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是國家公務員網上報名首日,截至當天晚8時30分,部分熱門職位的供需比已達48比1。今年「國考」之熱可見一斑(北京晨報10月24日報導)。
公務員報考熱已非一日,而且呈現出越來越熱的景象。儘管不斷有輿論對此潑冷水,並直指精英人才過度聚集於政府部門,對中國市場經濟發展、人才多元化分布乃至社會風氣導向都存在諸多不利因素,但依然抵擋不住公務員報考的「過熱」。
儘管公務員報考越來越有「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架勢,百裡挑一的筆試、面試等層層選拔,似乎也能讓最後進入公務員隊伍的人具備「兩高」(高學歷、高素質)。
如此嚴格的考核體系,似乎也印證了優勝劣汰的道理。但事實是否如此呢?我總擔心,公務員報考熱背後存在「劣勝優汰」的隱憂。
「劣勝優汰」的隱患,其實從公務員報考熱一出現就埋下了伏筆。這倒不是說公務員在選拔過程中存在多少貓膩。應當承認,隨著公務員報考機制面向全社會公開招錄、不符合學歷、年齡等「硬槓槓」就埋不過門檻、以及筆試和面試在內的綜合考評,都讓公務員報考存在人為作弊乃至操縱的空間越來越小。但是,公務員報考依然存在學歷(比如對「五大生」的排他性門檻)歧視、戶籍歧視(某些國家職能部門排斥非北京戶籍考生)乃至身高、性別等歧視,甚至前兩年對B肝病毒攜帶者的歧視。這些名目不一的歧視,造成相當一部分本應符合條件的群體被阻擋在外,剝奪了其就業機會,造成社會不公,也是對民眾權利和法律權威某種程度的蔑視。不合理乃至違法「規矩」的存在,其實就是另一種形勢的「劣勝優汰」,因為它造成了選拔面狹窄、人才來源渠道單一、參與者無法獲得起點公平。
「劣勝優汰」的更大隱憂在於公務員報考的冷熱不均。正如報導指出,一些熱門職位考生趨之若騖,那麼相應的「冷門職位」則門庭冷落。可是,這些「冷門職務」往往是政府與民眾最需要的基層實幹型崗位,比如某些鄉鎮公務員崗位、技術型崗位、一線服務崗位等。而恰恰是這些崗位,可能工作強度大,收入低、考核更為嚴格,考生出於「經濟人理性」迴避這些崗位,就會造成政府與民眾越需要的公共服務型人才越難找的局面。
「劣勝優汰」還會出現在公務員報考選拔結束之後。目前的公務員選拔有點像高考制度,「難進更難出」。儘管我國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能進能出」的公務員選拔淘汰流動機制試水,但實際效果並不容樂觀。比較一下每年公務員被淘汰所佔總數比例,以及新招錄公務員所佔總數比例,就可以看出,之所以某些政府部門存在冗員過多、運行績效不高現象,就在於始終無法確立以科學、量化的績效考核機制、公開透明的人才升降機制、對不合格人員的硬性淘汰機制,再加上所謂「臨時人員」替代公務員幹活現象,以及複雜的、受到權力幹擾的層級選拔體系,容易讓一些真正的人才無法脫穎而出,造成人浮於事、不思進取風氣,這就是更根本的「劣勝優汰」。
要消除公務員報考熱背後的「劣勝優汰」隱憂,政府須修正以往公務員報考選拔體系中的歧視現象、對「冷門崗位」進行政策扶持與財政傾斜,乃至可規定公務員必須輪崗到以上基層、服務崗位。政府還應建立公平、開放的內部人才選拔體系,強化監督舉措防止一把手說了算等利益尋租現象、跑官要官能腐敗現象,讓有能力的人才人盡其才。
最關鍵的,恐怕還是深化政府體制改革,建立「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法治服務型政府,給予民眾更大的監督權,由民眾來考核政府服務水平,對所有公務員(包括領導在內,而不只是一些基層公務員)進行一票否決制。如此,才能避免「劣勝優汰」,建立高效、科學的公務員選拔機制。
(責任編輯:liu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