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學者研究表明納米細菌可能不存在

2020-12-23 中國新聞網

臺灣學者研究表明納米細菌可能不存在


2008年04月01日 15:40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4月1日電 環境中細菌多,經接觸傳染、飛沫傳染等途徑散播,有些伴隨著嬰兒出生時就存在體內。科學家過去15年來大多認同,納米級細菌不僅是地球生命的起源,更可能與腎結石、鼻咽癌等病症有關。臺灣長庚大學董事長楊定一今日發表在知名科學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報告則指出,納米細菌可能不存在。

  據臺灣《蘋果日報》報導,楊定一指出,所謂納米級細菌是指菌類本體直徑介於80到500納米,存在於自然界;和病毒不同的地方在於,納米級細菌不需藉感染細胞就能獨立繁殖,有很強的生命力,過去被認為「應該」是有機生命體。

  楊定一利用碳酸鈣中的碳酸根及人體中的白蛋白,證明納米級生物體在自然狀態下就會生長、分裂,並非有機物。而且,常見的礦物質、離子喜歡與細胞中的蛋白質結合,產生「核化」現象,與疾病的發生有關,例如軟組織鈣化、血管硬化等。

  美國國家科學院認為,此研究成果發現礦物質與細胞內的蛋白質可以形成新的複合物,而形成過程像生長成活的生物體一樣,對於往後疾病治療、製藥發展都有很大的影響,例如可能改變根除所謂的納米級細菌的方式和技術。

編輯:官志雄】

相關焦點

  • 不怕超級細菌!磁性液態金屬納米顆粒可粉粹細菌 還不傷害有益細胞
    研究人員利用液態金屬開發了新的殺菌技術,這可能是解決抗生素耐藥性這一致命問題的答案。這項技術使用磁性液態金屬的納米顆粒來粉碎細菌和細菌生物膜——細菌賴以生存的保護性「房子」——而不傷害有益細胞。這項由RMIT大學領導的研究發表在ACS Nano雜誌上,為尋找更好的抗菌技術提供了一個突破性的新方向。抗生素耐藥性是一個重大的全球健康威脅,每年造成至少70萬人死亡。如果不採取行動,到2050年,死亡人數可能達到每年1000萬人,超過癌症成為頭號殺手。
  • 細菌吃我們,什麼吃細菌?存在30億年的「納米機器人」不手軟
    有很多人可能還分不清它與細菌之間的關係,有很多著名的疾病,有些是由細菌引起的,比如霍亂或肺結核;而有一些則是由病毒引起的,比如流感與狂犬病。它們的致病機理是完全不一樣的,細菌就像是一支入侵人體王國的軍隊,它們有自己的結構與組織,可以獨立生存;而病毒則像是毒品之類的東西,會讓沾染上的人傾盡所有直到衰竭。
  • 醫療設備上的納米石墨片可殺死細菌並預防感染
    這樣的細菌感染會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痛苦,並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給醫療服務。另外,目前大量抗生素用於治療和預防此類感染,並加速了抗生素抗性的發展。本研究的目的是開發抗菌表面,該表面可以減少感染數量和隨後對抗生素的需求,並且細菌不能產生抗藥性。已表明,由聚乙烯和石墨納米片混合物製成的定製表面可以殺死細菌。
  • 納米技術與納米材料在纖維中的應用研究
    研究表明,TiO2、ZnO、SiO2、Al2O3、Fe2O3、雲母、高嶺土等在300nm~400nm 波段都具有吸收紫外線的特徵。        若將這些材料製成納米級超細粉體,由於微粒尺寸與光波波長相當或更小,這種小尺寸效應會導致對光的吸收顯著增強。
  • 利用微生物和細菌噬菌體進行無機納米材料生物合成
    生產無機納米材料的方法有很多,涉及許多實驗變量。在眾多可能的匹配中,尋找最佳的配對,以環境友好的方式進行合成,一直是研究人員和工業界面臨的長期挑戰。研究團隊還描述了利用微生物和細菌菌種開發無機納米材料生物合成的10個步驟流程圖。研究成果於12月3日發表在《Nature Reviews Chemistry》上。"我們通過一步一步的流程圖提出了微生物納米材料生物合成的一般策略,並對納米材料生物合成和應用的未來提出了我們的觀點。該流程圖將作為那些希望利用微生物細胞製備生物合成無機納米材料的指南。"
  • 滅菌不產生耐藥性 我學者發現納米銀高效抗菌新策略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合肥3月5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合肥工業大學獲悉,該校化學與化工學院教授何濤和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教授查正寶合作,成功研發了一種具有弱酸響應重組功能的銀納米簇水分散液,噴塗至傷口後可實現耐藥性細菌感染的高效靶向治療,
  • 研究表明:益生菌不僅可以改善身體成分,還有可能改善肌肉質量
    每個人的腸道中都有著細菌組成的大約100萬億的菌群。並且科學家們也正忙著探索這些對腸道有益的益生菌對健康的影響。到目前為止,研究已經發現了它們似乎在消化和免疫健康中發揮著作用,但是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這些多樣化的細菌也可能影響代謝健康,甚至影響體重。
  • 研究稱大腦中也會存在細菌,或許是從腸道中進來的
    當這些細菌存在於大腦中時,如果那個人是活著的,就說明它們並不是致病菌。如果研究結果能被證實——尚未明確排除汙染的可能——那麼這項工作就開闢了研究微生物組和疾病的新途徑。研究小組在今年11月的神經科學協會年會上發表了他們的結果。近日,Nautilus網站採訪了羅莎琳達·羅伯茨,以下就是此次訪談的主要內容。你覺得是什麼使你的圖像引起這麼多人的關注?
  • 微納米氣泡在水處理中的應用及其發生裝置研究
    而微納米氣泡在水中上升的速度較慢,從產生到破裂的歷程通常達到幾十秒甚至幾分鐘。有研究表明,直徑1 mm氣泡在水中上升的速度為6 m/min,而直徑為10 μm氣泡上升速度為3 mm/min,後者是前者的1/2 000[3-4]。1.3 自身增壓溶解水中的氣泡四周存在氣液界面,氣液界面的存在使得氣泡受到水的表面張力作用。
  • 新研究表明腸道細菌可能會影響肌萎縮側索硬化的進展
    新研究表明腸道細菌可能會影響肌萎縮側索硬化的進展2019-07-23 14:05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吃薄荷的貓責任編輯:zhaoyongyu1由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科學家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發現,某些腸道細菌分泌的分子可以預防這種疾病,而其他種類的腸道細菌可以加劇症狀的發作。
  • 研究表明,納米海綿可以吸引冠狀病毒遠離肺細胞
    波士頓大學國家新發傳染病實驗室(NEIDL)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在一項納米快報研究中宣布了一項新的治療對策,似乎在波士頓的NEIDL進行的實驗中做到了這一點。 這項突破性的技術可能會對抗擊SARS-CoV-2病毒產生重大影響。SARS-CoV-2病毒導致了這場全球大流行,目前已經奪去了近45萬人的生命,並感染了800多萬人。
  •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趨磁細菌生物與礦物多樣性鑑定及其...
    系統發育分析表明,這些趨磁球菌屬於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一個新的綱—η-變形菌綱;透射電鏡分析表明,這些趨磁球菌合成的磁小體形貌和結構多樣,但具有菌種或菌株特異性。研究表明,磁小體的生物礦化過程受到趨磁細菌基因水平上的嚴格調控,磁小體的形貌和結構特徵與趨磁細菌的種類存在一定程度的對應關係,因此沉積物或巖石中磁小體有望成為古趨磁細菌研究的化石材料。
  • 納米氣泡和超聲波能否克服RAS中的病原體問題?
    中國水產頻道綜合報導,  來源|the fish site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充滿氧氣的納米氣泡與超聲結合可以降低RAS中的副溶血弧菌和嗜水氣單胞菌等致病菌的水平。  試驗結果表明,氧納米氣泡與超聲結合可以顯著降低RAS中有害細菌的水平  納米氣泡技術公司Moleaer和Virginia Tech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研究得出的結論:「我們對納米氣泡技術的研究結果表明,僅納米氣泡並不能顯著減少細菌(p>0.05)。
  • 納米孿晶純銅的強度和導電性研究
    因此,如果在金屬中獲得高密度的孿晶界,將可能有效提高金屬的強度而對其導電性能影響很小。孿晶結構在自然界中並不罕見,它可以通過塑性變形、相變、退火以及其它物理化學過程在許多金屬或合金中形成。 本研究採用脈衝電沉積技術製備具有高密度生長孿晶的高純銅(99.998%)。電解液為CuSO4,基板為鍍有Ni-P非晶態合金的鐵板。峰值電流為0.5 A/cm2,pH 值為1。
  • 納米材料是指什麼材料_納米材料的特性
    另外還有可能應用於紅外敏感元件、紅外隱身技術等。   2、特殊的熱學性質   固態物質在其形態為大尺寸時,其熔點是固定的,超細微化後卻發現其熔點將顯著降低,當顆粒小於10納米量級時尤為顯著。超微顆粒熔點下降的性質對粉末冶金工業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 糞便研究表明:運動員腸道中的特定細菌有助提高運動成績
    6月24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醫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優秀運動員腸道中的特定細菌可能有助於提高運動成績。早前的科學研究顯示,運動與微生物群的變化相關,但尚不清楚具體關聯形式。為了探尋兩者關係,美國哈佛大學加斯林糖尿病中心與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做了一組「有味道」的實驗。研究人員在馬拉松賽事前一周和後一周分別收集了15名波士頓馬拉松運動員和10名非跑步運動員的糞便樣本。通過對糞便樣本的深入分析,他們在運動員運動後的糞便中發現了更多的韋榮球菌(Veillonella)。上述實驗結果在對87名人類運動員的獨立實驗中得到驗證。
  • 西安交大師生赴臺灣參加第一屆海峽兩岸納米生醫光電研討會
    第一屆海峽兩岸納米生醫光電研討會10月26日至11月1日在臺灣舉行。該研討會由臺灣大學光電所楊志忠教授和西安交大生命學院張鎮西教授共同發起,雙方各自邀請海峽兩岸的相關專家與會,通過主題報告進行討論交流。
  • 微納米氣泡概述及水產養殖應用微納米氣泡曝氣技術增氧
    這些特徵主要決定於氣泡大小,因此許多學者把氣泡大小作為唯一分類標準。按照這個標準,氣泡被分為大氣泡、微米氣泡、亞微米氣泡或納米氣泡。雖然學者們對氣泡的大小範圍有不同看法,Temesgen等根據眾多文獻研究總結,直徑10μm~100μm為微米氣泡,1μm~10μm為亞微米氣泡,10nm~1000nm為納米氣泡。
  • 在納米生態毒理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該團隊利用MWCNT對C.elegans進行直接處理,研究納米材料的直接暴露毒性,證明MWCNT能夠對C.elegans的壽命、子代、體長以及胚胎發育造成顯著的毒性效應,而經羥基化修飾的MWCNT毒性顯著減少,表明功能化修飾後可調控MWCNT的毒性效應。這為功能化修飾的納米材料的安全評估提供了評價指標。
  • 北大白凡課題組關於細菌鞭毛組裝過程的動態研究
    在該文中,研究人員首次實現了對單細胞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極生鞭毛的實時動態螢光成像,深入探究了其鞭毛的生長過程。該研究發現,溶藻弧菌鞭毛的生長速率與其鞭毛的長度有著明顯的相關性,並提出了相關的數學模型闡釋實驗結果。這項研究對於理解細菌蛋白的胞外運輸和組裝具有重要意義。 細菌通過鞭毛的旋轉進行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