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或可以加入「印太」來迎接和應對「印太」的挑戰

2021-01-11 華夏時報

當地時間2019年6月1日,新加坡,第18屆香格裡拉對話會舉行

龐中英

2019年5月31-6月2日,第18屆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香格裡拉安全對話(IISS SLD,「香會」)在新加坡舉行。受IISS的邀請,作為國際問題學者,我也參加了這次會議。對這次香會,我有一點觀察或者感受與讀者分享。

5月31日晚,香格裡拉對話開幕式上東道主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發表了長篇講話。這確實是一篇成功的演講,在會場內外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李顯龍一開始提出了基於東南亞歷史經驗的解決大國競爭的課題。我注意到,李顯龍開始講話不久,香格裡拉酒店座無虛席的大會場逐漸平靜下來,人們在認真聽取他的講話。

在中美衝突的當前背景下,很多人認為今年李顯龍的香會講話是特別的、前所未有的,但是平衡的、積極的、建設性的。6月3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讚賞」李顯龍的「有關表態」。

在香會這樣的自稱是「防務外交」的混合的多邊、多方的國際場合,李顯龍的講話一貫是外交的和藝術的。李顯龍說的大國競爭並不意味著大國衝突是一個好問題:大國競爭可以,但是,最好不要滑到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

李顯龍實際上向美國等表明,新加坡等國家至少現在很難在美國和中國之間選邊。這意味著美國和中國的衝突狀況還沒有到了要新加坡等國家選邊的地步。所以,這並不意味著新加坡等美國的盟國在中美衝突惡化的情況下不選邊。這只是告訴美國人,新加坡等有選邊的困難。

至於有關方(尤其是美國)是否理解甚至採納諸如李顯龍的建議則是另一個問題。參加香會的美國政府代表團和非政府的美國代表也許不會聽取李顯龍的一些話(諸如「接受中國崛起的現實」並做出相應的調整)。我們知道,來自亞太地區一些國家(尤其是美國的盟友)的觀點,美國仍然不會採納。2012年,就在歐巴馬政府推動「轉向亞洲」之時,澳大利亞的一位現實主義戰略家建議,「美國的對華選擇」(THE CHINA CHOICE),應該是在太平洋等區域層次上與中國「分享權力」,即與中國大協和(CONCERTATION)。但是,此種來自「中等國家」(MIDDLE POWER)澳大利亞的建議當時並未引起美國的興趣。如今,美國正在追求第一,即使中國追求的是第二,美國也不願意,而是希望中國是最末(見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教授ADAM TOOZE前不久發表的引起十分關注的文章《美國第一,中國最末:川普怪異的經濟民族主義新秩序(AMERICA FIRST, CHINA LAST: TRUMP』S STRANGE NEW ORDER OF ECONOMIC NATIONALISM)》)。

現在的美國政府不是如李顯龍提議的那樣尋求與中國的合作,而是採取了與此相反的措施。6月1日,香會第一天,美國代表國防部長首先講話,對中國發出了強硬聲音。不過,他作為波音公司的前CEO(這次香會的主要贊助商是波音),美國「印太」戰略的包容性和開放性,即「印太」也可以包括中國,要與中國合作。香會結束後,我陸續看到一些關於美國防長在香會講話的評論,認為中美關係的軍事層面也不容樂觀。我則認為,中美之間的「軍事外交」(兩國防長在香會前舉行了會見)十分重要,對於緩解和管理中美接下來的安全關係是有助的。衝突也許是合作前或者回到合作的路徑。

今年的香會上,美國國防部首發了打上2019年6月1日字樣的《印太戰略報告》,引人注目。其實,這位代理國防部長在相會的講話就是這個戰略報告的簡體版。美國軍方強調現在是貫徹落實「印太」戰略的時候。

「印太」戰略毫無疑問是以中國為主要戰略目標的。問題是,中國到底如何回應、應對「印太」?這是可以好好研究的。其實,既然中美軍事關係在對抗、競爭中接觸與合作,既然美國防長聲稱「印太」是開放的,中國完全可以考慮至少以某種方式加入、接觸「印太」。美國不是繼續加入原來「亞太」框架下的東協地區論壇和東亞峰會嗎?中國要研究如何加入「印太」,以加入「印太」來迎接和應對「印太」的挑戰是一個和平的、藝術的方法。關於這一策略方面的建議,我早在2018年就提出了:中國要接過和接受「印太」的概念,積極探討與「印太」地區其他國家之間的關係,提出中國的「印太」戰略。

香會這種冷戰後的國際安全論壇模式逐漸被複製或者擴散。繼新加坡香會之後,中國辦了另一個香會,即北京香山論壇(中國國防部長在這次新加坡香會上歡迎各國有關代表在北京香會上見)。韓國則辦了首爾防務論壇(SDD)。各國軍方辦的這些論壇是很好的協和場所,有助於管理或者治理大國競爭——通過軍事外交而不是軍事對抗防止大國競爭的惡性化。

如果我們使用未來的情景分析方法,儘可能未來導向地思考,受到新加坡香會的啟發,筆者試圖提供幾種未來的地區甚至國際安全圖景:

第一,在「去全球化」中,大國之間競爭但不衝突不對抗。

第二,在「去全球化中」,大國競爭不幸演化為衝突。

第三,大國衝突得到治理,「去全球化」進程大體是和平的。

第四,大國衝突惡化,「去全球化」進程充滿國際或者世界暴力。

第五,大國之外的其他國家(尤其是眾多的有實力的中小國家)的選擇和回應的正確與否十分重要(李顯龍總理的這次講話是代表新加坡的反應,其正確性將受到檢驗)。

第六,已有的多邊體制(包括在區域層次)在治理(包括預防)大國衝突方面,證明了其存在的價值,發揮了積極作用。

第七,已有的多邊體制(包括在區域層次),在治理大國衝突方面乏善可陳,甚至是一堆廢物。

第八,一個地區或者一個地球,不幸出現了平行的對抗的,代表世界秩序分裂的,至少兩種以上的地區安全或者國際安全秩序。

第九,一個地區或者一個地球,新的協和體系(CONCERTS)有效地治理了大國衝突,奠定了本地區甚至21世紀世界長期和平的統一的國際制度框架。

第十, 這樣的協和的國際制度框架,有助於在從全球化到「去全球化」的大轉變是大體和平的。

重要的國際會議諸如香會上的各種語言以及對這些語言的解讀也許幫助我們把握處在關鍵時刻的世界的重要的戰略趨勢。(作者為著名國際政治學者、中國海洋大學特聘教授、海洋發展研究院院長,澳門科技大學特聘教授、社會和文化研究所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商灝

相關焦點

  • 加入「印太戰略」?蔡英文就像一隻「金絲雀」
    2017年底,美國出臺《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正式把中國定義為「修正主義國家」,列為美國第一競爭對手,中國的發展成為美國的國家安全課題,「遏制」中國發展成為美國對華戰略的主調。美國一方面企圖以「貿易戰」打垮中國經濟,一方面企圖編織「印太戰略」網困住中國。中美競爭早已超越兩國關係,成為世界的共同課題。
  • 拜登的「印太協調員」,怎麼看中國?印媒很關注
    坎貝爾2016年的《轉向》一書概述了對亞洲的方針——主張面對崛起的中國,加強同盟關係。此後,他贊同川普政府採取的一些對華強硬做法,但也批評川普未能與整個地區充分接觸,還破壞了與日韓等盟友的關係。他本周在《外交》雜誌撰文稱,美國需在亞洲「認真地重新參與」。坎貝爾最大的挑戰可能是如何調整川普與北京產生裂痕的關係,同時推行旨在改變中國行為的一些政策。
  • 葉海林:「印太」概念下的中美關係
    「印太」概念導致中國兩線受制的可能性及其潛在風險是中國必須高度重視並慎重應對的。但其受各種因素的制約,短板明顯,難以達到四邊成員的戰略預期。美國總統川普在2017年12月籤發新版《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
  • 「印太」 的建構與亞洲地緣政治的張力
    另一方面,美日印澳四國關係的發展以及對話機制的深化,反映出地區地緣政治正在以「印太」區域建構為標籤發生內在變化,而這才是中國需要真正應對的趨勢。   三、「印太」 四邊安全對話機制前景及中國的應對   依據日本外相河野太郎的設想,四國安全對話首先從局長級對話開始,明年逐步提升到外長級、首腦級。
  • 兵韜志略|美印太司令部首次聯演結束,推動「印太戰略」實施
    熱點新聞:印度國防部稱,近日,美印日三國結束了在西太平洋關島海域開展的「馬拉巴爾-2018」海上聯合演習。這是美軍太平洋司令部改名為「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後的首次演習,目標是應對地區出現的「前所未有的複雜問題」,尤其是來自水下的威脅。
  • 【域外述評】《法國印太防務戰略》報告評析
    [5]  (三)軍事環境更加複雜  《戰略》報告認為,為應對力量對抗的重現和海洋空間的特殊問題,印太國家開始重視長遠作戰能力建設。不僅注重領海或近海防禦能力,而且還大力發展遠洋作戰能力。[15]為應對印太地區複雜多變的安全形勢,法國將強化駐印太部隊的作戰能力,重點加強偵察與預測、保護和預防等三種能力。與此同時,法國也將加強本土的遠距海空戰略投送能力。[16]法國駐印太部隊分布示意圖
  • 社評:馬克龍朝印太地區大秀機會主義
    正在澳大利亞訪問的法國總統馬克龍說了一番話,被法澳及西方媒體廣泛解讀是衝中國來的。馬克龍說中國崛起是「好消息」,但這個地區需要「平衡」。他還表示:「重要的是,該地區不能有任何霸權。」 他還提出法國願與澳大利亞合作,置身於印太地區法澳印新軸心的中心。
  • 英法德決定出兵印太,日韓印澳都選邊站
    印太地區將會面臨巨大威脅12月8日,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表示美國正在試圖挑戰聯合國地位,歐盟已經傾向於美國了,只有聯合國依舊處於中間地帶堅持不動搖,這並是不美國想看到的。這種局面對於東歐和俄羅斯來說並不是一個穩定的局面,而且印太地區和東歐一樣都在面臨巨大的挑戰。
  • 澳大舉擴軍要當「印太強國」(環球熱點)
    澳新版國防戰略將印度洋東北部到西太平洋的印太地區視為澳直接戰略利益區,也是國防規劃的重點區域。  在文件發布儀式上,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發表演講時稱,澳大利亞正面臨二戰後最嚴峻的國際環境,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時,需要為一個「更貧窮、更危險和更無序的後疫情世界做準備」,澳將把軍事重點轉向印太地區。澳新版國防戰略暴露其在軍事領域的勃勃野心,引發國際社會的關注。
  • 蔡英文鼓吹臺灣加入"印太戰略" 國臺辦:刷存在感
    有記者問,臺灣當局領導人蔡英文11日會見「美國在臺協會」主席莫健的時候首度提到「印太戰略」,她說「臺灣是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戰略的相關方」,可以在這個區域做出更多的貢獻。請問發言人對這樣的說法有何回應或者看法?安峰山表示:八個字,挾洋自重,刷存在感。
  • 重思「印太」概念的前世今生
    豪氏認為用費、蓋的方法可以重構舊石器至青銅文明時代「馬來-玻里尼西亞遷徙」,而這種「海洋遊牧」現象恰恰揭示了「印太」從舊石器時代以來便具有政治屬性,而在這一長時段中,「大西洋卻從不曾如此」。就這樣,通過「海洋政治學」和「民族學」的聯姻,豪斯霍弗竟然「證明」了印度太平洋的政治性「高於」大西洋這一與直覺不符的結論。豪氏的第三個啟發是語言學。
  • 提前解密的美國「印太戰略」文件:川普政府打什麼主意
    1月12日,美國白宮網站公布了最早在2043年才能解密的「印太戰略框架」文件。這份文件編寫於2018年,闡述了美國2018年至2020年對印度、朝鮮乃至中國的戰略圖景。這份文件中包含「保衛臺灣」「幫助印度崛起制衡中國」「維持美國在印太地區的主導地位」等內容。
  • 蔡英文這個「棋手」能搬動「印太」棋局嗎?
    原來,蔡英文的所謂「棋手」,就是想加入美日「印度太平洋」戰略,搬動美日遏制大陸,達到她所謂「維持現狀」進行切香腸式「漸進臺獨」的目的。「印太戰略」是川普上臺後廢掉歐巴馬時代的「亞太再平衡戰略」,提出的一個更為宏大的遏制中國的戰略規劃。
  • 拜登上臺會廢除印太戰略?王義桅三個字母解讀| 風向
    近日,英國向東亞、印度洋地區派遣航母戰鬥群,欲借印太戰略之力對抗中國;另據報導,昨日美軍印太司令部情報處長到訪臺灣……印太局勢再度升溫。此前法國等國也出臺了印太戰略,那麼作為一個集體的歐盟,是否會推進自己的印太戰略?是否會加入美國針對中國的包圍?就此鳳凰網10月15日特邀歐盟駐華大使鬱白與中國人民大學歐盟研究中心主任王義桅、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丁一凡,就中歐關係進行研討。
  • 印式中餐,美式中餐,和本尊一比,讓人感慨:中國廚師太偉大
    印式中餐,美式中餐,和本尊一比,讓人感慨:中國廚師太偉大!首先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印式中餐,印度和我們國家相鄰,所以在國界線兩旁的話,大家的飲食習慣就會互相受一些影響,印度人都是非常喜歡吃米飯的,他們的主食也以米飯為主,平常他們吃米飯的時候會在上面澆上一些菜,在我們中國人看來這就是蓋澆飯,不過他們做的蓋澆飯都是以咖喱味為主的,做好之後很多湯汁只有少量菜,簡直就是湯泡飯了!
  • 兵韜志略|美澳日舉行「對抗-北方」演習,深化「印太」戰略
    此外,相對於日本和韓國來說,澳大利亞遠近適中、國土廣袤,更便於部署軍事力量和開展大規模聯合訓練,而隨著美國「印太」戰略的實施,將由北向南增加在「印太」地區兵力部署,更使得澳大利亞成為其增加兵力部署的「重要目標地」,並可為美國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運輸線提供重要保障。
  • 美印兩國軍事合作為何不斷強化?蘇曉暉:美國在印太地區地位下降
    10月26日至27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國防部長埃斯珀,會在印度首都新德裡與印度外長蘇傑生、防長辛格共同出席美印「2+2」會談,並與印度總理莫迪舉行會晤。這也是美印兩國連續第三年舉行「2+2」會談。會前有印度政府匿名官員透露,美印兩國屆時將籤署《基本交流合作協議》,主要涉及地理空間情報搜集和共享地圖及衛星圖像信息等,以便美印兩軍進行協同防禦。此前,美印兩國已經籤署了《後勤交流協定備忘錄》和《通信兼容與安全協議》。有分析認為,這些協議是美國與防務夥伴都會籤署的基礎性文件,可以說是盟友間的「標準配置」。
  • 王毅談印太戰略:這個世界上各種話題層出不窮,就像浪花!
    【環球網快訊】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中心於今日上午10時在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舉行記者會,邀請外交部部長王毅就「中國外交政策和對外關係」回答中外記者提問,這也是王毅外長第五次在兩會記者會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 時政宏評:德國版「印太戰略」對中國有利!
    ,請長按二維碼加入。 「印度太平洋指導方針」可以看作是德國版的「印太戰略」,其中的決定具有爆炸性:它描述了德國對華政策的新定位,德國希望從現在開始加強與亞太國家的合作,不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雖未點名,但馬斯的話中所指非常清楚,就是美國和中國。
  • 南海爭端近期發展特點、未來前景及中國的對策--齊皓文章「印太戰略視角下南海問題國際化的特點與前景」
    二、印太戰略下南海問題國際化的表現與特點 新一輪南海問題國際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美國更加明確和有針對性地挑戰中國在南海的主權和管轄權,不斷擴展現有的行動選擇。另外,美國與東協的合作更多聚焦於海上安全,尤其是與菲律賓和越南的軍事安全合作;二是更多域外國家以「航行自由」和「基於規則的秩序」為名介入南海地區,與南海國家進行各種形式的安全合作。美國試圖在印太戰略與四國安全對話機制的框架下,將更多國家納入針對南海的軍事安全合作,幫助美國分擔印太地區不斷增加的軍事安全壓力,抗衡中國在南海軍事實力和影響力的快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