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2月9日訊 秦始皇三登琅琊臺具體都做了些什麼?2000多年前的「八主」中的「四時主」祭祀地在琅琊臺嗎?因地震而深埋於地下的琅琊古城能否重現江湖?持續推進的考古發掘拼接起的恢宏時空情節,將為青島帶來意料之外的豐厚歷史文化資源,並破解這些千古謎團。
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與山東省考古院聯合開展的琅琊臺遺址2020年度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工作進入收官階段,觀海新聞記者現場見證:在琅琊臺臺頂區域發現的2000多年前的排水系統,及柱礎、瓦當等建築構件;在臺西頭村亭子蘭發現的一處東周時期的廊房式建築基址,及板瓦、筒瓦、瓦當和陶豆碎片遺存,讓2000多年前的「海景房」和「濱海長廊」若隱若現,為青島古代歷史文化的豐富演進再添佐證。
琅琊臺遺址全貌
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所長林玉海告訴觀海新聞記者,2019年正式發掘並納入「考古中國」項目的青島琅琊臺考古,還將經歷未來五到十年的持續深入發掘,方能呈現這一地域準確的歷史面貌,並賦予其最大化的文旅資源價值。
琅琊臺頂,秦始皇是否駕臨過這個看得見海的房間
在琅琊臺臺頂夯土臺基的西側,2019年,考古人員挖出一條東西走向的探溝,他們收穫了一處秦漢時期地漏。地漏由八塊石板拼接鑲嵌而成,中間有一處可漏水的方形孔洞。他們判斷,它一定是與管道連通的一個系統工程。
琅琊臺臺頂西側發掘點
以地漏為線索,今年發掘面積繼續擴大,最終,和地漏相連的部分管道露出端倪。觀海新聞記者在發掘現場看到,已經裸露出來的秦漢時期陶水管依然完好,質地粗厚,排列整齊,環環相扣。意外的是,現場還在同一地點的不同土層發現了漢代的排水管遺蹟。
秦漢時期的排水管
秦漢和漢代不同地層年代的排水管
不過,排水管末端已遭到破壞,考古人員並沒有找到出水口。但在北側的發掘中,管道的入水口被找到,保存得相對完整。同時,當初地漏所在的空間或者說是大房間,也在2020年的發掘中隱約浮現。考古人員從中發現了一些比較有意思的跡象。
關於這個擁有地漏的大房間的地面,原先究竟是何面貌,是否曾經擁有地磚或是木地板,尚無定論。在與地漏相接處,兩條嵌入夯土的石條讓人迷惑,它們究竟作何種用途,依然要等到進一步的發掘給出線索。不過,現場還是發現了等距設置的柱礎,這些作為房間支撐柱基石的遺存,將用以推斷房間的格局和大小。房間內還有一處牆體,鑲嵌了牆磚,讓人也對這處空間曾經的「豪華」浮想聯翩。
秦漢時期的地漏
昔日秦皇漢武登頂琅琊臺,是否在這個看得見山海景致的房間小駐,為某個祭祀大典做準備,抑或於其中沐浴淨手,俯瞰琅琊美景……隨著物證的累積,各種疑問和推斷或將迎刃而解。
向海延伸的長廊,頂部曾用素麵或帶有格紋的瓦當
位於臺西頭村的亭子蘭的發掘點,總發掘面積比去年增加了一倍,超過了1000平方米。現場能看到大量按特定軌跡分布的陶瓦片,覆蓋它們的毯子剛剛揭開,據說之所以用毯子蓋住,是為其加熱防凍,溫度太低陶片會變得酥脆易碎。
站在這裡,前可觀海,回身便可望到琅琊大臺、小臺以及夾在中間的靈芝山三座山體舒緩的輪廓線,據說這處發掘點距離琅琊大臺的直線距離為1100米。最初之所以選擇這裡作為發掘點,是因為在之前的調查勘探中,發現了許多陶瓦片,在海邊,怎麼會有這麼多陶瓦片堆積存在,這一不合常理的現象,很快引起了考古人員的注意。經過發掘,果然有更多發現。
目力所及,數條溝狀遺蹟由西向東,向著海的方向延伸,陶片便有規律地散落於溝中;不僅如此,在溝的底部還曾整齊地人為鋪設有一層陶片,據猜測,這樣做的目的或為方便排水,或為抵禦水的侵蝕衝刷……考古人員初步判斷,溝狀遺蹟原先應位於一座廊房形建築的兩側,建築坍塌之後,瓦片遂傾覆於溝中。仔細甄別,依然可以看出,兩壟板瓦的連接處騎扣著一片筒瓦的屋面格局樣式。
考古人員在工地現場將部分陶片分撿出來,進行拼合,發現其中不僅有板瓦和筒瓦,還有素麵或帶有方格紋裝飾的半瓦當,當是東周戰國時期瓦當的主要特徵,這與曾經在齊國都城臨淄發掘出來的瓦當很相似,考古人員初步推斷,應該作為田齊時的遺蹟。他們還拼接出了數個完整的陶豆器皿。
嵌在土層中的方格紋半瓦當
考古人員尚未找到確切的柱坑,所以不能確定長廊的具體樣式,但他們推測,在這座長廊的兩側,必定有一定規模的建築存在,長廊則將兩者連接起來。另外,可以確定,長廊的屋頂中部有一條貫穿的屋脊存在。一位考古人員告訴觀海新聞記者,去年發掘時,由於發掘面積所限,並不能準確判斷發掘出來的是什麼樣的建築,今年向西、向東擴大發掘的範圍,就判斷出原來這是一個長條形的建築,而且沒有發現南北向的隔斷,說明它是一條長廊。「之前有學者推斷,這裡與齊國『八主』祭祀中的『四時主』祭祀有關係。是否可以就此想像,有一組主體建築與長廊相連,同時海邊又有一個觀景建築。我們發現的廊房部分只是這個大型建築群體的延伸部分。」現場的考古人員認為,今年在這個發掘點的一大成果,就是基本掌握了這座建築的走向和形制。」
將琅琊臺考古拓展到秦漢時期的琅琊郡和琅琊古港
對於琅琊臺的考古,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所所長林玉海認為,不應只盯住琅琊臺這一個點,而應將之拓展到秦漢時期琅琊臺所在的琅琊郡以及琅琊古港。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置齊地東部為琅琊郡,它的駐地也就是琅琊古城的位置,大致在今天的泊裡和琅琊兩鎮,覆蓋約23個自然村。它也是秦36郡中唯一的濱海郡城。距郡城數裡,即為當時中國最大最早的琅琊古港。到了西漢,這裡已是東方經濟、文化、航海發達地區。而在西漢後期,因地震等原因琅琊古城失去中心地位,漸被湮沒。在林玉海看來,消失在歷史中的琅琊郡城,便如同青島的「龐貝古城」,它深埋於地下,等待重新被人們發掘和發現。
目前,琅琊臺考古已經納入了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項目規劃。2012年對其做了前期調查勘探,2019年正式開啟考古發掘,2020年的考古只是一個開端,未來的五到十年內,該項發掘計劃都不會終止,將持續推進拓展,以此呈現這一地域準確的歷史面貌,並賦予其最大化的文旅資源價值。
林玉海引用習總書記對於考古的論述: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我們要加強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他說,城市考古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而這也正是我們深入挖掘城市歷史文化內涵、盤活文化遺產的良機。(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魏 )
【來源:青島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