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福建4月5日消息 (記者婁思佳)位於福建東山的戍臺將士墓群,埋葬著清朝二百餘年間在臺灣歷次剿撫內亂、反擊外侵中殉難的部分銅山(後更名東山)和其他各省籍的將士。在這些墓碑背後,有哪些感人的歷史和故事,這個墓群對於兩岸血脈相連的關係又有著怎樣的體現?清明節,央廣軍事推出特別欄目《英靈永祭 血脈相連》,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博物館館長、文物保護管理所所長徐凌,為您講述東山縣戍臺將士墓群的故事。
福建漳州公安邊防支隊官兵到墓群祭掃
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第二中學旁,有一處佔地面積約240平方米、存有130多通墓碑的墓群。墓群看起來十分不起眼,墓碑都是一些小塊青石,上面刻著簡單的名字。然而,這地方卻是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山戍守臺灣將士墓群,當地人俗稱為「演武亭萬福公」。
東山島與臺灣本島、澎湖距離很近,自古關係十分密切。清朝時,徵調戍臺官兵每3年輪替一班,俗稱「班兵」。僅在清朝200餘年的班兵輪換制度中,東山島就有4萬多名官兵分別赴戍守臺灣、澎湖,在臺灣歷次剿撫內亂、反擊外侵的鬥爭中都有較大犧牲。戍臺的東山籍將士殉難後,其屍骸火化後骨灰裝於一種俗稱「金鬥甕」的骨灰罈運返銅山,安葬於「演武亭萬福公」。
東山縣戍臺將士墓群背後有著怎樣的歷史?
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博物館館長、文物保護管理所所長徐凌告訴記者,戍臺將士墓群主要是在明末清初,鄭成功在銅山招兵籌建水師,督造戰船,作為收復臺灣重要軍事基地。當年有許多東山人參加鄭成功的部隊,到順治18年即1661年,鄭成功率師收復臺灣,銅山就有500多名青壯年隨往,有一部分青壯年在抗擊荷蘭殖民者戰鬥中英勇犧牲,殉難者的遺骸陸續全葬於此。到了清康熙23年即1684年,施琅將軍收復臺灣後,清政府在臺灣設立了府制。此後,從福建東山等地徵調兵戍守臺灣、澎湖。
清政府當時為什麼要派兵跨過臺灣海峽去戍守臺灣,而不是在臺灣本地招募兵丁?因為臺灣偏處海外,加上對反清勢力的顧忌,尤其是清朝水師並不強大,而且組成人員也都是漢人,對於滿族統治者來說,這是非常忌憚的。所以他們並不在臺灣招募兵丁,建立兵營,而是另外實行班兵制,調臺之兵,來自內地50餘營,抵臺後,每一臺營皆由內地數營乃至十餘營之兵組成,以達到彼此牽制的目的。戍臺之兵以三年為期,由原營派遣同額兵丁,換班更替,故稱之為「班兵」。
清代戍臺官兵中,銅山水兵是水師的主力之一,尤其在澎湖水師之中,銅山營兵一直佔據了很高的比例,據不完全統計,東山島先後戍臺灣、澎湖等地的銅山營官兵,就有四萬多人。戍守臺灣的班兵在臺灣因疾病或者其他原因死亡,其親友家人自然會前去治喪,並扶棺回原籍歸葬。無家之人只能依賴戰友、同鄉或者上司的善心,有人願費心打理,遺骨才能被運回故鄉,東山縣戍臺官兵墓就是這些無後兵丁的最後歸宿。
朱來老人(圖片自網絡)
「重洋百裡戍臺灣,艋舺澎湖遞換班;二百年來人事變,徵夫休唱念銅山。」清末銅山舉人馬兆麟有感於戍臺將士的悲烈慷慨,曾為此賦詩。而現在,為告慰戍臺將士的在天之靈,平時總有群眾自發來祭拜,一到清明時節,更有當地駐軍、邊防官兵甚至是臺灣民眾來此緬懷先人,祭掃墳墓。而前來祭奠的人們,都認識一位老人,他義務守護戍臺將士墓群已有50年,他的故事廣為人知。
守護墓群50年的老人是何許人也?
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博物館館長、文物保護管理所所長徐凌告訴記者,有一位,半個世紀以來都義務在護理戍臺官兵墓的老人,現在已經是85歲高齡,他姓朱名來,原來是東山縣一個工廠的退休工人。最早在1960年的時候,朱來老人在看守基建工地時候,一次不經意期間就發現在圍牆後有一塊荒墓,灌木叢生,還在一米多高的雜草從中掩蓋著十多個「金鬥甕」,「金鬥甕」就是我們閩南地區裝屍骨的東西,百餘通大小不一,還有刻有姓名的石墓碑。
當時老人通過了解,知道這裡埋葬的是清代戍守臺灣官兵的墓群,他懷著對英靈的崇敬之情,下定決心要承擔這一管護義務。老人用了一年的時間,把雜草、垃圾清除,整修了墓群。在他的辛勤勞動下,官兵墓園面貌就煥然一新。但是墓園當時四面沒有圍牆保護,路也很難走,也沒有一間可供來祭拜的群眾遮風避雨的環境。所以朱來老人就把他多年省吃儉用的錢投了進去,又發動了親戚朋友兼職出工出力,當時有許多人被老人的執著所感動,也紛紛前來參加義務勞動。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30多米圍牆建成了,水泥路也通了,路燈也亮了。接下來,他又發動群眾,重建「萬福公」,把歷代無子屍骨安葬,為那些開臺、戍臺遇難的家鄉子弟亡靈和漂泊無依的四海孤靈,修築安靈之所,讓東山島充滿了人間的大愛。
老人為了方便管護,還在距離墓群不到十米的地方,搭建了一間簡易房屋,50多年一直住在這裡,每天清晨起床都打掃衛生、維護墓群。57年的義務管護,朱來老人也獲得了省市縣文物單位和群眾的好評。但是他說守好戍臺官兵墓,是要讓子孫後代了解東山與臺灣、澎湖的淵源關係,永遠記住自古海峽兩岸一家親,再苦再累我也不後悔,我這一生就要守護在這裡,與英烈們伴終生。所以我覺得老人的事跡確實值得我們敬佩和感動。
福建漳州公安邊防支隊官兵到墓群祭掃
在海峽兩岸,至今流傳著戍臺將士犧牲後英魂不散,救苦救難,陰庇眾生的神奇故事。因此,出海捕魚的漁民特別喜歡到這裡祭拜,祈求保佑消災、出海平安。銅陵鎮老漁民們常說,戍臺英烈們,是為保衛祖國領土臺灣、澎湖而獻身的,他們的愛國獻身精神值得後人悼念。
前來祭掃的兩岸同胞他們對這段歷史怎麼看?
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博物館館長、文物保護管理所所長徐凌告訴記者,到戍臺官兵墓祭拜的東山民眾始終沒有忘記這些保家衛國的英雄,所以每天都有人前來祭拜,特別是每年的清明節跟年末,來這邊祭拜的人更多了。清明節的時候,東山這邊中小學生,還有一些邊防武警,有的臺灣同胞也都回來,都會到戍臺將士墓群祭拜英烈。特別是有一個80多歲的臺胞,這幾年清明節,從臺灣嘉義市趕到東山縣銅陵鎮為老父親掃墓,都會來這裡拜拜,一個是被這些古人,戍臺的英雄事跡所感動,再就是讓子孫後代接受歷史教育。
這邊家家戶戶在喬遷新居、婚嫁、拜天公前,都會到戍臺官兵墓祭拜、禱告。由此也就形成了一個習慣,一個風俗,成為東山古城一種特殊的人文關懷習俗流傳至今。
臺灣的漁民以前都有到這邊,有時候在邊上靠岸,靠岸後都會到邊防那邊去詢問官兵墓,然後就一起過來祭拜,他們也是聽老人講,我們這些英烈在保衛他們臺灣一些英雄事跡,所以他們都特別感動,有的都特意過來這邊祭拜。到年末的時候,很多漁民都要到戍臺官兵墓去祭拜,也是敬佩這些英烈,也是祭拜他們能保佑他們出海平安。
當地民眾祭拜戍臺將士(圖片自網絡)
在130多通墓碑中,還有2通墓碑分別鐫刻「八名同歸」「十九人遺失姓名」等字樣,這些,就是無法考證的墓主人了。在《清實錄》中就記載了輪戍臺澎的班兵在往返海峽之間遇風遭難等許多事例,在眾多殉難官兵之中,不乏銅山人,可惜史不具名。目前,經過半年多時間的施工,「東山戍臺將士墓群」第一期修繕工程已經竣工,墓群面貌煥然一新,花木蒼綠,東南面舊圍牆不見了,比原來擴大1200多平方米的場地鋪上地板磚,進出戍臺將士墓群的道路寬暢、方便。接下來,東山縣政府還將進行第二期修繕工程,拆除周邊廠房,建設文物陳列室,讓將士們的愛國獻身精神讓更多人的了解、傳承。
這些年對於將士墓的接觸和研究當中有哪些感動和感悟?
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博物館館長、文物保護管理所所長徐凌告訴記者,戍臺官兵墓是我們福建省,乃至全國少有的重要涉臺公墓,在祖國統一大業中的重要地位也是顯而易見。因此,無論在文化上或者是在政治上,保護這一重要的涉臺公墓,我們是責無旁貸。接觸和研究東山戍臺官兵墓這麼多年,也是深入在了解,對他們的英雄事跡也是感到非常敬佩,也覺得這些戍臺將士為保衛臺灣遠渡重洋,拋頭顱、撒熱血,是保家衛國的真實歷史見證。
其歷史是沿革清晰,涉臺淵源明確,也是迄今為止閩臺兩地軍事往來,血系同根、法源同體最直接的歷史反映,也是臺灣自古以來隸屬中國不可分割領土最有利的證據,我們都要以他們這些英烈的事跡為榜樣,把戍臺官兵墓做得更好,把英雄的精神傳揚下去,能把兩岸血脈相連的關係傳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