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叫獸:到底如何把一件事情做好?三種方法分享

2020-12-20 前瞻網

來源公眾號:李叫獸(Professor-Li)

作者:李靖

上一期14天改變計劃圓滿結束,周三晚9點開搶第二期。在發布新一期之前,今天寫文章分享一下我在上一次14天改變計劃中的最大感想。

那就是——到底如何把一件事情做好?

上一期的500名學員中,有280多名是企業的董事長、CEO、VP等高管,大部分都有至少一次的成功經歷。在這14天中,我聽到了很多人的故事。讓我十分驚訝的是,為什麼有的人即使在不同行業工作,也能把工作做好(不僅僅是營銷)。而很多普通人卻從來沒有過,哪怕一次把一件未知的事情做好的經歷。

所以這篇文章就用最簡單的概念講講:「做好一件事」的思維本身。

很多人一直問我這樣一個問題:

「李叫獸分享了超有啟發感的營銷方法。即使我是搞技術的,都發現背後有很多相似的邏輯,可以拿來改良我技術上的工作。

那麼,是否有一些方法,可以幫你把任何一件事情做好?即使你可能本來沒有那麼會做?」

我當然沒有能力發現人類這種社會動物把工作做出色的終極奧義,但我的確相信也發現,很多把一件事情做好的方法(不僅僅是營銷)本質上是相通的。

所以我嘗試去總結這些本質的方法,希望對你的工作有所啟發——尤其是當你面對一個看似困難而無從下手的工作時。

畢竟,我發現有的優秀程式設計師,經過培訓也可以產生好的營銷想法,而多年在營銷崗位碌碌無為的人,卻經常依然碌碌無為——這說明了有些工作方法,一定有超越行業的共性,並且不能簡單地被所謂的天賦、經驗和智商來解釋。

下面就是我一直以來應用,並且發現周圍很多出色的人都在應用的3種工作方法——把任何一件事情做好都可以用的方法。

(ps.也是我要在14天改變計劃中去普及和訓練的思維)

1. 利用知識範圍以外的知識

在上一次14天改變計劃的策劃階段,我們需要一個平臺去完成信息公告、作業反饋、資料共享等任務,於是我們團隊的運營負責人就提供了一些方案給我,其中包括使用Worktile(我們團隊的內部協作軟體)、百度雲、群郵件等。

我發現每種方案都有體驗不好的地方,就問了這樣一個問題:

「現在的所有平臺中,有哪些是你之前完全不知道的平臺?」

得到的回答是:沒有。

這就道出了我們無法解決某些問題的第一重要原因——解決該問題所需要的知識,在你現有的知識範圍以外。

也就是說,前期在尋找訓練營平臺的時候,我們在自己的大腦中尋找答案,然後發現所有的答案都不滿意——可是你怎麼能確定那些你沒聽說過的平臺,就沒有合適的呢?

而若想真正解決一個問題,則不得不嘗試去利用你現有知識範圍以外的知識——嘗試去了解你現在完全沒聽過、沒注意過的方法。

這聽起來很難,但實際做起來卻很簡單。

比如剛剛的尋找訓練營平臺的事情,百度搜一搜、在行約個專家、看看相關科技網站新聞、讓群裡的粉絲提些建議……自然容易發現之前完全沒聽說過的平臺。

畢竟,在這個資訊時代,我認為最不可思議的一件事就是說:我不會做。

通過網際網路和一些專家平臺,你幾乎可以找到所有領域的所有知識、做法、信息甚至學習方法(當然不包括核技術,畢竟很多國家籤署了防止核技術擴散的協議)

實際上很多優秀的人都是這麼工作的,當接到一個重要的任務,他會假設一定有知識範圍以外的知識,可以改進他的工作,從而主動去研究和改進。

比如,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教授Robert Cialdini想要寫一些讓人真正能看懂的科學著作,與很多作者不同的是,他並沒有打開word就開始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

相反,他先假設在自己的知識範圍以外,一定有一些方式可以改進科學著作的用戶體驗,只不過自己過去不知道罷了。

所以他扎進圖書館中,找出知名科學家寫給外行讀者的所有科普著作,並且將自己感興趣的段落抄寫下來,希望找到一些啟發。

在一遍又一遍總結中,他發現凡是他覺得乏味難懂的段落,都是一些目的明確、符合預期、夾帶很多術語的文字。而引人入勝的科普文章,則總能想辦法通過懸疑來打破預期。

接著應用自己發現的好多方法,去改善自己的書籍寫作,發現果然易懂很多。

看到這裡,很多人可能會問:既然這麼簡單,為什麼大部分不是這麼做的?大部分人為什麼總是圍繞自己已知的知識展開工作?

除了我們常說的「因為這樣很舒適」,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經常低估一個領域的專業程度。

上面一個做科研的大學教授想寫書籍,沒有直接寫,是因為他知道即使自己是XX領域專家,但是「寫作」本身是一項獨特的技能,非專業的人一定做不好。

而大部分人遇到一個新任務新領域,總是覺得自己只要按照直覺去做就可以做好了。

比如我們上一次14天改變計劃有些課程要直播,一開始我發現方案就是在我們的會議室上放手機用微吼直播,看到這裡立馬覺得這樣體驗肯定不好。

因為直播的機位擺設、角度、燈光、布景等等,每一點可能都夠一個導演專業的本科生修一門課的了。如果這件事如此簡單就能做好,為啥還要修習課程培養專業人才呢?

所以後來,我們請了專業的拍攝顧問,找朋友借了燈光等設備,果然直播體驗提升了很多(後來我才知道,甚至屏幕距離牆面幾米合適,都有專業的理論)。

原來,直播拍攝的幾乎所有知識,都在我們團隊現有的知識範圍以外,而我們過去還假設不需要這些知識就能做好。

所以做好一項工作,最可怕的並不是知識和專業的缺乏,而是不知道自己的無知,不知道自己原來缺乏這些知識,不知道原來隨便一個領域,其實都非常專業。

當我們在開發程序或者不知道公司如何報稅的時候,我們知道去了解現有知識範圍以外的知識(否則無法開展),但是當我們遇到營銷、管理、招聘、拍攝、寫作、演講、做規劃等軟性技能的領域時,卻經常天然假設這些領域沒啥專業的,然後盲目自大,圍繞已有知識展開工作,迴避前沿的、未知的知識。

而當你選擇迴避知識的前沿,僅僅去圍繞已有的確定性的知識展開工作時,你的生活當然會很舒適,但你卻不會收穫任何額外的新奇發現,和激動人心的成果。

所以,當你接手一個重要任務的時候,一定不要低估該領域的專業性,一定要假設在你現在所有已經知道的知識範圍以外,肯定還有對你有所幫助的東西。

2. 拓展思考域

思考域,就是當我們考慮某個問題時,思考的所有方面。

(PS.這個思維沒有找到學術術語,用的是採銅的書籍中對這種思維的定義)

比如當你在考慮要創業做一家規格的餐廳時,首先想到的就是——高端餐廳、中端餐廳、低端餐廳。

高端餐廳啥都好就是貴,中端餐廳就是中等水平中等價格,低端餐廳就是低水平低價格。

這就意味著你思考的範圍太過於狹窄(也就是低思考域)。

實際上我們還可以考慮:消費者到底在意餐廳的什麼?比如你會說:口味、服務、環境、等待時間長短、價格等。

然後把這些變量加進去,你就會發現之前的思考太狹窄和單一:

而如果重組的話,你就會發現,會不會市面上有一些消費者不屬於這三種呢?如果有些只能支付中等價格的消費者,渴望五星級酒店餐廳的服務,但對其他的(比如等待時間)卻不在乎呢?

這種市場機會就沒有被最初的簡單思考模式涵蓋,但是的確有機會——沒錯,這就是多年前的海底撈抓住的機會。

當你這樣去思考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很多其他的可能性,比如高口味、低服務是否有機會?高環境低口味是否有機會?

而這就是我說的「拓展思考域」——當你在考慮一個問題的時候,要在一定程度上藉助模型的力量,強迫你去思考多個方面。

比如大部分人考慮競爭者,就是看看同行業誰最強。而後來,年僅30歲左右的戰略專家麥可波特,提出了「波特五力模型」,告訴我們任何的競爭力量,都來自於5個方面之一。

學習並使用這種模型後,每次考慮競爭問題,你就相當於強迫自己要考慮足5個方面(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只考慮了2-3個方面),從而讓戰略決策更加充分。

這是因為「模型」通過「強迫你思考N個方面」,拓展了你的思考域。

一般來說,我自己常用的模型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框架,另一類是清單。

(1)框架式模型

在14天改變計劃中,我給學員講了「為產品找到需求」的框架,告訴他們,每次拿到一個產品,都不要假設它就是滿足某需求的,而應該把整個框架內所有的需求都套入一遍,從而發現更多的可能性。

比如說到唯品會,所有人第一直覺都是滿足「低價」需求——特賣模式,同樣的商品,我的價格更低。

但是這是這家特賣電商在溝通消費者時唯一的可能性嗎?

當然不是。

比如我講的「產品10種需求」框架中,還有一種是「省麻煩」(減少消費者的非貨幣成本),套入到唯品會上,就可以是「大牌特賣,不用到處找」(主打跟天貓和線下特賣的區別,突出聚合網站的優勢)。

然後再一條條去看其他的需求,同樣的一個產品,自然可以發現更多的可能性,從而提高了你能夠想出的所有方案的最大數量,減少思維枯竭、創意枯竭。

(2)清單式模型

如果說框架式模型是用來「增加創意和啟發」的,那麼清單式思維就是用來做篩選和檢查的。

比如在營銷過程中,為產品找到主打的N個需求點之後,很多人會單純憑藉主觀感覺去選擇,覺得某個方案一定OK。

但這是不對的,人的思維總是有局限的,世界上最厲害的判斷大師和戰略專家,單純評價大腦都不可能面面都考慮到。

這就需要藉助清單的力量。

比如我之前總結了一個新產品選需求的「自檢清單」,每個方案都應該套入進去,把清單上的6個原則都過一遍,從而減少自嗨。

實際上,大量的案例都證明了,清單式模型,可以大規模減少錯誤。

比如美國的約翰·霍普金斯醫院的患者經常在手術後發生靜脈置管感染,用了各種手段都收效甚微,包括——採用更先進的設備、僱傭更專業的醫生、設置嚴格的獎懲措施等等,都無無濟於事。

後來到了2001年,他們只做了一個簡單的改進就把當年的感染率從11%降低到了0,15個月節約了200W美元的成本。

這個簡單的改進就是給所有的重症監護醫生提供一張「插入靜脈置管」的清單,要求必須把清單上的N條事情都做完並且打鉤後,才能結束工作。

清單的存在,強迫本來只通過直覺和經驗思考的醫生,多思考了很多方面,從而避免了各種失誤。

總之,如果你想進一步改進一個工作,一定要想辦法學習、參考或者總結出該工作的模型(其中包括框架和清單)。

因為人本身的直覺思考域非常有限,而模型的存在會強迫你思考多個方面,拓展思考域。

比如當年的神將軍林彪,就總結了四快一慢、三猛戰術等模型,連軍中的炊事員都會背。

3. 預測-反饋法

既然說要研究成功案例並參考成功軌跡,那麼各位一定發現這樣一個現象:

每次看到別人一個出色的工作或者偉大的洞察,總感覺好像意料之中,沒那麼厲害。但是當自己真正去想去做的時候,卻發現其實沒這麼容易。

這是典型的事後聰明式偏見,這種思維陷阱嚴重製約了我們從任何一個案例中學習。

比如當年尼克森訪華之前,很多人預測尼克森不會訪華然後搬出一堆證據;結果尼克森訪華後,大量的美國人搬出另外一堆證據又說——尼克森訪華,簡直顯而易見。

那麼如何克服這種事後聰明式偏見,真正了解並借鑑很多案例的精髓呢?

一個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預測-反饋法——想辦法把自己置身於某個決策之前,然後想像一下自己會怎麼判斷,最後再拿結果來反饋。

比如前段時間我拿一個真實的商業案例去考我自己的團隊:

我們知道網際網路保險平臺在推廣時經常面臨「行為門檻過高」的問題——保險是一個很重要的決策,別人很難通過一個廣告就跑到你這裡購買。

那麼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呢?

現場有些人瞬間想到一個方法:營銷學上降低行為門檻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提供一個更低行為門檻的服務,然後引流(類似於諮詢公司諮詢服務前,先提供給客戶更輕的培訓服務)。

所以可以定位成「保險比價工具」,然後吸引大量的人過來(這種工具類產品很容易被廣告引流),從而進一步銷售真正的保險。

接著我問:「各位覺得這個怎麼樣呢?」

結果發現大部分人臉上漏出了遲疑之色,但是又說不出哪裡不對。

接著我揭曉了答案:「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這樣做的保險平臺基本上都被證明失敗了。」

然後接下來再去分析這樣失敗可能的原因,就發現對本身已經學會的理論模型等,都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而這就是我說的「預測-反饋法」,為了提高真正的商業直覺和判斷力,你需要不斷代入某個偉大洞察出現前的場景,然後去思考,再通過結果反饋。

比如我之前在做公司的戰略決策時,覺得面臨很多選擇難以下手。於是把自己代入到97年的蘋果公司,想像自己就是此刻的賈伯斯,然後想一下如果按照我現在的做事方式可能會怎麼做。

結果發現我可能會為了證明自己能力(畢竟為了穩定董事會),著急增加一些業務線。

然後再回過去看看賈伯斯真實是怎麼做的——他當時並沒有受焦慮影響而盲目開發新產品,反而是大刀砍掉大量產品線,精簡業務。

甚至當時戰略大師魯梅爾特問賈伯斯蘋果的戰略是什麼時,賈伯斯都僅僅淡淡說了一句:我在等待下一個機會。(後來果然等到了音樂領域的機會,開發了iPod)

接著我再反觀自己要做的戰略決策,就發現自己的一些思維需要被糾正。

這種「預測-反饋」思維往往是建立判斷力和啟發能力的關鍵,在上一期14天計劃的種,我就給學員出了大量的題,讓他們回到「偉大創意」、「偉大決策」之前,先做出自己的判斷再看答案,最後代入自己的工作,結果發現顯著啟發了更多想法。

結 語

不同領域的工作很不一樣,但是的確有很多方法,可以幫助你把任何一件事做的更好一點:

利用知識範圍以外的知識

通過模型去擴展思考域

回到偉大創意之前,並做「預測-反饋」

這些方法如此稀鬆平常並容易理解,但實際上很多人就是不去用。

這是因為大部分人總是墨守成規,總是假設事情是不可改變的。

而如果你轉化視角,相信很多結果是可以利用你額外學習的專業知識去改變,就會發現有很多不同。

比如幾年前我在北京實習的時候,經常去吃樓下的一家煎餅果子攤,但是卻苦於這家煎餅總是沒有辣條(之前喜歡的五道口一家會加辣條)。

終於過了幾周之後,我突然想明白一個道理:尼瑪,老子是學營銷的啊,連個賣煎餅的都說服不了,我怎麼說服廣大消費者。

所以某一天我嘗試用我學過的各種知識說服煎餅大媽(比如互惠法則、訴諸成本等),結果發現沒幾天,果然新上了辣條。

總之,如果你正在面臨某些不滿,一定要假設這是可以改變的,要假設改變現狀的方法即使你現在不知道,百度上也會有。慢慢去嘗試,你會發現結果會有很大不同——即使是一件簡單的工作。

本文來源李叫獸,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運用複利公式的改進探索李叫獸:我們如何抓住機遇快速崛起
    為了讓這個值一直大於1,我們需要一直保持做產出大於投入的事情,儘量少做產出小於投入的事情。 增長黑客。就是前面提到的暴擊概念,代表的是那些帶來顯著增長的不確定性的行動。這些行動有時是出乎意料的,有時是經過精心策劃的。我之前寫的一篇關於增長黑客的讀書筆記中有探討網際網路產品中如何運用增長黑客方法獲得增長。
  • 李叫獸投資人蘇杭:創業公司如何做平臺戰略?
    導語  2016年12月,百度全資收購北京受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創始人李靖(李叫獸)攜團隊加盟百度,年僅25歲,成為百度最年輕副總裁。  2017年1月20日,李叫獸投資人、御乾天使創始合伙人蘇杭做客中青創課,分享他和李叫獸的那些事以及創業公司如何做平臺戰略。
  • 解構李叫獸的成功,你有可能被騙了
    聊聊一個清華營銷管理專業的學生,如何在沒有幾年工作經驗和成功案例的前提下,通過各種組裝的營銷理論,逆襲成為營銷達人的。甚至獲得羅胖的讚譽,長期供稿給羅輯思維的音頻知識平臺得到。最近又開始組織文案訓練營,每期兩個星期。第一期799元/人,限額500人。第二期999元/人,限額2000人。
  • 寫給「李叫獸」的讀者:一切關於意義
    我覺得有必要說些什麼,今天這篇文章,或者說更像一封信,沒有什麼方法論和知識,就是特別想跟所有的讀者分享我過去幾年關於公眾號的體驗,以及現在的感悟。………………………………………………………………………………………………………………前段時間新的文章發布之後,打開公眾號看到讀者的留言,說實話真的是有種湧上心頭的感動感覺:「終於等到你,還好我沒放棄。」
  • 發揚三種精神,用心用智「一次性把事情做好」
    發揚三種精神,用心用智「一次性把事情做好」 發布時間: 2020-03-10 16:02:22   來源:中國電力網  作者:孟慶文
  • 艾先強:持續一件高價值事情的三個要素
    對於開始一件事情和持續一件有難度價值巨大的事情,開始一件事情顯然比較容易的3、人性的虛偽對於開始一件事情的價值,我們往往會高估,尤其是自己給自己加戲:你看,在下也是「持續(開始)行動者」。有的讀者也知道這三個問題但是不明白如何去破解如何破解呢?
  • 【李叫獸】朋友圈爆火的這些偶像,是如何收穫崇拜的? - 手機百度
     這篇文章,李叫獸就帶你重新思考:這些偶像為什麼能被崇拜?如何成為這種偶像?一個普通人,為什麼需要偶像?我們為什麼喜歡在朋友圈裡,轉發90後小夫妻放棄房奴身份、回歸農村生活的消息? 我們知道,任何一種事物持續存在,一定是因為它滿足了某種用戶需求——就像椅子的存在是因為其滿足了人們「坐」的需求。
  • 艾先強:你不能持續一件高價值事情的三個要素
    有的讀者也知道這三個問題但是不明白如何去破解如何破解呢?>看事情要實事求是地看本質能量的本質都是能夠對人和事物產生影響的力對人和事物投注能量的目的是影響走向和賦能在這裡,艾先強把能量分成三種:能量包含三種
  • 生活|先專注做好一件事情
    【日更第704天】在諸多事情中凌亂時我告訴自己做好能做的第一件事情又比如這幾天因為參加展會的原因導致一些事情沒有跟上進度,雖然也不是很緊急,但是因為這段時間確實在忙,所以就把它給放在了一邊。時間和精力有限的時候,我告訴自己做好一件事情就可以了。
  • 如何才能把事情做好 做事有什麼訣竅
    怎麼做事可以培養一個人的習慣和心性,事情做好了可以成就一個人。那麼,如何才能把事情做好呢?做事有什麼訣竅。樹立把事幹漂亮的觀念:要把事情做好,首先我們頭腦裡要有這樣的觀念: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幹漂亮。有了這樣的觀念,思想上重視了,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好。
  • 外鏈是seo優化人員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如何做好外鏈建設呢?
    外鏈是seo優化人員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如何做好外鏈建設呢?今天,我張國維給大家分享以下做網站優化如何做好外鏈建設的工作,首先,我們必須知道的一個問題就是什麼因素在影響網站排名?無疑就是連結,同理可得,適當做好外鏈,是提升網站排名的前提因素。
  • 如何堅持做好一件事情的幾個要素
    這話當然不錯,只要能做一個有心人,什麼事情不是迎刃而解。正如只要你是楊振寧,大學物理就不難;只要你是宋祖英,民歌也不難;只要你是袁隆平,解決幾億人口吃飯的問題都能幹。所以世上無難事嗎?做楊振寧不難?做宋祖英不難還是做袁隆平不難,做個有心人不難?你怕不是個傻子。
  • 頂樓的房子如何做隔熱與防水處理?有哪些方法?看看這些分享!
    大家好,我是專注家居和裝修知識分享的家居雜壇。在這裡我會儘可能的把我所知道的一些知識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能夠支持!現在就有朋友問一個問題:頂樓的房子如何做隔熱與防水處理?頂樓房子防水的處理方案頂樓房子確實存在漏水的一個隱患,但是如果我們在買房的時候,如果沒有發現漏水的痕跡,那麼基本上也是不會出現漏水的,一般來說此時不需要處理。當頂樓的房子出現漏水的痕跡,個人建議按照如下的步驟來進行處理。
  • 36氪獨家 | 百度最年輕VP「李叫獸」的團隊面臨解散,公眾號的...
    文 | 韓洪剛 採訪 | 王雷柏 孫然 36氪從百度內部人士獲悉,百度副總裁、公眾號「李叫獸」創始人李靖調整職務,其手下上百人的團隊也都基本將離職或轉崗。 李靖是「空降」的百度副總裁。2016 年 12 月底,百度全資收購李靖的公司,李靖也帶著團隊加盟百度,擔任百度副總裁,負責廣告創意業務,直接對百度高級副總裁向海龍匯報。
  • 用一輩子做好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窮其一生,一心只做一件事,開始這件事可能是因為熱血與激情,而堅持這件事則需要足夠的耐力與信念。吳梅筠,用其一生的經歷向我們詮釋了什麼叫做堅持與奉獻,叫人感動,更令人敬佩!吳老說法醫學是冷門專業,如今,全社會都在追逐「熱門」,乍一聽冷門覺得新鮮。但是,國家要建設,社會要發展,各行各業都需要人才,有人在追逐熱門專業和行業,卻也有人默默選擇冷門學科與職業。
  • 【李叫獸】沒有大量預算,如何做消費者調查?
    本文由李叫獸(微信號:Professor-Li)授權梅花網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實際上,大部分時候,並不是調查本身沒有用,而是大部分人使用了錯誤的方法。(就像軍隊情報機構的人收集了垃圾情報,並不是因為情報工作沒    價值,而是因為收集情報的方法有問題) 最近正好在「14天改變計劃」訓練營中,有學員問我:「缺乏技術和資金的項目,如何做消費者調查」,那麼這篇文章就重新思考「消費者調查」這個問題。
  • 防範措施很簡單,只需做好一件事情
    有朋友跟我說,為何孩子一直玩的好好地的突然就剛開始鬧脾氣了,一言不合就動手能力打人,一點瑣事就又哭又鬧……之前那個天真無邪的小孩兒如何就變為那樣了?作為父母的大家,該咋辦?孩子到底是怎麼啦?這個問題也曾糾纏不清過我。童童兒時是個天使寶寶,可伴隨著她一點點長大以後,有一段時間愈來愈喜愛說「不」,剛開始上房揭瓦,剛開始超級變身惡魔,經常令我無法控制傷腦。
  • 英文刊物文獻研讀的三種方法
    然而,在如何研讀英文刊物文獻上,每個人採取的策略和方法也許各不相同。這個學期,在田柳老師的協助下,我依舊為教育技術學學術性碩士研究生和現代教育技術教育碩士開設《教育技術學文獻研究》課程。其實,這門課程的歷史,還是蠻有意思的。早年,在我的導師桑新民教授的帶領下,我們以教育技術學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為主打方向之一。
  • 在Articulate Storyline分享PDF文檔的三種方法
    課程設計中,難免有需要分享文檔的時候,例如:附加的網址、word文檔、excel表格、PDF或圖片等,很多製作者不知道該怎麼辦?
  • 如何做成和做好一件事?四個字秘訣與你分享:心無外物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它事情在自己身上累積,發現被很多事務性的事情所纏身,導致自己沒有時間或者不太願意去廚師學校學習了,因為現在有其它事情要處理。但是當到了某一天,在一個表現自己廚藝的場合,突然發現廚藝不行,又萌生了想要學習廚藝的想法,渴望很強烈。當自己渴望很強烈去做一件事的時候,這時候為什麼很想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