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新幹線丨血脈相連:共祭東山戍臺將士墓群

2020-12-18 央廣網

央廣網福建4月5日消息 (記者婁思佳)位於福建東山的戍臺將士墓群,埋葬著清朝二百餘年間在臺灣歷次剿撫內亂、反擊外侵中殉難的部分銅山(後更名東山)和其他各省籍的將士。在這些墓碑背後,有哪些感人的歷史和故事,這個墓群對於兩岸血脈相連的關係又有著怎樣的體現?清明節,央廣軍事推出特別欄目《英靈永祭 血脈相連》,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博物館館長、文物保護管理所所長徐凌,為您講述東山縣戍臺將士墓群的故事。

福建漳州公安邊防支隊官兵到墓群祭掃

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第二中學旁,有一處佔地面積約240平方米、存有130多通墓碑的墓群。墓群看起來十分不起眼,墓碑都是一些小塊青石,上面刻著簡單的名字。然而,這地方卻是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山戍守臺灣將士墓群,當地人俗稱為「演武亭萬福公」。

東山島與臺灣本島、澎湖距離很近,自古關係十分密切。清朝時,徵調戍臺官兵每3年輪替一班,俗稱「班兵」。僅在清朝200餘年的班兵輪換制度中,東山島就有4萬多名官兵分別赴戍守臺灣、澎湖,在臺灣歷次剿撫內亂、反擊外侵的鬥爭中都有較大犧牲。戍臺的東山籍將士殉難後,其屍骸火化後骨灰裝於一種俗稱「金鬥甕」的骨灰罈運返銅山,安葬於「演武亭萬福公」。

東山縣戍臺將士墓群背後有著怎樣的歷史?

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博物館館長、文物保護管理所所長徐凌告訴記者,戍臺將士墓群主要是在明末清初,鄭成功在銅山招兵籌建水師,督造戰船,作為收復臺灣重要軍事基地。當年有許多東山人參加鄭成功的部隊,到順治18年即1661年,鄭成功率師收復臺灣,銅山就有500多名青壯年隨往,有一部分青壯年在抗擊荷蘭殖民者戰鬥中英勇犧牲,殉難者的遺骸陸續全葬於此。到了清康熙23年即1684年,施琅將軍收復臺灣後,清政府在臺灣設立了府制。此後,從福建東山等地徵調兵戍守臺灣、澎湖。

清政府當時為什麼要派兵跨過臺灣海峽去戍守臺灣,而不是在臺灣本地招募兵丁?因為臺灣偏處海外,加上對反清勢力的顧忌,尤其是清朝水師並不強大,而且組成人員也都是漢人,對於滿族統治者來說,這是非常忌憚的。所以他們並不在臺灣招募兵丁,建立兵營,而是另外實行班兵制,調臺之兵,來自內地50餘營,抵臺後,每一臺營皆由內地數營乃至十餘營之兵組成,以達到彼此牽制的目的。戍臺之兵以三年為期,由原營派遣同額兵丁,換班更替,故稱之為「班兵」。

清代戍臺官兵中,銅山水兵是水師的主力之一,尤其在澎湖水師之中,銅山營兵一直佔據了很高的比例,據不完全統計,東山島先後戍臺灣、澎湖等地的銅山營官兵,就有四萬多人。戍守臺灣的班兵在臺灣因疾病或者其他原因死亡,其親友家人自然會前去治喪,並扶棺回原籍歸葬。無家之人只能依賴戰友、同鄉或者上司的善心,有人願費心打理,遺骨才能被運回故鄉,東山縣戍臺官兵墓就是這些無後兵丁的最後歸宿。

朱來老人(圖片自網絡)

「重洋百裡戍臺灣,艋舺澎湖遞換班;二百年來人事變,徵夫休唱念銅山。」清末銅山舉人馬兆麟有感於戍臺將士的悲烈慷慨,曾為此賦詩。而現在,為告慰戍臺將士的在天之靈,平時總有群眾自發來祭拜,一到清明時節,更有當地駐軍、邊防官兵甚至是臺灣民眾來此緬懷先人,祭掃墳墓。而前來祭奠的人們,都認識一位老人,他義務守護戍臺將士墓群已有50年,他的故事廣為人知。

守護墓群50年的老人是何許人也?

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博物館館長、文物保護管理所所長徐凌告訴記者,有一位,半個世紀以來都義務在護理戍臺官兵墓的老人,現在已經是85歲高齡,他姓朱名來,原來是東山縣一個工廠的退休工人。最早在1960年的時候,朱來老人在看守基建工地時候,一次不經意期間就發現在圍牆後有一塊荒墓,灌木叢生,還在一米多高的雜草從中掩蓋著十多個「金鬥甕」,「金鬥甕」就是我們閩南地區裝屍骨的東西,百餘通大小不一,還有刻有姓名的石墓碑。

當時老人通過了解,知道這裡埋葬的是清代戍守臺灣官兵的墓群,他懷著對英靈的崇敬之情,下定決心要承擔這一管護義務。老人用了一年的時間,把雜草、垃圾清除,整修了墓群。在他的辛勤勞動下,官兵墓園面貌就煥然一新。但是墓園當時四面沒有圍牆保護,路也很難走,也沒有一間可供來祭拜的群眾遮風避雨的環境。所以朱來老人就把他多年省吃儉用的錢投了進去,又發動了親戚朋友兼職出工出力,當時有許多人被老人的執著所感動,也紛紛前來參加義務勞動。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30多米圍牆建成了,水泥路也通了,路燈也亮了。接下來,他又發動群眾,重建「萬福公」,把歷代無子屍骨安葬,為那些開臺、戍臺遇難的家鄉子弟亡靈和漂泊無依的四海孤靈,修築安靈之所,讓東山島充滿了人間的大愛。

老人為了方便管護,還在距離墓群不到十米的地方,搭建了一間簡易房屋,50多年一直住在這裡,每天清晨起床都打掃衛生、維護墓群。57年的義務管護,朱來老人也獲得了省市縣文物單位和群眾的好評。但是他說守好戍臺官兵墓,是要讓子孫後代了解東山與臺灣、澎湖的淵源關係,永遠記住自古海峽兩岸一家親,再苦再累我也不後悔,我這一生就要守護在這裡,與英烈們伴終生。所以我覺得老人的事跡確實值得我們敬佩和感動。

福建漳州公安邊防支隊官兵到墓群祭掃

在海峽兩岸,至今流傳著戍臺將士犧牲後英魂不散,救苦救難,陰庇眾生的神奇故事。因此,出海捕魚的漁民特別喜歡到這裡祭拜,祈求保佑消災、出海平安。銅陵鎮老漁民們常說,戍臺英烈們,是為保衛祖國領土臺灣、澎湖而獻身的,他們的愛國獻身精神值得後人悼念。

前來祭掃的兩岸同胞他們對這段歷史怎麼看?

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博物館館長、文物保護管理所所長徐凌告訴記者,到戍臺官兵墓祭拜的東山民眾始終沒有忘記這些保家衛國的英雄,所以每天都有人前來祭拜,特別是每年的清明節跟年末,來這邊祭拜的人更多了。清明節的時候,東山這邊中小學生,還有一些邊防武警,有的臺灣同胞也都回來,都會到戍臺將士墓群祭拜英烈。特別是有一個80多歲的臺胞,這幾年清明節,從臺灣嘉義市趕到東山縣銅陵鎮為老父親掃墓,都會來這裡拜拜,一個是被這些古人,戍臺的英雄事跡所感動,再就是讓子孫後代接受歷史教育。

這邊家家戶戶在喬遷新居、婚嫁、拜天公前,都會到戍臺官兵墓祭拜、禱告。由此也就形成了一個習慣,一個風俗,成為東山古城一種特殊的人文關懷習俗流傳至今。

臺灣的漁民以前都有到這邊,有時候在邊上靠岸,靠岸後都會到邊防那邊去詢問官兵墓,然後就一起過來祭拜,他們也是聽老人講,我們這些英烈在保衛他們臺灣一些英雄事跡,所以他們都特別感動,有的都特意過來這邊祭拜。到年末的時候,很多漁民都要到戍臺官兵墓去祭拜,也是敬佩這些英烈,也是祭拜他們能保佑他們出海平安。

當地民眾祭拜戍臺將士(圖片自網絡)

在130多通墓碑中,還有2通墓碑分別鐫刻「八名同歸」「十九人遺失姓名」等字樣,這些,就是無法考證的墓主人了。在《清實錄》中就記載了輪戍臺澎的班兵在往返海峽之間遇風遭難等許多事例,在眾多殉難官兵之中,不乏銅山人,可惜史不具名。目前,經過半年多時間的施工,「東山戍臺將士墓群」第一期修繕工程已經竣工,墓群面貌煥然一新,花木蒼綠,東南面舊圍牆不見了,比原來擴大1200多平方米的場地鋪上地板磚,進出戍臺將士墓群的道路寬暢、方便。接下來,東山縣政府還將進行第二期修繕工程,拆除周邊廠房,建設文物陳列室,讓將士們的愛國獻身精神讓更多人的了解、傳承。

這些年對於將士墓的接觸和研究當中有哪些感動和感悟?

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博物館館長、文物保護管理所所長徐凌告訴記者,戍臺官兵墓是我們福建省,乃至全國少有的重要涉臺公墓,在祖國統一大業中的重要地位也是顯而易見。因此,無論在文化上或者是在政治上,保護這一重要的涉臺公墓,我們是責無旁貸。接觸和研究東山戍臺官兵墓這麼多年,也是深入在了解,對他們的英雄事跡也是感到非常敬佩,也覺得這些戍臺將士為保衛臺灣遠渡重洋,拋頭顱、撒熱血,是保家衛國的真實歷史見證。

其歷史是沿革清晰,涉臺淵源明確,也是迄今為止閩臺兩地軍事往來,血系同根、法源同體最直接的歷史反映,也是臺灣自古以來隸屬中國不可分割領土最有利的證據,我們都要以他們這些英烈的事跡為榜樣,把戍臺官兵墓做得更好,把英雄的精神傳揚下去,能把兩岸血脈相連的關係傳揚下去。

相關焦點

  • 「祝血脈相連的蘇州妹子早日康復」
    在這闔家團圓、辭舊迎新的時刻,那位與她血脈相連的「蘇州妹子」讓她牽腸掛肚。  呂明玉是國家電網山東文登市電業總公司一名普通職工,也是一名中華骨髓庫志願者。去年4月,她為蘇州一名女白血病患者捐獻了造血幹細胞。
  • 吳國禎:血脈相連,留存臺灣與祖國大陸永久的記憶
    吳國禎:血脈相連,留存臺灣與祖國大陸永久的記憶記者 高 原涉臺文物作為歷史的見證物,充分反映了臺灣與祖國大陸血脈相連、密不可分的關係。涉臺文物的內容和範圍不止於一些不可移動的建築文物。涉臺文物的概念其實還可以更為廣泛一點。比如,前些年,文物拍賣公司拍賣了《巡臺御史白瀛呈供乾隆皇帝御覽手繪臺灣全島地圖》, 這是乾隆十三年(公元 1748 年)巡臺御史白瀛進呈的圖本。這個文物的價值就在於它明白無誤地說明了,臺灣是祖國一部分的史實。
  • 臺灣迎回遠徵軍緬甸陣亡將士英靈 入祀「忠烈祠」
    臺當局防務部門日前派員到緬北招魂,將英靈牌位請回臺灣,27日下午專車直送「圓山忠烈祠」,完成入祀。長久以來海峽兩岸都有迎靈的呼聲,中國大陸在2013年迎回了202位陣亡將士總靈位,2014年6月又有24罐遠徵軍將士骨灰歸葬雲南騰衝國殤墓園。而臺灣當局這次赴緬甸迎靈緣於今年5月「立委」陳鎮湘、楊應雄、詹凱臣的提案。
  • 兩岸血脈相連原本一家 統一的中國眾望所歸
    【環球網綜合報導】臺灣《旺報》10日文章,原題《統一的中國 眾望所歸》,全文摘編如下:這世界有一些東西你永遠扯不斷,分不開,那就是根與血脈。20多年前,我在大學的時候,偶讀余光中先生的那首著名的小詩《鄉愁》,讀得我幾乎涕淚潸然。
  • 人文相映東山島澳路街
    故「自古僧道頻至,結廬開山,諸剎環繞,成一方『人世仙境』;歷代兵家據此,安營紮寨,指揮軍務,為海峽戍防重地。」為明代「閩海五大水寨」之一。明萬曆三十年(1602),福建水師提督施德政從東山島率師橫渡臺灣海峽,徵剿澎湖倭寇,凱旋而歸。在此酬謝將士,壯懷激烈,寫下了氣吞山河,洋溢著踏平海峽誓師還豪邁氣概的《橫海歌》。
  • 東山關帝廟:威加海內,全臺灣省關帝香火之祖廟
    福建漳州東山縣銅陵鎮境內,一座背山環海的關帝廟,被人稱之為「東山關帝廟」,是全國四大關帝廟之一,是東南沿海最為重大的關帝廟宇。閩南地區的關帝信仰,傳說最早由「開漳聖王」陳元光由家鄉帶入,以供隨軍將士們參拜。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曾下令在各地建立武廟,供奉關羽神像,春秋祭祀。
  • 《妄咎》——溫良與溫讓血脈相連的機緣巧合
    這是狂妄,是悖德,是血脈相連的愛,是你我此生的妄咎。血脈就是這麼神奇,溫讓鬼使神差地想著這會不會就是他的弟弟。隨後問了沈既拾的年紀,對不上他才放心下來,兩人都對對方比較滿意,迅速的一起滾到了床上,而沈既拾身上的種種痕跡又讓溫讓再一次起疑……。
  • 蔡英文取消遙祭中山陵儀式 臺當局聲稱「心意不變」
    蔡英文等到忠烈祠向孫中山先生致祭忠烈祠內部擺放著孫中山先生遺像(圖片來源:「中時電子報」)【環球網綜合報導】據香港中評社5月23日報導,新任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上午率領副領導人陳建仁及臺當局「五院院長」到忠烈祠向孫中山先生暨忠烈殉職人員致祭。
  • 零距離感受不一樣的國防教育
    一段段飽含家國情懷的文字全民國防教育日當天芝罘區舉辦主題教育活動銘記歷史,接力未來「鑄民族之魂、建強大國防」國防教育主題圖片展9月19日是第20個全民國防教育日,煙臺市國防教育辦公室、煙臺警備區政治工作處、煙臺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和
  •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副館長沈文鋒:族譜見證兩岸血脈相連
    從晉唐到兩宋,固始先民多次大規模移民南遷,將中原文明的火種播撒在八閩大地,其後裔漸次播遷至閩、粵、臺、港、澳和海外各地,造就了「臺灣訪祖到福建,漳江思源溯固始」的獨特根親文化現象。25日至27日,為期三天的第九屆中原(固始)根親文化節在固始縣舉辦,來自海內外各姓氏宗親代表2500餘人前來尋根問祖。
  • 福建東山七聖夫人廟:走馬溪畔燃起的祖廟爐香
    福建東山七聖夫人廟:走馬溪畔燃起的祖廟爐香 2012年08月03日 10:27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血脈相連一家親 - 常德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兩岸交流:同一種文化    此次交流演出共2場,分別在臺灣明道大學媽祖文化學院霍普劇場和雲林西螺廣福宮上演。    品元宵,欣賞南北管樂、掌中戲、歌仔戲、布袋戲等,臺灣同胞也以當地的傳統民俗表演慶祝元宵佳節,令湖南代表團一行感嘆:海峽兩岸同根同文化,血脈相連一家親。    親情相聚:同一根血脈    海峽兩岸有著割不斷的親情,此行兩岸交流真真切切上演了一場認親會。    20多歲的常德絲弦演員王夢瑤曾聽家人說起,臺中有一位舅爺爺,兩地相隔未曾謀面。
  • 「先祭谷公,後拜祖宗」的民俗因何而來?一起看東山……
    我經常提到五六十年代福建東山縣縣委書記谷文昌,他一心一意為老百姓辦事,當地老百姓逢年過節是「先祭谷公,後拜祖宗」。他在東山的14年間,和縣委一班人帶領全縣軍民植樹造林、制服風沙,打水井、建水庫抗旱排澇,修公路、築海堤、造鹽田,從根本上改變了東山舊貌,為東山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 福建東山關帝金身首次巡臺
    福建東山關帝金身首次巡臺 2016年10月17日 11:28: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10月17日高雄訊
  • 統帥號令出,將士風雷動!2021開訓大幕拉開!
    統帥號令出,將士風雷動!2021開訓大幕拉開!統帥號令出,將士風雷動。猜你喜歡新疆軍區某紅軍師:紅色基因根植血脈 改革強軍再立新功蛟龍出海,所向披靡!來!一起關注海軍蛟龍突擊隊員選拔賽……注意!2021年度兵役登記已經開始,滿18歲都要登記!新年伊始 普京許下五大「願望」,拜登是否做好接招準備?名槍順口溜,你知道「一槍二馬三花口」的一槍是什麼嗎?
  • 這封感謝信的背後是「血脈相連」~
    「孩子今年5歲,剛上幼兒園,是個懂事、乖巧、可愛的『小棉襖』……今年5月26日,孩子高燒不退……」可以想像,在「遇見」顧金富之前,小女孩的一家人背負著多少惶恐與不安,「有時候家人的一個電話,朋友間的一句問候,病友問起孩子的經歷,這一切的一切都成為眼淚的催發劑……」 素未謀面卻從此血脈相連
  • 進出日本岡山3種路線與「JR岡山站」新幹線轉乘教學
    路線2:飛到「大阪關西機場」,轉搭新幹線起點新大阪站有途經岡山的山陽新幹線。車站月臺上的上班族們。恐怕是正要去出差吧!寬敞舒適的新幹線車廂從新大阪→博多之間每站停靠的「光號」新幹線。岡山的新幹線月臺。▋從岡山搭新幹線去其他地方JR岡山站1樓外貌JR與新幹線車站直結「JR岡山站」與「新幹線車站」就在同一棟,對旅人來說相當便利!
  • 下八裡遼代壁畫墓群完成防水保護
    本報訊記者耿建擴從河北省有關部門獲悉,位於張家口市宣化區下八裡村的遼代壁畫墓群防滲水工程近日全面竣工,這一工程由國家文物局投資105萬元,共完成了全長240米的地下防滲防水工程,可以保證98幅精美壁畫不受水蝕影響,其中包括我國最早的中西合璧天文圖。
  • 臺灣迎中國遠徵軍陣亡將士英靈入「忠烈祠」
    臺軍方在臺北的「國民革命忠烈祠」舉行入祀典禮,臺防務部門負責人嚴明主持儀式。臺灣「中央社」圖   臺軍方在臺北「忠烈祠」舉行遠徵軍英靈入祀典禮,當時參戰的官兵代表等陪祭,臺防務部門負責人嚴明(前左)上前慰問。臺灣「中央社」圖
  • 青島:情系深藍 與人民海軍血脈相連
    戰艦與城市血脈相連   海軍與青島同頻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