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以前,無論官、私,「印」都稱「璽」,為格言璽。
秦統一六國後,規定皇帝的印獨稱「璽」,臣民只稱「印」。漢代也有諸侯王、王太后稱為「璽」的。
唐武則天時期,因覺得「璽」與「死」近音(也有說法是與「息」同音),遂改稱為「寶」。
唐至清,沿舊制,而「璽」、「寶」並用。
漢將軍印稱「章」。之後,印章根據歷代人民的習慣有:「印章」、「印信」、「記」、「朱記」、「合同」、「關防」、「圖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種稱呼。
中國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鐘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銅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稱「金石」。璽印即包括在「金石」裡。
璽印的起源,或說商代,或說殷代,至今尚無定論。根據遺物和歷史記載,至少在春秋戰國時已出現,戰國時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為商業上交流貨物時的憑證。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印章範圍擴大為證明當權者權益的法物,為當權者掌握,作為統治人民的工具。文字形制隨時代變遷,風格各異。印章的出現和使用,一般認為始於春秋戰國之間;先秦及秦漢的印章多用作封發對象、簡牘之用,把印蓋於封泥之上,以防私拆,並作信驗。
而官印又象徵權力。後筒簡牘易為紙帛,封泥之用漸廢。
傳世的古代璽印,多數出於古城廢墟、河流和古墓中。有的是戰爭中戰敗者流亡時所遺棄,也有在戰爭中殉職者遺棄在戰場上的。
上海博物館的中國歷代璽印館,是中國第一個專題陳列璽印篆刻的藝術館。展廳面積380平方米,展出璽印篆刻500餘件。
整個陳列以印章藝術的發展歷史為線索,上自西周,下迄清末,是從館藏一萬餘枚印章文物中遴選出來的具有代表性、藝術性的精品。展館內藉助高低錯落的展櫃,應用多種技術手段,使實物與輔助陳列相互配合。
那麼,上海博物館所藏的璽印精品都有哪些呢?您了解嗎?
1、宋朝玉押
宋朝玉押是一款上海博物館的北宋某一位皇帝所使用的宋朝玉璽印器。
名稱:玉押
類型:璽印
年代:宋
館藏地:上海博物館
這是一件北宋花押印。「花押」又稱押字或籤押,是古人按照各自的喜好,設計的代表個人信用標誌的符號。花押印主要流行於宋金元時期,為各個階層人士所普遍採用。
傳世宋元時代的私印中,奇異神秘的花押印是一個重要特色。據史料記載,宋代皇帝都有自己的押字,這件花押印為玉質夔(kuí)龍鈕,根據形制和鈕式推斷,應為北宋某一位皇帝所使用。
2、生肖群俑
十二生肖俑是古代人們用來闢邪的鎮墓明器,材質上有陶質、鐵質、石質、瓷質等。中國早在商代已用十天幹、十二地支記日,漢代把12種動物與十二地支相配,稱「十二生肖」,即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其後,生肖與人的命相結合,逐漸神秘化。至南北朝時,民間始用生肖俑隨葬,以壓勝避邪。到唐代,銅鏡、金銀器及墓碑上常有十二生肖形象,墓葬中出土的生肖俑也是非常多的。
上海博物館所收藏的生肖群俑,為一組十二件,造型有數種:或生肖攀爬於人身上;或是人捧生肖;這七件作品是人身與生肖頭相結合。各俑雖高不盈尺,但鼠、牛、虎、龍、蛇、猴、雞首的形象刻畫得惟妙惟肖,既生動又含蓄。俑身穿廣袖長服,雙手相拱,作站立凝目狀。俑身與生肖首結合自然,比例恰當,給人以渾然一體之感。
近期熱文:
紀大才子紀曉嵐的狐仙情節
「文物鑑賞」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西夏時期錢幣
盜墓賊必用的盜墓工具都有哪些
「文物鑑賞」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後蜀時期錢幣
「文物鑑賞」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後梁錢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