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納米海綿可以吸引冠狀病毒遠離肺細胞

2020-12-23 騰訊網

美國醫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想像一下,如果科學家們僅僅通過將注意力從活的肺細胞上轉移開就能阻止冠狀病毒的感染,那該有多好?波士頓大學國家新發傳染病實驗室(NEIDL)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在一項納米快報研究中宣布了一項新的治療對策,似乎在波士頓的NEIDL進行的實驗中做到了這一點。

這項突破性的技術可能會對抗擊SARS-CoV-2病毒產生重大影響。SARS-CoV-2病毒導致了這場全球大流行,目前已經奪去了近45萬人的生命,並感染了800多萬人。但是,也許更重要的是,它有可能適應對抗幾乎任何病毒,比如流感甚至伊波拉病毒。

這項技術由非常小的納米大小的聚合物滴組成——本質上是柔軟的生物友好塑料——覆蓋在活肺細胞和免疫細胞膜的碎片上。

Honko說:「它看起來像覆蓋在細胞膜上的納米顆粒。」「這種小聚合物(液滴)模擬了一個周圍有膜的細胞。」

SARS-CoV-2病毒會找出肺細胞膜的獨特特徵並附著在其上。當這種情況發生在人體內部時,冠狀病毒感染就會發生,SARS-CoV-2病毒會劫持肺細胞來複製自己的遺傳物質。但在NEIDL的實驗中,波士頓大學的研究人員觀察到,帶有肺細胞膜碎片的聚合物液滴比活肺細胞更能吸引SARS-CoV-2病毒。

通過比活細胞更好地與SARS-CoV-2病毒融合,納米技術似乎是預防冠狀病毒感染的有效對策,防止SARS-CoV-2攻擊細胞。

「我們的猜測是,它像一個誘餌,它與細胞競爭病毒,」該研究的共同通訊作者,NEIDL微生物學家Anthony Griffiths說。「它們是一小塊塑料,只包含細胞的外部部分,沒有活細胞內部的細胞機制。從概念上講,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想法。它像海綿一樣清除病毒。」

這就是為什麼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和波士頓大學的研究小組稱這種技術為「納米海綿」。一旦SARS-CoV-2與納米液滴內的細胞碎片結合,冠狀病毒就會死亡。每一個納米液滴都比人類頭髮的寬度小1000倍。雖然最初的結果是基於在細胞培養皿中進行的實驗,但研究人員相信,在人體內部,可生物降解的納米海綿和其中捕獲的SARS-CoV-2病毒可以被人體的免疫系統處理掉。免疫系統通常會分解並清除感染或正常細胞生命周期造成的死亡細胞片段。

納米海綿在冠狀病毒感染中還有另一個重要作用。Honko說含有免疫細胞碎片的納米海綿可以吸收增加炎症的細胞信號。由肺部炎症級聯引起的急性呼吸窘迫是冠狀病毒感染最致命的方面,患者需要到重症監護病房接受氧氣或呼吸機輔助呼吸。

Honko說,但是納米海綿可以吸引炎症分子,使免疫系統進入危險的超速狀態,可以幫助抑制這種反應。她說,通過使用兩種納米海綿,一些含有肺細胞碎片,一些含有免疫細胞碎片,有可能「攻擊冠狀病毒和(身體的)反應」,導致疾病和最終肺衰竭。

在NEIDL, Honko和Griffiths現在正計劃進行更多的實驗,看看納米海綿在疾病動物模型中預防冠狀病毒感染的效果如何。他們計劃與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 San Diego)的工程師團隊密切合作,該團隊在十多年前首次開發了納米海綿,以使這項技術最終安全有效地應用於人類。

據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一份新聞稿稱,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納米工程師、該研究小組組長張良芳表示:「傳統上,感染性疾病的藥物研發人員會深入病原體的細節,以便找到可給其下藥的靶點。」「我們的方法不同。我們只需要知道目標細胞是什麼。然後我們通過製造仿生誘餌來保護目標。」

當新型冠狀病毒首次出現時,張幾乎立刻想到了使用納米海綿來對抗感染的想法。他向鄰居求助。展望未來,波士頓大學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合作者相信納米海綿可以很容易地轉化為非侵入性治療。

格裡菲思說:「我們應該能夠把它直接扔進鼻子裡。」「對人類來說,它可能是類似於鼻噴霧劑的東西。」

相關焦點

  • Nano Letter:細胞納米海綿顯著抑制SARS-CoV-2感染細胞!
    2020年6月23日訊 /生物谷BIOON /——包裹在人肺細胞膜和人體免疫細胞膜中的納米顆粒可以吸引和中和細胞培養中的SARS-CoV-2病毒,導致病毒失去劫持宿主細胞和繁殖的能力。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稱這種納米級顆粒為"納米海綿",因為它們可以吸收有害的病原體和毒素。在實驗室實驗中,肺細胞和免疫細胞類型的納米海綿都導致SARS-CoV-2病毒以劑量依賴的方式失去了近90%的"病毒感染性"。病毒感染性是指病毒進入宿主細胞並利用其資源複製和產生額外的感染性病毒顆粒的能力。
  • 比頭髮絲細1000倍的納米海綿可抑制新冠病毒傳染性,變異了也不怕!
    6月17日發表在《納米快報》雜誌上的第一批數據描述了抗擊COVID-19的新方向。這種「納米海綿」由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工程師開發,並由波士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測試。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稱這種納米級顆粒為「納米海綿」,因為它們可以吸收有害的病原體和毒素。
  •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Nano Letter》細胞膜製成的納米海綿
    作者開發了細胞納米海綿作為冠狀病毒的醫學對策。這些納米海綿由人細胞衍生的膜製成,這些膜源自SARS-CoV-2天然靶向的細胞(圖1A)。納米海綿具有與病毒進入細胞相關的相同受體。與納米海綿結合後,冠狀病毒無法感染細胞。
  • 注射納米海綿可控類風溼關節炎
    科技日報紐約9月3日電 (記者馮衛東)據最新一期《自然·納米技術》報導,美國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中性粒細胞納米海綿,可安全地吸收和中和在類風溼性關節炎病情發展中發揮作用的多種蛋白質。對兩種小鼠模型的研究證明,注射這些納米海綿可有效治療嚴重的類風溼性關節炎,在病症早期注射還可預防疾病的發展。
  • 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 理論上能應對病毒突變
    原標題: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來源:科技日報美國一研究小組6月17日在《納米快報》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研究出一種利用細胞納米海綿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策略。動物實驗表明,這種策略不僅能很好地抑制病毒的感染性,而且從理論上講,在病毒發生突變的情況下仍會起作用。目前,科學家們正在加班加點地尋找新冠肺炎的有效治療方法。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是通過刺突蛋白與人類細胞表面的ACE2和CD147兩種蛋白結合來感染人類細胞的,阻止這種相互作用就會阻止病毒感染細胞,所以新冠病毒刺突蛋白成為了科學家們研究的重點。
  • 用納米海綿「吸走」新冠病毒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的張良方教授團隊聯合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的Anthony Griffiths教授團隊,在納米領域的頂尖期刊Nano Letters上發表了他們的最新研究結果——該聯合團隊開發了一種納米海綿,已在細胞實驗中證實可以
  • 波士頓大學《納米快報》Cell膜製成的靶向納米海綿
    製備納米海綿及其表徵作者製備了兩種類型的cell納米海綿,即Human lung epithelial type II cells納米海綿(上皮-NS)和Human macrophages納米海綿(MΦ-NS)。
  • 研究表明伊波拉藥物也可能可以對抗冠狀病毒
    阿爾伯塔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了雷姆昔韋韋藥物為何能有效治療引起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和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的冠狀病毒,他們希望該藥物也可能對治療感染這種新病毒的患者有效COVID-19菌株。
  • 力學所研究揭示納米顆粒與肺表面活性劑相互作用新機理
    作為呼吸免疫系統的第一道防線,肺表面活性劑分子膜與可吸入細顆粒物的相互作用代表了肺部最初始的生物-納米作用。這類相互作用決定了吸入顆粒的最終歸宿、毒性效應及潛在的藥物用途。由於其細小尺度,很大部分吸入納米顆粒將沉積到肺泡附近,並與肺表面活性劑發生相互作用。
  • 一項新研究表明,它反而會幫助病毒
    這標誌著該製劑對免疫系統的其他組成部分是有敵意的,並且還可以使一些病原體依賴的關鍵分子失效,從而感染和引起疾病。因此,抗體通常是一種強大的免疫武器。但是明尼蘇達大學的Yushun Wan在《病毒學雜誌》上發表的最新研究表明,抗體有時可以幫助而不是阻礙某些冠狀病毒的感染。
  • 科學家發明"納米海綿" 能吸收人體血液中毒素
    加州大學的工程師發明了能將包括金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蛇毒及蜂毒等各種危險毒素安全送出體內的「納米海綿」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將納米聚合物覆蓋在蛋白質上,以模擬血紅細胞膜,並用之吸收侵入體內的多種毒素,結果發現,這種「納米海綿」不僅能吸收細菌毒素,同時亦能吸收蛇毒、蜂蜇等會導致人體中毒性休克的毒液。
  • 我國研製出可修復柴油汙染的「納米海綿修復劑」
    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技術生物所吳正巖研究員課題組在柴油汙染修複方面取得進展,他們研製出一種可高效去除水體和土壤中柴油的新型納米修復劑。國際環境科研領域學術期刊《總體環境科學》日前發表了該成果的相關論文。據了解,柴油中含有較難降解的芳烴,會影響水生生物和農田作物的生長,柴油汙染修復也是當前環境領域的研究熱點和難點之一。
  • 靠疏水基團,納米海綿「吸走」柴油洩漏
    一項新研究有望能快速地清除洩漏的柴油,修復被汙染的水體和土地。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技術生物所吳正巖研究員領導的課題組,研製出一種可高效去除水體和土壤中柴油的新型納米修復劑。日前,國際環境科研領域學術期刊《總體環境科學》發表了該成果的相關論文。
  • 怎麼辨別納米海綿的好壞?
    納米海綿與傳統清潔海綿的分別,該產品採用物理去汙的機理,依靠海綿內的納米級毛細管開孔結構,再抹拭過程自動吸附物體表面的汙漬,不需要依賴化學洗滌劑去幫助降解。納米海綿並不溶於水中,因此把納米海綿放在水中擠壓時,吸附在海綿上的汙漬會自然的脫落在水中,海綿又可以重新使用。
  • Nat Med:最新研究表明佩戴口罩確定可以降低冠狀病毒傳播
    2020年4月5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香港大學和美國馬裡蘭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醫用口罩(surgical mask, 也譯為外科口罩)可能有助於阻止感染者讓其他人感染包括冠狀病毒在內的季節性病毒,這可能有助於解決涉及臨床和文化規範的激烈辯論。
  • 科學家用納米技術研製出陶瓷「海綿」
    陶瓷通常又硬又脆,跟海綿完全扯不上關係。美國和中國科學家最近合作,利用納米纖維製造出一種陶瓷「海綿」,它可壓縮變形,並且能耐高溫、隔熱性好,有著廣泛的潛在用途。美國布朗大學日前發布的新聞公報說,這一成果是由布朗大學與中國清華大學合作取得的,可望低成本、大規模生產納米陶瓷「海綿」,用於製造新型隔熱材料、淨水材料等。相關論文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的子刊《科學進展》上。普通陶瓷上的裂紋會迅速擴大,輕微變形就可能使整塊陶瓷破碎。但在納米尺度上,材料特性會發生巨大變化,以陶瓷納米纖維製成的物品可以很柔韌。
  • 臺灣學者研究表明納米細菌可能不存在
    臺灣學者研究表明納米細菌可能不存在 2008年04月01日 15:40 來源:中國新聞網 科學家過去15年來大多認同,納米級細菌不僅是地球生命的起源,更可能與腎結石、鼻咽癌等病症有關。臺灣長庚大學董事長楊定一今日發表在知名科學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報告則指出,納米細菌可能不存在。
  • 「納米海綿疫苗」能「扣留」成孔毒素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納米工程師開發出一種「納米海綿疫苗」,經小鼠實驗證明,其能大量吸收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產生的成孔毒素——無論在血管還是在皮膚,因此能預防MRSA放出的alpha-溶血素造成的影響惡化,可作為一種安全高效的抗毒素疫苗。相關論文發表在近日的《自然·納米技術》上。
  • 中科院研究生產?神奇納米海綿,騙了6人16萬元
    常報全媒體訊 號稱是出口德國的高科技納米海綿,可去汙阻燃,對漆面劃痕有修復功能,還現場進行了演示。近日,售賣這種「高科技產品」的張某、王某因涉嫌詐騙罪獲刑。「這款海綿是高科技產品,蘸點清水就可以擦乾淨,普通的劃痕一擦就沒有,我來用給您看一下。」一天,市民呂女士家來了幾個自稱是金土地的「員工」,向她推薦一款中科院研究生產的高科技海綿。「這些海綿原價128元一塊,今天您運氣好,碰上搞活動,整箱買只要70元一塊,一次買滿5箱還能終生享受我們公司所有產品2折優惠,買到就是賺到。」其中一位「員工」張某向呂女士介紹著。
  • 是什麼使納米海綿具有強清潔力
    對於喜歡一塵不染的房子的人來說,納米海綿是基本的清潔用品。這些看起來普普通通的小海綿比起化學清潔劑更具有強清潔能力。而且納米海綿易於使用,不需要打開窗戶來排出有害煙霧。他們真的只需水,就具有清潔力。那麼納米海綿到底是如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