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動了我的奶酪?》:克服「避免不一致性傾向」,打破成長樊籠

2020-09-02 宋石頭講故事

《誰動了我的奶酪?》是一部暢銷全球的寓言故事書,出版於1998年,由美國作家斯賓塞·詹森創作。講述了兩隻小老鼠「嗅嗅」,「匆匆」,以及兩個小矮人「哼哼」,「唧唧」尋找奶酪的故事。

小老鼠,頭腦簡單,依靠本能對周圍環境做出反應。發現奶酪一天天減少,直至完全消失。他們沒有絲毫猶豫,立即展開新的尋找之旅,很快就找到了更大更新鮮的奶酪站。

小矮人,思維活躍,依靠思考與經驗尋找奶酪,效率比小老鼠高出許多。諷刺的是,面對C站奶酪的消失,他們的表現卻比小老鼠差太遠了。

小矮人中的「唧唧」,經過反覆衡量,再三考慮,鼓起勇氣離開沒有奶酪的C站,最終也找到了屬於他的奶酪。而小矮人「哼哼」,卻寧願挨餓,也要守著昔日的輝煌不肯離去。

「哼哼」一直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成功找到奶酪就是證明。之所以沉浸在往日的成功裡,不願正視已經改變了的現實,就在於他無法克服「避免不一致性傾向」。

《誰動了我的奶酪?》:克服「避免不一致性傾向」,打破成長樊籠

01

什麼是「避免不一致性傾向」?

為了節省運算空間,人類的大腦會不願意做出改變。這是一種避免不一致性的形式。

這就是查理·芒格在講述人類誤判心理學時提到的一種心理傾向——避免不一致性傾向。

芒格指出,正是由於「避免不一致傾向」的存在,很少有人能真正改掉持續了很久的壞習慣。他們清楚壞習慣的危害,渴望改掉它,而大腦的抗改變性也就是避免不一致傾向,卻十分忠誠於此前形成的壞習慣。大腦拒絕改變,於是壞習慣很難戒掉。

「避免一致性傾向」促使大腦竭力「維持現狀」,現狀給他們安全感,滿足感,特別是現狀是他們付出了很大代價獲得的時候。

就像書中的「哼哼」,歷經磨難,找到奶酪C站,大腦告訴他:這裡的奶酪就是你的,看你多麼成功!當奶酪一天天變少,直至消失,大腦依然告訴他:無需改變,你是正確的,奶酪會回來的。

大腦是懶於工作,不想改變,才這麼安慰他的。他卻當了真,以為自己永遠正確,不必改變。甚至在「唧唧」帶回了奶酪屑時,仍然堅持等待自己又大又新鮮的奶酪。

生活中總會遇見很多固執己見,不願改變的人,哪怕全世界的人都指出他的錯誤,他也要把錯誤堅持到底,帶入棺材裡。這都是「避免不一致性傾向」造成的,大腦不願意改變,誰也沒轍!

02

「避免不一致性傾向」的危害

  • 會使人丟掉性命

「哼哼」就是典型的案例,「避免不一致性傾向」徹底束縛住了他,讓他不思改變,結果就只能忍飢挨餓,甚至丟掉性命。全書沒有明確指出它餓死的結局,「唧唧」最後聽到的腳步聲不一定就是他。

如果他沒能成功克服「避免不一致性傾向」,堅持不改變,餓死就是他唯一的結局!

  • 會使人瘋狂

《芙蓉鎮》中王秋赦,是運動中的幹將,既得利益者。運動結束後,仍然沉浸過去的氛圍中。大腦堅定告訴他,他是正確的,無需改變。可現實中,他再也沒有權力了,更無法以權謀私了,處境越發艱難。

「避免不一致性」與現實處境的極大反差,給他造成了巨大的衝擊,於是,他瘋了!

  • 會使人止步不前

很多人都聽說過李勇與潘石屹的故事,在深圳搬磚的時候,李勇對一個月300多元收入很滿足,不願意改變。架不住潘的慫恿,從深圳來到海南,在這裡潘承包了磚廠,李勇被提拔成了組長,收入很快從一千漲到了兩三千。

李勇很滿意,不想改變。可在1990年初,海南房地產市場急轉直下,磚廠也不斷虧損。很快,磚廠倒閉了,潘石屹邀請李勇繼續跟他闖蕩時,李勇拒絕了,這次他堅決不跟了。他回到熟悉的工地上,繼續搬著他的磚。

2007年,李勇到北京SOHO工地做工,得知老闆是潘石屹時,感慨萬千。18年時間,同樣從深圳工地走到北京,然而一個依然搬著磚塊,一個卻已經是百億身價大老闆。

李勇感到惋惜,如果他一直跟著潘石屹該會是怎樣的光景。其實從他的經歷,可以清楚看到,他從來沒有克服「避免不一致性傾向」。總是惦記以前的做法,以前的經歷「穩定可靠,值得信賴」。

這樣的他早晚會離開潘石屹,因為潘的進取之路註定是艱難多變的,而他被「避免不一致性傾向」緊緊束縛住,拒絕改變,無法成長。

《誰動了我的奶酪?》:克服「避免不一致性傾向」,打破成長樊籠

03

如何克服「避免不一致性傾向」

  • 1,注重預防的作用

「一盎司的預防比一磅的治療更值錢。」富蘭克林這句話的部分含義是,由於避免不一致性傾向的存在,防止一種習慣的養成要比改變它容易得多。

「避免不一致性」是一種思維的固化,它使人樂於「維持現狀」,是思維上的壞習慣。要改掉這個壞習慣,就要在生活中注意防止更多固化思維的養成。

需要做到以下兩點:

(1)列舉壞習慣清單,時刻警惕這些壞習慣的「舉動」,在它們有入侵「苗頭」時,果斷轉移注意力,擺脫它們。例如,近期喝酒有點多,有酗酒的傾向,減少喝酒頻率,杜絕酗酒習慣的養成。

(2)注意檢視自己對於重要概念的理解與執行。概念是一切知識的基石——李笑來

比如所謂現狀,從本質上來看無非是過往的積累。所以當我們對現狀不滿時,就要反思,過往的積累是否出現了偏差。以往安逸的「一致性」,是否存在重大缺陷?在思想上對「避免不一致性」保持警惕,發現苗頭,立刻著手改變。

  • 2,如果不再恐懼,你會做什麼?

當我們被「避免不一致性傾向」束縛,安於現狀,無法突破瓶頸時,不妨跳出來,設想另一種選擇,拿出勇氣,轉換思維,改變現狀。

就像「唧唧」那樣,沒有奶酪吃的現實就在面前,如果你不改變,你就會被淘汰。懂得了這個道理,他義無反顧,踏上新的尋找奶酪之路。

面對未知的迷宮,他心生恐懼,可他明白,恐懼心是前進路上最大的障礙。如果不再恐懼,你會做什麼?默念著這句話,他勇敢 踏入迷宮,經歷重重困難,終於到達奶酪N站,吃到最新鮮美味的奶酪。

所以,當發現「避免不一致性傾向」給我們帶來的桎梏時,克服恐懼,大膽朝前走,改變現狀,就是我們最佳的選擇!

  • 3,隨著奶酪的變化而變化,並且享受變化!

對人生來說,變化不僅必要,而且變化本身就是人生。—— 阿爾文・託夫勒 《未來的衝擊》

眾多名人以及我們自身的經歷,都告訴我們,變化一直都在發生,伴隨著整個人生!時時關注發生著的一切,隨著變化的發展不斷調整自己的方向,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就像衝浪,跟隨浪花的起伏,才能不被海水淹沒,獲得衝浪的快感。

C站的奶酪,並不是一夜之間消失的,而是一點一點減少,直到消失殆盡。變化往往從細微處開始,常年累月積累,才有了質的改變。

儘早注意細小的變化,這將有助於你,適應即將來臨的更大的變化。

這也是兩隻小老鼠在一直做的事情,他們思維簡單,卻時刻關注著細微的變化,變化來臨時,一刻也不停留,立即轉向新的方向。

「唧唧」根據自己的經歷,明白了這個道理。提醒我們注意身邊細小的變化,當巨變到來的時候,大腦就更加容易打破「避免不一致性傾向」,因為提前有了打破它的預期!實施起來也會更加順暢自然,很快,就適應了新的變化,並取得巨大進步。

《誰動了我的奶酪?》:克服「避免不一致性傾向」,打破成長樊籠

04

結語

「避免不一致性傾向」是一種固化思維,它拒絕改變陳舊的觀念,拒絕改變不堪的現狀。只有克服它,才能打破成長的樊籠,突破桎梏,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取得長足的發展。

從「哼哼」不願改變的教訓,以及「唧唧」順利克服「避免不一致性傾向」,找到更好奶酪的經驗,我們得知克服「避免不一致性傾向」,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做好預防工作,預防陳舊觀念主導大腦,預防壞習慣的養成。

2,不滿現狀,想要改變時,克服對未知的恐懼,大膽擁抱變化著的未來。

3,注意觀察周圍的一切細節,隨著變化而變化,從容應對更大的變化,享受適應變化的好處。

相關焦點

  • 【初中英語】誰動了我的奶酪
    《誰動了我的奶酪》是一部非常勵志的書(帶有強而有力信息)This book envisions a new way (for how we can live our lives).這本書設想了一個新的方式(關於我們如何生活的)。
  • 《誰動了我的奶酪》:小矮人哼哼,能否走出困住自己的奶酪C站?
    興致勃勃的哼哼在發現奶酪沒有之後,他慷慨激昂地控訴,「誰動了我的奶酪?」,他不聽夥伴的理性分析,而是堅定地懷疑有人偷走了他的奶酪,用盡一切惡毒的語言去咒罵那個黑心賊。他更不願意承認奶酪是一點點變少的,而是選擇逃避。如同很多現實中的人一樣,我們往往對「一勞永逸」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在奮鬥的初期,人們往往可以拼命全力以獲得成功。
  • 英語美文-誰動了我的奶酪
    英語美文 《誰動了我的奶酪》「Who moved my cheese 《誰動了我的奶酪》講的是一個關於「變化」的故事。故事發生在一個迷宮中,有四個可愛的小生靈在迷宮中尋找他們的奶酪。故事裡的「奶酪」是對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所追求目標的一種比喻,它可以是一份工作,一種人際關係,可以是金錢,一幢豪宅,還可以是自由、健康、賞識、精神自由,甚至還可以只是一項運動,如慢跑、高爾夫球等。
  • 《誰動了我的奶酪》,一個小故事,給出了人生三點大啟示
    《誰動了我的奶酪》是美國作家斯賓塞.詹森創作的一個寓言故事。書中講了四個人物,兩隻小老鼠嗅嗅、匆匆和兩個小矮人哼哼、唧唧。他們生活在一個錯綜複雜的迷宮裡,奶酪是他們每天要尋找的美味食物。有一天,他們找到了一個奶酪倉庫,盡情享用一段時間之後,這些奶酪又消失不見了。
  • 誰動了我的奶酪
    若逢新雪初霽,滿月當空 下面平鋪著皓影 上面流轉著亮銀 而你帶笑地向我步來 把劇裡或者動畫片裡的美食還原,是一件又酷又神奇的事,很多美食博主曾經或者正在做,目前,小編認為做得最出名的大概是這款Tom&Jerry/同款奶酪仿真蛋糕,也有人給他取名為:誰動了我的奶酪。
  • 《誰動了我的奶酪》:比奶酪被動更可怕的,是你一成不變的思維
    時代拋棄你的時候,連再見也不會說——張泉靈《誰動了我的奶酪》 是美國作家斯賓塞·詹森於1998年創作的一個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主要講述了生活在迷宮的兩隻小老鼠「嗅嗅」、「匆匆」和兩個小矮人「哼哼」、「唧唧」,在奶酪被動後作出了不同的反應和選擇,從而收穫不同結局的故事。
  • 《誰動了我的奶酪》作者斯賓塞·詹森去世,你看過這書麼?
    *本文只能在《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發布,即使我們允許了也不許轉載*作家斯賓塞·詹森放棄了醫生職業轉而創作關於生活和商業的小書,那本著名的教人擁抱改變的寓言作品《誰動了我的奶酪?》全球銷量高達 2800 萬本。上周一,斯賓塞在聖地牙哥去世,享年 78 歲。
  • 《誰動了我的奶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他們都生活在一座迷宮之中,每天的工作就是尋找奶酪來生活。有一次,他們在迷宮深處發現一座奶酪基站,裡邊裝滿了各種口味的奶酪。兩隻老鼠和兩個小矮人,快樂的生活在這座基站裡。因為有了這座基站,兩個小矮人就把家安在這裡。並邀請朋友來參觀,他們倆儼然成為世界富豪一般。
  • 2001年,《誰動了我的奶酪?》讓中國人摸到了進入商業文明社會的...
    1990 年代的美國,經濟繁榮,高科技產業迅速崛起,眾多網際網路公司相繼誕生、成長和上市。這其中就包括網景、亞馬遜、 eBay 、 PayPal 、雅虎、 Netflix 和 Google 等知名企業。同時,新經濟理論流行一時。這一理論認為,由於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進步,可保持低物價膨脹率和低失業率,經濟可以持續成長。巨變衝擊了美國人。《誰動了我的奶酪?》
  • 社區團購、到底誰動了誰的奶酪……
    坐標成都,我想問一下、社區團人家賣0.99有沒有利潤(只是薄利多銷)、老百姓該不該享受0.99一斤的水果、可我們去菜市場水果店最便宜的都是10塊錢三斤、那麼幹嘛不要人家來賣0.99一斤的、本來就爛地裡沒人收了、你們自己看一下價格、到底誰動了誰的奶酪、可以0.99買的東西為什麼要老百姓花三塊錢一斤去買
  • 教育裝備採購最低價中標動了誰的奶酪?
    此外,據招標代理相關負責人表示,不管是最低評標價法還是綜合評分法,在評標過程中都是傾向於低價中標。   對於採購的評分方法,既然制度設計了最低評標價法,就有其科學性和合理性。說的樸素點,誰都希望花最少的錢買最好的東西。
  • 《誰動了我的奶酪》
    (Extracted)「誰動了我的奶酪?」的故事(精華摘錄)Having cheese makes you happy.擁有奶酪,就擁有幸福。The more important your cheese is to you, the more you want to hold on to it.奶酪對你越重要,你就越想抓住它。
  • 西城區少兒圖書館《誰動了我的奶酪2》讀後感青少年徵文比賽來啦
    19年前,一本名為《誰動了我的奶酪?》的寓言故事風靡全球,提醒我們關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的變化。奶酪突然消失,嗅嗅和匆匆選擇立即開始尋找新奶酪。唧唧在猶豫糾結後終於接受現實,踏上了尋找新奶酪的未知旅途。
  • 誰動了我的奶酪——送給你心中的那個他(致高三黨)
    今天我我想跟大家分享對我來說最有意義的一本書。希望大家也可以在評論區留言討論呀。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本書,是我高三的同桌送我的生日禮物:斯賓塞·詹森的《Who moved my cheese?》,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誰動了我的奶酪?》。這本書對我之所以對我重要,是因為這是陪伴我度過漫長又黑暗的高三生活的動力,並且送我這本書的人,對我來說,也很重要。
  • 雙語小說閱讀:《誰動了我的奶酪》(1)
    雙語小說閱讀:《誰動了我的奶酪》(1)Once, long ago in a land far away, there lived four為了填飽肚子和享受樂趣,他們每天在不遠處的一座奇妙的迷宮裡跑來跑去,在那裡尋找一種叫做&34;的黃橙橙、香噴噴的食物。
  • 聞香女人丨宋代的殘片,時代的灰,誰動了我的奶酪?誰砸了我的碗
    誰呀?這是誰幹的?我的杯我的碟呢?真是七四五六,那可是陪了我很久很久的寶貝了!拍了照片傳過去,這個讓我摔碎了?沒事兒吧?一、宋代的一片殘片?這是那個宋代的五大名窯其中之一,鈞瓷。我真笨!二、時代的灰?宋代的殘片?哪個我都惹不起!記得讀《誰動了我的奶酪》,那奶酪多珍貴啊,象不象宋代的灰演變宋代的殘片呢?可這灰這殘片讓我弄壞了呀,是不是又砸壞了我的心情了?誰?是誰變成灰、變成殘片,砸向我、砸向我們呢?我喜歡灰麼?
  • 《誰動了我的奶酪》:如何以不變應萬變?三個步驟教你應對變化
    今年過年我沒有回老家,準備在過年期間多掙點錢,年初的疫情給我打個措手不及,所有的賺錢計劃都泡湯了。日本小說家野坂昭的《螢火蟲之墓》有句話是這樣寫的:「珍惜今天,珍惜現在,誰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來。」
  • 再說海灣戰爭起因,解讀薩達姆到底動了誰的奶酪,讓自己悲情落幕
    也就是說,西方大國不希望中東出現一個難以控制的強國。科威特成了伊拉克人心中的一根刺,薩達姆顯然是為了統一,可惜沒有看到問題的根源,盲目行動,入侵科威特,激怒了全世界。1990年8月2日,薩達姆入侵科威特。幾個小時後,美國總統布希發出了強烈的警告!安理會出人意料的反應迅速,五大常任理事國態度驚人的一致,全面制裁伊拉克!薩達姆發現原來的朋友都變成了對手,就算自己的盟友蘇聯,也發出了譴責。
  • 上海丨12/20 誰動了我的奶酪
    一路走來, 不停地在葡萄酒與奶酪打轉,似是誤打誤撞、卻好像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大學畢業後留學法國,晶晶學習的是商務觀光活動企管專業。然而命運的安排卻讓她走進了Sopexa(法國食品協會),為她打開了法國美食美酒的世界。就在事業順風順水之時,晶晶認識了奶酪熟成大師Hervé Mons。熱愛美食和生活的她,選擇遠赴法國,專注學習奶酪。
  • 苟晶事件處理結果從受害者變「撒謊者」,苟晶到底動了誰的奶酪?
    持續多天的「苟晶事件」,在昨天終於有了結果,而結果簡直是大跌眼鏡,和之前苟晶所描述出入很大,然後網上輿論就出現了荒謬又可笑的一幕,所有輿論矛頭都指向了苟晶,指責、攻擊、甚至謾罵,鋪天蓋地而來,苟晶從受害者秒變「說謊者」,從「學霸」秒變「學渣」,苟晶到底是動了誰的奶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