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將營養素攝入不足或營養失衡稱之為「隱性飢餓」,最常見的症狀包括:缺鐵、缺碘、缺鋅,缺乏維生素A、B及礦物質。
中國網10月16日訊 據法國《費加羅報》網站10月15日報導,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英文簡稱:IFPRI)日前公布的一項年度總結報告佔用大篇幅對「隱形飢餓」做出解釋和分析,認為其所屬範疇是營養不良的一種形式,其定義為「由不平衡數量或質量的飲食情況所導致的營養狀態偏離正常數值的身體狀況」。報告中還指出,目前全世界範圍內有超過二十億人口患有這種隱蔽性飢餓狀況,比例約佔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
與「營養不良」這個名詞相比較而言,對於大多數群體來說,「隱性飢餓」是一個相對陌生的症狀詞彙,其實際是專指與不良的飲食習慣掛鈎的隱蔽性飢餓症狀。
受「隱性飢餓」影響的人群,其日常飲食中必缺乏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特別是鐵、碘、鋅、維生素A、B等必要元素,並因此而使人體的正常運作「消極怠工」。「隱性飢餓」的特點並不是營養攝入水平低下,而是營養攝入不均衡,因此這種症狀的診斷很難在個體中完全確定,患有此類症狀的個體可以呈現非常健康的身體形態,而不是類似營養不良患者那樣減重、消瘦的體態。現代醫學發現,70%的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肥胖症、亞健康等都與人體營養元素攝取的不均衡有關,「隱性飢餓」是具有長期破壞性的健康致命殺手。如果人類飲食中長期包含不平衡的營養元素,該習慣就會導致免疫系統功能及腦力效能低下,並會促使嬰兒在孕產婦患者腹內死亡率的上升,還有可能危害生產中女性患者的生命健康。
據統計,全世界平均每年有310萬人口因「隱性飢餓」的營養不均衡症狀而死去,其中甚至包括110萬名兒童。「隱性飢餓」對於未成年群體的危害比對於成年群體的危害更加嚴重,該症狀會加大未發育成熟的機體患有多種疾病的風險。雖然「隱性飢餓」及「營養不良」等飲食問題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及南亞地區最為突出,但個別無糧食問題的較富裕或富裕國家也不能倖免於此。致使脂肪、碳水化合物等不良元素堆積的垃圾食品是富裕國家民眾面臨的最大飲食問題。而該種「填滿式」的飲食規律除了會導致肥胖症之外,還會增加糖尿病及心血管方面疾病的患病機率,甚至也會增加人體疲勞程度,降低抵抗力,提高抑鬱症的患病機率。
造成的經濟影響
「隱性飢餓」症狀不僅對人體健康有負面影響,對國家的社會經濟狀況也會產生消極影響。顯而易見的是,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民無法擁有營養豐富的飲食,其生產力則必定不會十分高超。全球範圍內,由於人口營養攝入不足而造成的生產經濟損失平均每年足有1.4萬億至2.1萬億美元。在此基礎上,我們大膽估測,由於「隱性飢餓」的存在,印度的國家生產總值每年至少損失了1個百分點,而阿富汗的國家生產總值每年則至少損失了2.3個百分點。
為了對抗「隱性飢餓」症狀,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英文簡稱:IFPRI)向公眾建議增加飲食的多樣性:「健康飲食習慣是對健康狀態的一個長期保證,而健康的飲食習慣就是要確保每日均衡的營養元素攝入量,包括人體必需的微量營養素攝入量。」該機構因此鼓勵各個家庭將每餐食譜加以重視。
在打擊「隱性飢餓」症狀的領軍中,尚比亞政府曾做出對應措施。因玉米面中富含維生素和鐵、鋅等礦物質元素,尚比亞政府決定自2006年起便在全國範圍內推廣用玉米面作為家庭主食食品,希望以此來提高兒童的學習能力和身體健康素質。而在此方案實施之前,尚比亞國家範圍內年齡在五歲以下的兒童群體中有65%的比例缺乏鐵元素及維生素A。(實習編譯:沙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