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金融研究:全球經濟緊縮下 大行海外業務還好嗎

2020-12-16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對於中資銀行來說,金融市場現存的風險實為危機裡的機遇,而契機主要在調整地域結構與產品結構方面。當市場劇烈波動時,銀行對市場風險管理的需求也在相應提高,套期保值或金融市場風險管理等方面的業務,將被投以更多。

  直到2020年11月,全球經濟形勢仍不明朗,海外新冠肺炎病毒疫情持續蔓延,未見明顯好轉跡象。

  在全球經濟收縮的大環境下,2020年上半年,上市銀行淨利潤集體下滑,海外業務也受到較大衝擊。

  銀行半年度報告顯示,截至6月底,中行、建行、工行、農行與交行淨利潤分別為1078.12億、1389.39億、1497.96億、1091.90億與365.05億元,較去年上半年依次同比下跌11.22%、10.77%、11.40%、10.8%和14.61%。

  在各大行淨利潤大幅衰退的情況下,海外業務整體受打擊尤為嚴重。海外業務方面,中行、建行、工行、農行、交行海外利潤總額分別為253.59億、25.87億、127.68億、28.1億與33.04億元,同比下降22.81%、56.29%、4.4%、32.89%及7.19%。

  不過在海外業務中,跨境人民幣業務抵禦風險能力相對強勁。工行上半年跨境人民幣業務量達25000億元,同比僅下降0.79%;農行上半年跨境人民幣業務量8865.6億元,同比增長41.9%。

  銀行海外業務復甦困難

  今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經濟陷入衰退。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循環受阻,國際貿易與投資大幅萎縮,全球金融市場波動加劇,不確定性和不穩定因素明顯增多,實體經濟低迷與金融風險疊加共振。

  中國銀行研究院院長陳衛東表示,綜合銀行半年度報告來看,近期沒有數據顯示銀行海外業務有擴增的趨勢。

  在上半年淨利潤超10%的收縮幅度下,上述大行利潤總額也急劇下滑。2020年上半年,中行、建行、工行、農行、交行利潤總額較去年同比依次下跌15.04%、11.72%、9.5%、9.12%與18.38%。

  但與利潤總額下滑相比,大行境外利潤總額下降得更為明顯。今年上半年,中行、建行、工行、農行與交行境外利潤總額同比分別下降22.81%、56.29%、4.4%、32.89%與7.19%。

  對此,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院研究員趙雪情表示,在需求和供給兩端都大幅衰退,風險大幅攀升的情況下,銀行海外業務自然會受到一定衝擊。

  在趙雪情看來,與實體經濟相同,銀行今年的海外金融業務相對艱難。近幾年全球經濟形勢表現的欠佳,今年疊加疫情,使得世界經濟陷入繼上世紀大蕭條以來的深度衰退。在需求和供給兩端都大幅度下滑的情況下,銀行海外業務自然受到一定衝擊,今年的風險大幅攀升。

  「首先是疫情帶給實體和金融領域的衝擊,因為中資銀行這幾年加大走出去的力度,業務和機構遍布全球,其中不乏很多地區因疫情影響經濟惡化。商業銀行在保證海外人員的安全性與海外經營的連續性上,面臨著新挑戰。」她說,「其次是國別風險的不斷攀升,在疫情衝擊引發的經濟衰退下,很多國家原有的結構性問題會更加凸顯出來,進一步加大銀行的國別海外經營風險。」

  比如,阿根廷、南非、土耳其等新興市場經濟體,在疫情之前本身國際收支已經處於不斷惡化的過程。如今再受疫情衝擊,大量的財政支持與進一步降息等貨幣政策,使其原有問題進一步激化。這些不利因素可能增加這些新興市場經濟體的整體違約風險,或凸顯其債務問題,由此銀行不得不面臨海外經營的特定國別風險。

  除了上述風險,趙雪情認為,在全球主要經濟體負利率及低利率下,信貸等銀行傳統業務的淨息差受到了很大衝擊。

  「在低利率環境下,全球央行都在大量釋放流動性,而流動性泛濫造成的市場波動較以往更加劇烈。因為有些商業銀行在海外經營存在外匯風險敞口,大幅度的金融市場動蕩可能引發匯率及流動性風險。」她表示。

  外匯風險敞口,即外匯資產(或負債)由於匯率變動而可能出現增值和減值,這種增值和減值可能自然抵消,也可能被某種措施人為衝銷。而未被衝銷的外匯資產(或負債)就暴露在匯率變動的風險中,形成了匯率風險敞口。

  一位華泰證券銀行業分析師說,在此前全球大規模的封鎖措施下,全球上半年經濟陷入深度衰退,迫使主要經濟體採取低利率甚至是負利率政策,這對銀行海外業務打擊較大。

  「上述這些不利影響在短期內並不會結束,可以預見到的是,至少到今年下半年,海外業務的整體恢復依舊很難。」上述分析師說,「在國內已經逐步好轉的經濟形勢下,我國銀行的海外業務目前表現既不復甦,也不強勁。海外業務面臨著太多的外部風險,其表現更多取決於國際經濟形勢、地緣政治等。」

  隨著歐美新冠肺炎疫情的再度惡化,主要經濟體紛紛步入零利率甚至負利率區間。目前全球已經有5家央行(瑞典央行、丹麥央行、瑞士央行、歐洲央行及日本央行)實施負利率政策。即使一向對負利率持絕對謹慎態度的英格蘭央行,也在此前試探性地詢問其國內銀行是否經得起負利率。

  陳衛東認為,在全球經濟表現不佳、利差收窄、地緣政治風險加大的形勢下,要進一步提高銀行海外業務的韌性,需加強其結構調整。

  他進一步指出,從總體格局看,如果銀行的全球機構、資產分布合理,則可以實現業務、收益互補,有利於提高海外業務抗風險能力。但從在單一市場看,我國銀行的海外機構業務功能較為單一,業務量較小,競爭力有待提升。

  跨境人民幣業務相對強勁

  即使在全球經濟緊縮的大環境下,四大行跨境人民幣業務卻韌性十足,抵抗住了風險衝擊。

  趙雪情表示,當金融市場劇烈波動時,為了更好適應當前環境,銀行市場風險管理的需求也在提高,從而促使其調整地域及產品結構。4月以來,美元持續走弱,人民幣利差疊加匯率相對強勢的趨勢,使得企業持有人民幣意願增強,由此促進海外業務的發展。

  今年,不管是外貿企業,還是大量有國際往來的企業都更傾向於使用本幣,人民幣業務量由此在今年上半年穩定增長。

  自6月初以來,人民幣匯率震蕩走高,開啟走強模式。截至10月末,在不到5個月的時間內,在岸人民幣匯率上漲約7%,離岸人民幣匯率上漲超過5300個基點。

  在清算業務方面,中行半年報顯示,上半年集團跨境人民幣清算量約229.40萬億元,同比增長7.86%,繼續保持全球第一。

  建行、農行與交行也在風險中逆行,努力減輕全球經濟低迷對人民幣業務造成的打擊。

  根據半年報,上半年建行境內分行國際結算量約為37400億元,同比增長7.3%; 辦理國際貿易融資(含國內證項下融資)業務約為5411.08億元,同比增長 32.2%。農行上半年跨境人民幣業務量約達9000億元,同比上升41.9%。交行在報告期內跨境人民幣結算量10824.73億元,同比增長8.61%。

  工行在上半年經濟下行的重壓下,跨境人民幣業務量約為25000億元,同比僅下降0.79%,國際結算量約為100897.6億元,同比下降14.36%;其中境外機構國際結算辦理約達40207.25億元,佔總國際結算比39.85%,同比下滑7.33%。

  「目前外匯市場風險加大,我國企業更願意使用人民幣結算,這是人民幣業務發展的主要推動因素。」陳衛東說,「但是否使用人民幣,還取決於兩方談判,或者說取決於我國企業的定價權。」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帶一路」等多邊及區域經濟組織的框架下,五大國有銀行的海外業務進一步驅動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中行半年度報告顯示,截至6月末,中行共擁有558家海外分支機構,覆蓋全球61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含25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行半年報也指出,上半年辦理「走出去」業務約為1282.69億元,其中涉及「一帶一路」的業務約為30.01億元。

  趙雪情表示,人民幣國際化與「一帶一路」等區域一體化之間互為影響,相互促進。

  「從節約交易成本的角度來說,如果中國跟『一帶一路』的某個國家間都使用雙邊本幣,自然會比使用美元作為中間貨幣帶來的交易成本低。雖然單筆交易可能規模較小,但如果把整個經濟投資往來全部算上的話,這個規模是非常大的。」她說。

  「再者,在中國金融市場現行的開放進程中,區域內的國家以人民幣進行發債或投資,能夠促使人民幣國際化形成一個良性的周邊循環。」她補充說,「由此也可以降低對美元的依賴度,同時也可以促使企業有更多的去渠道去融資。」

  但人民幣國際化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華泰證券在宏觀研究《美元匯率分析框架及前景展望》中指出(下稱《報告》),雖然全球央行「去美元化」進程加快,但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以來,美聯儲貿易加權的廣義美元指數始終圍繞中樞波動,美元雖有周期,但幣值基本穩定。

  《報告》認為,美國仍是全球經濟第一強國,美元信用仍有較強支撐,美元在國際貿易、國際借貸、外匯交易等領域仍佔據絕對主導。觀之國際,世界主要經濟體依舊深陷緊縮狀態:美國經濟大幅下滑,歐洲陷入持續衰退,日本連續三個季度負增長。而新興經濟體多國或將陷入債務困境。

  危機和契機

  面對全球經濟如此「灰色」的基調,國際基金組織(IMF)也一次次地調整世界經濟增速預期。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最新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預計將下滑4.4%,中國則有1.9%的增幅,後者是全球範圍內唯一一個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2020年5月14日,決策層首次提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雖然是內循環為主,但同時也要求更高水平的國際循環,更多要求促進與保證高質量的開放結構。」趙雪情表示,「未來中資銀行肯定是隨著中資企業實體經濟的方向更多地傾斜與發力。如中資企業將可能更多地向東協與」一帶一路「這些地區發展,而銀行海外業務的結構由此會發生相應調整。」

  對於中資銀行來說,金融市場現存的風險實為危機裡的機遇,而契機主要在調整地域結構與產品結構方面。當市場劇烈波動時,銀行對市場風險管理的需求也在相應提高,套期保值或金融市場風險管理等方面的業務,將被投以更多關注,以更好地適應當前全球大環境。



  轉自:21世紀經濟報導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並註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繫: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相關焦點

  • 21金融研究:全球經濟緊縮下 大行海外業務還好嗎?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21金融研究:全球經濟緊縮下,大行海外業務還好嗎?對於中資銀行來說,金融市場現存的風險實為危機裡的機遇,而契機主要在調整地域結構與產品結構方面。當市場劇烈波動時,銀行對市場風險管理的需求也在相應提高,套期保值或金融市場風險管理等方面的業務,將被投以更...
  • 大行淨利增、盈利能力反降,看海外同行如何提升ROE
    近十年平均ROE達21.98%,遠高於同業。「金融科技」也成了另一大助力銀行轉型的利器。例如興業銀行、南京銀行這類以同業業務和交易見長的銀行,去年以來也開始加速零售、科技轉型。海外大行這樣提升ROE不過,光靠外部環境的改善並不能從根本上驅動銀行轉型。就海外銀行轉型的道路而言,培養「績效驅動」的企業文化、持續推進人才培養和領導力發展、進行全行數位化轉型、提升全行風險管理能力、在全球市場及交易銀行業務中追求領先等均不可忽略。以泰國最大銀行之一的泰京銀行(下稱「KTB」)為例,其擁有超過1500萬客戶、1200 多個網點。
  • 德國海外金融牌照_卓志企業
    德國海外海外金融牌照, 雨果點評:跨境收款市場的洗牌才剛剛開始,未來的跨境收款企業需要具備這幾點:企業本身所具備的核心資質,包括它在國內的牌照、海外的資質、海外的牌照;在當前環境下的合作能力,比如在資金部分和國內金融機構、海外金融機構的合作,確保整個資金網絡通暢的能力;與平臺合作的能力,目前整個跨境電商的市場已經不再只有像eBay、亞馬遜這樣的電商巨頭。
  • 消費金融專題研究-下一站消費
    產業鏈中處核心環節的是消費金融服務商,此類機構擁有牌照門檻,個體少,議價能力強等業務鏈優勢。海外經驗表明:美國運通、日本樂天等機構通過把控消費場景開展金融業務,並拓展多類金融牌照,相關公司業務門類多元,模式抵禦周期波動,故估值高於一般金融機構。小荷才露尖尖角,中國消費金融千帆競渡。
  • 國有大行放大招:工行、建行、中行校招4.4萬人...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導讀:一位華北某省分行人士表示,該省分行兩年內新員工離職率已高達70%。為貫徹落實「六穩」「六保」決策部署,國有大行逆勢擴招。來 源丨21世紀經濟報導(ID:jjbd21)記 者丨辛繼召編 輯丨馬春園今年繼續面臨「史上最難就業潮」,但國有大行仍在逆勢擴大招聘規模。
  • 銀行進軍網際網路金融:大行單打獨鬥 中小行尋小夥伴
    在網際網路金融領域的角逐中,商業銀行仍然是分大中小銀行各自排隊、各走各路。「獨行俠」和「結伴行」成了兩個陣營,大行以其雄厚的實力獨立操作,而中小銀行則選擇牽手電商,以「找朋友」的形式,尋求共贏。  大行單打獨鬥不差錢  在網際網路金融領域,以建行為首的大行基本保持「單打獨鬥」的狀態。
  • 21金融研究:增加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誰跑在前面?
    2020年,全球經濟都籠罩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陰影之下,中小微企業更是首當其衝。中小企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有數據顯示,我國中小企業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但在其發展過程中,一直面臨著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尤其是今年又遭遇了百年未遇的疫情衝擊,處境更加艱難。
  • 疫情影響全球經濟,出國留學學金融還有就業前景嗎?
    Finance and Investment(金融投資學)該專業是未來想選擇投行的同學們的首選,主要涉及內容有資本投資運作、產權投資市場、市場定息、資產評估企業財務、財務報表以及金融與投資定性研究方法導向市場和投資等。
  • 工商銀行山東省分行服務實體經濟履行大行責任
    「十二五」,中國經歷了後金融危機時代經濟社會從量到質的轉變,2016年作為「十三五」的開局之年,也是關鍵一年:供給側改革正尋求突破,經濟新常態下轉型升級的壓力在逐步增大……在剛剛過去的2015年,山東經濟轉型勢頭良好,實體經濟領域的新主體、新業態、新動力正加快孕育
  • 英國脫歐 對全球經濟意味著什麼?
    若公投決定脫歐,將令歐盟失去其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富裕的金融中心。卡梅倫曾表示,英國留在歐盟會更好。如今,距公投日只剩百天。隨著朔伊布勒的明確表態,英國脫歐將對全球經濟產生哪些影響,是否真的會引發全球性風險,這成為國際矚目的焦點話題。去or留?
  • 中資基金海外發展大有所為大成國際堅持主動投資
    大成國際一直是家很有特色的中資公司,積極開拓跨境業務和全球投資業務,致力於打造全球化投資平臺,樹立「海外投資開拓者」及「全球中國概念投資專家」形象。大成國際從成立之初就秉持高起點高要求,著重開發公募基金,成立一年多即推出了在香港聯交所上市交易的ETF產品,並在短短四年時間內陸續推出了5隻公募基金。
  • 中銀研究:後疫情時期新興經濟體經濟金融風險與防範
    來源:新浪財經意見領袖丨中銀研究(鍾紅)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大流行對全球經濟金融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新興經濟體在國內外雙重壓力之下更是面臨諸多新的挑戰。在疫情衝擊、美元升值、外債集中到期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部分新興經濟體的債務負擔已「雪上加霜」。當前,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國際金融協會(IIF)等機構均對2020年的全球經濟衰退和債務風險發出預警,今年上半年評級機構惠譽下調了30餘個國家的主權評級,其中包括印度、巴西、南非、羅馬尼亞、奈及利亞等新興市場國家。
  • 20家機構「把脈」2021年全球經濟動向
    全球經濟復甦面臨的第二個挑戰是,金融機構特別是發達經濟體為應對這一大流行病的經濟影響而採取的激進行動可能造成金融混亂。德意志銀行的研究人員指出,這種潛在風險可能源自「貨幣和財政政策刺激措施走向必要的極端,從而推動資產估值日益高估和債務水平不斷攀升」。
  • 建設銀行:國有大行「金融科技」的21項需求是什麼?
    【導讀】4月16日,中國建設銀行在深圳發布了一份總計21項的金融科技項目需求,全方位陳述了該行在Fintech領域的需求方向。圖為發布會現場國有大行的「金融科技」需求到底是什麼?建行給出了一份明確的答案。
  • 《中國金融》|疫情衝擊下全球經濟面臨變革
    非銀行金融機構期限錯配、高槓桿等風險凸顯,成為2020年3月全球金融市場暴跌的重要推動因素。低收入國家債務風險上升,需多管齊下妥善應對。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傷痕效應」疫情持續的時間和深度遠超最初預期,並引發經濟結構調整和資源重新配置,正在對經濟造成長期影響。從企業看,部分企業的流動性危機將轉變為償付危機,企業破產可能大幅增加。
  • 【參考資料】黃奇帆:過度緊縮的去槓桿非常糟糕 造成嚴重經濟蕭條
    2005年,我國金融GDP比重只有4%,之後迅速上升,2016年年底是8.4%,去年底是7.9%,今年1-5月份還是在7.8%左右。從全球看,全球金融增加值佔GDP的4%左右。我國這一比重,已超過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主要經濟發達國家。在西方,金融業比重過高往往意味著經濟危機的到來。比如,日本1990年達到高點6.9%,隨後經濟危機爆發,資產負債表衰退,步入「失去的二十年」。
  • 程實:戰「疫」下的全球經濟與金融市場|首席直播課內容精要
    疫情下的全球金融市場:股市美股從高位下行。伴隨疫情向海外擴散,年初至今,標普500指數累計下挫超過10%。3月9日,美股經歷歷史上第二次熔斷。A股下挫後反彈。港股受內地疫情利好及海外疫情擴散的雙重影響。疫情下的全球金融市場:匯市美元指數出現大幅度下降。美聯儲意外降息50bp以及美國資本市場走弱導致美元指數下降。
  • 「資訊」國有大行放大校招口徑,是什麼支撐其逆勢擴招?
    在疫情和經濟下行等因素下,2020年的整體就業率持續低迷,尤其是針對應屆生群體。根據教育部數據顯示,2020屆高校畢業生874萬人,同比增加40萬人,畢業生人數再創歷史新高的同時,卻迎來了堪稱史上最嚴峻的就業形勢。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要求集中精力抓好「六穩」「六保」工作。這其中就有穩就業、保民生。於是乎,我們看到國有大行將今年的秋季校園招聘期提前了一大截。
  • 全球經濟走勢中的三大悖論
    在本文中,我會再以縱向視角來對當前經濟中的幾個主要悖論進行剖析,它們更加清晰地呈現出這個新宏觀經濟時代的基本困境。流動性泛濫背景之下的通貨緊縮威脅當前全球經濟的首要隱患便是通貨膨脹率如此之低,以至於除了俄羅斯和巴西、阿根廷等少數幾個已經發生經濟危機的國家外,全世界大多數經濟體都有滑向通貨緊縮的顯著風險。
  • 銀行大咖復盤2020:數字經濟與普惠金融逆風前行
    近日,由中國金融認證中心(CFCA)聯合百家成員銀行舉辦的「2020銀行數字生態與普惠金融峰會暨第十六屆中國電子銀行年度盛典」在京成功舉辦。  2020年,在全球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大背景下,數字經濟已成維繫社會運轉的重要支撐。銀行業既承載發展普惠金融的社會責任,也具有推動數位化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自身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