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間,又到了年末歲尾。而有關「聖誕節」的各種商業活動,亦鋪天蓋地席捲而來。近些年來,包括萬聖節,情人節,聖誕節在內的一大批「洋節日」,在中國的影響力卻是越來越大,就算跟一些中國傳統節日相比,亦不逞多讓。
那麼,這些西方節日到底該不該過呢?
說實話,對於父親節、情人節這樣的西方節日,我並不排斥,不過對「聖誕節」這樣有很濃宗教色彩的節日,我則要說:「過可以,但必須是一個中國化的聖誕節」!
我相信,每一個對西方那些「套路」有所了解的中國人,都會跟我有同樣的答案。
事實上,西方國家利用「宗教」開路,對別的國家實行滲透和侵略,早已不是什麼秘密。
就拿基督教清末時在中國的傳播來說。
第一個進入中國大陸傳教的英國倫敦會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從到中國的第二年起,就與從事鴉片貿易的英國東印度公司接觸,從1809年到1834年該公司被取消壟斷權時為止,直接受聘該公司,任秘書兼翻譯員。1825年11月,馬禮遜寫信給倫敦東印度公司董事會:「我在中國漫長的十五年裡,依照你們在那裡的職員們的要求,常常冒著個人生命的危險和痛苦,忠心耿耿地為貴公司的利益服務,整個公司以及廣州當地的商人可以證明。」由於他對該公司「精誠效力」,其年薪很快就從五百英鎊升至一千英鎊。
德國傳教士郭實臘(Charles Gutzlaff),不僅充當鴉片販子的翻譯,更是直接參與了鴉片的推銷活動。他曾多次出入中國沿海,參與大規模的鴉片走私活動,同時刺探情報。1832年他到澳門時,許多鴉片商人爭著請他帶路到中國沿海去推銷鴉片,待遇十分優厚。在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裡,仍然保存著英國鴉片公司1833年誇獎郭實臘的信,其中提到:「郭實臘博士給我很大的幫助。現在生意越開展,他的幫助越需要。他的熱情是無限的,但未免太大膽,太敢幹了。
1840年,當西方殖民者用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後,大批傳教士更是隨之乘勢擁入,並開始上下滲透。他們不僅公然在中國廣闊的領土上建立據點,深入到各個城鎮和鄉村,變外來為內在,更是強取豪奪,對中國進行大肆搜刮。當然,人家名義上,這些搜刮來的財富都是獻給「上帝」的。
在這種大背景下,各種「教案」層出不窮。根據現有的歷史資料顯示,到十九世紀末,單是外國傳教士在中國挑起的大小教案就達四百餘起。
也正是因為「傳教士」 的無惡不作,義和團運動興起後,重點打擊對象之一,就是教會和那些外國傳教士。
近些年,對於當年的「義和團運動」,網上不乏貶損的聲音,說什麼「這是中國人愚昧野蠻的表現」,但大家知道嗎,當義和團運動興起後,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有一位「大名人」,不但沒有譴責義和團運動,反而大聲為其「叫好」。沒錯,他就是《競選州長》、《百萬英鎊》這些膾炙人口小說的作者「馬克吐溫」。
馬克吐溫是「反基督人士」嗎?
答案無疑是否定的。事實上,馬克吐溫之所以會支持義和團,就在於他早已看透西方國家向中國傳教所包藏的禍心。
正像他在《給坐在黑暗中的人》一文中所寫的那樣:
「傳教士在華的行為,正是具體地表現出一種褻瀆上帝的態度,其可怕與驚人,真是這個時代或任何其他時代都是無可比擬的。……把『文明之福』推廣到坐在黑暗中的我們的弟兄們。總的說來,向來都是很好的買賣。……用聰明謹慎的手段來經營,是一個聚寶盆。比較世俗的人所玩弄的任何把戲,這裡面有更多的錢,更多的領土,更多的宗主權,以及更多的別種利益。」
雖然隨著時間流逝,中國早已不是滿清末期那個腐朽沒落,飽受欺凌的中國,但,部分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惡意,並沒有在時間的衝刷下消退。
傳教這種成本低廉,效率極高的滲透方式,他們又怎麼可能放棄?
比如最近和節目組互撕的演員袁立,大家都看到她為了塵肺病人捐款的善心之舉,但很少人知道,她的團隊在做慈善的同時,也在傳教;
演員孫海英在屏幕上塑造了不少高大上的老革命,可現實中卻是個基督的狂信徒,發表了許多匪夷所思的言論。
這些公眾人物都深陷其中,民間的情況就更嚴重了,有的地方全村信教,而且信的不是正統的基督教,而是韓國傳過來的那種邪教。
為何中國和梵蒂岡的關係一直無法正常化?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梵蒂岡一直堅持,中國國內的基督徒應該接受其「領導」。中國基督教團體的高層人士,比如主教,亦必須接受梵蒂岡的冊封和節制。
儘管梵蒂岡的相關條件被中國嚴詞拒絕,但大家可不要以為事情就這樣算了。宗教之所以厲害,一個很大的原因,就在於它可以通過對一個社會的不斷滲透,最終讓這個社會發生「自下而上」的深刻變化。
而「聖誕節」,毫無疑問就是推動這種滲透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有些網友想必要問:「如果聖誕節,還有基督教真像你說的那麼有危害,為何國家並沒有對它們加以禁止?」
說起來,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並不複雜。
宗教也好,其他信仰也罷,歸根結底是對「人心」的聚攏和吸引,中國曆朝歷代的統治者為何對宗教那麼敏感?究其原因,正是因為這些統治者所代表的利益階層,隨著時間的流逝,盡皆在不知不覺間走到了無數百姓的對立面。所以一旦有了某個新宗教出現,他們很容易就會失去「人心」,而沒有了「人心」,也就意味著統治的終結。
有鑑於此,古往今來,無論中外,統治者對待宗教的態度無外乎兩種,要麼「為我所用」;要麼「徹底鎮壓」。
不過,中國共產黨的出現,卻是成為了例外。因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正是中國共產黨最核心的綱領。這說明什麼?這說明中國共產黨對「爭取民心」的重要意義,有著非常清晰的認知。
而無數事實早已告訴我們,中國的老百姓很樸實,也很實際。換言之,誰能帶領他們過上好日子,誰能讓他們獲得更多的利益,他們的心就會向著誰!
蔣介石一家都信基督教,解放戰爭時期,西方更是幾乎一邊倒支持國民黨。可結果呢?中國的老百姓還不是推著自己的「獨輪車」,親手埋葬了「蔣家王朝」!
所以,只要中國共產黨的心裡還裝著「人民」,並把「老百姓的利益」始終都放在首位,那麼不論何種宗教,不論何種信仰,都休想動搖中國共產黨的地位!
所以,能夠給出「宗教信仰自由」承諾,能夠以包容的態度,對待一個個外來節日,就是中國共產黨高度自信的最完美詮釋!
總而言之,對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宗教文化的滲透,保有一定的「文化憂慮」和「文化警惕」,不僅合理,而且十分必要。但,「文化憂慮」和「文化警惕」並不等於「文化排斥」和「文化否定」。要知道,中華文明能夠茁壯成長至今天,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就在於我們善於學習,善於將其他文明的優秀之處化作「養料」,來不斷滋養反哺中華文明。
聖誕節為何會受年輕人追捧?說白了,還不是因為聖誕節可以製造浪漫氣氛,可以讓年輕人盡情去「宣洩」!而聖誕節的這些特點,恰恰是偏於內斂和莊重的中國傳統節日所缺少的東西!
正所謂「堵不如疏」,如果真想解決掉 「聖誕節」背後的那些負面隱憂,那麼,打造一個充滿濃濃「中國味」的聖誕節,未嘗不是一個好主意!
某為漢人,炎黃子孫,
生來皮膚黃,黑瞳破迷障!
血脈名軒轅,薪火永流傳。
遵從24節氣,春來暑往,秋收冬藏,
懷故有清明,
鬥舟有端陽,
團圓有中秋,
除夕守歲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