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發譯《西遊記》由專門出版世界文學名著的雷克拉姆出版社出版,首版的黃色封面上,美猴王手搭涼棚眺望。(林小發供圖/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3月30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在花果山的「應許之地」 林小發和她的德語版<西遊記>》)
最初譯出了十回後,林小發曾把譯稿和小說簡介寄給幾家出版社,都是婉拒。大約有十年,她都沒找到願意出版德譯《西遊記》的機構。是否繼續翻譯,她也躊躇過,但終究沒有放棄。
「在德語國家的文壇,這本書原來是不存在的。」在瑞士人林小發(Eva Lüdi Kong)的印象裡,除個別人略知一二,德國人與瑞士人對《西遊記》幾乎一無所知。
德語世界原來有《西遊記》的兩種譯本。一種是原東德譯者赫茨費爾德(Johanna Hertzfeldt)在1962年翻譯出版的《西方朝聖(Die Pilgerfahrt nach dem Westen)》,依據是中文原版及一百回俄文譯本,但採取總結性的翻譯方式,諸多的詩詞、回目、對話等均被刪除。另一種轉譯自1942年出版的英文節譯本《猴子:中國民間小說(Monkey: Folk Novel of China)》。《猴子》由英國漢學家阿瑟·韋理英譯,胡適作序,翻譯了原書100回中的30回。英譯本主角名叫「猴子」,沒有回目,也未翻譯詩詞,開篇即言道:「自世界起始,有一塊石頭……」
2016年10月18日,在第68屆法蘭克福書展上,林小發譯《西遊記》首發,定價88歐元。初印2000冊,原以為能賣一兩年,沒想到一售而空,過了短短五個月就準備印第四版。2017年3月23日,林小發獲得了德國「萊比錫書展圖書獎」的翻譯獎。
2017年2月下旬,德譯本出版約四個月後,譯林出版社編輯王蕾將它的開頭部分回譯為現代漢語,發在微博上。開篇的定場詩,迅速引起中國讀者的興趣:「有一首詩說:太初混沌不分,/天地晦暗地混淆在一起;/萬物模糊,橫無際涯,/誰都沒有見過那時的景象。……」它的原文是「詩曰: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
林小發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中國讀者的反應她根本沒料到,「但現在想想當然也不奇怪」。林小發翻譯這部中國古典名著,足足花了17年。對她來說,漫長翻譯過程中的成長與挫折,恰恰應和了《西遊記》的主題——取經。
林小發現在定居老家瑞士比爾市,主要從事自由翻譯。她在中國居住過25年。1968年出生的林小發對中國文化的興趣來得很突然。1983年,中國廣西的一個雜技團訪問比爾,林小發被介紹冊上的中國字迷住,開始自學中文。
那時候她也閱讀了老子的《道德經》。在西方,《道德經》譯本超過250種,主要為英語、德語和法語版本。她比較喜歡維克多&mid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