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懷感恩之心,我無怨無悔|記國梁鎮村主任邱弟香

2020-12-22 上遊新聞

邱弟香到李華彬家走訪

「前幾天,你們不在家,這不過節了,我來看看你們。」6月12日上午,邱弟香提著一大包點心,來到五社的貧困戶李華彬家。

「邱主任好喲,我們家有啥子困難都找她幫忙,她跑得快,還辦得巴適。」說起邱弟香對他家的幫助,身體虛弱的李華彬一下來了精神。

「別這麼說,都是我應該幹的。」面對群眾的表揚,邱弟香連連搖頭,「我自己也是國家好政策的受益者,不然我哪裡能有今天喲。所以,我們都應該感謝國家,感謝政府!」

「國家的好政策養活了我們家。」

1971年,邱弟香出生在萬古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父母都是老實本分的農民。邱弟香是家裡的老大,她還有兩個弟弟。

1983年,邱弟香的父親因病去世,年僅36歲。那一年,邱弟香12歲,二弟9歲,三弟6歲。從此,母親胡坤德便拉扯著3個孩子,艱難度日。

「好在國家政策好喲,我們才沒有輟學。」邱弟香說,因為家庭困難,姐弟三人的學費都得到了減免,母親身上的擔子也輕鬆了不少。

後來,邱弟香考取了都江堰的職高,但為了減輕母親的負擔,僅僅讀了一年,她便離開了校園。

「為了早日工作,早點掙錢。」學一門手藝也好,邱弟香便在二伯父的理髮店學了一年理髮。她一邊學習,一邊在地毯廠打工。她認真學習,努力工作,希望有朝一日回鄉開一個理髮店,給母親減輕壓力。

1990年,邱弟香回到萬古。一心想開個理髮店的她卻苦於沒有本錢,無奈之下,她開始養蠶。春秋兩季,一季幾十公斤,能賣好幾百。寒冬臘月,她又到加工廠,幫人灌香腸。

「一天切肉都要切1000多斤。」邱弟香說,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能掙到5塊。這樣連著幹了3個冬天,直到她出嫁。

靠著國家的好政策,加上邱弟香拼命工作,母親踏實務農,這一家四口的日子總算了有了希望。

邱弟香為村民拆除增氧機

「政府關心,我才有了新天地。」

1993年,邱弟香嫁到國梁鎮何家溝。當時,何家溝屬於金樓村,地處偏僻,走路到鎮上就需要一個半小時。

因為條件艱苦,村小一直留不住老師,代課老師也非常難找。2001年,村書記找到邱弟香,動員她到學校代課。

「當代課老師?」聽到這個提議,邱弟香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坦言,從來沒想到,自己還能當老師。

「既然找不到人,我還是出一份力嘛。」懷著忐忑的心情,邱弟香走進了村小,當起了二年級的代課老師。

從此,這個原本以為自己會當一輩子農民的女人,迎來了人生重要的轉折點。

代課兩年多,憑藉認真的工作態度,邱弟香贏得了鄉親們的交口稱讚。

2003年,金樓村併入三鳳村,學校也進行了調整。離開校園的邱弟香又被推薦進入村委會工作,擔任婦女主任併兼任生產隊長。

「我負責的兩個社,離家很遠,至少要走40分鐘。」邱弟香回憶,為了熟悉兩個隊的情況,當時的老書記跟她說,帶一次路,以後就靠她自己了。

一個院子,住哪些人,幹什麼事,走哪條路……那一次,由老書記帶路,邱弟香把每個院子,每家每戶的情況都記得清清楚楚。後來,不論是發通知、抄電錶,還是協調土地、調解糾紛,邱弟香都幹得有聲有色。

兩年工作,邱弟香領到500元的工資。「就算沒有報酬,我也要認真幹。」邱弟香說,「如果不是當初國家的好政策,哪來我的今天,更別說我們一家人的穩定生活了。」

工作認真、細緻、潑辣,是個能幹事,願意幹事的人。兩年的工作時間,邱弟香收穫了村民的信任,也贏得了鎮村領導的一致肯定。

2005年,三鳳村換屆選舉,邱弟香順利當選村委會主任一職。而她也成為該鎮唯一一位女性村主任。

「常懷感恩之心,我無怨無悔。」

感恩的影響力是巨大的。擔任村主任後,邱弟香工作的勁頭就更足了。2005年11月,憑藉出色的工作表現,她還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一社的何禮川是低保戶,73歲的他有聽力障礙,唯一的養女遠嫁外地,只剩他一人在家獨自生活。邱弟香了解到他的情況後,就經常組織村幹部上門服務,打掃衛生、送米送肉。

他的房子年久失修,邱弟香又幫忙積極申請危房改造項目,如今他又住進了新房。

2018年12月,一次走訪中,邱弟香路過何禮川的院子,看到他的頭髮又長長了,而且多日沒洗澡,身上發出了惡臭。邱弟香趕緊回家翻出多年沒用的理髮工具,為他剪髮。其他幹部又幫忙打掃院子,讓他過了一個乾乾淨淨的新年。

五社的謝道治、朱高純是兩位留守老人,子女常年在外打工。今年春節,朱高純突發腦溢血,經過救治,如今癱瘓在床。4月,老人找到邱弟香,希望辦理殘疾證。

邱弟香趕緊去鎮裡領取表格,了解辦理程序。因為朱高純不能行走,她又幫忙借輪椅,聯繫車。幾天後,邱弟香帶著兩位老人趕到市民中心,照相、蓋章。到醫院檢查、鑑定,樓上樓下,上車下車,邱弟香抱著老人,渾身大汗。從早上7點出發,一直到中午12點,才全部辦完。

為了保護水源,5月,三鳳村全面排查拆除增氧機。對於沒有勞動力,或者沒有人在家的,村幹部事先聯繫好,再上門幫忙拆除。

四社村民歐大輝家,兒子媳婦都在外打工,68歲的歐大輝根本無法自行拆除。為此,邱弟香事先與其兒子聯繫好,她再上門拆除。

「水很深。」邱弟香二話不說,挽起褲腳就下去了。水到胸口,腳還沒踩著底。

增氧機在魚塘中間,下面由一根木樁固定在池底。左思右想,邱弟香借來梯子和雨褲,再找來一根竹竿,綁上刀,邱弟香就這樣,順著梯子,摸著水下了魚塘。用刀口反覆割木樁,終於將其搖松,才拆除了增氧機。

經過大家努力,三鳳村共拆除31臺增氧機,涉及村民25戶,其中,由村幹部幫忙拆除的有10餘家。其工作效率和速度都排名全鎮第一。

為低保戶理髮,為貧困戶搬家,為殘疾老人辦證……進入村委會工作10餘年,邱弟香時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談錢,肯定不會到村上幹。我感恩,回饋社會,所以,我無怨無悔。」

一心付出的邱弟香也有受氣、委屈的時候。邱弟香直言:「在村裡幹工作,不可能不受氣。」

但即便如此,她依然覺得為村民辦事,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是光榮的,是她應該做的。

掌上大足記者 張瑋 文/圖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美文|常懷感恩之心
    當然,還要感激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練了你的意志;感激欺騙你的人,因為他給了你教訓;感激折磨你的人,因為他給了你毅力;感激放棄你的人,因為他讓你懂得獨立生活…… 要感恩父母。常懷感恩之心,就會對別人、對外界多一分包容、少一分挑別。感恩父母,我們馬上就會想到父愛如山,博大深沉:母愛似水,細膩溫柔。
  • 海外留學生寄語感恩節:對父母常懷感恩之心
    海外留學生寄語感恩節:對父母常懷感恩之心 2012年11月23日 10:54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對在異國他鄉留學的學子來說,感恩節帶給他們的不只是了解當地文化的機會,也不只是火雞和南瓜派,還有時刻感恩的心。  清華大學心理學系樊富珉教授告訴筆者:「心理學認為,感恩是一種感受和行為的表達。感恩是一種社會美德,還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和生活哲學。懂得感恩能促進個體的身心健康,提高幸福感,還可以促進人和人之間的良好關係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的聯結,推動利他行為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
  • 歐陽菲菲《感恩的心》,常一個感恩的心,感受世間冷暖
    感恩之心常在,幸福自然來,歡迎來到枯井音樂。一首《感恩的心》送給天下父母,可憐天下父母心,願所有父母身體安康,願天下兒女常懷感恩之心,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善待自己的父母。這首歌作為經典歌曲,廣為引用,各大愛心募捐活動,教育宣傳片,配上這首歌曲,十分的感人。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楊文昊:秉持探索精神 常懷感恩之心
    兼顧課內的同時,楊文昊同學進入校園以來就保持著充足的求知慾與自我驅動力,他敢於去嘗試大學各種競賽,不斷挑戰與充實自己的能力,「到大三之後,很多事情再往回看,最困難的永遠是0到1,當你有勇氣去開始並制定自己計劃的時候,我覺得就已經是很大的成功了」,正是保持著這樣的想法,楊文昊同學積極參加各種大學競賽,在大一上學期時,楊文昊同學便與兩位江蘇老鄉組建了數學建模隊伍,一起探索共同進步,最終在2020年美國數學建模競賽上斬獲大獎
  • 西平縣第三小學舉行「常懷感恩心讓生命充滿愛」主題隊會
    映象網訊(記者 黃向陽 實習生 馮佔華 通訊員 丁永超)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為了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11月16日上午,西平縣第三小學組織召開了「常懷感恩心,讓生命充滿愛」主題隊會,隊會由四(4)班承辦。
  • 常懷感恩 攜愛遠行—永洋特鋼愛心義助杜劉固2020級大學生
    常懷感恩 攜愛遠行 —永洋特鋼愛心義助杜劉固2020級大學生 9月13日,杜總參加杜劉固村2020級大學生歡送會,鼓勵大學生牢記父母恩情、學到本領早日成才,希望學生家長正家風、嚴家教,為孩子成長提供良好的家庭環境。杜劉固村支部書記杜廣平主持會議,村幹部、部分學生和家長代表列席了會議。
  • 常懷感恩之心―――訪上海交大材料學院教授陳善本校友
    回憶起在哈工大求學的經歷,他講述了「三進哈工大」,又三次惜別的經歷,深含對母校的眷戀與感恩之情。     作為恢復高考後第一年的1977屆考生,陳善本當時在黑龍江省高考成績優異,但由於種種原因被大連鐵道學院錄取。本科畢業時,他選擇了報考哈工大自動控制理論與應用專業碩士研究生,原因是對當時主編《自動控制原理》教材的哈工大李友善教授的仰慕。
  • 常懷感恩之心、常念感恩之人,永遠懷著感恩的心態面對一切!
    越懂得感謝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情,越知道把自己的姿態降低,越知道付出,越知道給予別人愛和關懷,就會越來越成功……因為我們知道感恩,我們在感恩的同時也在向別人傳遞我們的態度。我們真正要去銷售的是自己的態度,沒有賣不出去的產品,對嗎?
  • 感恩,是一種心態,一種品質,一種藝……常懷感恩之心
    如果只是說說而已,就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我也是把自己的體會告訴大家。從事相上來說,別人對我有恩,我去回報,就是所說的「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但從根本上來講,對我們有恩的人,不僅僅是今生遇到的恩人,還有過去生乃至生生世世的恩人,所以感恩的範圍也不僅僅是人,還應包括一切眾生。因為無始劫來流轉在六道中,我們的父母實在太多了,對於我們有恩的眾生也很多很多。
  • 常懷感恩之心,才能結出碩果纍纍,讓孩子一生受益的「愛的魔法」
    2.了解孩子的心對孩子有期待,其實是一件好事情。我一直認為,身為父母,如果對孩子的要求,不切實際地低,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侮辱。市面上常見的媽寶男,往往有一個強勢的母親。也正因為這本書,才讓我下定決心,想要培養孩子的讀書習慣,從親子閱讀開始。時間過去了一年多,這一年多的時間裡,我和寶寶一起閱讀了大量的書籍。常常閱讀的時候,他會發現很多我從來都沒有關注過東西,這讓我很驚奇。而且,孩子通常會一遍又一遍地閱讀他們喜歡的書籍,這種重複閱讀且常讀常新的能力,我們每個大人都應該學習。
  • 曾國藩:常懷「愧對」之心,便是載福之器、入德之門
    《曾國藩全集·日記三》道出了他的修為之道:「大抵人常懷愧對之意,便是載福之器、入德之門。如覺天之待我過厚,我愧對天;父母之待我過慈,我愧對父母;兄弟之待我過愛,我愧對兄弟;朋友之待我過重,我愧對朋友,便覺處處皆有善氣相逢。如自覺我已無愧無怍,但覺他人待我太薄,天待我太嗇,則處處皆有戾氣相逢。
  • 【脫貧之星】懷感恩心 走脫貧路
    【脫貧之星】懷感恩心 走脫貧路 2020-12-10 2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鄉廚之星」溫賢根:烹飪有溫度的菜品 需常懷感恩之心
    一直以來,他同其他鄉廚同行幾乎一樣,用最傳統的方式接辦鄉宴:傳統辦宴 成就一方「鄉廚之星」他的客單來源往往是口碑積累而來,通過口口相傳來實現開單。宴席什麼餐標?要用哪些菜譜?久而久之,這些極富個人魅力色彩的鄉廚,也儼然成為當地民俗文化裡一顆不容忽視的閃耀之星——他們不需要過多外界的媒體包裝,依靠地域性飲食文化的傳播屬性,便自帶光環和流量地成為了鄉民心中、口中的「明星鄉廚」。感恩之心 學習精進廚藝反哺鄉民溫賢根,就是這樣一位普通卻不平凡的「明星鄉廚」。
  • 常懷感動之情 常為感恩之行
    ——新福園中學感恩周活動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推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增強知恩感恩意識,強化社會責任感,新福園中學5月11日至16日開展了以「感恩從心開始•用愛溫暖彼此」為主題的 感恩周活動。
  • 常懷感恩之心 不墜青雲之志
    縣直相關單位負責人希望受資助的學生要不畏貧困,好學上進,以優異的成績為父母和老師爭光,常懷感恩之心,將這份愛心一直傳遞下去。受資助的學生也表示,今後獎勤奮學習,成為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據悉,今年澳鼎集團捐助大埔縣157名貧困家庭學子,此次儀式共有77名貧困家庭學子受到資助,每人1200元,共計9.24萬元;其餘80名貧困家庭學子是集團「一對一」幫扶對象。
  • 懷感恩之心——株洲幼師對口升學部1906班開展主題班會活動
    鮮花感恩陽光雨露,蒼鷹感恩長空,高山感恩大地,我們感恩祖國給予我們幸福的生活、感恩父母給予我們頑強的生命、感恩老師把我們帶入知識的殿堂、感恩朋友給予我們寬厚的肩膀。下面,我們班「珍生命之重,懷感恩之心」主題班會現在開始。 學會感恩
  • 如何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
    這樣養育出的「小皇帝」,常常把自己當做世界的中心,很難會有一顆感恩之心。如何培養一個心存「感恩」的孩子呢?通過在家中舉行「感恩儀式」的方式來強化孩子表達謝意的行為這一方法將教會孩子養成懷著感恩之心看待周圍事物的習慣,無論是多麼微不足道的事物。他越是懂得感激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就越不會認為自己理所當然地擁有一切。感恩儀式如何做?
  • 乾貨分享:終身學習的第5個成長法則,心懷感恩之心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說:一個人要心懷感恩之心,感恩遇到過的人,遭遇過的打擊和絕望,還有別人對自己的感激之情,也只有這樣,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萬事如意,在成長的道路上會有貴人相助。對於感恩兩個字來說,生活在華夏之地,大多數人都會寫,也理解字面的意思,但是從言行舉止方面,也是有著多變的理解行為,更多的情況下,我們對這個感恩之心,是有著限制條件的,只對自己有過幫助,或者能夠幫助自己的人心存感恩;當然也有著忘恩負義的行為,這是感恩之外的行為。
  • 常懷感恩之心,不忘教書育人:專訪環宇國際學院總裁、院長李維章
    人生跨過49載,但其中30載——西安10年、北京10年、溫哥華10年,是他開啟人生「三步走」、奠定成功基礎的成長之年、關鍵之年。「沒想到,人生兜兜轉轉,我也從事了教育……這,就是宿命!」李維章有兄弟姐妹四人,一哥兩姐,他是家中最小的,也是家中最有出息的。上大學時,他從藍田考到省會西安,所讀專業是英美文學,1994年大學畢業後,進入一家臺資的電腦軟體公司,第一份工作是英文編輯。他成為了第一批網際網路人。
  • 如涵紅人李朝 不忘初心為母校捐款激勵學弟學妹常懷感恩之心
    他說,「一別五年回到母校我特別開心,見到了曾經對我特別照顧的老師們也很激動,學校裝滿了我整個青春回憶,尤其是堅毅誠樸,至真至善的校訓始終激勵著我不斷前行。 如涵紅人李朝謹記恩師教導 不忘初心 「作為許昌市三高培養的學生,我一直關注著母校的發展,而且心裡總有種強烈的責任感,促使我回到這裡,向學校和老師表達自己的感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