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中國年越來越無年味?還沒聖誕節有意思?我又該怎麼樣反駁他們?
一年一度的春節又要到了,過年,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節日,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條件的不斷滿足,而年味卻越來越淡,很多人覺得過年越來越沒有意思。甚至隨著中西文化的融合,西方節日倒是滲透浸潤著我們的生活,很多年輕人直言:「過年還沒有聖誕節有意思!」我心裡很是不服氣,似乎又有點惱怒,但我又該怎麼樣反駁他們?
過去,我們社會經濟貧窮落後,在那個米飯百面都是奢侈品的年代,過年才可以穿身新衣服,過年才可以「吃肉」,去拜年,鄰裡鄉親給孩子個糖,給大人遞根煙都歡喜得不行。而現在,這些都是日常生活,家常便飯,甚至不屑一顧。所以,缺少了期盼過年的勁頭。
另外,如今成年人生活節奏緊湊,生活壓力加大,生活任務繁重,讓人心理負擔難以輕鬆,缺少了節日的心情。中國節日,大都是情懷型節日,而西方節日,帶有狂歡激情,所以,很多人用解壓的心態過節,尤其是西方節日。
另外,很多文化節目和廟會,都集中在旅遊景點之中,存在了很多商業元素,也就是說,沒錢都不能過不起年,不是一個層次。社會上應該多一些公眾性開放式文化氛圍,提高節日氣氛,增強年味。
還有,文化傳統,民俗習慣漸漸流失,消失在我們的春節裡,這也讓我們的年味乏味了許多,我還是不太支持全面禁燃煙花爆竹,在安全區域內,應該設置燃放煙花爆竹區域,讓過年有個聲音。燃放煙花爆竹可以限時限定在節日。拜年還是應該提倡傳統方式登門拜年,更有意義。
我們不能讓我們的民俗傳統節日文化越來越淡,習慣越來越被限制,而去讓西方節日越來越紅火,他們的傳統文化在我國越來越濃厚。我們丟了自己,也只能讓後代愛上別人。
保留民俗節日傳統習慣,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種具體體現。留住年味,過好中國我節,也是發揚和傳承我們偉大的中華文化傳統。
否則,我們的東西越來越少,中國年真的越來越無年味,也可能真的還沒聖誕節有意思,我我還拿什麼來反駁他們?我們的年,我們的春節,還留給未來什麼?又如何給孩子講我們的民俗習慣,難道,所有的精彩,只是歷史?都得去博物館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