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福林媽咪
我以前只知道「早產兒」概念,最近卻被幾個新聞科普到了「超早產兒」一詞。
人衛出版社教材《婦產科學》明確:妊娠時間大於28周而不足36周出生的胎兒稱為早產兒。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新生兒死亡率變得越來越低,即使是早產兒,醫生也可以讓他像正常出生的寶寶一樣健康長大。
前幾天演員賀軍翔還因為提前兩周讓妻子剖腹產的事情上了熱搜,雖說原因是「不讓孩子出生成為處女座」略顯兒戲,但這樣決定的背後,也是對醫療水平的充分信任。
而超早產兒,則是指孕24周-28周之間生產的胎兒,大概是懷孕5-7個月之間。
這段時間就看到幾個超早產寶寶出生的新聞。
首先是深圳晚報報導的一個消息,2020年5月15日,一位31歲的孕婦由於不明原因宮縮早產,懷孕近24周多,就生下了胎兒小星星。
出生時的小星星體重只有720克,還不到兩斤,而且多個器官發育不全,只有成人巴掌大小,手臂和成人的手指一樣細,身上的皮膚薄的能看見身體裡的血管。
出生後,小星星就被送進了新生兒科重症監護室,醫生下了病危通知書。媽媽孫女士由於患有多囊卵巢,懷孕不不易,所以堅持全力救治孩子。
由於肺部發育不全,寶寶經常出現呼吸暫停,經歷了多次搶救,歷時119天,孩子才轉危為安,體重達到3185克,各方面指標達標,出院回家。
無獨有偶,差不多同一時間,廣西也有一個在醫院住了97天的「巴掌寶寶」。
這個在媽媽孕30周時接受了剖宮產手術,比小星星在媽媽肚子裡待的時間要長一些,但是他出生後的體重卻更低,只有600克。
但是當時產婦和胎兒都面臨危險,媽媽血壓很高,胎兒出現窘迫,繼續妊娠的話對產婦和胎兒都十分危險,所以只能緊急進行剖宮產手術。
好在寶寶已經是30周,不算超早產。但是搶救這個600克的巴掌寶寶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
由於早產兒發育不成熟,搶救寶寶會面臨很多挑戰。寶寶無法自主呼吸,需要依靠呼吸機,寶寶餵養不耐受,需要進行靜脈導管輸送營養。
前期時,寶寶出現了呼吸衰竭、感染、餵養不耐受、壞死性小腸結腸炎、膽汁淤積等等狀況,好在經過救治和呵護,寶寶情況一天天好起來,在住院治療97天後體重翻了4倍,達到治癒標準。
還有一個很多年前有過報導的「世界上最小寶寶」,2015年在德國出生,名字叫Saybie,出生時體重只有245克。
懷孕24周-28周之間生產的胎兒叫超早產兒,而Saybie甚至連超早產兒都算不上,她出生時僅僅23周零3天。
出生後,Saybie被送進重症監護室,護士給他貼了一個牌子,上面寫著「微小但強大」,最終這個寶寶活了下來,媽媽和爸爸本來以為只能和孩子相處1個小時,但1個小時變成2個小時,然後變成1天,一周,最終Saybie活了下來,打破了「最細小嬰兒登記簿」的記錄。
之後有沒有更小的嬰兒出生,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這個「微小但強大」的寶寶努力的活了下來,成了生命奇蹟上道路上的一個裡程碑。
即使是奇蹟,也是有極限的, 美國一個19周出生的胎兒,出生後經過了短暫的和親人的見面,就去世了,沒能長大親眼看看這個世界。
我們單單從照片上,都能看出孩子的肉小,作為孩子的爸爸媽媽,想必他們在看到孩子的時候,也是心如刀絞,只能默默的祈禱,希望孩子加油,創造生命的奇蹟。
畢竟,這些「巴掌寶寶」體重太小,胎齡又低,身體各方面發育不全,抵抗力十分微弱,生存能力幾乎為零,甚至智力發育還不夠完全。
網上有篇標題為《嬰兒活著卻被醫生說是死嬰,最後導致重度腦癱!醫生:孩子的健康和我們沒關係》的文章,引發了很多人的關注。
商丘市的許先生說,2019年9月16日,他帶著妻子到醫院保胎,因為妻子發燒,院方建議保大人,通過剖腹產生下一名男嬰,醫生告訴他孩子已經死亡,孩子被裝在一個塑膠袋裡,但是等他回到家中,卻發現袋子裡的孩子在動。
不過,醫院方面也發布公告回應:
根據當時的情況,產婦孕25周胎膜早破,保胎希望很小,繼續妊娠孕婦有生命危險。而且由於胎兒孕周小,存活率低,還可能並發腦癱、神經發育障礙、智力障礙、視力聽力障礙等疾病,會影響生存質量,所以和患者及家屬商量,決定終止妊娠,並且放棄胎兒,家屬也籤了數錢知情同意書。
而胎兒出生後,是有微弱心跳的,但是無法自主呼吸,醫院根據將胎兒交於家屬。後來又有了家屬把胎兒帶過來要求繼續搶救的環節。
事情有些複雜,不是醫生,我們也不太好評判。
你覺得遇到這種情況,是該放棄這個孩子呢,還是拼盡全力救治孩子,去賭孩子以後的生活不會受到影響呢?
超早產兒的存活是不易的,這一點毋庸置疑,哪些經過搶救和正常人一樣健康活下來的,是幸運的,但在每個新情況面前,要不要抱住這個還不成熟的胎兒,是醫生和家屬共同的難題。
懷孕生子,仍然是一個有風險的事情,大部分人很幸運,沒有遇到宮內感染、胎膜早破等意外情況,最終胎兒順利分娩,但是對於每一個孕婦來說,了解自己的身體情況,正確評估懷孕風險,妊娠期間保護自己,都非常重要,不能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