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邊緣到主流,從粗鄙到高貴。牛油果這種水果「顏值」不高、口感特殊,但短短數年間,牛油果一度成了「防癌、抗老、減肥、高營養」健康水果,成為中產階級的標籤。你可曾知道對於牛油果生產環節充滿血汗的真相?
牛油果,又名「鱷梨」,外形像梨,外皮粗糙似鱷魚頭,果肉黃綠,口感柔軟似乳酪,中間嵌有一個大果核。這個吃起來味道並不明顯,口感也並非爽脆香甜的東西,是如何被「重口味」的國人所接受的呢?牛油果甚至一度成為了高端、健康、營養食物的代表。
就在半個世紀前,大部分西方人還不知道牛油果為何物。牛油果在墨西哥和玉米、大豆一樣,是食用歷史悠久而十分尋常的食物。
直到20世紀20年代,一群美國南部加利福尼亞的白人農莊主建立了第一個牛油果莊園,並開展起全球營銷計劃,牛油果開始為西方人所知。
牛油果原本的名字alligator pear(鱷梨)但農莊經營者和水果大亨們認為「上不了餐桌臺面」,影響銷量,於是提出抗議並成功為之重新命名一個充滿了異域風情又利於傳播的新名字——avocado(牛油果),這個詞源於阿茲臺克語ahuacacuahatl(原意為睪丸)......
從二十世紀60年代開始,他們開始籌集大量資金開始為牛油果打廣告。廣告商們為牛油果打上標籤:牛油果含的是健康的不飽和脂肪酸,跟炸雞、薯片那些壞脂肪不一樣。於是市場營銷人員將這種貴得要死的水果定位於一種奢侈品,專供優雅的上層人士食用。
最終把牛油果推向神壇的,是被稱為「美國春晚」的超級碗。
在美國,超級碗是美國一年一度的美式橄欖球冠軍賽,穩居美國電視節目收視率榜首。
2015年的超級碗中,「超級碗」比賽中第一次出現水果類廣告——墨西哥牛油果電視廣告,廣告費高達450萬美元。當年,墨西哥牛油果對美國的出口量創歷史新高。
就像所有突然流行的事物一樣,牛油果銷售在公關計劃、大眾傳媒、社交媒體與明星效應的綜合作用下變得暢通無阻。
然而,在墨西哥地區,牛油果的收購暴利誘導著當地農民大量砍伐原始森林以擴大牛油果的種植範圍,佔領耕地面積,加之牛油果種植本身所需的巨大耗水量以及化肥,造成了森林生態破壞、水資源破壞以及飲用水毒化等問題。
但其實最基層的農民們,並不能享受貿易帶來的好處,而是需要承擔生活環境惡化和巨大的經濟壓力,而且如果沒有按時產出足夠的牛油果,甚至有生命危險。
牛油果樹
因為墨西哥當地黑社會壟斷了「綠色黃金」牛油果的生產。底層農民不得不在黑社會的敲詐下勞作。牛油果成了黑社會團夥敲詐的籌碼:他們從肥料和農藥銷售中抽成,對每箱運出去的青檸和牛油果收高額的保護費。若有人拒絕上繳,可能遭受血光之災。這就是米卻肯州,一個承擔了墨西哥牛油果80%產量的地方。
墨西哥 米卻肯州
農民在被多級農果銷售商層層盤剝之外,還要承受當地黑社會的脅迫以及生存環境的惡化。
而在中間主導一切、來自不同國家的農商貿易資本家們卻自由地互通有無,互利共贏。
同時在大洋彼岸的中國,借著電子商務的東風,牛油果走進了大眾的視線,也加快了牛油果「入侵」中國的節奏。
大量有關於牛油果吃法和營養價值的微博、朋友圈熱文、軟文、推廣文將牛油果捧成了「養生萬金油」:牛油果被稱為「森林奶油」,和三文魚、堅果並列,是優質脂肪的代名詞。
它「高能低糖」,富含「抗衰老營養素」,也是「細胞的超級衛士」,它可以明眸護膚、柔順頭髮、保護心臟、抗氧化、降低膽固醇,甚至減肥。
這些專業知識迅速籠絡了一幫健康與西餐愛好者。
由於牛油果顏值高,又完全符合正當紅的「地中海飲食」標準——高能少糖,同時其價格遠高於一般的水果,它很快成了中產彰顯其階級身份的「曬圖對象」。成了媒體口中的「中產標配」。牛油果實現了完美逆襲。
而就牛油果而言,宣傳的關鍵詞聚焦在了「保護心臟,降低膽固醇,減肥」等上面,究其原因,是因為牛油果中含有約 2% 的蛋白質,而一般的水果幾乎為零,這就是常有人說其有營養的原因。
牛油果含有其他水果都幾乎不含有的蛋白質不假,但很多人忽略了,牛油果的脂肪含量。
而牛油果的脂肪含量,更是與其他食物比起來,高到了「觸目驚心」的程度:
牛油果的脂肪含量是15.3%,甚至超過了普通豬肉脂肪含量的15%!
一個牛油果的脂肪熱量 = 3碗米飯
說到底,牛油果販賣了一種「聽起來高級」、「格調很高」的生活方式。
但事實上,這樣的營銷可能會帶給消費者幾個誤區: 一是只看到這種食物可能帶來的好處,而忽視了缺點; 二是認為只要多吃這種食物就是健康,卻不知道健康是靠食物多樣化來維持的; 三是盲目跟風,別人吃我也吃,不了解本身是否需要。
如果你喜歡它獨特的風味,也認可它營養的價值,當然可以適度的吃。
但不要僅僅是為了所謂的「超級食物」、「超級健康」、「上層人士的生活方式」,去食用它。
大家要知道很多時候我們對抗的不是肥胖、不是亞健康、更加不是自己,而是無數的營銷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