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軍機械化程度有多高?入侵蘇聯時不足40% 後勤運力靠馬車

2021-01-08 hawk26講武堂

說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德軍「閃電戰」,很多人都會認為是這個樣子。

然而,真實的情況與想像有相當的距離。以德軍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為例,參與行動的德軍部隊機械化率不足40%。而德國宣傳機器在拍攝新聞電影時,有目的地選取裝備最精良的部隊,給大家造成這樣的印象。

超過60%的德軍部隊還是依靠馬匹這樣傳統的動力方式,重型裝備,尤其是後勤物資主要依靠馬匹來運輸。

在很多照片中,如果仔細看都能看到德軍馬車的影子。德軍將馬車作為主要的運輸方式之一,使用車輛完全取代馬匹的例子只有摩託車。

通訊兵騎著摩託車傳遞命令和文件,而非軍馬。其他方面,軍馬依舊佔據著自己原有的位置。

同時需要說明的是,德軍入侵蘇聯時裝備了4000多輛坦克,表面上看數量非常龐大,但是質量並不高。

德軍主力坦克還是III號早期型,只配備了37mm主炮,還有很多部隊裝備的是捷克斯洛伐克製造的輕型坦克。當時德軍最重的坦克是IV號中型坦克,卻只配備了75mm短管炮,用來打擊敵方火力點,支援步兵的行動。只不過,蘇軍當時的坦克多以T-26輕型坦克和BT系列快速坦克為主,並沒有暴露出德軍這方面的不足。

很多德軍步兵部隊還裝備的自行車,這樣當然比徒步走著要幸福一些,但碰上泥濘道路,他們又覺得自行車實在是個累贅。

德軍後勤部隊主要的運輸力量依舊是馬車,造成這樣的局面有很多原因。卡車數量不足,載重量有限是最直接的因素。大量的馬車儘管可以解決德軍補給的問題,但是由於效率低,佔用路面多,補給線拉長之後立刻暴露出嚴重的運力短板。德軍機械化部隊在快速推進之後,時間並不很長就需要停下腳步等待後勤部隊的馬車。從這個角度看,德軍「閃電戰」絕對是一場賭博,在坦克部隊耗盡所有自持能力之前,能夠佔領目標並守住,等到慢吞吞的後勤馬車趕上來。

軍馬在1941年仍是德軍的主要運輸工具,為此德軍還設立了專門的部隊為這些軍馬服務。軍馬畢竟是動物,性能無法與卡車相比。在這方面,獲得了大量美國卡車的蘇聯軍隊,反而在戰爭後期擁有了後勤運輸方面的某些優勢。

相關焦點

  • 德軍在二戰時為何穿著單衣打蘇聯?義大利該來背這個「鍋」
    1941年6月,二戰也已經進行了3年左右,因為在英國的作戰並不是很順利,德國轉頭開始進攻蘇聯,根本沒在意之前和蘇聯籤訂的互不侵犯條約,蘇聯在猝不及防之下也是節節潰敗損失慘重。蘇德戰爭爆發後的第三個月,德國就兵臨莫斯科了,莫斯科保衛戰對蘇聯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場戰役,如果首都丟了那蘇聯就真的是退無可退了。但老天爺似乎也想幫一把蘇聯,讓蘇聯提前進入了冬天,衣著單薄的德軍每天都有人在被凍死。很多人在回顧這段歷史時不由得感到疑惑,二戰德軍打蘇聯為何傻乎乎穿著單衣?德國人表示:原因很無奈,就三個字。
  • 二戰時美英給蘇聯的援助到底有多重要,就連朱可夫都說多虧了美國
    深度摘要:二戰時,美英向同為同盟國陣營的蘇聯提供了不少援助,這些援助到底有多少?對蘇聯戰勝德國到底有多大作用?就連蘇聯二戰中戰功最為顯赫的「戰神」朱可夫元帥就曾表示,多虧了美國。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入侵蘇聯。
  • 二戰時,蘇聯入侵波蘭對波羅的海和斯堪地那維亞半島有什麼影響?
    1939年9月17日,蘇聯入侵波蘭,9月末即與德軍達成條約瓜分波蘭。 同年11月,蘇聯襲擊了芬蘭,並於1940年吞併了波羅的海沿岸國家,挪威和丹麥則在那年春天被納粹德國所佔領。——《二戰戰史》 說起波羅的海,大家印象裡一定浮現出世界上最淡的海這一印象。
  • 二戰德軍的嚴重缺陷:他們目標在於必須速勝,否則一切皆空
    相比之下,當德軍發動進攻時,蘇聯除500萬現役軍人外,還有1400萬受過訓練的預備役人員可供使用。如果仔細分析,我們就會發現紅軍的預備役人員年齡太大而且接受訓練的年頭太早,無法與德軍後備人員相比,所以這方面問題不大。但由於《凡爾賽和約》的限制,德軍人力儲備中也有很多人屬於相同情況。或許這10萬(陸軍)人員個個訓練有素,可還是不足以支撐起擴充後的德國陸軍和空軍。
  • 在希特勒進攻蘇聯時,前線氣溫零下40度,德軍還穿著秋褲作戰
    德軍在1941年進攻蘇聯時,充滿了希特勒個人精神中濃厚的賭徒心理,他在戰前並不是沒有擔憂蘇聯的冬天,歷史上也不是沒有前車之鑑,但他一意孤行,夢想通過閃電戰提早結束戰鬥,然後在冬季將領地固守,這樣整個蘇聯的精華區域都將淪陷,那些組織起來的軍隊要麼投降,要麼在遠東等待來年春天,要麼凍死在西伯利亞的寒風中。
  • 二戰時的德國有多強大,才能踏遍半個歐洲,把蘇聯打得崩潰?
    總而言之,二戰還未開始,德國在軍事儲備上就已經沒有什麼問題了,甚至可以說是儲備過多,因此德國就想通過戰爭來讓這些過剩的工業產能能被消耗掉。所以德國在二戰剛剛開始的時候,給力的後勤補給,為德軍作戰給予了最大幫助。此外,在二戰進行的時候,德國的眾多工廠開足了馬力,產值到達了史無前例的高,跟上了德國軍隊巨大的武器消耗。
  • 二戰時期蘇聯為什麼入侵波蘭
    與其說是蘇聯蘇聯入侵波蘭,不如說是德國和蘇聯的分贓大會,無論是希特勒還是史達林都知道德國和蘇聯在二戰期間必有一戰。而且這決定意義的一場戰爭。在這一點上,首先是波蘭在和蘇聯有宿仇的基礎上,波蘭破壞了東歐的安全基礎,引起蘇聯的仇恨。當希特勒雄起的時候,英法唯一做的的就是綏靖和禍水東引。也就是必須讓蘇德互掐,D但問題是蘇德沒有邊界,因為其中有個波蘭。
  • 德國入侵蘇聯,為什麼蘇軍官兵拼命衝殺?不是為勝利,而是為活路
    戰爭初期,德軍一口氣深入蘇聯縱深800至1000公裡,已經是了不起的戰果,佔領了相當於3個法國的國土面積。這時,閃擊戰的弱點暴露無遺,燃料、彈藥和零配件的不足,制約著部隊推進的速度。
  • 二戰蘇軍為何拿凍死德軍當路標?因為他們受過奇恥大辱
    文/快哉風 這是一張令人心悸的照片:二戰蘇軍將一具凍死的德軍士兵屍體,倒插在地面當路標。這種非同尋常的戰場行為,既飽含著對侵略者的仇恨,也是對敵軍的恐怖心理戰。
  • 德軍最著名元帥之一,二戰中鋒芒畢露:蘇聯欠他一枚勳章
    可見,當時的戈林地位有多高。但是,這樣叱吒風雲的人物卻被認為是德國最不著調的人,甚至在戰後被一些歷史學者稱為「20世紀歐洲的牛皮大王」。戈林到底做了什麼,讓他享有如此聲譽?二戰初期,德軍出師大捷,大破英法聯軍防線,並將其壓縮在敦刻爾克這個港口小城,聯軍面臨被全殲的危險。此時希特勒卻下令坦克部隊停止前進!
  • 二戰德軍裝甲部隊大出風頭,騎兵部隊卻鮮為人知,百萬軍馬維持千裡...
    德軍1943年之前的舊型德國步兵師,每個師擁有大約5300匹馬、1100輛馬車、950輛汽車和430輛摩託車。 而在1943年,由於東部戰線的廣泛延伸,德軍遇到了嚴重的供給和機動車輛維修困難,各師的機動車輛減少到約400輛汽車和400輛摩託車,而馬匹數量增加至約6300匹。在舊型步兵師裡實現完全摩託化的單位只有反坦克營,絕大多數師作戰行動的實施要依靠馬匹。
  •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說閃擊戰輸給了持久戰消耗戰?缺乏必要條件
    發生在上世紀40年代的蘇德戰爭,雖然德軍最終以失敗告終,但許多人仍然對閃擊戰非常感興趣。這不僅在於閃擊戰給二戰帶來了新的戰場視角,也給世界軍事理論帶來了新的挑戰,那麼,德軍的閃擊戰為何輸給了蘇軍的持久戰消耗戰呢?巴巴羅薩計劃難道沒有充分考慮到閃擊蘇聯的後果嗎?
  • 二戰時期,德軍在蘇聯被凍死幾萬人,他們為什麼不去燒木取暖?
    根據戰後統計,美國,英國等國家向蘇聯提供了一大批戰時物資,當時蘇聯缺乏飛機和航空設備,光美國一個國家就向蘇聯援助了14,000多架作戰飛機,極大地增強了蘇聯的戰鬥力。史達林格勒戰役爆發之後,蘇聯紅軍士氣大增,多次擊敗德軍,之後便開始了戰略反攻階段。
  • 二戰時的英國軍隊有多厲害?實力和水平世界一流!
    二戰時期,英國海軍位居世界第二,穩穩壓住日本。1939年,英國擁有戰列艦12艘,戰列巡洋艦3艘,航空母艦6艘,巡洋艦56艘以及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驅逐艦部隊(200多艘),潛艇50多艘,和美國海軍實力差不多,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全力開動戰爭機器美國海軍才超越英國。二戰開打後,英國開始加速爆艦,爆艦能力驚人,是海軍大國日本的好幾倍。
  • 如果二戰的時候德國沒有跟蘇聯打仗,英美還能光復歐洲大陸嗎?
    希特勒上臺後到發生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幾乎侵佔過歐洲的所有國家(除中立國瑞士),北非、阿爾及利亞和埃及等國,只有蘇聯和英國是沒有被滅掉全境的國家。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在準備不足的時候就開始發動對蘇聯戰爭,其實還有兩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蘇聯有德國需要的物資和資源,當時中東還沒有發現石油而蘇聯是當時世界上石油儲存量最高的國家,還有個原因就是當時在東三省的關東軍答應希特勒牽制蘇聯,所以希特勒就算準備不足的情況下,發起對蘇戰爭,妄想六個月內在冬季之前結束對蘇戰爭。最終狂妄的希特勒以失敗告終。
  • 二戰德軍打蘇聯零下35度穿單衣作戰 德國人為何只說一個國家名字
    說到二戰,大家都知道最主要的戰場是在德國和蘇聯之間。而直接影響二戰勝負的也是德國和蘇聯。可以說德國在前期對蘇聯的對策是十分的成功,先是穩住蘇聯,集中進攻法國和英國,隨後在對蘇聯進行偷襲。1941年的6月22號,德國發動了對蘇聯的偷襲,550萬大軍,3900多架飛機直接開始發動進攻。按照這樣行軍的速度和進攻規模,蘇聯戰敗在所難免。然而沒過多久,蘇聯卻奇蹟般的抵擋住了德軍的進攻,莫斯科也得以保全,更讓蘇聯高興的是,德軍遭到了重大失利,德國開始轉向防禦。
  • 德軍「最不起眼」部隊,戰場無所適從!一個師連標誌都來不及做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軍給人們的印象:德軍大批裝甲部隊發動「閃電般」凌厲攻勢,並橫掃歐洲大陸的,機械化無疑成為了戰爭初期德軍勝利的法寶。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真正驅動納粹龐大戰爭機器的不僅僅是坦克鐵輪,大批結隊而行的戰馬也功不可沒。
  • 「人是鐵,飯是鋼」,二戰德軍的夥食究竟如何?終於大開眼界!
    不過二戰後期,德軍也是因為兩線作戰加上戰線過於漫長從而導致供給不足,很大程度上導致了自己的落敗。作為一名納粹德軍的士兵來說,沒有食物的充足補給是很難有力氣戰鬥的,特別是在東部戰線上作戰的德軍士兵們,寒冷的天氣更加需要熱量的補給,但槍枝彈藥和食物的供給非常不到位,最後也因為如此東部戰線的德軍士兵越打越敗。
  • 二戰中,為什麼德國人會認為蘇聯絕不是自己的對手?
    希特勒自詡軍事天才,但是,他的戰略方針卻與這一準則背道而馳,在西歐戰場上才擊敗法軍未久,希特勒就將槍口對準了東方的龐然巨獸——蘇聯。那麼,這是為什麼呢?自從德國於1939年9月入侵波蘭而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其與盟軍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在歐陸上處於未交戰的狀態,被稱為「假戰」。希特勒曾希望法國和英國默許德國徵服波蘭並立即停戰。
  • 二戰中,德軍以「閃電戰」用1個多月拿下波蘭,1天內迫使丹麥投降
    文|觀景說史1939年9月1日,德軍以「閃電戰」的方式入侵波蘭,這被認為是二戰的開始。隨後英國和法國對納粹德國做出了48小時內撤離波蘭的警告,但德國沒有聽從英法兩國的警告,英法兩國在兩日後正式對德國宣戰,二戰也正式宣告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