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改變教育學課「老師難教,學生厭學」現象,可以通過問題式教學法、情景模擬法和體驗式教學法等多樣化教學方法融入教育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把諸如教育「三亂」(亂辦班、亂收費、亂補課)、扶貧教育、創新創業等當前教育熱點難點問題及事例,製作成教學故事PPT、教學影視動畫或教學錄像視頻短片,以及嘗試融學生自我選擇授課內容、備課、授課和評課於一體的微課,加深學生對教育學課程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促使學生在生動鮮活的時代案例教學中激發其教育學課程求知慾和創造力及其認知衝突,在教學與實踐中讓學生的「學、思、悟、行」得以實現。
(二)努力挖掘「學以致用」的實踐性教學內容
對於一門學科而言,其價值所在、生命力所在正是它所發揮的社會功能和對社會的作用[4]7-10。而且,中國教育學在發展中逐漸走向實踐或者更為寬泛的實用的方向[5]4-6。「教育學」在中國被定位在「實」上[6]1。因此,教育學課程要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教育與人才的現實需求,就必須強化實踐,想方設法挖掘「學以致用」實踐指導性的課程教學內容。
通過精選課堂講授內容,壓縮一些簡易理論課,開發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與教育息息相關教育內容,如「『四有好老師』的具體標準」「素質教育」「應試教育」「激勵」「體罰」等教育政策與學術前沿的熱點問題,激發學生積極探討,活躍課堂氛圍和學生思維。又比如,講授「教育與人的發展」章節,提出「香港『佔中』事件與目前香港教育問題」,引導學生深入反思經濟社會繁榮的香港,在對青少年國情教育方面存在的缺失及其影響,促進學生重溫歷史,認知國情,自覺樹立大局意識和國家意識,在勵志學習和開放包容中,自覺捍衛國家主權、尊嚴和利益,提高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和差異性的包容能力。
總之,在理論講授中恰到好處地開發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古代經典和現代熱點的教育課程內容,把學生內在的天資、稟賦、智慧、知識和智力引導出來,培養學生批判質疑、獨立思考、勇於探究的良好習慣和提出問題的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