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搞不清楚這四種人際邊界的人,人際關係大都很糟糕

2020-11-05 靜逸心理

心理相先生


很多事物都有領域,都有邊界,人際關係也不例外,也就是說人際關係也有著自己的邊界和界限,越了界的人,搞不清這些邊界的人,通常都不會有好的人際關係。

恰好「人際邊界」這個詞在心理學上有過許多討論,且都是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引發出很多思考,今天我們再次從這個角度出發,梳理一下人際邊界不清,容易越界和被越界的四種現象,供大家參考。

很多事物都有領域,都有邊界,人際關係也不例外,也就是說人際關係也有著自己的邊界和界限,越了界的人,搞不清這些邊界的人,通常都不會有好的人際關係。

恰好「人際邊界」這個詞在心理學上有過許多討論,且都是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引發出很多思考,今天我們再次從這個角度出發,梳理一下人際邊界不清,容易越界和被越界的四種現象,供大家參考。

1、過分幹涉,把別人的事當自己的事

生活中確實存在這樣一種人,她們喜歡「幫助」別人,幹涉別人的事,不以為然地她們認為自己是熱心腸,是在用真心實意對別人好,甚至不求回報、不遺餘力。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她們為什麼會這樣做呢?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她們的「母性特質」的發展,個體繼承和發展了母親對嬰兒呵護般的心理特質,這與自身小時候的成長環境有密切關係,一般來說成長過程中沒有很好的建立起男性形象的人,很多時候有這種特質。

所以說過分熱情有時候並不是什麼好事。反而是個體一種「自私」與「控制欲」的心理表現,這種心理表現在人際關係中會不自覺地給別人造成幹擾,是一種人際越界的明顯表現。

2、否定別人,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別人

我們的傳統教育觀念就是「打壓式」的,否定孩子是常有的事,自然而然地很多人在成年人的交往中也是如此,否定別人,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別人,不會尊重一個獨立的個體,要求別人按照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

其實這些問題都可以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切入,從個體的成長環境中尋求根源,從以往心理諮詢的經驗來看,都與個體年幼時期的「被否定」對待有關,於是個體學會了這種對待他人的方式,在以後的人際關係中採用這樣的方法。

但是殊不知這種方式卻是影響人際關係,越界人際邊界的行為,因為從根本上來說這種行為是一種對別人的忽略和不尊重,甚至從心理動機上來說,是一種「綁架和控制」他人的行為。

3、討好別人,把價值感寄托在別人身上

生活中有一種人做人做事總是在討好別人,他的價值感就是讓別人感到愉快。顯而易見,這種人忽略自我,甚至沒有自我,他的世界是以別人為主的。按照心理學家的觀點,這種人也有非常強的道德感,時常因為怕別人的不高興而自責。

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人有「三個我」,自我、本我、超我,自我就是自己原本的欲望、需求,本我就是現實中的我,超我是有著道德、善良等素質的我,所以這種人容易受道德層面的「綁架」,本我妥協於超我,「委屈自我」,所以儘管讓別人愉快了,自己永遠不開心。

這樣的行為做法不大可能得到良好的人際關係,因為你無法讓每一個人開心,生活中需要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這樣在別人的心中才會有一個比較固定的形象,才不至於介入別人的人際邊界,也不至於自己的人際邊界模糊不清,讓人誤會。

4、性格太過敏感,疑心太重

性格敏感的人,會生活的很累,就好比易燃易爆的物品負重於身,很容易發生反應,於是很明顯這種人容易「越界」,在人際關係中不自覺地進入別人的領域,對其他人造成幹擾和影響。這樣的心理特質與遺傳等先天因素有關,也與後天的成長與發展有十分重要的關聯,於是面對這樣的人,也許他們是我們的朋友,也許他們是我們的家人,我們應該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問題。那就是首先讓他們接受自己的不同,接受自己的個性心理,然後用理性思維來改變,遇事多思考,多反思,防止自己「越界」。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際邊界也是我們與他人的心理邊界,對以上四種人際邊界輕易「越界」的人,基本都可以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找到他們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希望以上分析可以幫我們獲得更好的人際關係。

1、過分幹涉,把別人的事當自己的事

生活中確實存在這樣一種人,她們喜歡「幫助」別人,幹涉別人的事,不以為然地她們認為自己是熱心腸,是在用真心實意對別人好,甚至不求回報、不遺餘力。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她們為什麼會這樣做呢?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她們的「母性特質」的發展,個體繼承和發展了母親對嬰兒呵護般的心理特質,這與自身小時候的成長環境有密切關係,一般來說成長過程中沒有很好的建立起男性形象的人,很多時候有這種特質。

所以說過分熱情有時候並不是什麼好事。反而是個體一種「自私」與「控制欲」的心理表現,這種心理表現在人際關係中會不自覺地給別人造成幹擾,是一種人際越界的明顯表現。

2、否定別人,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別人

我們的傳統教育觀念就是「打壓式」的,否定孩子是常有的事,自然而然地很多人在成年人的交往中也是如此,否定別人,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別人,不會尊重一個獨立的個體,要求別人按照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

其實這些問題都可以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切入,從個體的成長環境中尋求根源,從以往心理諮詢的經驗來看,都與個體年幼時期的「被否定」對待有關,於是個體學會了這種對待他人的方式,在以後的人際關係中採用這樣的方法。

但是殊不知這種方式卻是影響人際關係,越界人際邊界的行為,因為從根本上來說這種行為是一種對別人的忽略和不尊重,甚至從心理動機上來說,是一種「綁架和控制」他人的行為。

3、討好別人,把價值感寄托在別人身上

生活中有一種人做人做事總是在討好別人,他的價值感就是讓別人感到愉快。顯而易見,這種人忽略自我,甚至沒有自我,他的世界是以別人為主的。按照心理學家的觀點,這種人也有非常強的道德感,時常因為怕別人的不高興而自責。

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人有「三個我」,自我、本我、超我,自我就是自己原本的欲望、需求,本我就是現實中的我,超我是有著道德、善良等素質的我,所以這種人容易受道德層面的「綁架」,本我妥協於超我,「委屈自我」,所以儘管讓別人愉快了,自己永遠不開心。

這樣的行為做法不大可能得到良好的人際關係,因為你無法讓每一個人開心,生活中需要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這樣在別人的心中才會有一個比較固定的形象,才不至於介入別人的人際邊界,也不至於自己的人際邊界模糊不清,讓人誤會。

4、性格太過敏感,疑心太重

性格敏感的人,會生活的很累,就好比易燃易爆的物品負重於身,很容易發生反應,於是很明顯這種人容易「越界」,在人際關係中不自覺地進入別人的領域,對其他人造成幹擾和影響。這樣的心理特質與遺傳等先天因素有關,也與後天的成長與發展有十分重要的關聯,於是面對這樣的人,也許他們是我們的朋友,也許他們是我們的家人,我們應該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問題。那就是首先讓他們接受自己的不同,接受自己的個性心理,然後用理性思維來改變,遇事多思考,多反思,防止自己「越界」。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際邊界也是我們與他人的心理邊界,對以上四種人際邊界輕易「越界」的人,基本都可以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找到他們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希望以上分析可以幫我們獲得更好的人際關係。

相關焦點

  • 心理學:人際關係差的人,大都有這五個表現,你有嗎?
    為什麼有些人會人際關係差,有時是我們可能是我們無意中做了這幾件事,有這幾種表現,你有嗎?心理學:人際關係1、太看重自我感受了有些人在人際關係中,太把自己當一回事了。以至於在與他人溝通中,一旦別人意見與自己意見不同,就心生不愉快,並且喜歡據理力爭。
  • 心理學:這四種帶有攻擊性的語氣可能正在破壞你的人際關係
    語言是人類特有的溝通方式,在各種人際關係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可是同樣的話,不同表達方式可能攜帶著不同的情緒,比如以下四種表達方式往往就帶著攻擊性。在人際交往、人與人相處的過程中,一些人很容易將工作性質中、工作習慣中的命令語氣帶到生活中,給身邊的人造成經常被命令的現象,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 健玲:NLP筆記人際關係心理學,這四種人最可深交
    NLP人際關係心理學 這四種人最可深交 第一種:是懂得欣賞你的人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NLP人際關係心理學 第二種:是懂得讓步的人 現實生活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因此有時難免會因立場不同而產生分歧。
  • 處理不好婆媳關係,是因為你不懂人際關係的核心因素
    我們人際關係系列課的第五本書是《所謂人際高手 就是讓人舒服》。這也開啟了我們課程的第二篇章:技能篇。這本書的作者喬治·戴德,是美國諮商心理學碩士、法學碩士。目前是一家私人診所的諮詢師,主要做人際關係方面的心理諮詢工作,有著深厚的人際實踐經驗。他發現人際的核心關鍵,只有兩個字:邊界。
  • 看臉識人術:牢記這四種特徵,辨別人的性格,成為人際高手!
    看臉識人術:牢記這四種特徵,辨別人的性格,成為人際高手!文/國學講堂大智慧相學淵遠流長,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觀人,識人學。長方形的臉型長方臉的人,活動性強,缺乏紮實性,人際關係差,不體諒人,如果女性則性格開朗,不安分與男人爭強。頭窄、長臉、像長方形。這種人慾達到目的,決不用武力,而用他的機智,他們這樣的人適合從事銷售類的工作。
  • 心理學:怎樣發展人際關係
    一、人際關係的作用:1 人際關係影響個體的身心健康。一般說來,良好的人際關係,使人心情舒暢,生活和工作愉快;疏遠和敵對的人際關係,使人際交往受阻,導致心理失衡,影響人的身心健康。心理學 人際關係二、阻礙人際吸引的因素人際關係由於某種原因
  • 微動作心理學:這四種伸手方式,早已暴露了你的性格
    上世紀70年代, 美國的FBI為了將案件分析的更透徹,專門對人的微表情、微動作進行了心理研究,此後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也開始進行這一領域的研究,並取得了一定成果。發展到今天,已經出現了很多分支,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微表情心理學。微表情心理學的應用領域非常多,有時還被運用到魔術表演中。
  • 銘科教育退費:人際關係的問題,一個心理學概念就可以說清楚
    許多人會認為人際關係是一個非常複雜和難以理解的問題。有時你什麼也不做,但「災難來自天堂」。有時你清楚地表達了這個意思,但其他人卻將其誤解為另一個意思。關於各種各樣的關係,你的,別人的和你之間的,無數這樣的排列和組合會使人際關係不可預測。我不知道為什麼。事實上,這些關係中的現象可以用一個心理學術語來概括和描述:投射同一性。
  • 心理學:人際交往中5種常見的「病態」心理,第四種幾乎人人都有
    心理學:人際交往中5種常見的「病態」心理,第四種幾乎人人都有人的心理在處理不同的問題時會有不同的表現。而人際交往中,由於我們要和別人進行互動,因此最容易出現一些問題。下面這5種情況,就是人際交往中的「病態」心理。(1)討好型討好型人格的背後是自我價值的缺乏,在一段關係中,他們沒有自我,他們的一切都取決於別人,因此在關係中容易被控制和受到虐待。討好型人格最打的特點就是不會拒絕,哪怕他們感到很不快樂,依然不會選擇反抗。因此,受傷的總是他們。
  • 關於人際關係的書籍推薦,如何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人際關係最重要的就是溝通、說服、情商與影響力,這方面的書籍比較推薦《情商必讀12篇》或者《溝通與說服必讀12篇》也可以,12Reads系列的書都不錯,品質最起碼有保障。關鍵要看你自己人際關係能力的短板在哪裡,但溝通和情商一般情況下都是良好人際交往的基礎。
  • 心理學小知識|人際交往中的心理效應
    人際關係包含三種成分:認識成分(指人際交往中的互相交流與了解)、動作成分(指交往的動作與頻次)和情感成分(指交往的積極態度或消極態度、喜歡或厭惡、滿意或不滿意),其中情感成分是人際關係的核心成分。這種錯覺現象,心理學中稱之為「暈輪效應」。美國心理學家H.凱利、S.E.阿希等人在印象形成實驗中證實了這一效應的存在。暈輪效應除了與人們掌握對方的信息太少有關外,主要還是個人主觀推斷的泛化,擴張和定勢的結果。它往往容易形成人的成見或偏見,產生不良的後果。
  • 每天學點心理學之:如何用心理學,正確解決「人際交往」中的關係
    如果你在兩個人首次見面的第一印象裡,表現「糟糕透了」,那你可能永遠不會有第二次相處的機會。那麼問題來了,不管表現「好或者不好」,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那這「人際關係」到底該如何是好呢?」上來看看這一「駁論」心理學認為,第一印象是一種優先效應。
  • 提高人際交往的技巧與克服人際關係緊張的技巧你不可不知!
    良好的人際交往是一個人事業成功的基礎和保證。如何與他人相處不僅是一種生活的知識,也是一種生存的藝術。良好的人際交往技巧並不受你的智慧的限制,而是取決於你如何運用人際交往的藝術。他們不自覺地用自己的觀點過濾信息,放大自己的弱點,從而有意無意地歪曲信息,影響人際交往。了解你的朋友和你的伴侶,並與他人交朋友在人際交往中,我們經常感到與一些人的交往使我們放鬆、快樂和富有成效,而與他人的交往是不愉快的、費力的,甚至想要遠遠擺脫這種關係。在這個時候,我們需要了解別人,在理解的基礎上交朋友。
  • 《人際關係心理學》:你的一言一行都是圖式的自動程序
    我們都渴望與人聯結,擁有親密感和歸屬感,也都害怕被他人傷害、遭遇拒絕或背叛。人際關係能為我們帶來喜悅、意義和滿足,也能為我們帶來深刻的不安、痛苦與恐懼,而這些憂懼苦痛的來源就是深植於我們腦海中的負面圖式。圖式就像一副太陽鏡,它會改變我們看待事情的方式,也會讓我們在人際交往情境中作出基於以往經驗的判斷和預測。
  • 心理學:因為這四種說話方式,你的朋友正在遠離你
    一個人的說話方式會直接影響他的人際關係,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儘管好心,卻不招人待見的原因。我們習以為常的說話方式有時候會對人際關係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比如以下幾種方式。一本正經地說自己的事,三心二意的聽朋友的事生活中,特別是人多的場合,比如三個人以上,一個人往往對自己要說的事會說的很認真,講的聲情並茂,但是對於朋友講述的事情,聽得很不耐煩,甚至三心二意地玩手機,這樣的現象屢見不鮮,換位思考通常是一種被人容易忽視的行為,其實顯現出來的是自私的心理,所以如果你要更好的人際關係
  • 《人際關係心理學》:讓你人緣好到爆的五大心理學定律
    什麼是《人際關係心理學》?我們與他人之間,總是有著千絲萬縷的連續,在人際交往中,有人總是邁不開交際這一步,一開口就能把天聊死,而有的人似乎是天生的「外交家」。會有如此大的差別,原因就在於我們在處理人際關係上的差異,當我們懂得運用心理學定律,去掌控談話的藝術,人際交往就能遊刃有餘。《人際關係心理學》一本教我們學會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的應用心理學讀物,本書梳理了人們在社區活動中的言行特徵,深入分析了各種行為背後的心理活動,針對許多人際交往中的難題提出了簡單易學的解決方法。
  • 2011年7月浙江省自學考試人際關係心理學真題
    「我菸癮很重」和「吸菸可以提神」這兩個認知是( )A.無關的 B.協調的C.不協調的 D.矛盾的7.在進行歸因時,用行動者的內在心理特徵來解釋行為的原因而忽視影響行為的環境因素,是屬於( )A.一致性反應信息利用不足偏見 B.顯著性偏見C.行為中心偏見 D.自我服務偏見8.正在戒菸的人不讓自己去參加一些有趣的社交活動作為對自己吸菸的處罰
  • 心理學:人際交往中,厲害的人都善於用這兩種方法揣摩人心
    人的這一生,避免不了要與人交往,但是人心都是複雜的,所以我們必須稍微懂點心理學的技巧,以便能夠更好的認識他人,有一個更好的人際環境。帶著這樣的初衷我們就來看一下,那些厲害的、聰明的人是如何在人際交往中「揣摩人心」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我所用,看看對我們會有怎樣的幫助。1、從其內心欲望看其心理狀況心理學上專門有學者研究的一個心理學的分支,叫欲望心理學。
  • 心理學:人際交往的三條潛規則,你越早知道越好
    很多人喜歡在人際關係中過於強調自我獨立,心理學發現,真正幸福的人,是既懂得獨立,又懂得適度依賴人,這樣我們會更好發揮每個人的價值,要知道人際關係中,每個人都是被別人需要的。在某些方面,我們可以適度的請求他人幫助,接受他人的幫助,也會激發另外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
  • 鍾繕夤《數字心理學》 助力成就良好的人際關係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人際關係變得越來越重要,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意識:如果自己能與他人處理好人際關係,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上,很多事情都會變得更加順利。然而,當我們很想處理好人際關係的時候,卻總走錯了方向,導致工作不順利,生活也變得更加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