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南山41年前的留學日記,原來有這麼多感人細節(一)
羊城晚報藝術研究院 2020-10-19
日記裡鍾南山寫了什麼進修遭遇和奮鬥故事呢?請看——
第一個報導鍾南山院士感人故事和拼搏精神的頭版頭條,出現在1982年1月11日的羊城晚報上,這篇題為《爭氣篇》的報導,首先披露了鍾南山留學英倫,以自己的勤奮學習贏得了尊重和友誼的故事,感人至深。
羊城晚報接下來連續3天,在頭版連載了「鍾南山赴英進修日記摘抄」。日記裡鍾南山寫了什麼進修遭遇和奮鬥故事呢?請看——
鍾南山赴英進修留影
羊城晚報在1982年1月18日——20日的頭版,分三期連載了鍾南山的赴英進修日記(3-1).
鍾南山赴英進修日記摘抄
編者按:鍾南山是廣州呼吸病研究所副所長。他曾到英國愛丁堡大學醫學院和倫敦大學醫學院進修兩年,不久前才回國。進修期間,鍾南山懷著為祖國爭氣的抱負,孜不倦地勤奮鑽研。他同英國教授合作,先後取得了六項科研成果,其中有的證實並完善了別人的結論,有的推翻了別人的結論。由於鍾南山在科研上取得出色的成就,倫敦大學醫學院和墨西哥國際變態反應及邊緣科協會分別授予他「榮譽學者」的稱號。
本報一月十一目在一版頭條發表過通訊《爭氣篇》,報導了鍾南山赴英進修的事跡,這裡再刊登他在英國進修時寫下的部分日記(分三天登完,小標題是編者加的)。
帶著什麼回國見「江南父老」
一九七九年十月二十日
今天是我的生日,火車正奔馳在西伯利亞原野上。雖然在中國正是秋高氣爽,但這裡已白雪皚皚了……一九五五年,我在師院附中以最佳成績畢業,當時是留蘇的候選生,由於家庭出身的一些問題,我被淘汰了。一九七三年,省內曾有兩個名額赴歐學習,我被推薦為候選人,又因「家庭問題」而遭否決。粉碎「四人幫」後,我才有和別人同樣的機會參加出國進修考試,並被錄取。我是多麼興奮!但是我想,未來將有什麼等待著我呢?兩年後的今天,我將帶著什麼回國見「江南父老」呢?
加時訓練自己的聽力
一九七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在依林高校的英語訓練已經過了三周。我遇到的最大困難是聽力不好,說話又有點結巴,很怕和外國朋友接觸……
從今天起,每天晚上我要額外增加兩個小時訓練聽力,白天爭取和外國朋友多來往,和他們一道去酒吧間喝啤酒,要多和房東女主人聊家常,要在課堂討論會上多發言……
要讓人們改變看法
一九八〇年一月七日
今天是我到愛丁堡的第二天。清晨下著毛毛小雨,我按時到皇家醫院呼吸系找到弗蘭裡教授的秘書艾麗絲太太,懷著不安的心情等待第一次會見。九點半,艾麗絲太太帶我到教授辦公室。弗蘭裡教授看上去很年青,正在煮咖啡。這次會見共十二分鐘。對可能遇到的一切我已有思想準備。要證實我的份量,只有靠我的行動。我要讓人們改變看法。振作起來,爭口氣回國見「江南父老」。
我作報告時會場靜靜的
一九八〇年二月十四日
再過兩天就是春節了,但在英國一點也沒有感到中國新年的氣氛。昨天,我和諸君龍醫師應邀在皇家醫院作了一個關於中國醫學的報告。他講醫療組織,醫學教育部分,我講中西醫結合部分。我事先將講稿都背下來了。我帶了些幻燈片講述中西醫結合診治呼吸衰竭及針刺麻醉。會場靜靜的,看來我們的講話引起大家的興趣。弗蘭裡教授十分高興,因為他是報告會的主持者。
今天呼吸系元老克勞夫頓教授邀我們到家裡做客,對我們在報告中提及的大氣汙染問題又進行了討論。明天我們將應邀到人類生殖中心所長艾莫利教授處參觀。看來這次報告幫助我們打開了局面。(待續)
《巍巍南山》前言
李宜航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
我們有。
我們有鍾南山院士。
我們有以鍾南山院士為代表的抗疫英雄、時代先鋒。
赳赳英雄,昂昂先鋒,壯哉壯哉!巍巍南山,振振國士,眾所仰兮!
烈火辨日,大者為棟梁。
鍾南山被國人銘諸心腑,緣於兩場非常大考:一是2003年抗擊「非典」,二是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這一次,萬山磅礴看主峰——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部署、親臨一線,以「人民領袖愛人民」的深厚情懷,帶領我們打響了一場氣壯山河的人民戰爭;這一次,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中華兒女萬眾一心,迸發出劍及屨及、長風破浪的強大力量;這一次,大疫之中有大醫,大考尤見「南山賦」。
是他——鍾南山,秉良知以負山戴嶽,講真話而有勇知方,戰瘟疫更躬蹈矢石……無畏的身影、流淚的眼睛、憂思的面容,他的神情,覆蓋了這個冬春最深的記憶。
柱石之士,譽望所歸。黃鐘大呂,我們都敬鍾南山。
敬他是一位醫生。
敬他是一名知識分子。
敬他是一個大寫的中國人。
敬他許國不復為身謀。
敬他狀如奔馬、聲如雷鼓。
敬他臨難不避、以真為宗。
敬他「上醫醫國」,既是學術權威,又具社會公信,更兼杏林良知。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為國為民,在「高光」,在大風起兮雲飛揚,亦在尋常,在幾十年如一日。
鍾南山之為鍾南山,貴在一貫。一貫地有益於人民,一貫地有益於社會,一貫地有益於家國。我們長期報導過這些,如今重讀,就像讀一部奮鬥史,一曲正氣歌,一首戰地詩——
1982年1月11日,羊城晚報在頭版頭條刊發本報記者王華基採寫的通訊《爭氣篇》,最早介紹了留學英倫、以勤力和學養贏得尊重的鐘南山。
2013年1月29日,新快報邀請鍾南山擔任「廣州垃圾分類環保形象大使」,錄製公益微電影片頭。他率先鼓與呼:垃圾分一分,城市美十分!
2016年11月17日,金羊網專訪鍾南山。他直言不諱:「要像量血壓一樣每年檢測肺功能……要警惕急性突發性傳染病。」
此間,他呼籲監測空氣品質,批評濫用抗生素,質疑過度醫療,建議更新徵稅條例……他是醫者,又不僅僅是醫者;他是院士,還更像個戰士;他在逆行,又何嘗不是直行;他在「高光」,也恰若微光的重逢。
此所謂,南山風骨,南山氣格,南山精神。
南山,南山。
於國,聞鼙鼓而思良將。
南山,南山。
於民,喚此精神歲月長。
於國於民,鍾南山都正如魯迅先生所言——「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作為廣東的媒體人,我們有責任更好地呈現這「脊梁」。我們亦深知:珠水浩浩,盛名蕩蕩,輕舟何以過南山?
我們竭力虔心,期望另闢蹊徑——以人文視角,重藝術表達。一,體例以古為新:師效中國重要典籍《論語》《世說新語》《舌華錄》;二,內容以精窺全:從大量文字、圖片、視頻資料中,去蕪存菁,瀝沙求金;三,旨歸以美啟德:選取相當數量的藝術戰「疫」作品,讓「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依然惴惴。我和鍾南山之子鍾惟德相識於青春年少,知交久矣。談及父親,他言必稱「鍾院士」。我想,在他心裡,南山一定最巍峨,院士之謂也一定分量重極了。
恐負這南山之重。
期待不負這南山之重。
謝謝您來讀這南山之重。
(作者系羊城晚報報業集團黨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羊城晚報社副社長)
編輯: 智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