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街58】巖寺老街:繁華落盡,期待盛裝歸來!

2021-01-20 黃山日報

巖寺舊名富饒,唐大曆元年(766)立鎮後稱巖寺鎮。巖寺之所以稱巖寺,皆因鎮南有一個佛寺叫巖寺,巖寺鎮因寺得名。據《巖鎮志草》記載,明代前期,巖鎮的街市長度約為五裡,經過明代中後期的發展,到明萬曆年間,巖鎮已經增至十裡,成為一個擁有「三街十八巷」的巨型市鎮。明代嘉萬時人方弘靜不無驕傲地稱巖鎮為「鬱若都市」。他在《巖鎮水口神皋碑記》中說「棟宇森羅,綿亙十裡,冠相望,鬱若都市。」從文中描述可見當時之興盛。

前段時間在我市舉辦的「徽學與中國傳統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信陽學院社會科學學院陳杰先生在其《「鬱若都市」:歙縣巖鎮的聚落變遷與市鎮形態》一文中提及「關於巖鎮的具體商業狀況,傳統的方志等資料缺少記載,據明代巖鎮嘉萬時人方用彬的書信披露,巖鎮附近的西溪南人吳守淮遣人到巖鎮『入市糴米、鑄鏡、買席,煩尊使指引。』這批信札還顯示,明代嘉萬時期的巖鎮除了是歙縣西鄉鹽、糧等生活用品的交易場所,還是歙縣乃至徽州境內文化用品(古玩書畫等)的交易中心之一。」清道光二年(1822),巖鎮捐資重修水口文幾塔、闔鎮,其中《捐輸臺篆》記錄了參與捐資的巖鎮商業店鋪信息。20多家店鋪捐資,其中捐資100兩及以上的有恆裕典、恆德典、廣茂換金店、廣盛衣莊、對河書坊、成裕、天成兩綢緞店,可見當時,巖鎮的商業較為繁榮,從捐資店鋪經營的商品種類來看,除了日常用品——米、鹽、酒、醬、雜貨及藥材等之外,還有高檔商品綢緞、人參等,另外還有多家典當鋪和換金店。

歷史上的巖寺老街貫穿巖寺古鎮,分上街、中街和下街三部分,長達十裡,有著「十裡長街」之稱。對於老街原住民來說,他們記憶中的老街商鋪林立,均為磚木樓閣建築,商家採用前店後坊的經營模式,酒肆、茶館、裁縫鋪、鐵匠鋪、棉花鋪等星羅密布,方圓百裡以此為交流集會首選。

84歲的柯仲俊在老街上住了幾十年,他說,「這條街解放前就有旱菸店、鹽店、酒店、肉店,街兩邊都是店鋪,大概有百把家,商貿繁榮,四鄉八鄰都過來買日常生活必需品,鄉下的農產品也在這裡交流,巖寺上九廟會嬉菩薩遊街要兩三天,很熱鬧。原來都是青石板路,有兩三米寬,過去沒有車,街很靜。」柯老很健談,他認為巖寺老街的形成離不開徽商,因為這裡是三貨(木、竹、茶)集散地;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裡讀書人多,「過去這邊耕地少、人口多,是個閉塞的山區,必須要找一條生活出路,就培養子女讀書,不單個人培養,還有宗祠出資,支持族內子女讀書。柯老頗為自豪地說,這兒歷代重視教育,巖寺出過6個狀元。

時代變遷,老街帶著昔日的榮光歸於沉寂。現在能看到的僅存中街部分。中街全長300米,最寬處5米,最窄處3米,保留下來的徽州傳統磚木樓閣建築62幢76戶人家,是整個老街的核心部分。

為了恢復老街傳統商業街的歷史面貌,打造特色商業街區,2011年徽州區委、區政府投資3000萬元啟動了巖寺老街改造修復工程。整個老街修復改造實行「三統一」的原則,即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施工,對所有民居的改造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保留「前店後宅或前店後坊上居」的建築風格,對房屋進行改建、修繕及非徽派建築的改徽工作,實施了「三線」下地,規範了消防設施,鋪設了青石板路。由旅遊公司統一招商運營,保留了老街上原有的傳統手工藝、傳統小吃業態,進一步提升古建築的整體功能。

65歲的吳建利從小就在老街上長大,如今他家的店面在賣陶瓷、碗碟製品。這間從祖上傳承下來的店已有200多年歷史。最早經營的是鞋店,後來變成麵條店,再後來又轉租給其他人。政府重新修繕老屋之後,老兩口重新回到這裡,開個小店,順便照顧在附近上學的孫子。「以前沒有菜市場,都是周邊村民將自家種的菜拿來放在店門口賣。」吳建利說,想當年每年上九廟會時,整條街都被堵得水洩不通。

在老街上刻章的胡日平開店42年了,他記得以前,除了這條老街,兩邊都是農田,因此生意比較好。直到1980年以後外面的馬路修起來了,路更寬,人流量更多,街上的店就相繼搬遷到外面,很多無法取代的老行當還留在這裡。「改革開放以前都是供銷社、合作社,屬於公家店,規模也相對較大。巖寺鎮政府和學校也都在這條路上。前幾年政府維修之後,很多要倒的老房子都得到了修繕。」

說起老街上的變化,柯仲俊感觸很深:「過去做生意都在老街上,解放後隨著公路開通,老街不能通車,就自動退出了經濟舞臺,老街上就慢慢沒落了。前幾年老街上基本沒什麼店鋪,很冷清。老街的老房子很多,前幾年晚上沒電燈,路面又差,大修之後,換木頭換瓦,高高低低的地面全部換成石板,下面鋪設了管道,路燈裝起來了,通過招商引資,來了很多小吃店。改造過後,旅遊帶動經濟發展,迎來很多客人,杭州、上海、南京、合肥來的遊客都住在附近,在老街上吃美食。現在老街又熱鬧了,吃的、用的,各種雜貨都有賣,中街就有60多個商鋪。可以說是靜中有鬧,鬧中有靜。」

2011年徽州區委、區政府結合巖寺城區舊城改造和「百村千幢」保護利用工程,在充分調研基礎上,以巖寺中街徽州傳統磚木樓閣建築為核心,以周邊區域內的主題性公園、紀念館、大型商場及其他地標性建築為依託,著力打造集休閒旅遊、娛樂、餐飲、購物等為一體的綜合型旅遊特色街區。

黃山徽州浪漫紅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姚威告訴記者,特色街區按功能布局,共劃分為新四軍軍部舊址、地方特產購物區、傳統作坊、民俗工藝、非遺展示區等九大區域。其中除對老街上原有的鐵匠鋪、理髮店、裁縫鋪等傳統手工店鋪予以保留外,按照前店後坊形式精心設計布置各種民間工藝作坊,邀請和引進非遺傳承人及能工巧匠入駐,現場開展徽州四雕、徽墨、歙硯及竹編等徽州傳統技藝製作展演,讓廣大遊客實地領略古徽州傳統民間技藝的獨特魅力。

巖寺鎮將以傳承歷史文化內涵,改善街區基礎設施,提高居民生活條件,優化街區功能業態,增強街區綜合活力,保持居民生活穩定等六大目標為指引,進一步完善巖寺老街的空間形態、功能組織和景觀風貌。堅持保護、整治為主,適當更新的原則,對老街傳統商業建築、傳統古鎮風貌加以保護,繼承、維持傳統的布局和格調。對巖寺老街部分建築質量、環境狀況和基礎設施不適應當前經濟和社會文明進步的進行治理和調整。在此基礎上,按照《旅遊特色街區服務質量要求》,深入推進巖寺古鎮老街旅遊特色商業街區創建達標工作。將巖寺老街打造成既傳統又現代,既古典又時尚的旅遊、娛樂、餐飲、購物一條街,助推全區旅遊、商貿服務業發展。

相關焦點

  • 江蘇揚州:東關古街重現商業繁華,遊客川流不息,門店生意紅火
    臭豆腐店熱氣騰騰古運河邊的東關街,是一條豐富歷史文化沉澱的老街,這裡商賈雲集,美食滿街,1100餘米的石板路,將古街商店門店連成一片。現場製作美食東關街是揚州市商業、手工業和宗教文化中心,也是揚州城最繁華的古街道,更是一處旅遊名勝。
  • 忘不了古徽州的一條老街
    徽州是中國傳統「文房四寶」中徽墨與歙硯的故鄉,當然更是徽商文化的故鄉。時序變易,滄海桑田。20世紀80年代,旅遊經濟異軍突起,古老的徽墨與歙硯敵不過同在古徽州地界上的一座山———那山叫黃山。「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
  • 河南禹州神垕老街:一條充滿活力的古街,不收費不宰客
    本文專門介紹神垕的七裡老街。老街位於神垕鎮區中心,有著清朝時期的建築風格,雖有修繕,但基本風貌不改。老街有多座古寨門、伯靈翁廟、關帝廟等古蹟景觀。如果你鍾情古街風景,那麼不誇張地說,你看過神垕,其它地方就不需要去了。【霞客旅程】老街入口處,先是兩道氣勢宏偉的寨門。但是放心,寨是擋土匪的,只要你不是土匪,大搖大擺地進吧。
  • 黃山腳下的古城,徽州文化特色十足,民俗風情在這裡一覽無餘
    屯溪區大家不陌生,因為多數客人來到黃山,也就是現在所在的屯溪,火車站,黃山站,機場等地,都在屯溪還有值得一提的,大家值得去遊玩的一處景點,就是屯溪老街屯溪老街算是黃山市最繁華的地方了,也是來黃山旅遊肯定會去的中轉地,到處都是精美的徽派建築,這裡晚上也比較熱鬧,如果來到黃山和其周邊如西遞宏村旅遊
  • 黃山腳下的屯溪老街,入夜華燈初上,仿佛回到了明清時期的徽州
    此處所說的屯溪老街,是黃山市內最著名的歷史街,僅有1200多米寬,主要包括一條直線街,三條橫街,但由300多座徽州古建築群組成,集中了南宋以來各個時期的古建築,使這條屯溪老街成為目前黃山市最繁華的古建築群。
  • 長沙老街更新|變與不變,依舊有你熟悉的一幕
    她像是一位看盡滄桑的老人,沉穩、安靜……一條顛簸的麻石路延展出長沙的歷史底蘊和文化積澱。2016年,潮宗街啟動了改造計劃,所有棚戶區將被改造徵遷。四年過去了,潮宗街現在怎麼樣了呢?△連升街的傳統建築門前,都出現了各式盆栽,為青灰色的老街增添了一抹豔麗。
  • 黃山市資訊|徽州之旅:屯溪老街裡那些零食小吃,看看你都中意啥?
    黃山市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徽州之旅:屯溪老街裡那些零食小吃,看看你都中意啥?我們從黎陽老街步行來到屯溪老街,十幾年前來黃山,住的就是屯溪老街附近的小賓館,前一夜逛了屯溪老街,第二天上黃山,在黃山上睡了一晚,第三天下得山來又在屯溪老街上逛透透,所以印象很深刻。屯溪老街以前是徽商的聚集地,是土特產和食鹽的中轉站,從元末明初開始,這裡就商賈雲集,形成非常熱鬧的市集。
  • 從屯溪老街到黎陽老街感受不一樣的韻味
    路線:黃山北站(坐21路到老街二馬路站下)→屯溪老街(步行不到2公裡)→黎陽老街整體來說屯溪老街跟黎陽老街給我的感受和味道並不相同,甚至白天和晚上所散發的味道都不一樣。屯溪老街是開發得比較早的老街風景區。
  • 守住徽文化「夢鄉村」融入潛口老街賦予新動能
    這裡地處徽州西北,是一個千年古村落,是登臨黃山的天然門戶,依託獨特的地理優勢,潛口老街曾為古徽州繁華重鎮之一。因為龐煥泰和他團隊的到來,讓這條老街又活起來了。三年前,他成功打造了千年古村「祖源」夢鄉村。現在,他在徽州開啟第二個民宿項目——夢鄉村潛口民宿群,按照他的規劃,是把潛口民居打造成一條康養老街,將名醫、名品、名吃、名人一步步吸引來,街區有特色了,客人也就能「住」得下來了。
  • 義烏又一老街走紅,300多年歷史全長2000多米,隱於市中的繁華
    義烏美麗的古村鎮,每一處都是一幅大自然的水墨畫,恬靜、古樸、悠閒、淡雅……遠離大都市的繁華,告別晨昏顛倒的生活狀態。古村的一磚一瓦、一景一物,歷經千百年的滄桑,一座座臥於鄉野田間,或青瓦白牆,或鵝卵小路,或蜿蜒巷弄,儘是一片片不被驚擾的世外桃源……把腳步放得緩慢些,一起跟著筆者走進義烏的佛堂古鎮,一起去探尋消失的舊時光。相傳在南朝梁普通元年,印度高僧達摩到東方來傳教授業,當來到位於義烏的雙林寺時,恰巧趕到天降大雨,洪水泛濫,江水漫過堤壩。
  • 繁華落盡,寂寞成殤
    Enjoy lifeUse life wellIt is a one time offer春去秋來,潮起潮落。往日裡,天庭空曠,時光靜謐;閒看雲霧,靜聽風雨;可謂悠閒自得,其樂無窮。轉眼,又至寂寞時節,秋風撫葉,泛成黃色,落了一地的滄桑;鳥落廊前,輕聲一吟,留下幾世的悽涼。如花美眷,敵不過似水流年。一切美好,都會悄然褪色,暗自凋零,最後落入塵埃。化作孤獨,上了心頭。繁華落盡,亂世成殤。人生似列車,幾經周轉,穿行了多少過往。
  • 繁華落盡後的天母風情
    早年因國際人士聚集而享有時髦、繁華盛名的天母商圈,近年因外商、富人外移而變得沒落。但臺灣《聯合報》24日刊文認為,繁華落盡未必蒼涼,天母商圈多年來形成的底蘊還在,而且彌足珍貴。文章摘編如下:天母是臺北市最具有異域風情的地方,十幾廿年前,商圈曾蓬勃發展,但隨著信義商圈崛起及西門町復甦,天母商圈因距市區較遠及沒有捷運而逐漸冷清。
  • 黃山民宿預訂.不舍美宿精品民宿-黃山旅遊黎陽in巷與屯溪老街齊名
    黃山老一輩人代代相傳的俗語「唐宋之黎陽,明清之屯溪」,由此可見黃山本地人心中,黎陽老街的分量,是完全可以與屯溪老街相媲美的。黃山不舍美宿精品民宿最大化巧妙揉和著源於徽州的自然生態和厚重歷史,滿足現代人嚮往悠然恬靜的古鎮生活,與都市的繁華喧囂保持不即不離。
  • 位於寧波中心的一條老街「南塘老街」,寧波保留最完好的古街之一
    寧波市中心有一條老街,很適合逛。南塘老街是寧波保存最好的古街之一,離寧波火車站不遠。位於原寧波古城南門外。自古以來就是商業和文化的聚集地,現在依然很熱鬧。南塘老街以祖冠山路為界,分為南北兩部分。北街以傳統文化為主,有原生態的江南古街和各種店鋪。南街比較安靜,凸顯休閒生活方式。
  • 臨安區與黃山資源共享 | (黃山民宿推薦)浮光塵世,唯有徽州
    徽州一直在,可談起歷史卻難免夾雜著滄桑和敬畏,直到這片詩意江南遇見了每位熱愛生活的民宿主人,歷史被賦予新的時代意義,所有衰敗因融入新的生活日常而被重建。街頭巷尾之間,萬物生長。於山水間位於黎陽老街in巷最深處,緊挨文峰橋,面朝三江交匯,是鬧市中最幽靜的位置。
  • 常熟千年古街,古韻盎然,河邊楝樹果掛滿枝頭,與古街相映成畫
    冬天,枝頭葉片已落盡,而楝樹的果實卻掛滿枝頭,一顆顆,一簇簇,密密麻麻,一棵緊挨著一棵。藍天下的楝樹,生機勃勃,別有一番風情。今年,冬天來得有些晚,楝樹果子還沒有變得皺皺巴巴,依然圓潤飽滿。在冬日陽光照耀下,暖意盎然。
  • 老街即將颳起新風尚!邵陽這些古街古巷,你知道幾個?
    老街颳起新風尚,你熟悉它們嗎?日前,邵陽市委副書記、市長劉事青主持召開市政府2020年第24次常務會議。現在的紅旗路就是古府正街,雖然已不見當年的場景,但現在卻是邵陽最繁華的街道之一了,街兩邊店鋪林立,車水馬龍,好不熱鬧。
  • 徽州:走過的老街老巷鬥山街,蛤蟆井,葉氏貞節木門坊
    外面細雨綿綿,澆落在車窗上出現一個個圖案,坐在公交車上我猜想著徽州古城的模樣。向鄰座的一位老年乘客打聽古城的情況,原來這裡還有竅門,如果從正門進古城就得買票,從其它側門進就不用買票,只要多坐一站就可以省下票錢了。
  • 繁華落盡的嘉義(圖)
    (原標題:繁華落盡的嘉義(圖)) 嘉義市古名「諸羅山」。
  • 孔城老街明年重現「十甲」繁華(圖)
    老街上保存完好的古建築  老街歷史可上溯1800多年,明清期,三面環水的老街成為巢湖和長江地區的重要水運碼頭,商賈雲集,曾有中小商鋪160餘家,手工業、運輸業220多家,茶莊酒店等220多家。  「S」形走向、綿延兩公裡,它是安徽現存最長的古街。每過幾百米,原先橫排的大條麻石就會豎排起三四塊,「這就是甲與甲的分界。 」導遊說,孔城共十甲,每甲有十戶,封建時代的「保甲制」在這裡留著深深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