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孩子放學回家後說:「有的同學很聰明,有的就很笨,笨的同學腦子不好」。
媽媽對這種說法感到很詫異,趕忙問孩子是誰告訴你的,已經準備向學校投訴了。
但孩子驕傲地說:「我自己想到的」。
原來,孩子看到有些同學很聰明,哪怕不聽課成績也很好,但有些同學什麼也不會,於是就得出了自己的結論,並對此深信不疑。
這種情況我們怎麼想的?如何使用成長型思維和孩子溝通?
首先我會哈哈一笑,說我發現你還挺愛觀察和思考的,這是一個好習慣,繼續保持(尊重他的判斷,對他的觀察進行肯定)。
然後我會繼續問,那你說的那個笨孩子,他真的那麼笨嗎?什麼都學不會?什麼都做不好嗎?唱歌不行?畫畫不行,跑步也不行?
我會一直問到他,通過回憶去發覺那個孩子能做好的一方面,哪怕是打遊戲。引導出他能說出對笨同學或者所謂聰明同學的客觀評價來。(引導他的思考,用他自己的思想和語言來重新對同學進行客觀分析,而不是我去推翻他的論斷)
接著我會說,確實老天爺給了我們大家不一樣的天賦。可能要在特定的時候,才能發光發熱,不過應付我們的日常生活,只要努力,這種差距不會有多大多麼了不起。
校園學習只是人生的一段很短暫時光,重要的不是我們一下就學會了,還是花一段時間學會,而是最終都學會了,再說了,那些看似有天賦的人,我們也不能確定他在我們看不到的時候在做什麼?
CC阿姨(我的大學好朋友),上課看小說,老師從來不說她,因為她總能把作業做好,年年獎學金,還比我們小2歲,大家覺得她很聰明。
但她後來對我說,其實她是很努力,因為父親臥病在床,家裡根本沒有收入,她只有拼命學習,贏得獎學金,才有飯吃。人家贏得獎學金是榮譽,而對她來說是生活。
別人看的到的是她上課看小說,但看不到的是她一下課就去圖書館自習,和查閱資料,以及課後與老師的交流,老師講的東西很多她都學了第二遍了。她把生存的壓力轉化成了學習的動力,這是一種內在的動力,缺失這份內在的動力人,當然就比不上這種內置發動機的人了。
你有心儀的學校,你有理想的職業,我覺得你也是一個有內在發動機的人。(用身邊的人舉例子,不要用孩子的同齡人,容易有和他比較的感覺)
我還會給他看一段抖音視頻:一隻努力的貴賓犬,用四肢向上攀爬著籠子的圍欄想要衝出囚牢,就當它非常努力的爬上鐵絲網的頂端時,旁邊一隻獵犬一樣的小狗,嗖的一下跳出了圍欄,剩下了目瞪口呆的它。
當時群裡轉發這個視頻的同事說:當你努力到盡頭的時候,才體會到天賦的重要,但另外一個同事回覆說:不努力的話,後面還有好多爬不上去的。
我很讚賞後面一個同事回復。慢慢爬上去也好,一躍而過也好,最終他們都得到了自由,而不努力的依然只能呆在囚牢。
我會問兒子說,你是不是覺得這個獵犬最有天賦?(青春期的孩子總有些逆反,喜歡和大人反著說話,有時候可以利用這種特點,引導他為了反駁你而思考)
兒子也許會說當然是獵犬,但也許他也會說是貴賓,因為獵犬是動物的本能一躍而出,而貴賓卻像人一樣的攀爬,那更像是一種思考後的行為,超出動物本能的努力和嘗試。
—— END ——
更多家庭教育知識關注「九度」哦,
你的點讚、評論是我最大的動力!
m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