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動了我的奶酪?》是一部暢銷全球的寓言故事書,出版於1998年,由美國作家斯賓塞·詹森創作。講述了兩隻小老鼠「嗅嗅」,「匆匆」,以及兩個小矮人「哼哼」,「唧唧」尋找奶酪的故事。
小老鼠,頭腦簡單,依靠本能對周圍環境做出反應。發現奶酪一天天減少,直至完全消失。他們沒有絲毫猶豫,立即展開新的尋找之旅,很快就找到了更大更新鮮的奶酪站。
小矮人,思維活躍,依靠思考與經驗尋找奶酪,效率比小老鼠高出許多。諷刺的是,面對C站奶酪的消失,他們的表現卻比小老鼠差太遠了。
小矮人中的「唧唧」,經過反覆衡量,再三考慮,鼓起勇氣離開沒有奶酪的C站,最終也找到了屬於他的奶酪。而小矮人「哼哼」,卻寧願挨餓,也要守著昔日的輝煌不肯離去。
「哼哼」一直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成功找到奶酪就是證明。之所以沉浸在往日的成功裡,不願正視已經改變了的現實,就在於他無法克服「避免不一致性傾向」。
《誰動了我的奶酪?》:克服「避免不一致性傾向」,打破成長樊籠
為了節省運算空間,人類的大腦會不願意做出改變。這是一種避免不一致性的形式。
這就是查理·芒格在講述人類誤判心理學時提到的一種心理傾向——避免不一致性傾向。
芒格指出,正是由於「避免不一致傾向」的存在,很少有人能真正改掉持續了很久的壞習慣。他們清楚壞習慣的危害,渴望改掉它,而大腦的抗改變性也就是避免不一致傾向,卻十分忠誠於此前形成的壞習慣。大腦拒絕改變,於是壞習慣很難戒掉。
「避免一致性傾向」促使大腦竭力「維持現狀」,現狀給他們安全感,滿足感,特別是現狀是他們付出了很大代價獲得的時候。
就像書中的「哼哼」,歷經磨難,找到奶酪C站,大腦告訴他:這裡的奶酪就是你的,看你多麼成功!當奶酪一天天變少,直至消失,大腦依然告訴他:無需改變,你是正確的,奶酪會回來的。
大腦是懶於工作,不想改變,才這麼安慰他的。他卻當了真,以為自己永遠正確,不必改變。甚至在「唧唧」帶回了奶酪屑時,仍然堅持等待自己又大又新鮮的奶酪。
生活中總會遇見很多固執己見,不願改變的人,哪怕全世界的人都指出他的錯誤,他也要把錯誤堅持到底,帶入棺材裡。這都是「避免不一致性傾向」造成的,大腦不願意改變,誰也沒轍!
「哼哼」就是典型的案例,「避免不一致性傾向」徹底束縛住了他,讓他不思改變,結果就只能忍飢挨餓,甚至丟掉性命。全書沒有明確指出它餓死的結局,「唧唧」最後聽到的腳步聲不一定就是他。
如果他沒能成功克服「避免不一致性傾向」,堅持不改變,餓死就是他唯一的結局!
《芙蓉鎮》中王秋赦,是運動中的幹將,既得利益者。運動結束後,仍然沉浸過去的氛圍中。大腦堅定告訴他,他是正確的,無需改變。可現實中,他再也沒有權力了,更無法以權謀私了,處境越發艱難。
「避免不一致性」與現實處境的極大反差,給他造成了巨大的衝擊,於是,他瘋了!
很多人都聽說過李勇與潘石屹的故事,在深圳搬磚的時候,李勇對一個月300多元收入很滿足,不願意改變。架不住潘的慫恿,從深圳來到海南,在這裡潘承包了磚廠,李勇被提拔成了組長,收入很快從一千漲到了兩三千。
李勇很滿意,不想改變。可在1990年初,海南房地產市場急轉直下,磚廠也不斷虧損。很快,磚廠倒閉了,潘石屹邀請李勇繼續跟他闖蕩時,李勇拒絕了,這次他堅決不跟了。他回到熟悉的工地上,繼續搬著他的磚。
2007年,李勇到北京SOHO工地做工,得知老闆是潘石屹時,感慨萬千。18年時間,同樣從深圳工地走到北京,然而一個依然搬著磚塊,一個卻已經是百億身價大老闆。
李勇感到惋惜,如果他一直跟著潘石屹該會是怎樣的光景。其實從他的經歷,可以清楚看到,他從來沒有克服「避免不一致性傾向」。總是惦記以前的做法,以前的經歷「穩定可靠,值得信賴」。
這樣的他早晚會離開潘石屹,因為潘的進取之路註定是艱難多變的,而他被「避免不一致性傾向」緊緊束縛住,拒絕改變,無法成長。
《誰動了我的奶酪?》:克服「避免不一致性傾向」,打破成長樊籠
「一盎司的預防比一磅的治療更值錢。」富蘭克林這句話的部分含義是,由於避免不一致性傾向的存在,防止一種習慣的養成要比改變它容易得多。
「避免不一致性」是一種思維的固化,它使人樂於「維持現狀」,是思維上的壞習慣。要改掉這個壞習慣,就要在生活中注意防止更多固化思維的養成。
需要做到以下兩點:
(1)列舉壞習慣清單,時刻警惕這些壞習慣的「舉動」,在它們有入侵「苗頭」時,果斷轉移注意力,擺脫它們。例如,近期喝酒有點多,有酗酒的傾向,減少喝酒頻率,杜絕酗酒習慣的養成。
(2)注意檢視自己對於重要概念的理解與執行。概念是一切知識的基石——李笑來
比如所謂現狀,從本質上來看無非是過往的積累。所以當我們對現狀不滿時,就要反思,過往的積累是否出現了偏差。以往安逸的「一致性」,是否存在重大缺陷?在思想上對「避免不一致性」保持警惕,發現苗頭,立刻著手改變。
當我們被「避免不一致性傾向」束縛,安於現狀,無法突破瓶頸時,不妨跳出來,設想另一種選擇,拿出勇氣,轉換思維,改變現狀。
就像「唧唧」那樣,沒有奶酪吃的現實就在面前,如果你不改變,你就會被淘汰。懂得了這個道理,他義無反顧,踏上新的尋找奶酪之路。
面對未知的迷宮,他心生恐懼,可他明白,恐懼心是前進路上最大的障礙。如果不再恐懼,你會做什麼?默念著這句話,他勇敢 踏入迷宮,經歷重重困難,終於到達奶酪N站,吃到最新鮮美味的奶酪。
所以,當發現「避免不一致性傾向」給我們帶來的桎梏時,克服恐懼,大膽朝前走,改變現狀,就是我們最佳的選擇!
對人生來說,變化不僅必要,而且變化本身就是人生。—— 阿爾文・託夫勒 《未來的衝擊》
眾多名人以及我們自身的經歷,都告訴我們,變化一直都在發生,伴隨著整個人生!時時關注發生著的一切,隨著變化的發展不斷調整自己的方向,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就像衝浪,跟隨浪花的起伏,才能不被海水淹沒,獲得衝浪的快感。
C站的奶酪,並不是一夜之間消失的,而是一點一點減少,直到消失殆盡。變化往往從細微處開始,常年累月積累,才有了質的改變。
儘早注意細小的變化,這將有助於你,適應即將來臨的更大的變化。
這也是兩隻小老鼠在一直做的事情,他們思維簡單,卻時刻關注著細微的變化,變化來臨時,一刻也不停留,立即轉向新的方向。
「唧唧」根據自己的經歷,明白了這個道理。提醒我們注意身邊細小的變化,當巨變到來的時候,大腦就更加容易打破「避免不一致性傾向」,因為提前有了打破它的預期!實施起來也會更加順暢自然,很快,就適應了新的變化,並取得巨大進步。
《誰動了我的奶酪?》:克服「避免不一致性傾向」,打破成長樊籠
「避免不一致性傾向」是一種固化思維,它拒絕改變陳舊的觀念,拒絕改變不堪的現狀。只有克服它,才能打破成長的樊籠,突破桎梏,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取得長足的發展。
從「哼哼」不願改變的教訓,以及「唧唧」順利克服「避免不一致性傾向」,找到更好奶酪的經驗,我們得知克服「避免不一致性傾向」,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做好預防工作,預防陳舊觀念主導大腦,預防壞習慣的養成。
2,不滿現狀,想要改變時,克服對未知的恐懼,大膽擁抱變化著的未來。
3,注意觀察周圍的一切細節,隨著變化而變化,從容應對更大的變化,享受適應變化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