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小番健康向讀者介紹了,英國約克大學科學家開發出一種較為全面的模型。這種模型既可以用於抗B肝病毒藥物,也可以用於新的抗病毒藥物策略。模型存在的意義是,比較分析來提供不同的治療策略(下圖:英國約克大學)。
B肝在研新藥靶點,英國科學家建模,CAMs/PS靶向更具前景
雖然,英國約克大學系統分析交叉學科中心和英國約克大學數學系等研究人員,開發的並不是一種潛在治療慢性B肝新藥,但是,這種針對不同抗病毒藥物策略影響的評估表明,B肝在研新藥開發靶點之一:核衣殼組裝抑制劑,如CAMs和PS靶向藥物,相比其他在研藥物更有前景。研究人員認為,我們觀察到CAMs和PS靶向藥物之間有很強的協同作用,而其他治療方案,沒有顯示與核衣殼組裝抑制劑類似的協同效應。
目前,科學家掌握的B肝病毒生命周期當中,B肝病毒複製模板cccDNA的存在,是HBV感染標誌物和治療策略的靶點。約克大學研究人員在模型中,探討了預防新cccDNA形成的治療幹預後果。結果表明,靶向rcDNA進入細胞核的策略,比靶向rcDNA轉化為cccDNA的策略更有效。模型研究還表明,以病毒離子組裝開始作為目標的格爾德黴素(Geldanamycin GA),並不是一個有前途的策略(觀點來自:英國約克大學研究人員)。
原因是,儘管病毒的離子釋放初始延遲,釋放的病毒離子總數在血清中會增加。同樣,在模型中,靶向促進cccDNA激活,並阻止其沉默的HBx蛋白的效果,不如其他藥物策略。因此,約克大學研究人員開發的一個模型平臺,來評估不同抗病毒藥物策略的相對潛力,並為實驗開發提供了有希望的選擇。與連續模型相比,研究人員開發的這種離散隨機模型,允許在動力學階段跟蹤低濃度顆粒,從而為B肝病毒感染早期的不同類型顆粒產生,提供了更好見解。
此外,在Viruses上,研究人員還介紹道,該模型揭示了先前未被認識的球形SVP釋放的兩相行為。研究確定它在所有與生物學相關的情況下都會發生,這說明它是一種有生物學意義的現象。有可能在感染的一開始和病毒離子釋放停滯後的第二階段,出現高水平的球形SVP可能會對免疫反應產生影響。在這個方向,約克大學研究人員開發的模型,為感染動力學提供了基礎,把細胞內與細胞內模型耦合在多尺度方法當中。
這套新模型對未來體內測量參數方向,約克大學研究人員認為,一旦這些參數可用,就可以用來提高模型預測能力。在任何情況下,我們的細胞內模型,提供了發展多尺度宿主模型的第一步,目的是了解B肝病毒感染的免疫反應。因此,它也被稱為B肝病毒感染的細胞內模型:一個比較治療策略的電子平臺。
綜合來看,英國約克大學系統分析交叉學科中心、英國約克大學數學系、英國利茲大學阿斯特伯裡結構分子生物學中心研究人員,提出了一個完整細胞內HBV感染動力學模型,包含了目前藥物靶向所有分子過程。模型的建立,有助更好地理解B肝病毒感染的免疫反應。更重要的是,它還能夠快速比較、評估不同抗病毒藥物策略的影響,以及聯合用藥的潛在協同作用,比如多種衣殼組裝抑制劑組合效果(研究結論來自:Farzad Fatehi 、Richard J.Bingham、Eric C.Dykeman等科學家 他們都來自英國約克大學 發表在科學雜誌《Viruse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