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國泰君安國際(01788.HK)漲幅5.2%,收於3港幣。這或同上周末的一則消息有關:12月21日,國泰君安國際公告,向社保基金及博時基金(國際)以先舊後新方式配售最多8500萬股,集資約1.87億港元。配售股份佔公司擴大後股本約4.93%。配售價為每股2.2港元,較停牌前收市價2.66港元低約17.29%。交易完成後,社保基金將持有國泰君安約4.88%股權,博時則持股0.05%。
對此擴股的折價,同是中資券商的海通國際對國泰君安國際調低評級至「持有」級別。但顯然,市場更願意將其理解為利好。
同時,相對利好的還有博時基金,距離折價買入的2.2港元,博時基金已經賺到了36.36%。事實上,據了解對博時基金而言,更為關鍵的不是這些投資收益,而是可能獲得國泰君安的RQFII國內資管投顧的業務。
為什麼是博時?
「RQFII即將擴容,博時基金或能通過參股國泰君安國際來承攬國泰君安的RQFII增量資金。」據接近博時基金的人士稱。
這是一次巧妙的安排,如果博時基金接下來真的管理國泰君安的RQFII資金,那麼對於博時基金而言,就更需要將RQFII的國內投顧做好,因為這對國泰君安國際的發展利好,進而也會提高自己在國泰君安國際的投資收益,形成正循環。
但是,令一些業內不解的是,來管理國泰君安RQFII資金的為什麼會是博時基金?
一方面,國泰君安有自己的資產管理公司。早在2010年10月18日,國泰君安資產管理公司就宣告成立,作為國泰君安證券的全資子公司,公司註冊資本8億元,也是國內目前最大的證券資產管理公司。
按照親密關係,國泰君安RQFII業務首先應該交給國泰君安資產管理子公司來管理。但據了解,國泰君安的客戶希望引入博時基金。
事實上,國泰君安國際在今年3月份發售第一隻RQFII產品時遇到了困難。該產品命名為巨龍中國固定收益基金原定於2月16日截止認購延期到3月8日。並且在3月7日,國泰君安國際實行了免認購費的營銷策略。
相反,基金系的RQFII產品大多成功募集,這可能同基金公司有QFII資金的管理經驗有關。
即便選擇基金公司,也大可以選擇自己旗下的國聯安基金。但據了解,國聯安基金更專注於國內客戶,在QFII資金管理上的經驗並不多,也沒有專門負責QFII資金管理的部門。
而深諳QFII資金管理的博時基金便「趁虛而入」。不久前,博時基金總經理何寶接受本報專訪時就曾談到過博時在QFII方面的優勢:「我在中投期間,跟全球多數主要的資產管理機構都有打交道,我了解它們的需求。」
另一方面,此次博時基金參股國泰君安國際是跟隨社保基金而行。博時基金總經理何寶亦有社保理事會的從業經歷,這對其能折價進入國泰君安國際也是加分項。
RQFII擴容爭奪
博時基金入股國泰君安也顯現出基金公司對RQFII業務的爭奪動向。
今年11月,中國證監會、中國人民銀行及國家外匯管理局決定再增加2000億元RQFII投資額度,至此,RQFII試點總額度達到2700億元。
這讓基金行業對RQFII的管理更有興趣。
此外,外行對A股的推薦也讓外資機構願意通過RQFII來進入中國資本市場。近期,高盛、美銀美林、瑞銀等外資大行紛紛向海外機構客戶發出配置A股的投資建議。
許多基金公司通過申請提高RQFII額度來實現RQFII的管理。比如華夏、南方、易方達等基金公司的香港子公司紛紛向外管局申請新增RQFII額度。南方東英資產管理公司和華夏基金(香港)有限公司12月6日雙雙宣布獲得額外增加的RQFII額度各50億元。
易方達資產管理(香港)12月18日再獲得50億元的RQFII額度。至此,市場上全部4隻ETF類RQFII總額度增至430億元。
另有新的基金公司在覬覦RQFII市場。近日傳出,比如國投瑞銀旗下子公司國投瑞銀(香港)資產管理公司的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資格於日前獲批。國投瑞銀基金方面表示,目前正進行相關產品調研和設計,並將儘快向外匯管理局遞交額度申請。
博時基金通過參股國泰君安國際可能曲線獲得RQFII資金讓業內也感到吃驚。
「博時基金開創了國內基金公司管理QFII資金的一條新路,在RQFII資金管理上很難被複製,但是不排除有國內基金公司參股其他QFII機構來獲得更多的QFII資金管理權。」上海有基金公司人士評價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