個40多歲的女人都有一支手槍,那目前流落在利比亞民間的槍枝總數量該有多少。

  情緒稍微穩定點的傑米勒隨後理性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我可能沒有勇氣打死這個和我生活了幾十年的男人。我可能會讓他寫一份協議,把房子的所有權送給我,然後再籤協議離婚。」

  班加西女大學生阿麗薩開玩笑說:「我是第一個反對賈利勒的人。如果我現在有賈利勒的手機號,我一定會打電話罵他一頓。」

  「賈利勒一定是為了自己才作出這樣的決定」

  班加西烏祖酒店的一個女服務員告訴記者,這樣的消息對於利比亞女性來說絕對是一個噩耗。她當時的第一反應是應該去殺了賈利勒,「賈利勒一定是為了自己才作出這樣的決定。他以後一定會再娶一個埃及妻子和一個德國妻子。」

  畢業於米蘇拉塔文學院的女孩瓦莉達目前在「過渡委」駐米蘇拉塔辦公室工作。雖然賈利勒是她的大老闆,但瓦莉達還是勇敢地說出不,「雖然我們的宗教中有這樣的規定,但現在時代不同了,恢復當年的教法是不現實的。」

  受過良好世俗教育的瓦莉達對外面的世界顯然有清楚的認識:「在文明社會,一夫多妻制早已不被認可,我們為何要回到公元7世紀?」

  「剩男」聲音:  最重要的是娶到第一個妻子

  主修石油勘探專業的阿卜杜拉已經在憧憬自己的未來。隨著各大國際石油巨頭紛紛湧入利比亞,阿卜杜拉有機會進入一家待遇豐厚的石油勘探企業,很快就會邁入富人階層。不過,現在他還只是一個窮學生,有一個22歲的女朋友。

  當記者問阿卜杜拉將來有錢了會不會再多娶一個妻子時,阿卜杜拉立刻搖頭說:「不要了,不要了。一個女人已經夠麻煩了,我不想給自己尋找更多的麻煩。」

  另一位學生艾哈邁德告訴記者,並不是每個利比亞男人都有能力娶三四個老婆。他說:「男人必須首先做好經濟上的準備,多娶一個老婆就意味著家庭多一份支出,如果讓老婆整天餓肚子,就沒有必要娶那麼多了。其次,男人還要做好生理上的準備,因為你必須要滿足這麼多老婆的需要。」

  今年37歲的班加西警察默罕默德對記者說,他並不關心眼下社會上熱議的一夫多妻制話題,因為對他來說,眼下最重要的事情是何時能娶到第一個老婆。

  這個大齡「剩男」苦澀地表示,卡扎菲時代做警察每個月只有250第納爾工資(約合人民幣1000元),由於他的家不在班加西市區內,這點工資還不夠每天上班的打車錢,根本沒有財力娶老婆。

  卡扎菲政權被推翻後,默罕默德繼續當警察。現在,他的工資漲到了500第納爾,這讓他看到了結婚成家的可能性。只不過經常拖欠工資的現實,讓他的娶妻夢只能繼續推遲實現。

  非政府組織:  「這是一種巨大的諷刺」

  大部分西方媒體認為,利比亞執政當局提出「一夫多妻」制,這是利比亞歷史的倒退,也是婦女社會地位的倒退。更有分析人士擔心利比亞會出現一個類似上世紀90年代塔利班那樣的極端政權。

  的黎波裡的非政府組織「利比亞婦女之聲」的負責人此前曾評論說:「利比亞女人在這場戰爭中也是犧牲者,她們被強姦,被打死。然而,當戰爭勝利之後,她們非但沒有得到獎賞,反而失去了更多。她們連做母親和做妻子的權利都要被限制,這是一種巨大的諷刺。」

  「一夫多妻」說旨在安撫宗教極端勢力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中東文化研究學者旺德瓦裡也認為,賈利勒關於「一夫多妻」的言論,多少像一次「突襲」,讓很多利比亞婦女感到措手不及,但其言論旨在安撫戰爭中勢力快速膨脹的宗教極端主義勢力,可以說,執政當局是在「兩面下注」。

  記者手記  擅拍成年女性  可被視為挑釁

  卡扎菲統治利比亞40多年來,廢除了一夫多妻制,在很多方面實現了男女平等,如女性也可以參加社會工作,男女同工同酬等。

  不過,從進入利比亞的第一天起,嚮導就提醒記者,未經允許絕對不能拍成年女性的照片;利比亞男人會將此種舉動視為嚴重挑釁。

  在班加西,我們偶遇一場婚禮。當記者試圖將鏡頭對準新娘時,憤怒的新郎馬上衝到了記者的身邊,揮舞著拳頭用誇張的身體語言要求記者立即刪除全部照片。旁邊的路人也附和說,「你是不是瘋了!」

  記者在米蘇拉塔辦「路條」時,漂亮的利比亞女孩瓦莉達和記者熱情地攀談,記者嘗試和她合影時,原本大方的她迅速走開。即便如此,瓦莉達主動和我們交流的行為,還是讓在場的很多利比亞男人頗為不滿。

相關焦點

  • 利比亞爭論一夫多妻制
    ——40多歲的利比亞婦女傑米勒 「這場持續半年多的戰爭讓無數利比亞成年男子戰死沙場,如果沒有一夫多妻制,他們身後留下的寡婦誰來照顧?」 ——20歲的利比亞女大學生蘇海熱 N廣州日報 10月底,利比亞「過渡委」一號人物賈利勒在宣布利比亞全境「解放」的同時,提出了一項震驚利比亞和國際社會的主張——在利比亞恢復被卡扎菲廢除的「一夫多妻」制。此言一出,立即引起了各方的爭議。 記者在利比亞街頭採訪發現,絕大部分利比亞女性不同意丈夫娶多一個妻子,反對恢復一夫多妻制。
  • 利比亞人談一夫多妻:丈夫敢提再娶 我就一槍打死他
    圖為在利比亞一家酒店前臺工作的一名利比亞女子。絕大部分利比亞女性都堅決反對恢復一夫多妻制。本報記者在利比亞街頭採訪發現,絕大部分利比亞女性不同意丈夫娶多一個妻子,反對恢復一夫多妻制。相當一部分男性也反對一夫多妻制。走進利比亞上月底,利比亞「過渡委」一號人物賈利勒在宣布利比亞全境「解放」的同時,提出了一項震驚利比亞和國際社會的主張在利比亞恢復被卡扎菲廢除的「一夫多妻」制。此言一出,立即引起了各方的爭議。
  • 利比亞盛行「一夫多妻」,當地男性因此壽命短,直言:何時才解脫
    利比亞盛行「一夫多妻」,當地男性因此壽命短,直言:何時才解脫環遊世界,是很多人的夢想,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到國外旅遊,旅遊現在也已經成為很多人工作之餘的休閒娛樂方式之一。利比亞是一個北非國家,它位於地中海南岸,很多人對這個國家都不是很熟悉,今天小編跟一位常年在外旅遊探險的驢友朋友聊天的時候,驢友跟小編介紹了利比亞這個國家。利比亞這個小國家當地有一件很特別的制度,這項制度令這個國家很多男性直言:何時才能解脫。這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一起跟隨驢友了解一下這個國家吧。
  • 車臣女性強烈反對實行一夫多妻制
    據中新社1月18日電俄羅斯車臣共和國代總理、即將年滿29歲的拉姆贊·卡德羅夫近日接受莫斯科一家電臺採訪時表示,由於車臣人口受戰亂影響大幅減少,為復興車臣,應當允許在車臣實行一夫多妻制。「對車臣而言這很有必要,因為我們經歷了戰爭,很多男人都死於戰火,這導致了女性人口比男性人口多。」卡德羅夫在接受採訪時說,實行一夫多妻制無須修改法律。
  • 英計劃在利比亞駐兵 保守黨議員指其「災難」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電訊報》3月28日報導,英國政府在利比亞駐紮軍隊的計劃日前遭到保守黨的強烈反對,目前雙方陷入僵持局面。據報導,英國政府計劃在利比亞首都黎波裡專門設立一個「綠色區域」駐紮1000名士兵。該計劃是英國和義大利於上個月聯合發起的對利比亞新聯合政府提供軍事援助一攬子計劃的一部分,意在結束利比亞內戰。
  • 利比亞國民軍裝備這麼好了?大批俄式坦克軍機現身演習,士兵腳踩...
    【環球網軍事報導】據利比亞國民軍(LNA)官方社交媒體帳號「利比亞武裝部隊司令」(Command General of the Libyan armed forces)在11月24日發布的消息,該部隊「最具資質的」精英官兵近期參與了一場大規模野戰軍事演習,在此期間,LNA部隊展示了包括主戰坦克和固定翼軍機在內的各類俄式重型武器裝備
  • 埃爾多安稱將出兵利比亞,英媒:他將派敘反對派武裝
    【文/觀察者網 郭涵】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當地時間16日宣布,將開始向利比亞部署軍隊以支持「民族團結政府」並維護地區穩定。《衛報》援引消息人士稱,土耳其已經或即將向利比亞派出2000名來自敘利亞的反政府武裝分子,但這一說法未獲證實。
  • 印度尼西亞保守省份或出臺法律允許一夫多妻 女性活動人士抗議
    在印度尼西亞極端保守的亞齊省,婦女們反對通過當地立法機構正在辯論的一項細則使一夫多妻婚姻合法化。 亞齊的婦女擔心這項法律會導致一夫多妻製成為一種「傳統」,成為她們社會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影響她們和孩子的權利。 女性活動人士還警告說,如果法案草案獲得通過,可能會在印尼其他省份引發類似的事情。
  • 國學大師辜鴻銘力推一夫多妻制,一個比喻令對方啞口無言
    他從始至終走不出封建社會的老制度,一直擁護著荒誕的一夫多妻制度。對於那些反對他的人,辜鴻銘甚至多次辯駁以圖扭轉對方的觀點。辜鴻銘這種矛盾的人格是那個時代一種獨特的存在,因此他才會被稱作"怪傑"。二、詭辯之下的封建思想1、茶壺與茶杯的比喻辜鴻銘對一夫多妻制度的堅持也曾遭到了很多人的反駁,他在國外留學時就針對這個問題與人產生了爭執。當時有很多外國人對一夫多妻表示難以理解,在多數人的心中都認為一夫一妻才是正確的。
  • 利比亞女性反對恢復一夫多妻 稱夫再娶就打死他
  • 南非一夫多妻總統再曝有私生女(圖)
    祖馬又有了私生女南非《星期日時報》報導稱,南非世界盃籌備委員會主席歐文·柯薩的女兒索諾諾·柯薩在2009年10月為總統祖馬生下一女,戶口上登記的名字是桑德伊勒·瑪提娜·祖馬。索諾諾早已離異。這並不是祖馬第一次被曝出「私生子」傳聞。
  • 世界上如今還允許一夫多妻制的國家有哪些?讓人意想不到
    可能是為了勞動力充足,一夫多妻制度不僅在國內合法,而且一個男子娶妻子的人數也是全世界最高的國家。烏幹達:位於非洲東部,工業基礎薄弱,主要以你農業為主,不過國內的市場經濟基礎不錯。在烏幹達,貧困家庭一般都是一夫一妻,真正能一夫多妻的都是富人。利比亞:北非的一個國家,位於地中海南岸,由於石油資源豐富,曾經富甲非洲,不過近些年來局勢動蕩,經濟也開始快速惡化。
  • 這個國家實行一夫多妻,男人希望廢除,女人卻一起反對
    這個國家實行一夫多妻,男人希望廢除,女人卻一起反對現在他說是我的人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變化,中國每個城市人們的經濟條件也有了很大的改變,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以後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到一些地方旅遊散心,甚至還有一些人去國外一些國家旅遊散心
  • 美國猶他州立法縱容一夫多妻 處罰僅與違停相當
    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與停車違章、開車超速一樣,僅僅是一種違法行為,而非重罪。該項修正案中所涉及的重婚,主要指在猶他州廣泛存在的摩門教一夫多妻的傳統。自1844 年開始,大批摩門教徒遷移至猶他州,該州也成為了美國摩門教的大本營,一夫多妻制也在這裡生根發芽。
  • 巴拉圭「一夫多妻」該如何生活?當地男性訴苦:一點都不幸福
    雖然我們國家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制,但是早世界上有很多國家,至今實行的仍然是一夫多妻或者是一妻多夫制度,這樣的婚姻制度和當地的國情有關,畢竟每個國家的生活習俗和習慣還有國情不同,我們應該平等看待這件事情。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說一個國家,它就是巴拉圭,當時至今實行的還是「一夫多妻」制度,但是這樣的制度對於男性來說,並不幸福。
  • 該國實行一夫多妻制,國內男性苦不堪言請求廢除,女性:門都沒有
    不過今天小編要介紹的是該國實行一夫多妻制,少於3個老婆就算違法,國內男性苦不堪言請求廢除,女性:門都沒有!要知道,我國的人口近幾年的人口數量也在不斷的上漲,雖然目前我國是存在男女比例差異比較大的問題,也有很多單身的男性,我國現在實行的是一夫一妻的政策,我們中國的國民也認為這樣挺好的。
  • 利比亞概況
    利比亞外交部大樓    利比亞強調同非洲、伊斯蘭國家加強合作。主張在公正、平等、尊重國家主權與互不幹涉內政等準則基礎上建立國際新秩序,反對大國操縱國際事務。支持巴勒斯坦反對以色列的鬥爭。主張非洲和阿拉伯統一,倡議成立「非洲聯盟」和「薩赫勒-薩哈拉國家聯合體」,大力推動非盟阿克拉峰會確定建立「非洲合眾國」的終極目標。迄今已同近百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2006年5月15日,美國和利比亞決定從即日起恢復大使級外交關係。2007年,利當選2008-2009年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2009年6月,利非盟事務副外長圖萊基當選第64屆聯大主席。
  • 別的國家有「一夫多妻」制,其實我們也有,專家建議全面推行
    中國古代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很大,女性的地位不是太高,她們需要依附丈夫生活,不能拋頭露面,不能忤逆丈夫,一旦有不軌之事,不僅會被休妻,嚴重的還會被浸豬籠。反而,男性卻可以「三妻四妾」,不會被社會所唾棄。為了能讓人口基數增加,滿足社會生產力的需要,因此國家才會鼓勵人們多生孩子,又因女性成員比較多,因此「一夫多妻」也就能行得通了。到了新中國後,隨著思想的解放,1950年制定的婚姻法中,明確提出了「一夫一妻制」,一直到今天都沒有改變。這種制度是建立在男女平等的基礎之上,有利於社會的穩定,也有利於幸福家庭的建立。
  • 媒體稱東莞工人一夫多妻普遍 女工為競爭養男友
    東莞製造行業中男女比例長期失調,男性工人「一夫多妻」現象很普遍,如果女友少於兩個還會被笑話,有些人心安理得地接受女友養活。而女工們每日忍受著單調乏味工作,業餘時間迫切需要一個男友帶來的慰藉,有些人即便得知男友腳踩幾隻船,也無怨無悔,甚至要加倍對男友好。
  • 一夫多妻制是如何在西方退出的
    正是這種態度鼓舞馬丹的一個女性讀者「將女性的毀滅作為關注焦點」,組織了一場公開辯論,主題為「在這個國家允許多妻制的後果」,其是否可以「防止誘姦與賣淫」。這正是為何有限的一夫多妻制之觀念能吸引理查森、馬丹及其他嚴肅的基督教道德家,他們的主要關切並非推動性自由,而是約束男性的放蕩,促進婚姻、父權制及家庭生活,並保護「處於弱勢的女性,使其免於惡行、背叛與男性的殘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