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留學生17年時間翻譯《西遊記》 回譯成漢語爆紅網絡

2020-12-12 新華教育

  德文版《西遊記》譯者:林小發

  德文版《西遊記》

  近日,瑞士譯者林小發(中文名)憑藉其翻譯的《西遊記》首個德文全譯本,獲得第十三屆萊比錫書展獎翻譯類大獎。這是德語地區圖書行業重要獎項。

  林小發1968年生於瑞士比爾,曾在中國生活超過25年,2004年畢業於浙江大學人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專業,導師是樓含松教授。

  翻譯了17年

  被認為像《魔戒》

  引起更多中國讀者關注的是,譯林出版社的編輯王蕾,將德語版《西遊記》的開頭部分,回譯成現代漢語,發在微博上:「有一首詩說:太初混沌不分/天地晦暗地混淆在一起/萬物模糊,橫無際涯/誰都沒有見過那時的景象……」

  中文版《西遊記》的原文是「詩曰: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

  「不小心當了一天網紅」,王蕾說,微博裡的這篇回譯之作,瀏覽量高得不同尋常。很多讀者看回譯,覺得是某本類似《魔戒》的史詩。

  王蕾覺得,回譯的《西遊記》,有些像《魔戒》作者託爾金的作品《精靈寶鑽》。

  學者李天飛也被王蕾的回譯觸動。在他眼中,《西遊記》本有市井小說的特徵,帶著戲謔。德譯,再回譯,文本帶有了西方文學的壯美和悲劇感。

  中國讀者的反應,林小髮根本沒料到,「但現在想想當然也不奇怪」。

  林小發翻譯這部中國古典名著,足足花了17年。對她來說,漫長翻譯過程中的成長與挫折,恰恰應和了《西遊記》的主題——取經。

  在自述中,林小發寫道,她在翻譯過程中儘量讀了一些構成明代文人常識的經典,包括四書五經、佛經,還有與《西遊記》相關的一些道教經典,如此一邊閱讀一邊調查研究,「翻譯過程也就成為了一個獨特的『取真經』的過程。」

  「與其說犧牲了長達十七年的時間,不如說是在不知覺地挖掘一個莫大的寶藏,一個不朽的精神世界。」林小發寫道,「譯本出版了之後,我從許多讀者的反饋得知,小說在這些方面的寓意得到了有效的傳達,對此我深感欣慰。」

  1968年出生的林小發對中國文化的興趣來得很突然。1983年,中國廣西的一個雜技團訪問比爾,林小發被介紹冊上的中國字迷住,開始自學中文。

  1999年,讀過原著和兩種德文譯本的林小發自己動手翻譯《西遊記》。

  翻譯越深入,林小發越察覺自己的不足。她特地去浙江大學學習中國古典文學,碩士論文主題是《西遊記》的「正路」思想。

  在德語國家文壇

  《西遊記》原來是不存在的

  林小發在浙大的導師樓含松教授說,「她跟我讀的是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當時她已著手此書的翻譯。因此我們經常會有關於西遊記的討論。」

  樓含松說,林小發的碩士論文就是《西遊記》研究。

  但因為不懂德文,所以,樓含松還沒看過《西遊記》的德文版。

  德語世界原來有《西遊記》的兩種譯本。一種是1962年翻譯出版的《西方朝聖》,依據是中文原版及一百回俄文譯本,但採取總結性的翻譯方式,諸多的詩詞、回目、對話等均被刪除。另一種轉譯自1942年出版的英文節譯本《猴子:中國民間小說》。《猴子》由英國漢學家阿瑟·韋理英譯,胡適作序,翻譯了原書100回中的30回。英譯本主角名叫「猴子」,沒有回目,也未翻譯詩詞。

  因此,在去年的法蘭克福書展上,林小發曾對媒體說,「我所翻譯的是完全未刪減的,因此可以算是第一本完整的德譯本。我用的中文原版是中華書局出版的《西遊記》,這個版本以清代的《西遊證道書》為底本。相對於更常見的明版本,這個版本經過了一些文筆潤色,也刪掉了一些描述性的詩歌。比如,師徒三人取經路上遇到一座山,這座山怎樣怎樣。如果把這種描述性的詩全都翻譯成德語,會佔很大的篇幅,而且也不太符合德國讀者的閱讀習慣。」

  在亞馬遜上,林小發譯的《西遊記》定價88歐元。據悉,德國圖書普遍在20多歐。

  「在德國,知道《西遊記》的人非常少。練氣功,學太極拳,對中醫感興趣的人可能聽說過《西遊記》的一些片段。」林小發說,「但是,作為文學作品卻鮮為人知。對於這麼偉大的一部文學作品來說,實在是非常可惜。」

  所以,在林小發的印象裡,「在德語國家的文壇,這本書原來是不存在的。」

  書裡的神仙鬼怪

  有了德文名字

  《西遊記》人物繁多,同一人物還可能有別名。主角孫悟空,就另有美猴王、齊天大聖和行者等諸多稱謂。林小發的處理是:孫悟空音譯,其餘意譯。

  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系的畢業生告訴錢江晚報記者,在林小發翻譯的《西遊記》開篇的前兩頁裡,行者、悟空、大聖間隔出現。而書中出現的南海觀音,是用印度語裡的菩薩概念+中文拼音(Guanyin)翻譯的。

  「唐僧」怎樣譯,林小發猶豫好久,先用漢語拼音「Tangseng」,後來改譯為「來自中國的高僧」。原文裡的「唐」,她翻譯成「China」,這樣讀者很容易聯想到古代中國。

  神靈和妖精名的譯法,需要想像力,比如,麒麟山小妖有來有去,譯為「又來又去的那個」。

  「出現在回目和詩詞中的一些道教術語,如金公木母、嬰兒奼女等,直接字面翻譯成德語很容易,但這不是我的翻譯方式。」林小發認為,翻譯之前必須理解透徹,否則無法把真正含義傳達給讀者。

  人名、習語之外,小說涉及的專有名詞,是貫穿整個翻譯過程的最大困難。

  最初譯出了十回後,林小發曾把譯稿和小說簡介寄給幾家出版社,都被婉拒。大約有十年,她都沒找到願意出版德譯《西遊記》的機構。是否繼續翻譯,她也躊躇過,但終究沒有放棄。

  去年的法蘭克福書展,林小發譯《西遊記》首發,黃色封面,封面上美猴王手搭涼棚眺望。

  小說有五十多頁後記,其中18頁是詳細的神仙列表。林小發還介紹了神仙的世界,《西遊記》故事的形成和小說接受史等。

相關焦點

  • 留學生17年翻譯德文版《西遊記》 回譯漢語爆紅網絡
    翻譯了17年  被認為像《魔戒》  引起更多中國讀者關注的是,譯林出版社的編輯王蕾,將德語版《西遊記》的開頭部分,回譯成現代漢語,發在微博上:「有一首詩說:太初混沌不分/天地晦暗地混淆在一起/萬物模糊,橫無際涯/誰都沒有見過那時的景象…
  • 留學生17年翻譯德文版《西遊記》回譯漢語爆紅網絡
    翻譯了17年被認為像《魔戒》引起更多中國讀者關注的是,譯林出版社的編輯王蕾,將德語版《西遊記》的開頭部分,回譯成現代漢語,發在微博上:「有一首詩說:太初混沌不分/天地晦暗地混淆在一起/萬物模糊,橫無際涯/誰都沒有見過那時的景象……」中文版《西遊記》的原文是「詩曰: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
  • 德留學生17年譯完《西遊記》,中國編輯回譯漢語成「網紅」
    翻譯了17年,被認為像《魔戒》引起更多中國讀者關注的是,譯林出版社的編輯王蕾,將德語版《西遊記》的開頭部分,回譯成現代漢語,發在微博上:「有一首詩說:太初混沌不分/天地晦暗地混淆在一起/萬物模糊,橫無際涯/誰都沒有見過那時的景象……」中文版《西遊記》的原文是「詩曰: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
  • 在浙大留學的瑞士人 用17年時間翻譯了德文版《西遊記》
    翻譯了17年  被認為像《魔戒》  引起更多中國讀者關注的是,譯林出版社的編輯王蕾,將德語版《西遊記》的開頭部分,回譯成現代漢語,發在微博上:「有一首詩說:太初混沌不分/天地晦暗地混淆在一起/萬物模糊,橫無際涯/誰都沒有見過那時的景象……」  中文版《西遊記》的原文是「詩曰
  • 留學生17年翻譯德文版《西遊記》
    翻譯了17年被認為像《魔戒》引起更多中國讀者關注的是,譯林出版社的編輯王蕾,將德語版《西遊記》的開頭部分,回譯成現代漢語,發在微博上:「有一首詩說:太初混沌不分/天地晦暗地混淆在一起/萬物模糊,橫無際涯/誰都沒有見過那時的景象……」中文版《西遊記》的原文是「詩曰: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
  • 留學生17年翻譯德文版《西遊記》爆紅網絡
    在德語國家文壇  《西遊記》原來是不存在的  林小發在浙大的導師樓含松教授說,「她跟我讀的是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當時她已著手此書的翻譯。因此我們經常會有關於西遊記的討論。」
  • 《西遊記》很紅,這本德文版《西遊記》更紅
    過去一個月,另一個版本的《西遊記》火了——一位在中國待了25年的瑞士人將西遊記翻成了德文版,初版2000本,售價88歐,沒想到火爆到五個月時間就已經翻印了四版。而回譯成中文版的《西遊記》依然很火,中國網友說讀起來有一種《指環王》的感覺。
  • 為了翻譯《西遊記》 這個瑞士人去浙大讀碩士
    將《西遊記》翻譯成德文的勇士,是今年49歲的瑞士女漢學家和翻譯家林小發。最近,她因為這本《西遊記》,獲得了有「德國最受追捧的文學獎之一」稱號的萊比錫書展的翻譯大獎。首印的2000冊目前已經售完,正在加印。不過在此之前,林小發已經讓中國網友們「炸」過一次了,有人把德語版《西遊記》譯成中文貼到網上,讓網友們高呼:「翻譯回來的中文簡直就是《指環王》了!」
  • 將《西遊記》譯成德文的瑞士學者,這回翻譯了德文《千字文》
    2017年,林小發曾憑藉其翻譯的《西遊記》首個德文全譯本,獲得德語地區圖書行業重要獎項——第十三屆萊比錫書展翻譯類大獎,當時她的德譯版西遊記回譯成漢語,在中國網絡上走紅,錢報也曾做詳細報導。 林小發1968年生於瑞士比爾,14歲開始自學中文,21歲來到中國求學,曾在中國生活25年,在浙江大學讀完了研究生。她對中國的文化十分精通,一直致力於將中國名著譯成德文的工作。
  • 這個瑞士人為了翻譯《西遊記》 專門去浙大讀古代文學碩士
    林小發曾在中國生活25年,而且都是在杭州。她在中國美院學習過,任教過,還為了翻譯《西遊記》,專門去浙江大學讀了古代文學專業的碩士。唐三藏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她翻譯《西遊記》,足足用了17年。偶然的機會,她在上海古籍書店讀到了《西遊記》,其中蘊含的中國古代世界觀深深吸引了她。  今年2月底,譯林出版社資深德語編輯王蕾因為喜歡林小發的德語版《西遊記》,隨手譯成中文發到自己的微博上,網友們馬上炸鍋了:「值得全部翻譯回中文!」  作家馬伯庸也轉發並評論說:「這個史詩範兒好足啊。」還有人追著問:「好想知道烏巢禪師那裡的《心經》有沒有翻譯?
  • 瑞士人:翻譯《西遊記》過程成就獨特「取經」過程
    翻譯了17年被認為像《魔戒》引起更多中國讀者關注的是,譯林出版社的編輯王蕾,將德語版《西遊記》的開頭部分,回譯成現代漢語,發在微博上:「有一首詩說:太初混沌不分/天地晦暗地混淆在一起/萬物模糊,橫無際涯/誰都沒有見過那時的景象……」
  • 瑞士女漢學家歷時17年翻譯《西遊記》,再譯《千字文》
    「翻譯到一定時候我發現自己的一些功底不足,有的是漢語的問題,有的是背景知識不足,比如對明代的服裝髮飾或者是古代建築不夠了解,於是自己就去看相關書籍,或者是去博物館學習。再後來又發現自己古文水平有待提高。」如何準確翻譯《西遊記》裡的宗教術語,是她遇到的最大問題。
  • 最新的德語版《西遊記》有多好?回譯成中文像史詩!
    近日,譯林出版社編輯王蕾(微博ID@「幸福的黃薔薇」)將德譯本《西遊記》的開頭部分回譯成中文,並發布於微博,感慨「跟原文對照能看出譯者水平之深」:「章回標題都是對仗的,第一回的卷首詩也在,書中的詩詞最大限度地得到了保留,還添加了無數的注釋。」這則發布於2月23日凌晨的微博在一天之內已有上千條轉發,網友們讀過德語回譯的部分後紛紛表示:「這個史詩範兒好足啊!」
  • 「赤腳大仙」翻譯成「紅腳大仙」,評《西遊記》翻譯的奇聞異事。
    「赤腳大仙」的「赤」最常見的解釋是:一個是「光」,另一個是「紅」。美國翻譯的《西遊記》,把「赤腳大仙」翻譯成「紅腳大仙」,於是那位大仙踩著凍得通紅的雙腳去赴蟠桃盛會了。《猴》並不是最早的英文譯本,1895年上海一家出版社出版了伍德布裡奇翻譯的小冊子《金角龍王,皇帝遊地府》,這可能是西遊記文本最早的英文譯作,不過是一個選譯本,只選擇了其中的章節進行翻譯。
  • 林小發,一個用17年翻譯《西遊記》的瑞士人
    (林小發供圖/圖)(本文首發於2017年3月30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在花果山的「應許之地」 林小發和她的德語版<西遊記>》)最初譯出了十回後,林小發曾把譯稿和小說簡介寄給幾家出版社,都是婉拒。大約有十年,她都沒找到願意出版德譯《西遊記》的機構。是否繼續翻譯,她也躊躇過,但終究沒有放棄。
  • 長達17年的取經路,她用德語重講《西遊記》
    那就是一個瑞士人翻譯的德文版《西遊記》,而為了這本德語《西遊記》,她花了整整17年。林小發(EvaLuediKong)1968年出生在瑞士,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女孩兒,15歲那年,一個來自中國的馬戲團引起了她的興趣,尤其是宣傳冊上的中文,讓她對這個遙遠而古老的國度著迷不已。從那時起,她就開始自學中文。
  • 英譯漢 真的譯成漢語了嗎?
    會花大量時間把每件工作做到「完美無缺」、遂心順意嗎?我相信每個人都是完美主義者,本人也不例外。我們設立高標準,全力以赴去實現。為此不惜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去工作。在追求完美的激情驅使下,奮力前行,不達目的,誓不罷休。譯題一講的是完美主義,所以筆者也「完美」一把,把點評的題目寫成了《英譯漢,真的譯成漢語了嗎?》
  • 留學生給成都雙語牌挑刺 杜甫草堂譯成小屋(圖)
    「海歸」挑刺 杜甫草堂咋譯成「杜甫小屋」?  「杜甫草堂的英文翻譯是『杜甫的小屋』,武侯祠的翻譯是『諸葛亮的紀念祠堂』,那劉備去哪裡了?還有的路牌英文翻譯讀起來,更是堪比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
  • 漢語中「紅」與「黑」的英譯——以四大名著漢英平行語料庫為例 | 楊宛穎、郭璇、張順生
    本文原載於《英語教師》2020年5期49-52頁,略有修改。  摘要: 「紅」與「黑」是兩個最常見的顏色詞。除表達本身的顏色外,「紅」與「黑」在漢語中根據不同的語境又有不同的含義。此外,即便作為顏色,「紅」與「黑」,也並僅僅與英語的「red」「black」一一相對應。
  • 百度文言文在線翻譯近日爆紅 專家:機器不靠譜
    原標題:百度文言文在線翻譯近日爆紅 專家:機器不靠譜   原標題:百度颳起「最炫文言風」  機器文白翻譯爆紅網絡  「打我啊」譯成「戰餘兮」  機器代替人工,進行文言文與白話文的互譯,真的可能嗎?今年3月底上線的百度文言文在線翻譯近日爆紅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