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志超
人生於天地之間,戴天地之大恩,有一顆感恩的心最為可貴。山感地恩,方成其高峻;海感溪恩,方成其博大。古人云:「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孟郊詩云:「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有農家對聯曰:「粗食不忘天地德,布衣常念祖宗恩。」這是對感恩的很好領悟。
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感恩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風順,面對失敗、挫折,我們需勇往直前,決不能埋怨生活,消沉頹廢、萎靡不振。跌倒了再爬起來。站直,決不向困難低頭。英國作家薩克雷說:「生活就是一面鏡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感恩生活,生活將賜予你燦爛的陽光;你不感恩,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終可能一無所有!成功時,感恩的理由固然能找到許多;失敗時,不感恩的藉口卻只需一個。
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感恩是一種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感動並能享受這一感動的情緒體驗,滿懷感恩之心的人,有一顆美好的心靈。當你能夠靜下心來,用心去感悟、了解周邊的世界,你就會很容易地發現,需要人們來感恩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著有《時間簡史》一書的世界科學巨匠霍金說:「我的手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維我有終生追求的理想;我有愛我和我愛著的親人與朋友;對了,我還有一顆感思的心。」有誰會想到,能夠寫出這樣美妙而達觀的文字的人,竟然在輪椅上生活30多年了。所以說,感恩與外部條件無關,它是一個人內心深處的切實領悟。
感恩是一種道德情操。感恩是每個人應有的基本道德準則,是做人的起碼修養。很多人、很多事不順暢、不通達,蓋源於不懂感恩、不願感恩。烏鴉尚有反哺之義,羊兒尚有跪乳之恩,不懂感恩,就失去了愛的基礎。蒼天賦予我們一顆感恩的心,生活中只要我們懂得感恩,人與人之間就會充滿友善,世界就會有更加燦爛,生活就會擁有更多溫馨。俗話說:「銜環結草,以報思德。」這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一個知恩圖報的人,一個懂得感恩的人,他的心是真誠的,他的品質是善良的,他的道德是高尚的。感恩,使我們心安理得,處之泰然;感恩,使我們風調雨順,安居樂業;感恩,使我們感天動地,刻骨銘心。
感恩是一種成功之道。感恩是成功的基礎,也是成功的保障。成功學家安東尼指出:「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顆感激之心,時時對自己的現狀心存感激,同時也要對別人為你所做的一切懷有意和感激之情。」懂得感恩的人,心地是善的良,心胸是開朗的,人際關係是融治的,這樣的人就容易取得成功。有一個故事說,一家日資公司招聘一位職員,經篩選只剩下5個人,但需經會議討論通過才能決定。其中一個女應聘者收到電子郵件被告知落聘了,但公司欣賞她的學識、氣質,以後若有招聘名額,必會優先通知。她在收到電子郵件的一刻十分傷心,但又為公司的誠意所感動,便順手花了三分鐘的時間,回了一封簡短的感謝信。兩個星期後,她被正式錄用。後來,她才明白,這是最後的一道考題。五人中只有她回了感謝信。她成功了!
人的一生,無論成敗,都會得到太多人的幫助。父母的養育、老師的教侮、配偶的關愛、朋友的幫助、大自然的恩賜、時代的賦予。我們成長的每一步,都有人指點;我們生活的每一天,都有人幫助。這就需要我們常懷感恩之心。心存感恩,就是把自己的生命與另外一個值得報答的人或事物聯繫在一起,感受和感激他人的恩惠,是一個人維護自己的內心安寧和提高幸福的心理能力。感激養育你的人,因為他給予了你的生命;感激教育你的人,因為他陶冶了你的心靈;感激關愛你的人,因為他給了你溫暖;感激啟迪你的人,因為他給了你智慧;感激批評你的人,因為他讓你明辯是非。當然,還要感激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練了你的意志;感激欺騙你的人,因為他給了你教訓;感激折磨你的人,因為他給了你毅力;感激放棄你的人,因為他讓你懂得獨立生活……
要感恩父母。常懷感恩之心,就會對別人、對外界多一分包容、少一分挑別。感恩父母,我們馬上就會想到父愛如山,博大深沉:母愛似水,細膩溫柔。曾國藩有一副寫給母親的對聯:「一飯尚銘恩,況曾保抱提攜,只少懷胎十月;千金難報德,即論人情物理,也當泣血三年。」毛澤東挽母聯寫道:「春暉南岸留暉遠,秋雨韶山灑淚多。」均表達了對母親養育之恩的感激之情。曾經聽說過一個很有趣的故事:有一戶家庭,三個兒女,每天必做的事是寫一封感謝信,其中的內容確是諸如「昨天爸爸買的匹薩餅真香」,「媽媽給我講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之類的簡單句。他們給父母寫信,不是因為父母幫了他們多大的忙,而是記錄下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感覺到幸福的點點滴滴,他們也許不知道什麼叫大恩大德,只知道對美好的事物心存感激,這則小故事觸動心靈。誠如孔子所言,「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百善孝為先。這人世間我們最應感恩的是生我養我的父母,孝道是自古以來維繫家庭關係的最低道德底限,也是個人安身立命的行為準則。如何對父母盡孝,孔子說了三點,我深以為然,一是「色難」,即對父母和顏悅色最難,實際上就是要求子女最大程度地順從父母;二是「父母唯其疾之憂」,即父母最擔心的莫過於子女的疾病,保重自己的身體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道;三是「父母在,不遠遊」,在經濟深度融合、交通高度發達的現代生活中,自然不必去機械理解,但做子女的至少要做到經常回家探望和電話問候自己的父母及其它長輩。不是有首歌叫《常回家看看》嗎?因此,對於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應該用一生來報答,有時間的話一定要常回家看看,沒時間的話也要擠出時間多回家看看。我們應該在父母的身邊站成一棵樹,開滿一樹感恩的花,花開不敗,感恩不已。
要感恩老師。老師,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種者,他們用美的陽光普照園圃,用美的雨露滋潤幼苗。「師恩深處最難忘。」正因為有了老師的辛勤耕耘、灌澆,才有了桃李的絢麗,稻麥的金黃。「執一支粉筆,娓娓道來寫春秋;揮兩袖清風,侃侃而談論古今;步三尺講臺,嘔心瀝血繪藍圖;育四季桃李,鞠躬盡瘁苦耕耘。」這副對聯說的就是可親可敬的老師。1947年,華羅庚從國外回來,馬上趕回故鄉看望他的老師王維克。全國解放後,華羅庚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他幾次親自到北京王維克先生的寓所去探望,並邀請王老師到科學院工作。1980年,華羅庚又專程回故鄉看望師母陳涉。當陳涉把一本新版的王維克先生的重要譯註但丁《神曲》籤上自己的名字贈給華羅庚時,華羅庚緊緊地握著師母的手,十分動情地說:「謝謝!謝謝!這是王老師的心血啊!師恩是巍峨的高山令人敬仰,師恩是浩瀚的海洋無法估量:師恩是懷珠的河蚌含辛茹苦,師恩是燃燒的紅燭光照八方!在人生的旅途中,純純的溫馨與溫暖讓我們在不經意間淚流滿面。有位教師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我們不需要太多的榮譽和讚美,我們只喜歡「老師」這兩個字……這些質樸的言語無疑是教師們共同的心聲,是他們內心世界最真實的情感流螢。我們感謝老師們辛勤的教育,感恩於他們的諄諄教誨,然而,再多讚美的言語,仰的辭藻,也比不上我們用愛和行動來感恩老師。尊敬師長終身思慕,宋朝時,嶽飛的老師周同力氣很大,可以拉開三百斤的弓箭。周同死後,嶽飛每到初一、十五,一定到老師的墓前祭拜,並且痛哭一番,痛哭之後,必定會拿起老師所送的三百斤的弓,發出三支箭才回去。他這份念念不忘師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後精忠報國、禦侮抗金的動力。
要感恩組織。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提升人格魅力、升華思想境界的內在動力。作為一名黨員幹部,對誰負責,感誰的恩,絕不是個人之間的禮尚往來,必須站在組織層面來思考和回答。因為個人的成長進步、理想願望的實現,關鍵是靠組織的培養,並不只是靠某個人的幫助。陳毅元帥在他的《手莫伸》一詩中曾經發出這樣的詰問:「第一想到不忘本,來自人民莫作惡。第二想到黨培養,無黨豈能有所作?第三想到衣食住,若無人民豈能活?第四想到雖有功,豈無過失應慚作。」為官從政,當飲水思源,是老百姓養育了我們,是黨組織培養鍛鍊了我們,我們感激黨和人民。唯有此,才能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和利益觀,才能以一種感恩的心態去為黨、為國家工作,以感恩的心態去對待我們所接觸的每一名群眾。感恩於組織,是一種大恩回報。知大恩者,才有大境界,才不會忘其根本;知大恩者,必以堅忍不拔之志畢其一生拼命幹事創業,才會有大貢獻大作為;知大恩者,才有大智慧,才會在危急緊要關頭多一些正氣,多一分擔當,少一些依賴,少一分顧慮。
要感恩領導。有的人在事業上獲得成功,當說起自己的成功原因時,總是歸功於個人的勤奮努力。當然,一個人的成功與自己的努力密切相關,可也少不了他人的幫助與支持。通用電氣(GE)前董事長兼執行長傑克·韋爾奇說:「一個人的成功當然跟個人的努力有很大的關係,但也缺少不了別人的幫助。在你努力工作的時候,總有領導的幫助,在你從普通到優秀的時候,你最應該感謝的是曾經幫助過你的領導。」有一則小故事,一個省直部門的小夥子,連續幾天給省委部門的一位老領導打電話,想讓老領導推薦他到一個更高的平臺,但是都被婉言拒絕了。就是因為他在經老領導推薦到省直部門工作後,不懂得感恩,調過去後不光矢口否認是老領導的推薦,還稱完全是靠自己努力奮鬥的結果,不光換了電話號碼不告訴提攜自己的老領導,就連逢年過節都沒有一句禮節性的問候。這就是不懂感恩的表現。作為一名黨員幹部,我們不僅要感謝組織為我們提供了工作崗位和提升能力、鍛鍊成長的機會,還要感激領導對自己的知遇之恩。要感恩組織和領導的培養關懷,正確理性對待個人成長進步和進退留轉,踏實肯幹,勤勉敬業,不辜負組織的殷切期望。一個人,只有懂得知恩,他的內心才會忘記功利浮雲;一個人,只有常懷感恩,相助他的貴人才會越來越多;一個人,只有知道報恩,他人生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寬!當然,也必須明白,感恩絕不是溜須拍馬和阿諛奉承。與迎合他人表現出的虛情假意不同的是,感恩是真誠的,是自然的情感流露,它不帶有任何功利性,不圖任何回報。胸懷坦蕩的感激,光明磊落的感恩,是清白的最好證明。
要感恩同事。現在,很多人都認為同事之間就是相互攀比、相互競爭的關係,認為領導常講的相互協作與相互關照其實不過都是同事間的表面文章,事實並非如此。佛祖釋迦牟尼曾經向自己的徒弟發問:「一滴水怎樣才能夠不乾涸?」 徒弟也不知該如何回答。於是,佛祖接著說:「把它放入大海中。」這就是團結的力量,正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萬人鼓掌聲震天」,一個人就算是再有能力,他的力量也畢竟是有限的,只有把自己融入集體,猶如一滴水匯入長江大河,才能夠使自己的力量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有一個故事,在一次洪水肆虐時候,許多人都聚集在堤壩上凝望著兇猛的波濤,突然有人看見了一個像人頭一樣的黑球順著波浪漂了過來。就在大家正準備等它靠近些就上前營放時,卻聽見站在一旁的一位老者說:「那是蟻球。有一年發大水,我也見過一個蟻球,有氫氣球那麼大。當洪水到來時,螞蟻們迅速地抱成團,隨波露流。蟻球外層的螞蟻,有一些會被波浪打落水中,但只要蟻球靠岸,或者能碰到一個大的漂流物,螞蟻就得救了。」不久,蟻球靠岸了,蟻群像靠岸登陸艇上的戰士一樣,一層一層地打開,迅速而又井然有序地一排排衝上堤岸。憑著集體的合作,藉助同體的力量,螞蟻成功地逃離了災難。就連動物界中的螞蟻都知道團結合作、相互關照,更何況是我們這樣有著豐富感情的人類呢?總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每個人都不是全能,必定各自的缺陷,因此在工作中,只有懷著感恩之心,和同事打成一片,相互幫助、相互照應,才能形成巨大的合力,在合作的基礎上達到共贏的目的。
要感恩朋友。有個成語叫「羊左之交」,其中「羊、左」分別指羊角哀與左伯桃。春秋時期,楚元王招賢納士,天下人聞風而動。西羌積石山,有一個賢士,名叫左伯桃,年近五十,自幼父母雙亡,勉力讀書,養成濟世之才,學就安民之業,聽說楚平王遍求賢士,乃攜書一囊,逕奔楚國而來,迤邐來到雍地。時值嚴冬,雨雪霏霏,左伯桃走了一天,衣裳都溼透了,勉強忍住寒冷前行,看天色漸漸黑了下來,遠遠望見遠處竹林之中有一間茅屋,窗中透出一點燈亮來,便前去叩門求宿。這時,屋裡走出一個書生來,四十四五年紀,知道了左伯桃的來意,便一下把他迎進屋去。左伯桃進得屋內,只見屋中家具簡單、破陋不堪,一張床上滿堆了書卷,左伯桃請教那人姓名,方知是羊角哀,自小死了父母,平生只愛好讀書,希圖救國救民。二人十分投機,大有「恨相見之太晚」的意思,於是結為異姓兄弟。左伯桃見羊角哀一表人材,學識又好,就勸他一同到楚國去謀事,羊角哀也正有這個心思。一日天晴,兩人便帶了點乾糧往楚國而去。曉行夜宿,自非一日,眼看乾糧將要用盡,而老天又降下大雪,左伯桃兀自思量,這點乾糧,若供給一人受用,還能到楚國,否則兩人都要餓死。他知道自己學問沒有羊角哀的淵博,便情願犧牲自己,成全羊角哀的才能,便故意摔倒在地,叫羊角哀去搬塊大石來坐著休息。等羊角哀把大石搬來,左伯桃已經脫得精光,裸臥在雪地上,凍得只剩一口氣。羊角哀大慟而號。左伯桃叫他把自己的衣服穿上,把乾糧帶走,速去求取功名。言畢死去。羊角哀到了楚國,楚元王因愛惜羊角哀的才能,便以上卿的禮節安葬左伯桃。羊角哀夢見左伯桃說:感謝你的恩德,我才能得到如此厚葬。但因為墳冢靠近荊軻將軍的墳冢,我受到他的逼迫。當月15日那天,羊角哀便帶著兵馬來到左伯桃墓前,製作了三個桐木偶,然後毅然自殺,捨命去幫助左伯桃。楚元王知道之後,十分感動,便給他們建立了一座忠義祠,勒碑紀事,至今該祠香火不絕。後來,人們將羊角哀與左伯桃那樣的友情稱作「羊左之交」,比喻朋友之間的生死之交。朋友是永遠的財富。老同學、老同事、老部下、乃至兒時的小夥伴,都曾結下深厚的友誼,都能成為珍貴的朋友,都應當珍惜、珍視、珍重。「苟富貴,毋相忘」。「君乘車,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車揖;君擔簦,我跨馬,他日相逢為君下 。」無論自己地位多高,家庭多富有,都常懷感恩之心,不要忘了過去,忘了別人的幫助。
要感恩百姓。「樹高千丈也忘不了根」,樹木只有紮根沃土,不斷吸取養分,才會頭頂藍天,腳踏大地,枝繁葉茂,長成參天大樹。作為人民公僕,要密切聯繫群眾,紮根群眾,和群眾打成片,時刻不忘人民的養育之恩。陳毅元帥第一想到的是「不忘本」,「來自人民莫作惡」。陳毅還說過,淮海戰役是老百姓用推車推出來的。清代著名畫家鄭板橋,為人正直,為政清廉,一生「難得糊塗」。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為名、不為利,不貪圖享樂,只為濁酒和清茶,為老百姓謀福利,「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這是他的「官箴」,也是他感恩百姓的寫照。其寧靜致遠、淡泊明志的生活態度,足為來者式範。為官從政,當飲水思源,是老百姓養育了我們,是黨組織培養鍛鍊了我們,我們感激黨和人民。「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唯有感恩百姓,才能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明初心、擔使命,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和利益觀,樹立一切以民為中心的觀念,時刻維護人民的利益,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以感恩的心去為黨、為人民工作,以感恩的心態去報效祖國、服務人民。
有一位哲學家說過,世界上最大的悲劇或不幸,就是一個人大言不慚地說,沒有人給我任何東西。心存感恩的人,才能收穫更多的人生幸福和生活快樂,才能擯棄沒有意義的怨天尤人。心存感恩的人,才會朝氣蓬勃,豁達睿智,才會逢兇化吉,遠離煩惱,好運常在。
一個人如何感恩?就是要學會知足、學會珍惜、學會記好、學會奉獻。
要懂得知足。一個人要懂得知足,只有知足,才會覺得現在的生活是多麼的美好,才會感恩。正所謂「知足者常樂」。曾國藩有段名言:「大抵人常懷愧對之意,便是載福之器,入德之門。如覺天之待我甚厚,我愧對天;君之待我過優,我愧對君;父母之待我過慈,我愧對父母;兄弟之待我過愛,我愧對兄弟;朋友之待我過重,我愧對朋友,便覺處處皆有善氣相逢。」讀來令人沉思、警醒。這段話說的是,一個人要知足、感恩,還要注意自省和戀舊;如此,方能時時有喜氣,處處遇貴人,即曾國藩所言「處處皆有善氣相逢」。知足者常樂,知足的人心裡就會平衡、平靜。知足的人容易滿足,不會有太高的欲望與過多的需求,也不會對別人有太多的想法和苛求。人心不足蛇吞象。據《戰國策·齊策四》載,齊人馮諼為孟嘗君門客,不受重視。馮三彈其鋏而歌,一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二曰:「長鋏歸來乎!出無車!」三曰:「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孟嘗君一一滿足其要求,使馮食有魚,出有車,馮母供養無乏。《戰國策·齊策四》曰:齊人馮諼家貧,託食孟嘗君(名田文)。因自言無能,孟嘗君便笑予收留。「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蔬菜)。居有頃,倚柱彈基劍。歌曰:『長鋏(劍把)歸來乎,食無魚!』左右以告,孟嘗君曰:『食之,比門下之客。』居有頃,復彈其鋏,歌曰:『長鋏歸來乎,出無車!』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嘗君曰:『為之駕,比門下之車客。』於是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曰:『孟嘗君客我。』後有頃,復彈其劍鋏,歌曰:『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左右皆惡之,以為貪而不知足。孟嘗君問:『馮公有親乎?』對曰:『有老母。』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於是馮諼不復歌。」後來,馮諼為孟嘗君謀劃,營就三窟,成為孟嘗君手下最得力的謀士。馮諼自信才華出眾,在孟嘗君門下不甘作下客,因而彈劍把而歌,要魚,要車,要養家。後人用「馮彈鋏、彈鋏、彈劍、馮諼劍、歌魚、彈鋏歌魚」等謂有才華的人暫處困境,有求於人;或謂懷才而受冷遇,心中不平;又用「車魚、馮諼有魚」等謂受到恩遇、器重。是的,我們既要尊重人才,使其「食有魚」,「出有車」,「居有屋」,用優渥的待遇留住人才;但人才亦應有自知之明,慢得知足,不能過分奢求、貪心不足,解決了「食無魚」,又要解決「出無車」,還要解決「居無屋」。慾壑難填,最終為別人所厭惡、唾棄。當然,像馮諼那樣確實有用的寒士需另當別論,畢竟以其才華成為孟嘗君手下最得力的謀士,助其成就了一番大業。
要珍惜工作。工作是生命中最珍貴的饋贈,我們要為自已擁有一份工作而感到自豪,珍惜工作的機會,並努力工作,來回報組織和單位。因為有了工作,不必為了餬口奔波忙碌;因為有工作,不必為了生存憂心忡忡;因為有工作,找到了生活的安定;因為有了工作,找到了自己的尊嚴;因為有工作,找到了自已的歸屬;因為有了工作,找到了展示自己,成就夢想,實現人生價值的平臺。懷著感恩的心去工作,不僅做著自己喜歡的事,也能學會去喜歡自己做的事。無論處在什麼崗位,都能有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練就勤勞紮實的工作作風,用高度敬業的精神去服務社會,讓感恩的心盡情綻放,讓平凡的工作變得色彩紛呈,讓平凡的人生變得別樣的精彩。有位父親曾告誡兒子:工作了,就要用心;假如第一份工作就有很好的薪水,那算你運氣好,要努力工作以感恩惜福;萬一薪水不理想,就要懂得在工作中提高自己的技藝。這位父親無疑是睿智的。所有人都應將這三句話記在心裡,始終秉行這個原則做事。每一份工作都有寶貴的經驗和資源,失敗的沮喪、成功的喜悅、老闆的嚴苛、同事間的競爭等,這些都是任何一個工作者走向成功必須體驗的感受和經歷的鍛造。一家知名公司的人力資源總監曾這樣說,目前一些處在實習期的大學畢業生,還沒幹活就先和老闆談條件,或者在新崗位上剛取得一點小成績,就和部門主管討價還價,這是不合時宜的。他們應該懂得感謝企業的培養,而不是計較是否應多拿幾百元錢,應該在自己有業績的時候,再向企業提出合理的加薪要求,這樣才能有更大的發展。作為一個黨員幹部,要懂得感恩組織的培養,領導的關心,同事的幫助,以認真負責的態度去對待每一項工作,兢兢業業、扎紮實實地工作,讓領導放心、讓人民滿意。幹部職務職級有高低之分,但職責任務絕無貴賤之別。無論是體制內還是體制外,都應該秉持感恩之心。尤其是體制內的人員,進入隊伍已屬不易,需寒窗苦讀、過五關斬六將,亦有家庭的培養付出,都需珍惜。現代化的辦公條件和較好的待遇,要知足、要珍惜,並儘可能創造出優秀的業績,以回報組織的關懷、單位給予的機會。要珍惜集體榮譽和團隊協作,高標準嚴要求規範自己的一言一行。 「磨刀不誤砍柴工」,偶爾停下來,認真反思我們為什麼這麼忙,是否迷失方向,如何才能在工作實踐中成就自我,才能積聚正能量,甩掉包袱,輕裝上陣。
要記好別人。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得到過別人的幫助,經常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兩人彼此關係一直很好,有時就為一件瑣碎的小事,或者是一次沒按自己的意願辦事就會結怨,從此兩人見面就如同陌路。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會犯同樣的毛病,就是別人對我們有十次好,有一次不好,前面的十次好就被我們全部抹殺。別人扶了你一把,也許你很快就忘記;別人踩了你一腳,也許你會永記心中。我們記住了別人的缺點和錯誤,記住了別人慢待我們的地方,於是,便耿耿耿於懷,越看這個人越滿身缺點,越看這個人越不可理喻。而別人恰恰是一面鏡子,我們對他凝眉瞪眼,鏡子反射回來的也是瞪眼凝眉,於是,都互相看不順眼了。原本小的缺點在各自的眼中被無限放大了,看這個人簡直是「眼中釘」,看那個簡直是「肉中刺」,必先拔出而後快。當別人對你不敬的時候,你總是記住別人的好處,哪怕別人點點滴滴對你的好處,你都默默記在心中。慢慢地,你心中的怒氣就煙消雲散了,心胸也自然開闊了。量小失友,度大聚朋。有了寬闊的胸襟、寬宏的度量,才能贏得朋友間信任,增進團結,密切友誼。記住別人的好,多記別人的好,才會多一些寬容和理解,少一些怨氣和戾氣,才會可以培養謙虛、高尚的品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對人寬容就是對己寬容;善待別人,其實就是善待自己。專挑別人缺點、不能容人的人,必然自我感覺良好,看不到自己身上的缺點,從而喪失改進提高的機會;記住別人「滴水之恩」的人,則往往能見賢思齊,虛心學習他人身上的優點,因此自己身上的「好處」也會越來越多,人際吸引力就會越來越強,無形中就擁有了更多的精神財富。
要樂於奉獻。人生的價值在於奉獻,而不是索取。奉獻是一種情操,一種品格,一種境界,是一種不求回報的給予。奉獻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只有奉獻了,付出了,才會領悟到其中的樂趣。一個人如果學會了奉獻,就等於他掌握了一種自我提高的方法。奉獻可以是在國家和人民需要的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的勇敢,也可以是滲透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的默默堅持。正如愛因斯坦說過的:「人生的價值,不看他得到了什麼,而要看他奉獻了什麼。」有人認為奉獻是為了更多的索取。恰恰相反,奉獻的本質在於它的無私性。有許多參加過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的老戰士,他們從不張揚自己的輝煌的功績,不向國家伸手要救濟,不搞特殊化。他們這種無私的精神同樣是奉獻。這種奉獻更深沉,更偉大!奉獻是積極主動地,不是一味的被動。個人的奉獻在於主觀願望的偉大體現。奉獻無處不在,大到國家大事,小到日常生活瑣事。在一些場合,我們時常發現,總有那麼一些人在默默耕耘、無私奉獻,讓人所感動。如公交車上,有給老人、孕婦讓座;大街上,有人攙扶老人、殘疾人過馬路;發生地震災難,人們紛給災區捐款捐物,伸出援助之手;還有許多志願者不畏艱辛,深入偏遠貧困地區支教,讓失學失童重返校園……這些都是無私的奉獻!奉獻有時是在一念之差。看到老人摔倒扶一下,看到有需要的人讓個座,即是舉手之勞,看似平常,卻是善舉,意義非同尋常。生活中處處需要我們去奉獻。奉獻不是為了索取,奉獻應是自覺的、不求回報的;奉獻也不在於大小,只要留意,只要用心去做,你就會變成奉獻者,你也將變得高尚,感覺無尚光榮,生活也將變得更加美好。正如《愛的奉獻》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這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2018年9月8日)
(作者系湘潭市委副秘書長,著名作家。)
[責編:榮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