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則「清華大學最小博士生僅18歲」的消息迅速登上熱搜:
網友們頓時炸開了鍋,紛紛表示不可思議,人家才18歲就已是博士生了,感嘆人與人相比,差距嚴重超乎想像。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在天上飛,而自家孩子想要飛卻總是飛不高?人比人,真的是氣死人!
不可否認,只要是人,都有攀比的心理,比較是生而為人的一種本能。
尤其對孩子,很多父母更喜歡比較。比身高,比成績,比工作,比金錢和地位,比婚姻,等等。
父母之所以喜歡比較孩子,一方面是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激勵孩子努力奮鬥,另一方面是為了滿足自身的虛榮心。
然而父母有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換位思考過?
中國社科院等機構曾發布一項調查,看看孩子最討厭父母說的哪幾句話,並在中國新聞網上發起了投票。
總共有27.5萬人參與投票,「你看別人家的孩子」以12.7萬人的票選結果榮登排行榜第二名,幾近票數的一半。
為什麼這麼多孩子討厭大人把自己與其他孩子進行比較?
如同成人一樣,如果有人經常把你和身邊那些地位高過你、財富比你多得多的人放在一起比較,你難免會產生自慚形穢的心理。
同樣,當大人老是把孩子跟優秀的孩子相比較時,孩子的信心會遭到打擊、從而開始懷疑自己,甚至完全否定自己。
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做什麼事都不行,逐步變得膽怯自卑,過度敏感,十分在意他人的評價和看法,遇到困境就會退縮逃避,焦慮無比。
一位心理諮詢師講述這樣一個案例:
一個以全市第二名中考成績的男生在高中與第一名的女生同班,心高氣傲的男生暗暗下決心,一定要在高中階段超過這名女生。
於是男生學習更加刻苦,可他發現不論自己怎麼努力,總是與第一名的女生相差一截。
班主任和父母把這些都看在眼裡,他們告訴男生,可能你的學習方法不如女生好。
男生相信了大人的話,他開始對自己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懷疑,就把心思放在研究對方的學習方法上,結果學習成績一落千丈,高考慘敗。
心理學的暗示效應告訴我們,大人無端的對比,否定,會給孩子消極的心理暗示,並轉化為孩子「內在的批判聲音」,形成強大的「反自我」意識。
在這種心理暗示的折磨下,孩子會把注意力轉移到擔憂和自我能力的懷疑上,無法集中精力在該做的事上。
盲目比較,不僅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還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還記得2016年那個高考結束後選擇自殺的少年小斯嗎?
小斯生前曾在QQ上留下這樣一句話:我的屍體,不用埋了,要麼燒了,要麼扔了,別把我拿回去。心煩!
在遺書中,小斯曾提到有一次月考他好不容易考了全校73名,他媽卻說才73啊。即使考了98分,也會被父母罵。
敏感脆弱的小斯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是有代價的,那就是成績要足夠好,必須要比大多數人強,你才有資格獲得父母的愛。
其實天底下的父母沒有一個不愛自己的孩子的。
但為什麼有些孩子會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父母的盲目比較,造成愛已畸形,已變質。
父母一味地想要贏,不能輸,當孩子拼盡全力也無法贏時,他會陷在負面情緒中無法自拔,這種畸形的愛,會讓孩子無法坦然面對失敗。
即使孩子贏在了起跑線,長大後也會難以接受人生中的風風雨雨,變成一個輸不起的人。
真正負責人的父母不僅要教給孩子怎樣成功,也要讓他學會如何面對失敗。
這兩天,山東聊城的張久賓上了熱搜。
張久賓患有先天性重度腦癱,連自己的生活都無法自理。
但他對人生沒有絕望,憑著對詩歌的熱愛和努力,從13歲開始自學認字,用鼻尖翻書,用下巴敲出200餘首詩歌,賺了5000元稿費。
因為身體缺陷,張久賓無論在哪一方面都無法與常人比較。
但他依然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活出自我,迸發出生命的華彩。
為人父母,難免要把自家孩子與其他孩子進行比較。
但父母要在客觀理性對比的基礎上,幫助孩子找到自我,活出自我。
1、降低期望值
教育家劉長銘說:中國家長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將來會是一個普通人,當今社會上很多現象說明,他們看重的不是孩子本身,而是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比別人好。
尺有所長,寸有所短,有的孩子擅長念書,有的孩子動手能力特別強,有的孩子頗有理財頭腦,有的孩子無論哪方面都顯得平庸,但為人厚道,人緣口碑俱佳·····
臺灣作家吳念真曾講起發生在自家的一件事:
他的兒子有一次數學沒考好,妻子很生氣,把兒子臭罵了一頓。
吳念真悄悄問妻子:你上學的時候,數學很好嗎?
妻子如實回答,很爛。
吳念真接著說道:我的數學也很爛,大學聯考才考了10分。既然我們自己都做不到的事,就不要為難孩子了吧。
你自己是一個普通人,為什麼不能允許孩子也成為一個普通人?
如果你認為孩子無論在哪方面都不如自己,那很有可能是因為你還沒有發現他身上那些隱蔽的特長。
2、發掘閃光點
教育學家蒙臺梭利說: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支獨特的花朵,孩子成長有快慢,能力有差異,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就像自然界的花朵有各自不同的習性和花期一樣。」
如同老虎的優勢是它那張血盆大口,豹的優勢是追逐獵物的速度,斑馬的優勢是條紋,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特長。
父母要做的不是像一名法官那樣對孩子的優缺點評頭論足,而是要像園丁那樣去發現、挖掘孩子的特長,並讓它朝積極的方向去發展。
香港13歲女孩葉礽禧,因為成績一般,一些想法和興趣點和同齡人不一樣,在學校經常受到排擠,甚至欺凌。
不過葉礽禧從小對電腦編程很感興趣。她媽媽發現這點後鼓勵孩子把方案寫下來,幫助她做成APP,現在這款APP的用戶遍布全球50個國家。
當孩子對某件事特別有興趣的時候,父母可以試著鼓勵他、幫助他去發展這份愛好,不一定逼著孩子走大多數人正在走的路。
3、讓孩子學會接納自己
教育家顏元說: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每個人都有其不完美的一面,為人父母,要教孩子學會正確的自我評價。
通用電氣公司前董事長傑克·韋爾奇小時候有口吃的毛病,小朋友奚落他,他感到十分沮喪。
大多數父母肯定會私下教導孩子怎樣逐步糾正口吃,可傑克·韋爾奇的母親卻是這樣跟他說的:
「這是因為你太聰明了,沒有任何一個人的舌頭可以跟得上你這樣聰明的腦袋瓜。」
韋爾奇後來說:
「這麼多年來我沒有為口吃有過絲毫的憂慮,我相信母親的話,我的大腦比我的嘴轉得快。」
比起經常強調、改正孩子的缺點,家長更要小心呵護孩子的自信心,接納孩子的不足之處,因為孩子的自信心是他成長進步的最強大的動力。
4、學會縱向比較
網上曾報導江蘇徐州一位父親,特地放煙火慶祝孩子考試得了50分。
50分這個分數顯然是一個標準的學渣,但如果看到這個孩子前兩次的分數,就會理解這位父親的良苦用心了,孩子前兩次考試分別是0分和7分。
這位智慧的父親用縱向的角度肯定兒子的進步,從而激發出孩子內心的驅動力。
縱向比較是把關注點聚焦在自我成長之上,而不是用別人的尺度來衡量自己。
教育的本質並不是把孩子塑造成一個完美的人,而是幫助孩子實現自我價值,成就自我。
別人家的孩子再好,也與我們無關。
接納、肯定與欣賞,才能培養出真正優秀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