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的隱憂,中國目前還是解決不了

2020-12-15 蔣校長精選

不知不覺間,又到了年末歲尾。而有關「聖誕節」的各種商業活動,亦鋪天蓋地席捲而來。近些年來,包括萬聖節,情人節,聖誕節在內的一大批「洋節日」,在中國的影響力卻是越來越大,就算跟一些中國傳統節日相比,亦不逞多讓。

那麼,這些西方節日到底該不該過呢?

說實話,對於父親節、情人節這樣的西方節日,我並不排斥,不過對「聖誕節」這樣有很濃宗教色彩的節日,我則要說:「過可以,但必須是一個中國化的聖誕節」!

我相信,每一個對西方那些「套路」有所了解的中國人,都會跟我有同樣的答案。

事實上,西方國家利用「宗教」開路,對別的國家實行滲透和侵略,早已不是什麼秘密。

就拿基督教清末時在中國的傳播來說。

第一個進入中國大陸傳教的英國倫敦會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從到中國的第二年起,就與從事鴉片貿易的英國東印度公司接觸,從1809年到1834年該公司被取消壟斷權時為止,直接受聘該公司,任秘書兼翻譯員。1825年11月,馬禮遜寫信給倫敦東印度公司董事會:「我在中國漫長的十五年裡,依照你們在那裡的職員們的要求,常常冒著個人生命的危險和痛苦,忠心耿耿地為貴公司的利益服務,整個公司以及廣州當地的商人可以證明。」由於他對該公司「精誠效力」,其年薪很快就從五百英鎊升至一千英鎊。

德國傳教士郭實臘(Charles Gutzlaff),不僅充當鴉片販子的翻譯,更是直接參與了鴉片的推銷活動。他曾多次出入中國沿海,參與大規模的鴉片走私活動,同時刺探情報。1832年他到澳門時,許多鴉片商人爭著請他帶路到中國沿海去推銷鴉片,待遇十分優厚。在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裡,仍然保存著英國鴉片公司1833年誇獎郭實臘的信,其中提到:「郭實臘博士給我很大的幫助。現在生意越開展,他的幫助越需要。他的熱情是無限的,但未免太大膽,太敢幹了。

1840年,當西方殖民者用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後,大批傳教士更是隨之乘勢擁入,並開始上下滲透。他們不僅公然在中國廣闊的領土上建立據點,深入到各個城鎮和鄉村,變外來為內在,更是強取豪奪,對中國進行大肆搜刮。當然,人家名義上,這些搜刮來的財富都是獻給「上帝」的。

在這種大背景下,各種「教案」層出不窮。根據現有的歷史資料顯示,到十九世紀末,單是外國傳教士在中國挑起的大小教案就達四百餘起。

也正是因為「傳教士」 的無惡不作,義和團運動興起後,重點打擊對象之一,就是教會和那些外國傳教士。

近些年,對於當年的「義和團運動」,網上不乏貶損的聲音,說什麼「這是中國人愚昧野蠻的表現」,但大家知道嗎,當義和團運動興起後,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有一位「大名人」,不但沒有譴責義和團運動,反而大聲為其「叫好」。沒錯,他就是《競選州長》、《百萬英鎊》這些膾炙人口小說的作者「馬克吐溫」。

馬克吐溫是「反基督人士」嗎?

答案無疑是否定的。事實上,馬克吐溫之所以會支持義和團,就在於他早已看透西方國家向中國傳教所包藏的禍心。

正像他在《給坐在黑暗中的人》一文中所寫的那樣:

「傳教士在華的行為,正是具體地表現出一種褻瀆上帝的態度,其可怕與驚人,真是這個時代或任何其他時代都是無可比擬的。……把『文明之福』推廣到坐在黑暗中的我們的弟兄們。總的說來,向來都是很好的買賣。……用聰明謹慎的手段來經營,是一個聚寶盆。比較世俗的人所玩弄的任何把戲,這裡面有更多的錢,更多的領土,更多的宗主權,以及更多的別種利益。」

雖然隨著時間流逝,中國早已不是滿清末期那個腐朽沒落,飽受欺凌的中國,但,部分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惡意,並沒有在時間的衝刷下消退。

傳教這種成本低廉,效率極高的滲透方式,他們又怎麼可能放棄?

比如最近和節目組互撕的演員袁立,大家都看到她為了塵肺病人捐款的善心之舉,但很少人知道,她的團隊在做慈善的同時,也在傳教;

演員孫海英在屏幕上塑造了不少高大上的老革命,可現實中卻是個基督的狂信徒,發表了許多匪夷所思的言論。

這些公眾人物都深陷其中,民間的情況就更嚴重了,有的地方全村信教,而且信的不是正統的基督教,而是韓國傳過來的那種邪教。

為何中國和梵蒂岡的關係一直無法正常化?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梵蒂岡一直堅持,中國國內的基督徒應該接受其「領導」。中國基督教團體的高層人士,比如主教,亦必須接受梵蒂岡的冊封和節制。

儘管梵蒂岡的相關條件被中國嚴詞拒絕,但大家可不要以為事情就這樣算了。宗教之所以厲害,一個很大的原因,就在於它可以通過對一個社會的不斷滲透,最終讓這個社會發生「自下而上」的深刻變化。

而「聖誕節」,毫無疑問就是推動這種滲透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有些網友想必要問:「如果聖誕節,還有基督教真像你說的那麼有危害,為何國家並沒有對它們加以禁止?」

說起來,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並不複雜。

宗教也好,其他信仰也罷,歸根結底是對「人心」的聚攏和吸引,中國曆朝歷代的統治者為何對宗教那麼敏感?究其原因,正是因為這些統治者所代表的利益階層,隨著時間的流逝,盡皆在不知不覺間走到了無數百姓的對立面。所以一旦有了某個新宗教出現,他們很容易就會失去「人心」,而沒有了「人心」,也就意味著統治的終結。

有鑑於此,古往今來,無論中外,統治者對待宗教的態度無外乎兩種,要麼「為我所用」;要麼「徹底鎮壓」。

不過,中國共產黨的出現,卻是成為了例外。因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正是中國共產黨最核心的綱領。這說明什麼?這說明中國共產黨對「爭取民心」的重要意義,有著非常清晰的認知。

而無數事實早已告訴我們,中國的老百姓很樸實,也很實際。換言之,誰能帶領他們過上好日子,誰能讓他們獲得更多的利益,他們的心就會向著誰!

蔣介石一家都信基督教,解放戰爭時期,西方更是幾乎一邊倒支持國民黨。可結果呢?中國的老百姓還不是推著自己的「獨輪車」,親手埋葬了「蔣家王朝」!

所以,只要中國共產黨的心裡還裝著「人民」,並把「老百姓的利益」始終都放在首位,那麼不論何種宗教,不論何種信仰,都休想動搖中國共產黨的地位!

所以,能夠給出「宗教信仰自由」承諾,能夠以包容的態度,對待一個個外來節日,就是中國共產黨高度自信的最完美詮釋!

總而言之,對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宗教文化的滲透,保有一定的「文化憂慮」和「文化警惕」,不僅合理,而且十分必要。但,「文化憂慮」和「文化警惕」並不等於「文化排斥」和「文化否定」。要知道,中華文明能夠茁壯成長至今天,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就在於我們善於學習,善於將其他文明的優秀之處化作「養料」,來不斷滋養反哺中華文明。

聖誕節為何會受年輕人追捧?說白了,還不是因為聖誕節可以製造浪漫氣氛,可以讓年輕人盡情去「宣洩」!而聖誕節的這些特點,恰恰是偏於內斂和莊重的中國傳統節日所缺少的東西!

正所謂「堵不如疏」,如果真想解決掉 「聖誕節」背後的那些負面隱憂,那麼,打造一個充滿濃濃「中國味」的聖誕節,未嘗不是一個好主意!

某為漢人,炎黃子孫,

生來皮膚黃,黑瞳破迷障!

血脈名軒轅,薪火永流傳。

遵從24節氣,春來暑往,秋收冬藏,

懷故有清明,

鬥舟有端陽,

團圓有中秋,

除夕守歲忙。

相關焦點

  • 負離子空氣淨化器有效淨化室內空氣,解決健康隱憂
    空氣汙染可分成室內空氣汙染以及室外空氣汙染兩部分,相對於室外空氣汙染的「看得見」威脅,室內空氣汙染因普遍認知不足,難以得到重視,反而更容易成為健康隱憂。負離子空氣淨化器可以徹底淨化複雜的室內空氣,呵護家人的身體健康。 負離子空氣淨化器有效淨化室內空氣,解決健康隱憂
  • 中國抵制聖誕節?不該讓中國背這個鍋!
    今天是12月24日平安夜,明天也就是國外的聖誕節啦,小馬在這裡先祝大家聖誕快樂!曾經有過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其它名牌大學的博士後一起寫過一封公開信,提倡中國人應該抵制聖誕節。而且近幾年國內抵制國外洋節的文化也是越演越烈,去年也曾有數個城市禁止布置聖誕節裝飾。於是每年都會有國外的媒體懷揣著某些政治動機不斷地報導著中國排斥國外的節日文化、禁止聖誕節的相關產品銷售。那麼事實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 聖誕節VS中國節要消費刺激還是精神傳承?
    「自己當時也覺得有些不可思議,但既買到了自己喜歡的東西,又放縱狂歡了一把,還是挺值的。」小萍說,今年應該還會去購物,和朋友一起吃飯、唱歌。  早在半個月前,聖誕的氛圍已經在中國各大城市蔓延,就連二線城市太原也不例外。在太原王府井百貨大樓前面,一座聖誕主題宮殿充滿著異域風情,不時有人在前面駐足拍照。
  • 三大隱憂需要妥善解決
    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怎麼改,改還是不改,涉及公立醫院的政策性改革框架在這次疫情後或多或少都會有一定的改變。此前,按照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部署,縣級以上公立醫院和高校都會取消事業編制,實行備案制管理。不過員工取消編制後,因為醫院和高校都有固定的社會公益屬性,單位整體仍保留在體制機構序列,不會剝離事業屬性。
  • 中國壓制聖誕節?
    新加坡亞洲新聞頻道12月25日文章,原題:不該讓中國背負有關(壓制)聖誕節的壞名聲聖誕節來到時,西方媒體又出現有關中國排斥聖誕節的報導。可現實與一些西方媒體的報導恰恰相反。許多國家都沒把聖誕節設為公共節日,中國卻被懷著政治動機(但毫無事實依據)的一些西方媒體單拎出來說事。近來有關所謂中國壓制聖誕節的報導甚囂塵上。
  • 大學生不過聖誕節,網友:為啥日本可以過聖誕節,中國卻不能過?
    聖誕節臨近,很多大學生都在準備迎接聖誕節的到來。大學裡的學生會以及各種社團也開始準備各種聖誕晚會,一切都顯得格外熱鬧。當然也有部分院校禁止過聖誕節,對於大學生該不該過聖誕節大家的觀點不同,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對。
  • 朱婷秀英文質疑裁判,中國女排造夢幻開局,攔網碾壓日本卻存隱憂
    ;中國女排在攔網得分以18-0碾壓日本,不過在發球和進攻兩環節處於劣勢存在隱憂。雖然身高1米86的胡銘媛對比王媛媛1米95和楊涵玉1米97存在先天劣勢,但是面對平均身高不足1米8的日本,在網口爭奪中還是佔據上風的,並且自身特長在於背快和背飛戰術與二傳配合相當流暢。
  • 聖誕節在中國的歷史
    聖誕節是全世界大多數基督徒紀念耶穌誕生的日子,是腐朽沒落的西方文化符號,必須從國家層面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名義予以抵制。聖誕節的發展歷程其實是一個不同文化不斷交流融合的過程。由於耶穌誕生的日期不確切,教會開始是沒有聖誕節的。12月25日是波斯太陽神誕辰,是一個異教徒節日,太陽神也是羅馬國教眾神之一。
  • 鬥魚虎牙財報亮眼 遊戲直播背後的狂歡與隱憂
    在疫情期間,空閒的時間多了起來,人們不能外出,自然花在線上的時間就多了起來,看直播與不看直播,玩遊戲與不玩遊戲,時間的長短,都是這個特殊的時間內遊戲直播平臺迎來的機遇,在這之間完成用戶的轉化,「狂歡」也不只是用戶的狂歡了。這也是為什麼即使在各大平臺的競爭下,鬥魚還是能夠保持用戶規模增長的一大原因。
  • 中國「打壓」聖誕節?這鍋不背
    12月25日,新加坡亞洲新聞臺(Channel NewsAsia)刊登了其亞太事務評論員湯姆·麥格雷戈(Tom McGregor)的文章,題為「不該讓中國背負壓制聖誕的壞名聲」。 文章指出,聖誕節在中國並非國定假日,但與西方媒體的說法相反,這並不意味著中國禁止聖誕節。許多國家也不把聖誕節列入公共假日,中國卻時常被單列出來,這背後有毫無根據的政治動機。
  • 飛利浦"超環繞立體聲"或為噱頭 貼牌戰略顯隱憂
    王女士稱,電子技術越來越高,不能為了美觀質量下降,打售後電話投訴也未得到負責人出面解決。  王女士認為,這一現象應該屬於電視質量問題,不要求環繞立體聲,只要求正常發音,同樣的問題依舊難解決。  飛利浦解決投訴態度傲慢 貼牌戰略隱憂凸顯  中國網消費頻道記者就此案例採訪了飛利浦品牌部宋女士,她稱已與王女士溝通解決了此事,將安排人員上門為王女士退貨,並表示此事的原因並非質量問題,是因為對聲音的判斷因人而異,而且此款「超寬環繞立體聲」電視需要接入立體聲聲源的條件。
  • 2019年的聖誕節,中國足球不快樂
    2019年的聖誕節,中國足球不快樂2019年的聖誕節,中國足球再一次出現笑話。昨日下午,2020賽季中超聯賽投資人大會上,中國足協對新賽季的政策進行了全面解讀,而會議上再次出現烏龍事件,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ppt出現錯誤,這已經是今年中國足協鬧出的不知第幾次笑話了。另外,我們的國字號球隊好像也不太快樂。
  • 中國人為什麼應該過聖誕節?
    在搞笑的背後,是對傳統節慶日益被邊緣化的隱憂。美國是現代聖誕節、現代聖誕老人的起源地。連美國都有了聖誕的危機,還有哪個國家可以拯救聖誕節?大概只有中國。曾經有個中國和世界關係的段子:1949年,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1979年,只有資本主義才能救中國;1989年,只有中國才能救社會主義;2009年,只有中國才能救資本主義。
  • 「試客經濟」:「免費午餐」背後有隱憂
    不過「免費午餐」的背後,隱憂也隨之而來。   「試客經濟」悄然升溫     通過「試用」的方式來推銷產品或進行市場調查,早已是商家們慣用的手法,而在「信息爆炸」的年代,沒有哪一種方式能比網際網路更快地尋覓到更多、更合適的試用者。
  • 環球社評:聖誕節在中國被改造已似「狂歡節」
    一直有一些人擔心,聖誕節的流行將為西方文化「入侵」中國推波助瀾,這種擔心大概不能算杞人憂天。由於聖誕節原本是宗教節日,它吸引中國年輕人的過程與基督教徒在中國快速增長大體同步,這種憂慮尤其顯得合乎情理。   然而現實告訴我們,聖誕節在中國快速流行的這些年,很難說是它改造了中國的年輕人,還是它被中國的年輕人改造了。
  • 聖誕節的中國特色
    我們作為中國人要過聖誕節嗎?年年有人會拋出這個老套的問題,我的回答是:過不過?你做主!你可以如西方一些國家的猶太人,穆斯林等有他們的信仰,不過聖誕。但作為地球村村民,我們不能關起門自娛自樂,任何一個節日都是傳統文化的一個符號或表現。
  • 公務員報考熱背後的「劣勝優汰」隱憂
    儘管不斷有輿論對此潑冷水,並直指精英人才過度聚集於政府部門,對中國市場經濟發展、人才多元化分布乃至社會風氣導向都存在諸多不利因素,但依然抵擋不住公務員報考的「過熱」。   儘管公務員報考越來越有「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架勢,百裡挑一的筆試、面試等層層選拔,似乎也能讓最後進入公務員隊伍的人具備「兩高」(高學歷、高素質)。如此嚴格的考核體系,似乎也印證了優勝劣汰的道理。
  • 中國壓制聖誕節?權威解讀來了
    新加坡亞洲新聞頻道12月25日文章,原題:不該讓中國背負有關(壓制)聖誕節的壞名聲  聖誕節來到時,西方媒體又出現有關中國排斥聖誕節的報導。可現實與一些西方媒體的報導恰恰相反。  許多國家都沒把聖誕節設為公共節日,中國卻被懷著政治動機(但毫無事實依據)的一些西方媒體單拎出來說事。近來有關所謂中國壓制聖誕節的報導甚囂塵上。
  • 「關注」中國壓制聖誕節?
    新加坡亞洲新聞頻道12月25日文章,原題:不該讓中國背負有關(壓制)聖誕節的壞名聲聖誕節來到時,西方媒體又出現有關中國排斥聖誕節的報導。許多國家都沒把聖誕節設為公共節日,中國卻被懷著政治動機(但毫無事實依據)的一些西方媒體單拎出來說事。近來有關所謂中國壓制聖誕節的報導甚囂塵上。
  • 聖誕節是外國人過年嗎?中國人該不該過聖誕節?
    改革開放後,聖誕節在中國傳播地尤為突出,至二十一世紀初,聖誕節有機地結合了中國當地習俗,發展日趨成熟。雖然聖誕節是從西方傳入的節日,但聖誕節在中國的火爆程度絕不亞於其他國家。 在中國,有在聖誕前夜平安夜給親朋好友送蘋果的習俗,而且這個習俗其實是中國人開創的。蘋果的「蘋」與平安的「平」同音,於是就有了平安夜送蘋果的習俗。連外國人都對中國人的腦洞佩服的五體投地。那麼,中國人到底該不該過聖誕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