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俞閒話 | 在劇變的時代,教育到底應該做什麼?(上)

2021-02-15 老俞閒話

(2018年11月5日在世紀明德論壇上的講話)

  

  親愛的各位老師,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

  

  這個時代的變化非常巨大,每天都有新的信息、新的政策、新的國際變化出現,對人才未來發展也有更新的要求。在劇變的時代面前,教育到底應該做什麼,成了大家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中國教育面臨的問題,是我們原有的教育內容、教育體制的設置,和面向未來的社會變化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們未來孩子應該怎樣培養。

  

  大部分的學校,老師們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想辦法讓學生的分數提高。我們很多老師甚至校長,考核指標都跟學生分數相關。如果分數高,老師就會受到表揚加薪,但孩子對於分數背後的知識,到底有沒有真的理解,就不太受老師關注了。中國的教育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很多人在高考的時候,考了很高的分數,但卻沒有學習能力,也沒有思想能力。很多學生進了名牌大學後,感到迷茫,不知道人生往什麼方向走,也不知道大學生活對他來說有什麼意義,甚至有的時候還用高中的學習方法,一學期到了最後一個月,通過死記硬背,把考試對付過去。

  

  這就有問題了。問題在於學生最後確實分數考的不錯,學生高中畢業各個學科的平均水平,幾乎都比國外的平均學科水平要高,尤其是理工科數理化。文科我們不說,中國的文科教育,教的內容既不夠深也不夠廣,教的知識點,甚至觀點有的時候都不對。但如果人文思想基礎沒打好,學生未來的綜合判斷就會出現比較嚴重的失誤,專業能力也會變得單薄。

  

  中國中學生的數學能力是非常強的。大概是1980年左右,中科院少年班就開始辦了,一直辦到今天,一個一個的少年天才,但全世界著名數學家排前100位的,咱們中國大陸的應該寥寥無幾。諾貝爾獎獲得者與日本相比,日本應該到了20、30人,咱們中國近年來就2個,一個是搞文學的莫言,一個是搞生物的屠呦呦。我們把那麼多的時間花在了學習上,但最後不能產生真正的成果。這個問題不在於孩子對知識的吸納能力,而在於孩子的思考能力、創新力、後續爆發力和想像力。下面我分四個方面來嘗試著闡述一下。

  

  第一個是孩子思想(思考)能力的提高。中國的中小學教育,甚至包括大學教育,能對孩子進行思想(思考)能力教育的學校不多。大學裡很多教授基本上也是知識灌輸,對自己所教的學科,以及學科相關的其他問題,也沒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教授有思想,如果表達一些自己獨立的思想,跟社會主流不吻合的話,就有可能受到批判,甚至可能會被勸退。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到大不擁有自己的獨立思想和思考能力,這個孩子的發展前途在哪?所謂的思想能力是什麼?是對大是大非有自己的獨立判斷能力、獨立思考能力,是從小就學會不人云也雲,擁有自己的思想和視角。思考能力應該從什麼時候培養起,就應該從小學開始培養起,一旦長大了,思維能力就有可能被定型。

  

  我們這一代人,就是被耽誤的一代。因為不可能獲得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到今天思考能力也有很大的缺陷。到了北大後我大吃一驚。在進北大前,我只有一種思想,到北大後,通過閱讀大量的書籍,哲學、歷史、政治、經濟的,才發現很多東西有另一種說法。比如太平天國,除了我們教科書上學到的,還有另外一種說法。這些說法引起你的迷惑,你的思考,你的成長。

  

  我兒子現在是高二,在一個國際學校學習,昨天給我帶回來一道歷史題目,這題目是在國內中學裡看不到的:請根據漢娜•阿倫特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關於平庸的惡的報告》這本書中提到的「平庸之惡」這個概念,來分析1965年和1966年,印度尼西亞屠殺了近百萬中國華僑的那些劊子手,為什麼到今天為止,依然還為當時的屠殺行為沾沾自喜,請問這些人身上的「平庸之惡」體現在哪幾個方面?

  

  我相信在座的大部分老師沒聽懂這個題目,這裡面涉及到了很多歷史知識、政治知識,涉及到了沒有標準答案的獨立思考。你要首先了解漢娜•阿倫特是誰,其次要了解她寫的這本書裡「艾希曼」是誰。艾希曼是一個在二戰時期屠殺猶太人的總指揮官之一,後來逃匿到阿根廷,以色列派特工把他抓回來,在耶路撒冷進行審判。這個傢伙絲毫不認為他對屠殺猶太人有任何良心方面的譴責,他認為自己就是執行上級的命令而已。

  

  緊接著你要去研究什麼叫平庸之惡。平庸之惡這個概念體現在哪幾個地方?然後還要研究當時印尼為什麼屠殺了那麼多中國華僑,緊接著還要進一步去研究當時的殺戮情況。10年前左右,美國的一個記者專門去採訪這幫劊子手,拍出一部震驚世界的紀錄片《殺戮行動The Act of Killing》,裡面每個劊子手都興高採烈跟他描述當時是怎麼殺人的。有一個人最多殺掉了上千個活生生的人,婦女,孩子還有老人。

  

  這種題目就是讓孩子們去進行獨立思考:這個世界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它的原因是什麼?未來怎麼防範這樣的事情發生?為什麼在一個開明的世界,到了20世紀60年代還有如此殘忍的殺戮行動出現?啟蒙運動是18世紀就出現的,人生而平等,作為社會的共識早就出現了。儘管美國出現過奴隸制,實際上美國在1865年的時候,就進行了南北戰爭,取消了奴隸制。

  

  在這樣的背景下,20世紀30年代,希特勒開始殺猶太人,殺掉七百萬,20世紀60年代,印尼幹掉上百萬中國人。這個社會為什麼沒有進步?為什麼那麼多人熱衷於執行命令,熱衷於參與一個團體的集體殺戮,並且為了證明自己是團體中的一員,會更加積極地去做這樣的壞事,內心不會遭到一點譴責。再往前問一步問,良心是人心中天生的嗎?我們中國的哲學家王陽明說過,人只要一輩子致良知就不會做壞事,那這個良知是怎麼來的?如果良知是人內心天生的,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殺人不眨眼呢?

  

  這些東西,我們的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都是沒有機會思考的,因為我們的老師不可能出這樣的題目。這一道題足夠一個學生研究一個月。如果一個孩子沒有明辨是非,建立自己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能力,到了大學畢業以後,就可能隨時被某種利益所誘惑,把自己變成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做出為了利益沒有道德底線的事情來,甚至變成「平庸之惡」的代表。

  

  這個問題提的有點大,我們有多少中小學老師有這樣的能力給學生帶來思想指導呢?我們至少可以做一件事情,現在知識來源是非常豐富的,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去懂一些基本的東西,比如政治學的基本常識,經濟學的基本常識,歷史的基本常識,哲學的基本思考。現在流行的「得到」APP,上面有經濟學課、中國史綱、世界史綱、藝術發展史等,都值得一聽。通過學習產生思想碰撞,通過思想碰撞,讓孩子們擁有一個明辨是非、能夠獨立思考的頭腦。培養獨立思考能力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孩子們沒有自己的思考,長大後就會人云亦云,不明是非。與高考成績相比,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更加重要。

  

  第二點是精神能力。現在的孩子動不動就自殺,動不動就憂鬱症,動不動就精神空虛。精神能力有如下幾個要素構成,理想和志向、抗打擊能力、和樂觀心態。人生要有理想和志向,沒有理想和志向你的精神就起不來。為什麼共產黨打天下,一舉能把國民黨拿下,國民黨還那麼好的裝備,因為國民黨沒有精神氣,是腐敗和萎靡不振的,但共產黨卻雄赳赳氣昂昂,以解放全中國人民為己任,要讓天下窮苦人翻身過上好日子,這種理想和志向的力量是十分強大的。鄧小平說讓全中國人民富起來,改革開放四十年成就斐然,為什麼我們非常熱情參與改革開放,因為鄧小平的理想和志向,是人民需要的。這就是志向和理想的能力,國家可以激發人民的志向理想,我們可以激發學生的理想和志向,我們也可以激發自己的理想和志向。

  

  但我們現在給學生的是什麼呢?給學生的是高壓之下的成績。這個成績跟志向理想沒關係,成績最高也就是去了北大清華,有多少學生能想明白進了北大清華後未來到底該怎麼走?我在北大跟學生進行座談,能說出來的一半學生都不到。沒有理想志向,哪有精神?

  

  每個人的理想志向,高度不一樣,也並不一定要一步到位。在考北大以前,我的理想志向是進大學,進了北大後,我的理想志向是在北大當老師,後來理想志向是出國,沒成功,後來幹了新東方,我的理想志向是讓自己多賺錢,後來賺到了錢,有新東方這麼一個平臺,我可以為中國教育多做點事情,理想志向一步步推著我前進。

  

  人的一生是不斷構建自己理想志向的過程,只有構建了這種能力,你的精神能力才會成長。一個人有了精神能力,大部分的情況下都能成事情。有了精神能力後,馬上就會出現一個很好的品質,就是人的抗挫折抗打擊能力。一個人有了志向後,有點挫折是不會在乎的。就像當你知道山頂上有最美麗的風景,爬山的過程中摔跤了,你還會繼續爬山。但如果山上什麼都沒有,你可能摔一下就不爬了。人就是這樣,有了某種理想後,任何挫折打擊,對於人來說都是小事。有了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志向,勞其筋骨,苦其心志都是小事。凡是對未來嚮往的學生,遇到挫折都是無所謂的,要是對未來迷茫的人,基本上沒有抗挫折、抗打擊能力。在迷茫的情況下,在本身就失落的情況下,老師還冷嘲熱諷,家長還嬉笑怒罵,這個孩子不跳樓往哪跑?所以現在跳樓的孩子就越來越多。

  

  對未來有想法,就會有積極樂觀的心態。當年共產黨兩大能力,一個是革命的樂觀主義,一個就是抗挫折抗打擊能力。爬雪山過草地,那麼艱苦的生活,到解放戰爭前,解放軍還穿著草鞋,充滿樂觀主義精神,解放全中國。

  

  孩子精神能力的構建,如果是一個三角形的話,最頂上那個角就是理想和志向能力,另外兩個一個是抗打擊能力,一個是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把這三個東西培養出來,不怕我們的孩子不成功。幾個月前一條新聞,兩個初中生,一個第二名的初中生把第一名的初中生捅死,因為第二名就受不了另外那個孩子一直第一名,你說這孩子的思想和心胸有多窄,才會做出這樣的事情。

  

  精神能力的構建,幾乎不在我們學校的教育體系之內;思想能力的構建,也不在我們教育體系之內。我們的教育到底在教什麼呢?教學生數理化,高中畢業三年就全忘光了。我們在座的每個人都是讀了大學的,請問你還記得多少中學時學到的數理化知識?但是為什麼大家都忘了,但有人成功了,有人沒成功?成功的人整體上具備我說的兩種能力。他們培養了自己獨立思考能力和獨立精神能力,這兩種能力構建起來去探索世界,加之奮進能力,就是成就自己事業的基礎。

薦閱讀

掃描下方二維碼 聽俞敏洪講述新東方成長曆程

老俞閒話 | 我為什麼要回顧新東方25年發展歷程?

《新東方成長曆程》花絮

相關焦點

  • 東歐為何會劇變?根本原因是什麼?
    【歷史】從世界近現代歷史來看,最大的國際變局,恐怕只有東歐劇變了。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建立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東歐眾多社會主義國家,幾乎一夜變天,重新回到了西方制度,使得整個冷戰體系崩潰。現在已經過去20多年了,對此,到現在很多人都不還理解,為何當年東歐那麼多國家會突然劇變?
  • 劇變時代 什麼才是金融巨頭最牢固的護城河?
    原標題:劇變時代,什麼才是金融巨頭最牢固的護城河?   這兩天,一份榜單的發布,顛覆了很多人的認知。
  • 蘇東劇變影響世界格局,劇變國有何變化?學者:3個詞形容最恰當
    蘇東劇變後的國家變成什麼樣子?專家用順產、難產、怪胎來形容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是二十世紀的大事件。不可否認,二十世紀初蘇聯建立後,經過二戰的地緣政治整合,並建立華約國家、經互會與美國為首的北約國家競爭對抗,的確使世界處於一種平衡的狀態。但這種狀態保持時間並不長。
  • 你到底應該做什麼工作?
    無論是還沒參加工作的人,還是工作了幾年的人,在中國職場有一個現象:每個人都不清楚自己應該做什麼工作。
  • 檸萌影業CEO陳菲:「劇變」時代的流變與不變
    我們正身處劇變時代,內容消費格局在變,用戶在變,消費心智在變,我們或許就站在行業下一個風口的前夜。如何敏銳感知流變?如何擁抱變化?布局未來?11月18日上午,在三聲主辦的「第五屆中國新文娛·新消費」年度峰會上,檸萌影業聯合創始人、CEO陳菲以「劇變時代的流變與不變」為題,發表主題演講。
  • 侯建彬:教育行業劇變,作業幫的一場速勝戰和持久戰
    教育行業劇變的三個變量和兩個新動向  但是在這個被稱之為慢行業的教育行業,最近3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裡面有三個變量,最核心的變量是技術。整個教育行業被在線教育的新形態所衝擊、影響、攪動。這個信號還會持續,這意味著一個新舊時代的更替。在新的時代,在線教育會越來越重。  第二是爆雷,這個現象不應該出現在教育行業,但的的確確發生了。這說明新時代的到來,不但很快,而且慘烈。模式的更迭、企業的汰換,速度都非常快。  作業幫過去五年做了什麼?
  • 《劇變》:他為國家提供「危機療法」
    賈雷德·戴蒙德:我不能、也不應該把這12個因素按重要性來排序,因為它們都很重要。如果一對即將結婚的情侶來問我,維持幸福婚姻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那我打賭他們很快就會離婚。因為幸福的婚姻是靠很多因素一起維繫的,不存在某個最重要的因素。同樣,應對危機的12個步驟也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 老俞閒話丨《狼圖騰》之後,為什麼還要《天鵝圖騰》
    12月2日晚上,在北京坊的PageOne書店,和白巖松、李敬澤一起,為姜戎的新書《天鵝圖騰》做了一場對談直播,現場聽眾也到了100多人。姜戎大家應該很熟悉。一部《狼圖騰》紅遍了中國,在世界上也有很大的影響,被翻譯成了幾十種文字。
  • 長江商學院2021,我們如何應對「世界的劇變」和「劇變的世界」?| E...
    我們所做的工作、所處的單位,在社會價值鏈上的位置發生了變動,有些更重要了,有些沒那麼重要甚至消失了,而更多新的工作、新的單位又在不斷冒出來。我們不知道自己在明天的世界中,還能不能找到一個好的位置;我們生怕自己被時代淘汰,失去了價值,失去了給自己創造美好生活的能力;我們害怕別人比我們幹得好,佔盡了時代的紅利,而自己淪為更底層。
  • 2020,小升初搖號時代,家長該做些什麼?
    搖號時代從2018年開始,西安小升初考試全面改革,實行電腦隨機派位。教育局的政策文件對於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數的民辦學校,可以引導學校採取電腦隨機派位方式招生,不得採用統一筆試或者任何變相形式的統一知識性考試方式選拔生源。先一起看看「搖號」政策吧!
  • 劇變,影響國家與個人的12條因素淺析
    劇變,在漢語字典裡的解釋一般指變化的劇烈程度之大,變化之快。我們每個人的一生中,往往也都會經歷一次劇變或是一場危機。有的可以化險為夷,甚至抓住危機實現變革,但有的也會留下永遠的遺憾。就像每年的高考,是大部分莘莘學子的人生轉折點,然而意外情況總是不期而至。
  • 劇變時代,什麼才是金融巨頭最牢固的護城河?
    剛剛落幕的第四屆中國數字銀行論壇上,平安聯席CEO陳心穎表示,近十年來,平安集團在科研上累計投入1000億元人民幣,未來5年將計劃投入2000億。平安在科技上的投資,是真的狠。僅以 融壹帳通為例,2019 年度財報顯示,當年營收規模為23.28 億元,而研發費 就 達 11.47億元,佔比49%。
  • 李說我聽:在劇變的時代,不變的是什麼?
    作者  /  李正治在網際網路數字行業,大家都知道,蘋果公司早期是很封閉的系統,它出電腦,不做兼容在數位化時代,開放、協同、創新早已是這個時代最突出的特點,跨界、聯盟、分享、合伙人激勵等打破組織邊界以及重新定認組織的新模式,正在成為這個時代的創新和新機遇。所以,無論時代怎麼發展,最本質的,還是那些一直激勵我們的傳統而樸實的「合作、關愛、創新」等價值觀。
  • 什麼是「東歐劇變」?
    東歐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出現的一個特定的政治地理概念,在自然地理上指中歐和東南歐的波蘭、匈牙利、民主德國、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南斯拉夫和阿爾巴尼亞等國家。戈巴契夫的外交「新思維」體現在東歐問題上,是減少對東歐國家的控制,比如,他不反對德國統一,表示蘇聯政府不會像1953年6月東柏林爆發反政府暴亂時那樣,動用蘇軍去幹涉民主德國與聯邦德國的統一。這些新政策催化了原來鐵板一塊的東歐社會主義陣營中反對勢力的突起。
  • 朱永新:別把教育整得太複雜,其實教育就做一件事!
    這個時候,尤其要很清晰教育是做什麼的。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認為,不管怎麼改變,教育就是一件事情:第一,給人幸福;第二,讓人成為自己,成為完全的人。一起看看他是怎麼理解的。這個時候,尤其要很清晰教育是做什麼的。這就是我經常說的一句話,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 到底什麼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對於到底應不應該送孩子去國外讀書,作為主持人和記者的張泉靈,接觸了很為廣闊的生活和世界,所以她認為,對於孩子來說沒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適合的教育。每一個孩子什麼時間段適合去國外上學,究竟應該去美國還是去歐洲,或者去日本還是去香港,這其實是要根據孩子每個人不同的特點、每個家庭不同的特點來決定的。
  • 出國留學不安全,我們到底應該做些什麼?
    出國留學不安全,我們到底應該做些什麼? 這主要原因是,當媒體在這一話題上比較熱的時候,各種平常不會被報導的案子就顯現出來了。其實國外也是法治社會,正常公民遇害的情況和國內差別不大。但是留學生群裡遇到危險的情況是要遠高於我們前面說到的國外公民的。就像你去朋友的家裡生活一樣,犯錯的概率是比在自己家大很多的。而統計數據也告訴我們:留學生發生的危險情況,有一半以上是在留學的第一年出現的。
  • 信息流是什麼?到底應該怎麼去做?
    信息流是什麼?到底應該怎麼去做? 資訊信息流產品司理要在用戶的逗留時刻、產品轉化率、內容點擊…等北極星目標下,在內容定位、商業平衡做出選擇。 商業廣告太重則影響了諮詢信息流產品的閱覽體會和用戶粘性,太弱則又不能讓產品盈利。
  • 曾經輝煌的捷克軍事工業,在東歐劇變後,為何就走向了沒落?
    總體來說,蘇東劇變前,捷克的軍工水平一直處於很高的地位。蘇東劇變發生後,原本繁榮的捷克軍工產業,逐漸走向了衰落。1989年,捷克軍工產值較上一年下降了12%。1992年,捷克的軍工產值只有2.43億美元,僅為其鼎盛時期的1/10。同捷克相比,斯洛伐克的處境更慘。1993年捷克斯洛伐克「分家」後,斯洛伐克的軍工部門,有38000人失業。
  • 身處「過勞時代」,我們到底能做些什麼
    因此,這次事件發生後,就有不少聲音譴責高以翔生前加班加點錄製節目的電視臺,同時也有人呼籲企業應該為員工更合理的安排工作時間,減少加班。而考慮到當前整個社會加班現象的常態化,更需要追問的是,當我們在感嘆社會的發展之快、變化之快時,是否也曾考慮過,我們是否也為此支付了一些超常規的付出,乃至包括健康甚至生命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