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大留學的瑞士人 用17年時間翻譯了德文版《西遊記》

2020-12-16 浙江新聞

  浙江在線4月5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王湛 通訊員 吳荃雁)近日,瑞士譯者林小發(中文名)憑藉其翻譯的《西遊記》首個德文全譯本,獲得第十三屆萊比錫書展獎翻譯類大獎。這是德語地區圖書行業重要獎項。

  林小發1968年生於瑞士比爾,曾在中國生活超過25年,2004年畢業於浙江大學人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專業,導師是樓含松教授。

  翻譯了17年

  被認為像《魔戒》

  引起更多中國讀者關注的是,譯林出版社的編輯王蕾,將德語版《西遊記》的開頭部分,回譯成現代漢語,發在微博上:「有一首詩說:太初混沌不分/天地晦暗地混淆在一起/萬物模糊,橫無際涯/誰都沒有見過那時的景象……」

  中文版《西遊記》的原文是「詩曰: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

  「不小心當了一天網紅」,王蕾說,微博裡的這篇回譯之作,瀏覽量高得不同尋常。很多讀者看回譯,覺得是某本類似《魔戒》的史詩。

  王蕾覺得,回譯的《西遊記》,有些像《魔戒》作者託爾金的作品《精靈寶鑽》。

  學者李天飛也被王蕾的回譯觸動。在他眼中,《西遊記》本有市井小說的特徵,帶著戲謔。德譯,再回譯,文本帶有了西方文學的壯美和悲劇感。

  中國讀者的反應,林小髮根本沒料到,「但現在想想當然也不奇怪」。

  林小發翻譯這部中國古典名著,足足花了17年。對她來說,漫長翻譯過程中的成長與挫折,恰恰應和了《西遊記》的主題——取經。

  在自述中,林小發寫道,她在翻譯過程中儘量讀了一些構成明代文人常識的經典,包括四書五經、佛經,還有與《西遊記》相關的一些道教經典,如此一邊閱讀一邊調查研究,「翻譯過程也就成為了一個獨特的『取真經』的過程。」

  「與其說犧牲了長達十七年的時間,不如說是在不知覺地挖掘一個莫大的寶藏,一個不朽的精神世界。」林小發寫道,「譯本出版了之後,我從許多讀者的反饋得知,小說在這些方面的寓意得到了有效的傳達,對此我深感欣慰。」

  1968年出生的林小發對中國文化的興趣來得很突然。1983年,中國廣西的一個雜技團訪問比爾,林小發被介紹冊上的中國字迷住,開始自學中文。

  1999年,讀過原著和兩種德文譯本的林小發自己動手翻譯《西遊記》。

  翻譯越深入,林小發越察覺自己的不足。她特地去浙江大學學習中國古典文學,碩士論文主題是《西遊記》的「正路」思想。

  在德語國家文壇

  《西遊記》原來是不存在的

  林小發在浙大的導師樓含松教授說,「她跟我讀的是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當時她已著手此書的翻譯。因此我們經常會有關於西遊記的討論。」

  樓含松說,林小發的碩士論文就是《西遊記》研究。

  但因為不懂德文,所以,樓含松還沒看過《西遊記》的德文版。

  德語世界原來有《西遊記》的兩種譯本。一種是1962年翻譯出版的《西方朝聖》,依據是中文原版及一百回俄文譯本,但採取總結性的翻譯方式,諸多的詩詞、回目、對話等均被刪除。另一種轉譯自1942年出版的英文節譯本《猴子:中國民間小說》。《猴子》由英國漢學家阿瑟·韋理英譯,胡適作序,翻譯了原書100回中的30回。英譯本主角名叫「猴子」,沒有回目,也未翻譯詩詞。

  因此,在去年的法蘭克福書展上,林小發曾對媒體說,「我所翻譯的是完全未刪減的,因此可以算是第一本完整的德譯本。我用的中文原版是中華書局出版的《西遊記》,這個版本以清代的《西遊證道書》為底本。相對於更常見的明版本,這個版本經過了一些文筆潤色,也刪掉了一些描述性的詩歌。比如,師徒三人取經路上遇到一座山,這座山怎樣怎樣。如果把這種描述性的詩全都翻譯成德語,會佔很大的篇幅,而且也不太符合德國讀者的閱讀習慣。」

  在亞馬遜上,林小發譯的《西遊記》定價88歐元。據悉,德國圖書普遍在20多歐。

  「在德國,知道《西遊記》的人非常少。練氣功,學太極拳,對中醫感興趣的人可能聽說過《西遊記》的一些片段。」林小發說,「但是,作為文學作品卻鮮為人知。對於這麼偉大的一部文學作品來說,實在是非常可惜。」

  所以,在林小發的印象裡,「在德語國家的文壇,這本書原來是不存在的。」

  書裡的神仙鬼怪

  有了德文名字

  《西遊記》人物繁多,同一人物還可能有別名。主角孫悟空,就另有美猴王、齊天大聖和行者等諸多稱謂。林小發的處理是:孫悟空音譯,其餘意譯。

  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系的畢業生告訴錢江晚報記者,在林小發翻譯的《西遊記》開篇的前兩頁裡,行者、悟空、大聖間隔出現。而書中出現的南海觀音,是用印度語裡的菩薩概念+中文拼音(Guanyin)翻譯的。

  「唐僧」怎樣譯,林小發猶豫好久,先用漢語拼音「Tangseng」,後來改譯為「來自中國的高僧」。原文裡的「唐」,她翻譯成「China」,這樣讀者很容易聯想到古代中國。

  神靈和妖精名的譯法,需要想像力,比如,麒麟山小妖有來有去,譯為「又來又去的那個」。

  「出現在回目和詩詞中的一些道教術語,如金公木母、嬰兒奼女等,直接字面翻譯成德語很容易,但這不是我的翻譯方式。」林小發認為,翻譯之前必須理解透徹,否則無法把真正含義傳達給讀者。

  人名、習語之外,小說涉及的專有名詞,是貫穿整個翻譯過程的最大困難。

  最初譯出了十回後,林小發曾把譯稿和小說簡介寄給幾家出版社,都被婉拒。大約有十年,她都沒找到願意出版德譯《西遊記》的機構。是否繼續翻譯,她也躊躇過,但終究沒有放棄。

  去年的法蘭克福書展,林小發譯《西遊記》首發,黃色封面,封面上美猴王手搭涼棚眺望。

  小說有五十多頁後記,其中18頁是詳細的神仙列表。林小發還介紹了神仙的世界,《西遊記》故事的形成和小說接受史等。

相關焦點

  • 留學生17年翻譯德文版《西遊記》
    德文版《西遊記》譯者:林小發近日,瑞士譯者林小發(中文名)憑藉其翻譯的《西遊記》首個德文全譯本,獲得第十三屆萊比錫書展獎翻譯類大獎。這是德語地區圖書行業重要獎項。林小發1968年生於瑞士比爾,曾在中國生活超過25年,2004年畢業於浙江大學人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專業,導師是樓含松教授。
  • 留學生17年翻譯德文版《西遊記》回譯漢語爆紅網絡
    德文版《西遊記》譯者:林小發近日,瑞士譯者林小發(中文名)憑藉其翻譯的《西遊記》首個德文全譯本,獲得第十三屆萊比錫書展獎翻譯類大獎。這是德語地區圖書行業重要獎項。林小發1968年生於瑞士比爾,曾在中國生活超過25年,2004年畢業於浙江大學人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專業,導師是樓含松教授。
  • 留學生17年翻譯德文版《西遊記》 回譯漢語爆紅網絡
    德文版《西遊記》  近日,瑞士譯者林小發(中文名)憑藉其翻譯的《西遊記》首個德文全譯本,獲得第十三屆萊比錫書展獎翻譯類大獎。  林小發1968年生於瑞士比爾,曾在中國生活超過25年,2004年畢業於浙江大學人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專業,導師是樓含松教授。
  • 浙大留學生17年時間翻譯《西遊記》 回譯成漢語爆紅網絡
    德文版《西遊記》  近日,瑞士譯者林小發(中文名)憑藉其翻譯的《西遊記》首個德文全譯本,獲得第十三屆萊比錫書展獎翻譯類大獎。  林小發1968年生於瑞士比爾,曾在中國生活超過25年,2004年畢業於浙江大學人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專業,導師是樓含松教授。
  • 為了翻譯《西遊記》 這個瑞士人去浙大讀碩士
    還有網友激動地認出了她:「這是我研究生的老師呀,瑞士人,在中國20多年了,當年她是坐著火車哐哧哐哧穿越歐亞大陸來的中國。讀的是中國美院版畫系。特別淳樸,特別不物質,我們經常看她騎著那種後座帶娃的二輪來上下班,眼神特別乾淨。」林小發曾在中國生活25年,而且都是在杭州。她在中國美院學習過,任教過,還為了翻譯《西遊記》,專門去浙江大學讀了古代文學專業的碩士。
  • 留學生17年翻譯德文版《西遊記》爆紅網絡
    在德語國家文壇  《西遊記》原來是不存在的  林小發在浙大的導師樓含松教授說,「她跟我讀的是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當時她已著手此書的翻譯。因此我們經常會有關於西遊記的討論。」
  • 這個瑞士人為了翻譯《西遊記》 專門去浙大讀古代文學碩士
    在德國,《西遊記》賣斷貨了?88歐元一本,德國終於有了第一個全譯本的《西遊記》。將《西遊記》翻譯成德文的勇士,是今年49歲的瑞士女漢學家和翻譯家林小發。最近,她因為這本《西遊記》,獲得了有「德國最受追捧的文學獎之一」稱號的萊比錫書展的翻譯大獎。首印的2000冊目前已經售完,正在加印。
  • 德留學生17年譯完《西遊記》,中國編輯回譯漢語成「網紅」
    近日,瑞士譯者林小發(中文名)憑藉其翻譯的《西遊記》首個德文全譯本,獲得第十三屆萊比錫書展獎翻譯類大獎。這是德語地區圖書行業重要獎項。林小發1968年生於瑞士比爾,曾在中國生活超過25年,2004年畢業於浙江大學人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專業,導師是樓含松教授。林小發。
  • 《西遊記》很紅,這本德文版《西遊記》更紅
    過去一個月,另一個版本的《西遊記》火了——一位在中國待了25年的瑞士人將西遊記翻成了德文版,初版2000本,售價88歐,沒想到火爆到五個月時間就已經翻印了四版。而回譯成中文版的《西遊記》依然很火,中國網友說讀起來有一種《指環王》的感覺。
  • 瑞士人:翻譯《西遊記》過程成就獨特「取經」過程
    林小發1968年生於瑞士比爾,曾在中國生活超過25年,2004年畢業於浙江大學人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專業,導師是樓含松教授。王蕾覺得,回譯的《西遊記》,有些像《魔戒》作者託爾金的作品《精靈寶鑽》。學者李天飛也被王蕾的回譯觸動。在他眼中,《西遊記》本有市井小說的特徵,帶著戲謔。德譯,再回譯,文本帶有了西方文學的壯美和悲劇感。中國讀者的反應,林小髮根本沒料到,「但現在想想當然也不奇怪」。林小發翻譯這部中國古典名著,足足花了17年。
  • 林小發,一個用17年翻譯《西遊記》的瑞士人
    (林小發供圖/圖)(本文首發於2017年3月30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在花果山的「應許之地」 林小發和她的德語版<西遊記>》)最初譯出了十回後,林小發曾把譯稿和小說簡介寄給幾家出版社,都是婉拒。大約有十年,她都沒找到願意出版德譯《西遊記》的機構。是否繼續翻譯,她也躊躇過,但終究沒有放棄。
  • 長達17年的取經路,她用德語重講《西遊記》
    那就是一個瑞士人翻譯的德文版《西遊記》,而為了這本德語《西遊記》,她花了整整17年。林小發(EvaLuediKong)1968年出生在瑞士,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女孩兒,15歲那年,一個來自中國的馬戲團引起了她的興趣,尤其是宣傳冊上的中文,讓她對這個遙遠而古老的國度著迷不已。從那時起,她就開始自學中文。
  • 瑞士女漢學家歷時17年翻譯《西遊記》,再譯《千字文》
    「《西遊記》可稱為中國儒釋道文化的一個重要結晶,其中包含著許多我非常欣賞的中國文化特徵,如以大觀小的宏觀思維、隨意自如的滑稽精神、正面向上的生活態度,還有修德養性和明心見性之旨。」本科畢業後回到瑞士後,林小發開始著手《西遊記》的翻譯工作。
  • 《西遊記》德文版譯者:一個瑞士人的十七載「取經路」
    一個瑞士人的十七載「取經路」——訪《西遊記》德文版譯者林小發  中新社柏林3月14日電 (記者 彭大偉)農曆猴年剛過去不久,美猴王孫悟空近來卻一個「筋鬥雲」躍上了德語國家讀者的書桌。  去年12月,德國大報《法蘭克福匯報》首次將《西遊記》作為最適合聖誕節饋贈的書籍之一推薦給讀者。
  • 德文版《西遊記》譯者:推廣中國文學需要搭建橋梁的人
    您所翻譯的《西遊記》是第一部德譯本嗎?林小發:不是的。以前出版過一部《西遊記》的徳譯本,但是刪減版,內容大約只有中文原版的四分之一。我所翻譯的是完全未刪減的,因此可以算是第一本完整的德譯本。我用的中文原版是中華書局出版的《西遊記》,這個版本以清代的《西遊證道書》為底本。相對於更常見的明版本,這個版本經過了一些文筆潤色,也刪掉了一些描述性的詩歌。
  • 將《西遊記》譯成德文的瑞士學者,這回翻譯了德文《千字文》
    2017年,林小發曾憑藉其翻譯的《西遊記》首個德文全譯本,獲得德語地區圖書行業重要獎項——第十三屆萊比錫書展翻譯類大獎,當時她的德譯版西遊記回譯成漢語,在中國網絡上走紅,錢報也曾做詳細報導。 林小發1968年生於瑞士比爾,14歲開始自學中文,21歲來到中國求學,曾在中國生活25年,在浙江大學讀完了研究生。她對中國的文化十分精通,一直致力於將中國名著譯成德文的工作。
  • 將《千字文》翻譯成德文?這個瑞士學者做到了
    2017年,林小發曾憑藉其翻譯的《西遊記》首個德文全譯本,獲得德語地區圖書行業重要獎項——第十三屆萊比錫書展翻譯類大獎,當時她的德譯版西遊記回譯成漢語,在中國網絡上走紅,錢報也曾做詳細報導。林小發1968年生於瑞士比爾,14歲開始自學中文,21歲來到中國求學,曾在中國生活25年,在浙江大學讀完了研究生。
  • 翻譯《千字文》:「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用德文該怎麼說?
    將《西遊記》譯成德文走紅的瑞士學者這回翻譯了德文版《千字文》「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用德文該怎麼說?《千字文》德文版。2017年,林小發曾憑藉其翻譯的《西遊記》首個德文全譯本,獲得德語地區圖書行業重要獎項——第十三屆萊比錫書展翻譯類大獎,當時她的德譯版西遊記回譯成漢語,在中國網絡上走紅,錢報也曾做詳細報導。林小發1968年生於瑞士比爾,14歲開始自學中文,21歲來到中國求學,曾在中國生活25年,在浙江大學讀完了研究生。
  • 《千字文》中「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用德文怎麼說?
    原標題:將《西遊記》譯成德文走紅的瑞士學者 這回翻譯了德文版《千字文》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用德文該怎麼說?↑《千字文》德文版。2017年,林小發曾憑藉其翻譯的《西遊記》首個德文全譯本,獲得德語地區圖書行業重要獎項——第十三屆萊比錫書展翻譯類大獎,當時她的德譯版西遊記回譯成漢語,在中國網絡上走紅,錢報也曾做詳細報導。林小發1968年生於瑞士比爾,14歲開始自學中文,21歲來到中國求學,曾在中國生活25年,在浙江大學讀完了研究生。
  • 獨家|瑞士比爾湖畔談西遊:專訪《西遊記》德文譯者林小發
    從山頂遠眺比爾湖(攝:施慶華)林小發在中國呆著的時間比瑞士還長。1990年,二十歲的她坐著火車「哐嘰哐嘰」地從瑞士來到了中國。在西湖邊上,林小發完成了人生中大部分重要的事情:中國美院版畫系本科學位,浙江大學古典文學碩士學位,與中國美院的版畫家教授結婚生子,在中國美院的中德藝術研究生院擔任講師,以及,歷時十餘年,把《西遊記》首次完整翻譯成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