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家的孩子再好,也與你無關:盲目攀比真的會毀了孩子

2020-09-05 人生路心理路

前幾天,一則「清華大學最小博士生僅18歲」的消息迅速登上熱搜:

網友們頓時炸開了鍋,紛紛表示不可思議,人家才18歲就已是博士生了,感嘆人與人相比,差距嚴重超乎想像。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在天上飛,而自家孩子想要飛卻總是飛不高?人比人,真的是氣死人!

不可否認,只要是人,都有攀比的心理,比較是生而為人的一種本能。

尤其對孩子,很多父母更喜歡比較。比身高,比成績,比工作,比金錢和地位,比婚姻,等等。

父母之所以喜歡比較孩子,一方面是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激勵孩子努力奮鬥,另一方面是為了滿足自身的虛榮心。

然而父母有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換位思考過?

中國社科院等機構曾發布一項調查,看看孩子最討厭父母說的哪幾句話,並在中國新聞網上發起了投票。

總共有27.5萬人參與投票,「你看別人家的孩子」以12.7萬人的票選結果榮登排行榜第二名,幾近票數的一半。

為什麼這麼多孩子討厭大人把自己與其他孩子進行比較?

如同成人一樣,如果有人經常把你和身邊那些地位高過你、財富比你多得多的人放在一起比較,你難免會產生自慚形穢的心理。

同樣,當大人老是把孩子跟優秀的孩子相比較時,孩子的信心會遭到打擊、從而開始懷疑自己,甚至完全否定自己。

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做什麼事都不行,逐步變得膽怯自卑,過度敏感,十分在意他人的評價和看法,遇到困境就會退縮逃避,焦慮無比。

一位心理諮詢師講述這樣一個案例:

一個以全市第二名中考成績的男生在高中與第一名的女生同班,心高氣傲的男生暗暗下決心,一定要在高中階段超過這名女生。

於是男生學習更加刻苦,可他發現不論自己怎麼努力,總是與第一名的女生相差一截。

班主任和父母把這些都看在眼裡,他們告訴男生,可能你的學習方法不如女生好。

男生相信了大人的話,他開始對自己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懷疑,就把心思放在研究對方的學習方法上,結果學習成績一落千丈,高考慘敗。

心理學的暗示效應告訴我們,大人無端的對比,否定,會給孩子消極的心理暗示,並轉化為孩子「內在的批判聲音」,形成強大的「反自我」意識。

在這種心理暗示的折磨下,孩子會把注意力轉移到擔憂和自我能力的懷疑上,無法集中精力在該做的事上。

盲目比較,不僅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還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還記得2016年那個高考結束後選擇自殺的少年小斯嗎?

小斯生前曾在QQ上留下這樣一句話:我的屍體,不用埋了,要麼燒了,要麼扔了,別把我拿回去。心煩!

在遺書中,小斯曾提到有一次月考他好不容易考了全校73名,他媽卻說才73啊。即使考了98分,也會被父母罵。

敏感脆弱的小斯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是有代價的,那就是成績要足夠好,必須要比大多數人強,你才有資格獲得父母的愛。

其實天底下的父母沒有一個不愛自己的孩子的。

但為什麼有些孩子會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父母的盲目比較,造成愛已畸形,已變質。

父母一味地想要贏,不能輸,當孩子拼盡全力也無法贏時,他會陷在負面情緒中無法自拔,這種畸形的愛,會讓孩子無法坦然面對失敗。

即使孩子贏在了起跑線,長大後也會難以接受人生中的風風雨雨,變成一個輸不起的人。

真正負責人的父母不僅要教給孩子怎樣成功,也要讓他學會如何面對失敗。

這兩天,山東聊城的張久賓上了熱搜。

張久賓患有先天性重度腦癱,連自己的生活都無法自理。

但他對人生沒有絕望,憑著對詩歌的熱愛和努力,從13歲開始自學認字,用鼻尖翻書,用下巴敲出200餘首詩歌,賺了5000元稿費。

因為身體缺陷,張久賓無論在哪一方面都無法與常人比較。

但他依然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活出自我,迸發出生命的華彩。

為人父母,難免要把自家孩子與其他孩子進行比較。

但父母要在客觀理性對比的基礎上,幫助孩子找到自我,活出自我。

1、降低期望值

教育家劉長銘說:中國家長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將來會是一個普通人,當今社會上很多現象說明,他們看重的不是孩子本身,而是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比別人好。

尺有所長,寸有所短,有的孩子擅長念書,有的孩子動手能力特別強,有的孩子頗有理財頭腦,有的孩子無論哪方面都顯得平庸,但為人厚道,人緣口碑俱佳·····

臺灣作家吳念真曾講起發生在自家的一件事:

他的兒子有一次數學沒考好,妻子很生氣,把兒子臭罵了一頓。

吳念真悄悄問妻子:你上學的時候,數學很好嗎?

妻子如實回答,很爛。

吳念真接著說道:我的數學也很爛,大學聯考才考了10分。既然我們自己都做不到的事,就不要為難孩子了吧。

你自己是一個普通人,為什麼不能允許孩子也成為一個普通人?

如果你認為孩子無論在哪方面都不如自己,那很有可能是因為你還沒有發現他身上那些隱蔽的特長。

2、發掘閃光點

教育學家蒙臺梭利說: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支獨特的花朵,孩子成長有快慢,能力有差異,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就像自然界的花朵有各自不同的習性和花期一樣。」

如同老虎的優勢是它那張血盆大口,豹的優勢是追逐獵物的速度,斑馬的優勢是條紋,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特長。

父母要做的不是像一名法官那樣對孩子的優缺點評頭論足,而是要像園丁那樣去發現、挖掘孩子的特長,並讓它朝積極的方向去發展。

香港13歲女孩葉礽禧,因為成績一般,一些想法和興趣點和同齡人不一樣,在學校經常受到排擠,甚至欺凌。

不過葉礽禧從小對電腦編程很感興趣。她媽媽發現這點後鼓勵孩子把方案寫下來,幫助她做成APP,現在這款APP的用戶遍布全球50個國家。

當孩子對某件事特別有興趣的時候,父母可以試著鼓勵他、幫助他去發展這份愛好,不一定逼著孩子走大多數人正在走的路。

3、讓孩子學會接納自己

教育家顏元說: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每個人都有其不完美的一面,為人父母,要教孩子學會正確的自我評價。

通用電氣公司前董事長傑克·韋爾奇小時候有口吃的毛病,小朋友奚落他,他感到十分沮喪。

大多數父母肯定會私下教導孩子怎樣逐步糾正口吃,可傑克·韋爾奇的母親卻是這樣跟他說的:

「這是因為你太聰明了,沒有任何一個人的舌頭可以跟得上你這樣聰明的腦袋瓜。」

韋爾奇後來說:

「這麼多年來我沒有為口吃有過絲毫的憂慮,我相信母親的話,我的大腦比我的嘴轉得快。」

比起經常強調、改正孩子的缺點,家長更要小心呵護孩子的自信心,接納孩子的不足之處,因為孩子的自信心是他成長進步的最強大的動力。

4、學會縱向比較

網上曾報導江蘇徐州一位父親,特地放煙火慶祝孩子考試得了50分。

50分這個分數顯然是一個標準的學渣,但如果看到這個孩子前兩次的分數,就會理解這位父親的良苦用心了,孩子前兩次考試分別是0分和7分。

這位智慧的父親用縱向的角度肯定兒子的進步,從而激發出孩子內心的驅動力。

縱向比較是把關注點聚焦在自我成長之上,而不是用別人的尺度來衡量自己。

教育的本質並不是把孩子塑造成一個完美的人,而是幫助孩子實現自我價值,成就自我。

別人家的孩子再好,也與我們無關。

接納、肯定與欣賞,才能培養出真正優秀的孩子。

相關焦點

  • 孩子心理不成熟,在學生時期「盲目攀比」,應該這樣克服
    所謂攀比(CompareWithTheHigher),是指不顧自己的具體情況和條件,盲目與「高標準」相比,從而做出不顧客觀條件的行為。仔細留意生活,你會發現,攀比是人的天性,每個人身邊都有攀比風。要知道,學生之間的相互攀比,其實跟學校的教育和父母有關,影響最大的,還是父母,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身為父母,應該正確的引導孩子走向健康心理,而不是別人有的我們家也要有,別人的孩子身上穿的阿迪,耐克,我們家孩子也要穿,不能被人看不起。
  • 家長的盲目攀比,會給孩子造成不良影響,別讓你的虛榮心毀了孩子
    沒有看到孩子受的教育是好與壞,只是一味的追求公辦好還是私立好,孩子報什麼樣的興趣班給我面子,以後是出國留學,還是怎樣安排孩子的未來?這些一切看來為孩子好,其實都帶有攀比的趨勢。她說,「我不想出國,她為什麼要逼我,她就是為了她的虛榮心,她就是這麼虛榮,為了跟別人講她家孩子在國外」!在女兒的口中,媽媽就是那個愛攀比的人,為了自己的面子,才去為孩子選擇的未來。也許很多家長都在犯這樣的錯誤,自認為給孩子選擇了最好的教育,上了最好的學校,找了最好的補課班,但其實在這一切過程當中,攀比心從來沒有靜止,而且攀比一直影響著孩子。
  • 18歲清華博士生上熱搜:別人家的孩子再好,也與你無關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在天上飛,而自家孩子想要飛卻總是飛不高?人比人,真的是氣死人! 如同成人一樣,如果有人經常把你和身邊那些地位高過你、財富比你多得多的人放在一起比較,你難免會產生自慚形穢的心理。 同樣,當大人老是把孩子跟優秀的孩子相比較時,孩子的信心會遭到打擊、從而開始懷疑自己,甚至完全否定自己。
  • 18歲清華博士生上熱搜:別人家的孩子再好,也與你無關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在天上飛,而自家孩子想要飛卻總是飛不高?人比人,真的是氣死人!中國社科院等機構曾發布一項調查,看看孩子最討厭父母說的哪幾句話,並在中國新聞網上發起了投票。總共有27.5萬人參與投票,「你看別人家的孩子」以12.7萬人的票選結果榮登排行榜第二名,幾近票數的一半。
  • 別人有什麼,我都想要,這是孩子的攀比心理嗎?
    涵涵眨巴著無辜的小眼睛問我說:「媽媽,咱們家不是你的柜子最大嗎?那你怎麼還整天買買買?」所以啊,別人有這個,我看著好,也想要,這是很正常的心理噢~咱不能對孩子和自己來個雙標。但也不能不正確引導,因為孩子有時候的攀比是盲目的,比如涵涵曾對我說過,某某家有別墅,咱能不能也買個;誰誰家開的車是奔馳,看著挺喜歡,咱也來個吧。
  • 「別人都有我沒有」孩子攀比心作祟,別只責怪孩子,父母責無旁貸
    ,性格內斂,從小就很聽話,他的媽媽說不讓看電視,馬上就會關了,一直在我們小區都是「別人家孩子」學習的典範。小時候孩子是用手觸摸、嘴巴嘗來感知世界,長大之後會通過和周圍人的比較來界定自己的價值,這是孩子與他人接觸的一種方式而已,可能他只是想引起別人的關注,想成為孩子群體中的焦點而已。其實孩子出現這種心理並不是錯誤的,成人中也存在攀比現象,出現攀比的心理不一定全是負面的影響,關鍵是看家長怎麼應對。
  • 別再羨慕「別人的家的孩子」,高情商的媽媽這樣做,孩子也會優秀
    不用再羨慕「別人的家的孩子」,高情商的媽媽這樣做,孩子也會變得優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個好的家庭環境,好的教育帶給孩子的是不一樣的人生。如果家庭教育出現失衡現象,不僅會耽誤孩子的成長,還可能對孩子造成心理影響,家長們一定要重視起來。
  • 真的要讓你家的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嗎?
    有一種孩子叫「別人家的孩子」。在寶媽的交際圈裡,很流行一句話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很多寶媽們看到別的孩子不僅學習成績好、各種才藝也很不錯,心裡不免感嘆「好孩子都是別人家的」。父母拿別人孩子自己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比較,目的可能是想激勵孩子,想讓自家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一樣優秀,即使孩子的成績也不錯,但是父母還是想讓他可以變得更好。父母初心看似好的,但父母的這種」攀比「行為,其實是源自父母自己內心的欲望,看到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優秀,就期待自家的孩子也要做到,否則就意味著自己教育失敗。相比自己的期待,父母根本沒有真正地關心過孩子的內心感受。
  • 拒絕盲目比較,莫讓「別人家的孩子」成為自己孩子成長中的陰影
    「你看人家學習多好」、「你看人家屋子收拾的多乾淨」、「你看人家多聽爸爸媽媽的話」……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有著「別人家的孩子」這麼一個存在,那時候對父母的這種比較,我們很是牴觸,而當自己也為人父母后,我們是否反思過,自己在不知不覺中也變成了和他們一樣的那種人?
  • 孩子喜歡「攀比」,多數情況下是對的,家長不要盲目阻止
    文|文兒我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大人看見別人家的房子比自己的華麗,車子比自己家的貴,心裡非常羨慕,決定努力工作賺錢,有一天買上好房好車,就是正常的。但是,孩子羨慕人家的玩具、零食之類的,想要更好的,就成了「攀比」......
  • 「別人有,我也要」,孩子愛攀比未必是壞事,家長正確引導很重要
    孩子之間攀比是需要家庭經濟進行支撐的,好的家庭經濟水平能夠提供更多的物質條件供孩子去進行攀比。現代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消費水平也比以前大有提高。很多家長因為自身年幼時期經濟條件不允許,過得比較艱苦,但在如今經濟條件的允許下對孩子便十分大方,加之也不願意自家的孩子吃的、用的、穿的比別人家孩子差,自然就會助長孩子的「攀比」心理。
  • 別人有的,我也要有!孩子愛攀比怎麼辦?
    他們盲目地跟風攀比、買各種東西,可能不是因為喜歡,而是為了能獲得別人的認同。其實,攀比是孩子的本能,孩子想要獲得別人的關注和羨慕,本沒有什麼不對。但如果事事都要和身邊的人一爭高下,為了攀比而攀比,那就應該警惕了。因為孩子正處於三觀形成的過程中,如果過分執著於和他人攀比,就容易讓內心變得膨脹,變得從眾、浮誇、嫉妒等,對一生都會造成不良影響。
  • 虛偽的「攀比教育」,會毀了孩子
    個個是光鮮亮麗,精心準備的服裝,不由自主地就會和同學攀比。即使自己沒意識,陪同的父母也會幫助打扮,生怕被人瞧不起,在宴會間落於下風。這樣的舉動,會養成孩子的攀比習慣,讓孩子心理出現問題,使得孩子的成長受影響。
  • 你既然可以拿孩子的成績攀比,孩子為啥不能拿你的錢攀比?
    一直到孩子上學以後,家長們最喜歡跟人攀比的就是孩子的成績,你家孩子考了多少分,我家孩子考了多少分,這是家長們最關心的,尤其是自己家孩子考的還不錯的時候,見人必問對方孩子的成績,然後引出自己家孩子的成績,等待對方家長投來羨慕的眼光或者是稱讚的話語。
  • 別人家的孩子是這麼來的,你家孩子也能做到
    ,典型的別人家孩子,就是最完美的孩子,不管做什麼都是優秀的,永遠得到稱讚的那一個。但家長們可知道,你們之間的攀比,對孩子的傷害是一定的。當著自己家孩子的面稱讚別人家孩子,貶低自家孩子,會讓自家娃進行自我否定。ta的潛意識裡會認為自己不行,因為父母已經否定了ta的能力。在長期的自我否定中,自信心被打擊,積極性也會消磨殆盡,自卑心理自然而然產生。
  • 有種「新型攀比」正流行,多出現於幼兒園中,會讓孩子很受傷
    特別是孩子剛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們更是會格外重視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因為這時候的孩子還很小,而這是孩子第一次離開家,去融入一個全新的集體之中。此時的婷婷突然意識到,這樣的環境會形成一股「攀比風氣」,對自己的兒子很不利。於是,婷婷毅然決然地帶著孩子轉園了。
  • 80%少兒討厭學英語 家長攀比毀孩子英語興趣
    家長湊在一起的時候,經常會自覺不自覺地和別人比較孩子。  關注度 ★★★  80%少兒討厭學英語家長盲目攀比急功近利  新聞:根據研究機構抽樣調查的數據顯示:80%的兒童對英語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厭學心理。
  • 孩子盲目攀比不可有,家長要正向引導
    可是,看看現在的孩子,真的是不能比啊!」面對孩子們的過份要求,很多家長表示「傷不起」,但還是選擇了滿足孩子。攀比,不知何時成為了一種不良的風氣,席捲整個校園。攀比心理,從心理學的概念來說,是一種「別人有自己也要有,別人好自己要更好」的心理,其中隱含著競爭、爭強好勝的心理成分。其實,每個人都有攀比心理,只是成年人可以理性地控制;而孩子們因為認知偏差,缺乏判斷標準和自控能力,比較難控制自己的欲望。
  • 別人有什麼他要什麼,孩子愛攀比怎麼辦?
    比如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看到別的小朋友手上拿了一個玩具車,她也要,家裡已經有很多了,可她非要要一個跟別人一樣的;帶她去別人家玩,回來她也會說,人家的那個床是上下鋪,帶樓梯,可好玩了,她也要一樣的床,根本不管她自己的床是新買的,當時還是她自己選的。
  • 孩子為何愛攀比?
    天生的視覺偏好 孩子幼稚的天性為孩子的攀比提供了心理基礎。幼兒由於其心智發育還不成熟,好奇心比較強,容易被外界的新異刺激所吸引。常常看到有的小朋友手裡玩著一個玩具,看見別人手裡有另外的玩具,就想要玩別人的玩具。有學者研究表明,人類從一出生就具有視覺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