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爭端近期發展特點、未來前景及中國的對策--齊皓文章「印太戰略視角下南海問題國際化的特點與前景」

2021-02-25 北外雲峰工作室

作者簡介

齊皓,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美國研究中心講師、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關係理論、美國外交與亞太戰略、美國與東南亞國家關係、美國南海政策等。

 

南海爭端歷史背景簡介

中國是最早發現、命名南沙群島,最早並持續對南沙群島行使主權管轄的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佔領了中國大部分地區。《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及其他國際文件明確規定把被日本竊取的中國領土歸還中國,這自然包括了南沙群島。1946年12月,中國政府指派高級官員赴南沙群島接收,在太平島上舉行接收儀式,派兵駐守。日本政府於1952年正式表示"放棄對臺灣、澎湖列島以及南沙群島、西沙群島之一切權利、名義與要求",將南沙群島正式交還給中國。

南海主權歸屬之爭發端於20世紀後半期。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特別是70年代,中國南海露出水面的島礁以及海域被一些周邊國家侵佔。提出所謂「主權」要求並分割海域的有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和汶萊等國家。

自20世紀70年代起,圍繞中國南海島礁的主權歸屬及部分海域的管轄權形成了6國7方的爭端局面,近年來,域外大國以南海爭端為藉口插手南海事務,以謀取政治、經濟和戰略利益。南海爭端成為世界上最複雜的島嶼主權和海洋管轄權爭議,被稱為「亞洲四大熱點」問題之一。(文字來源:百度百科「南海爭端」)


原文摘編

 

2016年南海仲裁案結束後,菲律賓杜特爾特政府擱置了南海仲裁案的裁決結果,中菲關係快速好轉並保持穩定,中越關於南海主權及自然資源開發的爭端也有所緩和,《南海行為準則》談判進程逐步推進。同時,川普政府宣布美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亞太國家普遍質疑美國維護地區穩定與繁榮的能力和意願,並擔憂中美在安全和貿易等領域的全面競爭迫使它們在中美之間做出選擇,紛紛調整在歐巴馬時期依靠美國制衡中國的政策,試圖在中美之間重新保持平衡,東協國家作為美國在南海重要戰略支點的作用也明顯下降。

在南海爭端逐漸緩和的背景下,2017年以來卻出現了新一輪的南海問題國際化趨勢。美國開始快速加強在南海的軍事存在。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亞三國都主動與南海聲索國發展或加強各種形式的安全合作。英國和法國也以維護「航行自由」與「基於規則的秩序」為理由,更多地介入南海。

南海地區實現長期和平的前景仍有賴於中國與南海國家能否達成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和避免衝突的長期共識,但當前美國等域外國家加強對南海介入呈現長期化的趨勢,將在多個方面影響南海和地區安全局勢的穩定:一是南海問題國際化涉及國家數量的增加,客觀上提升美國在南海維護「航行自由」與「基於規則的秩序」的「法理基礎」,不利於中國從法律層面維護在南海的主權;二是域外國家在南海軍事存在的不斷加強將提高相關國家海上對峙和衝突的概率,中國與美國等域外國家在南海管控危機的空間進一步縮小;三是域外國家的長期介入有可能刺激南海國家的權利主張,在具體爭端中採取更加強硬的態度,為《南海行為準則》的談判以及南海長期穩定增加變數。

 

一、新一輪南海問題國際化的成因

 

南海仲裁之後,「南海爭端國際化」的動力逐漸減弱,主要源於相關國家對南海局勢的認知發生變化。一方面,菲律賓等南海國家逐漸趨於理性,認識到與中國進行談判,達成有約束性的《南海行為準則》是緩解南海爭端的現實出路。另一方面,南海國家對域外國家,尤其是美國支持其南海聲索的期望值明顯下降,認為美國無法迫使中國妥協並維持南海現狀。同時,美國對南海問題的認知逐漸發生變化。歐巴馬政府試圖將東協作為在南海問題上的「政治聯盟」,敦促東協國家在南海爭端上發出統一聲音,反對中國在南海的「過分主權聲索」,但東協國家關於南海問題的利益分歧嚴重,對中國政策的認知存有差異,始終不能採取一致對外的態度和政策,美國依靠東協在南海製造麻煩的戰略無法有效實施。另外,美國對南海問題的關注重點逐漸轉變,認為中國在南海的島礁擴建和軍事部署使其對南海的控制不斷加強,美國最終將失去在南海的「核心利益」,即以「絕對航行自由」為基礎的海上主導權

 

二、印太戰略下南海問題國際化的表現與特點

 

新一輪南海問題國際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美國更加明確和有針對性地挑戰中國在南海的主權和管轄權,不斷擴展現有的行動選擇。另外,美國與東協的合作更多聚焦於海上安全,尤其是與菲律賓和越南的軍事安全合作;二是更多域外國家以「航行自由」和「基於規則的秩序」為名介入南海地區,與南海國家進行各種形式的安全合作。美國試圖在印太戰略與四國安全對話機制的框架下,將更多國家納入針對南海的軍事安全合作,幫助美國分擔印太地區不斷增加的軍事安全壓力,抗衡中國在南海軍事實力和影響力的快速提升。因此,新一輪南海問題國際化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更多域外國家開始高調介入南海,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日印澳三國與東協及其他域外國家建立了各種形式的安全合作,客觀上提升了「南海國際化」的地理範疇和機制化程度;二是英國和法國開始高調地介入南海,並且表現出長期化趨勢,為南海相對穩定的局勢增加了新的變數。

三、域外國家推動南海問題國際化面臨的問題

 

新一輪南海問題國際化的發展與美國印太戰略的推進基本同步,美國無疑仍然是影響南海局勢最為重要的外部因素。但美國以及作為其「主力隊員」的域外國家雖然針對南海問題存在原則共識,對於在南海如何應對中國卻存在戰略分歧。首先印太國家在貿易和地區合作領域需要依靠中國,不願完全「站在美國一邊」,以一致的姿態在南海遏制中國。其次,在推動南海問題國際化過程中,美國面臨更加嚴重的承諾困境。東協國家對南海局勢認知的變化也對美國推進「印太戰略」構成障礙。美國推進印太戰略的一個重要問題是能否推動東協加入到在南海「與中國對抗」的行列中。最後,美國等域外國家在南海的行動面臨制度障礙和成本問題。

四、新一輪南海問題國際化對南海局勢的影響與對策選擇

 

基於當前南海問題國際化的特點,可以對未來一段時間南海局勢的發展做出以下3點判斷:首先,基於對中國在南海「軍事化」的擔憂以及對現有政策效果的質疑,美國將繼續提升在南海軍事活動的頻率和挑戰程度,要求或鼓勵其盟國和夥伴國家加強在南海的活動,例如繼續施壓日本和澳大利亞在南海獨立或與美國聯合展開美式「航行自由行動」。

 

其次,在印太戰略框架內,美日印澳可能在南海推動更多、更高水平的單邊、雙邊或小多邊軍事合作與聯合演習

 

最後,美國等域外國家介入南海程度不斷加深,客觀上給南海國家提供了更多的軍事合作選擇,不排除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它們的安全需求

基於以上判斷,在中美博弈與地區秩序重構的大背景下,中國需要重視南海問題的持續外溢,全面評估南海在中國整體對外戰略中的排序以及在南海維護權益的具體目標和手段,協調處理中國與美國等南海域外國家的關係,一是全面評估南海問題國際化的潛在安全風險,區分域內外國家在南海不同的行為方式與內容,避免製造「草木皆兵」的局面。二是以「擱置爭議、共同發展」對衝域外國家推動的南海問題國際化。

 

無論印太戰略,還是四國安全對話機制,它們在南海的軍事合作仍需要東協南海國家的支持,否則將嚴重缺乏「合法性」。東協國家整體上對美國的戰略意圖以及信譽仍存有嚴重的懷疑,並且它們有強烈的意願避免捲入中美衝突,這決定東協與美國等域外國家對印太戰略的理解存在明顯差異。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唯一的選擇是不斷加強對南海盟國與夥伴國家的安全承諾和軍事支持以換取它們的信任,這意味著美國將放棄「離岸平衡」戰略,在南海與中國展開正面的對抗,不能排除越南和菲律賓等國的南海政策發生轉變,在與中國的爭端中採取挑釁和冒險政策,引發緊張局勢的升級。

 

(文字來源:南洋問題研究 2020-10-27;摘編自《南洋問題研究》2020年第3期)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南海爭端」及其它網絡文章)

相關焦點

  •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南海問題研究綜述
    它強調的是有關各國不停留在局部的爭議上,而是著眼於大局,著眼於未來,努力構築和著重發展國與國之間面向21世紀的友好合作關係和安全對話機制。侯松齡在《中國與東協關係中的不穩定因素——南沙問題》一文敘述了中國與東協國家的睦鄰友好關係,[38] 分析了東協諸國在南沙問題上與中國的爭端,指出南沙爭端的發展趨勢是:南沙周邊有關國家聯合對付中國;南沙爭端大有國際化的趨勢。
  • 【海洋研究】劉中民,滕桂青: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南海問題研究綜述
    它強調的是有關各國不停留在局部的爭議上,而是著眼於大局,著眼於未來,努力構築和著重發展國與國之間面向21世紀的友好合作關係和安全對話機制。侯松齡在《中國與東協關係中的不穩定因素——南沙問題》一文敘述了中國與東協國家的睦鄰友好關係,[38] 分析了東協諸國在南沙問題上與中國的爭端,指出南沙爭端的發展趨勢是:南沙周邊有關國家聯合對付中國;南沙爭端大有國際化的趨勢。
  • 深化南海海洋科學研究是我國國家安全和發展的重大戰略需求
    摘要 文章指出,對南海進行全面深入的科學研究,不僅在經濟和科學上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在今天複雜的國際環境下,也是我國在南海行使主權的重要體現,是事關我國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
  • 近三十年來臺灣學界南海問題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三)國際因素研究鑑於這一時期南海爭端的國際化趨勢日益加劇,國際關係視角下的南海研究成為了臺灣學界的主流方向,主要從爭端方和域外大國兩方面來研究。對前者的研究大體保持平穩,而隨著美國"重返亞太",對以美國為首的域外大國的研究則呈現出上升趨勢。
  • 外交部與中國南海研究院共同舉辦南海問題線上國際會議
    導讀9月2日,由外交部與中國南海研究院共同主辦的「合作視角下的南海」國際視頻研討會(1.5軌)順利舉行。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會上發表書面致辭。外交部副部長羅照輝出席開幕式並發表題為「對話合作應對南海爭議,同聲共氣反對外部攪局」的主旨演講。
  • 【南海問題】徐步:美「再平衡戰略」是導致南海緊張重要原因
    中國與個別南中國海沿岸國之間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爭端已存在30餘年。長期以來,中國與有關聲索國一直保持著良好管控,南中國海問題並未阻礙中國與有關國家及東協雙邊關係的持續向好發展。2002年11月,中國與東協各國籤訂《南中國海各方行為宣言》,宣示將通過友好協商和談判,以和平方式解決南中國海有關爭議,開展海上合作。
  • 2016,南海局勢峰迴路轉
    2016年,南海問題繼續保持高熱度,成為地區乃至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並呈現出以下一些主要特點。2016,高開低走首先,「高開低走」成為2016年南海問題的最明顯特徵。2016年上半年,受菲南海仲裁案影響,中菲南海爭端以及由此引發的一系列地區安全問題推動南海問題熱度達到近年來的「峰值」。7月12日,臨時仲裁庭就菲南海仲裁案做出幾乎「一邊倒」的最終裁決,不僅引發中國政府的強烈抗議,也在實質上削弱了仲裁裁決的「公信力」,菲所依賴的「同情分」隨即「清零」,國際輿論由「指責」、「施壓」中國轉為「質疑」、「反思」此次仲裁。
  • 【南海問題】魯直:為什麼「不接受、不參與」南海仲裁是中國人民的唯一選擇?
    鑑於南海仲裁案是國際法在中國的發展中的重要挑戰和機遇,本中心邀請一流學者和從業者從不同角度提供不同觀點,從而辨明利弊、啟發思考、共商對策,以期逐步促成相互交流、創新務實的中國國際法共同體。國際法促進中心為獨立的信息分享平臺,為此,中心所刊南海仲裁評論文章不代表中心立場。
  • 外交部副部長羅照輝:東亞形勢呈現兩大特點 美國全面遏制中國
    羅照輝表示,今年上半年東亞地區形勢呈現兩大特點,一是10+3國家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和恢復經濟「雙豐收」,二是美國繼續調整外交政策,退群毀約,全面遏制中國。在疫情常態化背景下,10+3國家團結協作,成功舉辦領導人特別會議。10+1舉行外長會。中日韓分別舉行外交部長和衛生部長會議。
  • 在南海問題這面照妖鏡下,有些人露出了兩面三刀的真面目…
    克裡:美方對南海仲裁結果不持立場據外交部網站消息,7月25日,中國外長王毅在萬象出席東亞合作系列外長會期間會見美國國務卿克裡。對於中美關係,王毅表示,在雙方共同努力下,中美關係保持了發展勢頭。3月底習近平主席與歐巴馬總統在華盛頓核安全峰會期間成功會晤,為今年中美關係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 南海最大自然島嶼太平島,將來發展前景可觀,優勢不可替代
    自從我國南海的美濟島、渚碧島、永暑島等島嶼吹填完成後,我國南海的太平島從第一大島退居到第四大島,但我國太平島是南海的第一大自然島嶼,這是永遠不可能改變的。太平島所擁有的優勢與重要的發展價值也是不可替代的,接下來我們詳細了解下。
  • 南海人居環境大幅改善 發展前景豁然開朗
    [摘要]南海大力推進美麗文明村居建設,基層社會經濟發展呈現新局面。 戴嘉信 攝漫步南海桂城平東社區,一邊是垂柳依依,商賈雲集,暢遊嶺南古城,感受璞玉文化;一邊是潺潺清流,倒映著岸邊的簕杜鵑,讓遊人忍不住在親水平臺駐足,把美景留在手機相冊中。在獅山獅中村,建於明清年代的燕溪社學原是教書育人的場所,如今青磚白牆雖然斑駁,但在村民的呵護下,門楣上「燕溪社學」幾個藍色大字在數百載歲月的洗禮下,仍散發著智慧的光輝。
  • 中國地理小區域——南海
    隨著經濟發展,沿海發達地區的陸域空間和可用資源越來越稀缺,我國將目光轉向遼闊的海洋。21世紀,我國進一步實施南海開發戰略。南海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資源開發、對外貿易、海域安全等多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永興島是三沙市的行政中心,面積約2.6平方千米,屬於珊瑚島。
  • 獨家:2016年南海形勢總體是否可控?
    從宏觀層面看,美國、日本、東協、越南、臺灣五大力量的南海政策和作為將對未來南海形勢發展和演變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為域外國家和南海問題的非爭議方,追隨美國介入南海爭議,並進而利用南海問題牽制中國,是日本追求政治和軍事大國地位的戰略目標之一。未來,在追求「軍事大國」和「政治大國」的「國家正常化」目標驅使下,安倍政權將更加積極地利用南海問題,加快其戰略部署和實施,在擴大地區政治軍事影響力的同時,製造東海和南海聯動效應,以此牽制中國的和平發展。第三,東協。
  • 與中國領土爭端升級,還是共同開發的典範?菲重啟南海油氣勘探
    近來,美國頻頻在南海生事,除軍艦頻頻現身南海外,亦拉攏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周邊國家對中國進行圍堵。不過,圍堵圈出現破洞。一直以來,中國在南海倡導「擱置爭議,共同開發」,而菲律賓已就在南海共同開發油氣資源問題上,與中國達成共識。不過,菲律賓官員也說,因為領土問題,中菲目前在南海問題上沒有達成任何協議。
  • 中國建築業市場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2020年)
    2015-2019年公司經營及市場銷售分析    三、2015-2019年公司競爭優勢分析    四、未來國際化發展戰略  第三節 ACS集團    一、公司基本狀況分析    二、2015-2019年公司經營及市場銷售分析    三、2015-2019年公司競爭優勢分析    四、未來國際化發展戰略
  • 傅瑩投書中美媒體談南海問題
    回顧歷史不難發現,南海問題是中國與越南、菲律賓等部分東南亞國家間歷史遺留的局部爭議問題,其本源焦點是圍繞南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權和權益之爭。世界近代史乃至二戰後發生的冷戰,在許多亞非拉國家中埋下爭端的隱患,但像南沙島礁這種爭議在世界上並不鮮見。
  • 南海局勢:中國外部壓力增加,越南經濟損失巨大
    第一步,也就是川普上任的頭兩年,美方的策略是,把歐巴馬的亞太再平衡與TPP戰略都給廢了,一心一意跟中國打貿易戰,也就是要在經濟上遏制中國;第二步,則是在經貿上敲詐中國不太順利之後,美國開始拿臺灣、新疆、西藏以及現在的香港問題來說事了,企圖以這幾張牌來迫使中國在經貿上讓步;而隨著南海聲明的即將發表,也就意味著美國遏制中國的第三步策略正式出爐了,準備重新拿中國周邊的領土主權糾紛問題來說事
  • 檢測行業發展特點及未來發展趨勢
    但中國的質量體系、標準體系、合格評定體系較於「一帶一路」沿線的中亞、東歐、西亞等國家先進和發達,因此,「一帶一路」戰略將是優秀檢測機構走出國門成為國際實驗室的良好機遇。憑藉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取得的市場知名度和品牌效應,將大幅有利於國內優秀檢測機構未來進入歐美發達國家市場。
  • 解讀|關於南海仲裁案 全世界必須要知道的10個問題
    菲律賓單方面提起並推動南海仲裁案,在國際上鬧得沸沸揚揚,中國官方近期密集發聲回應駁斥,反覆強調依據國際公法,仲裁庭對本案及有關事項沒有管轄權。仲裁案由何而來?背後有哪些內幕?中國為何不接受不參與?將怎樣刺激本就複雜的南海局勢?將對南海和平有何影響?……央視新聞特別梳理了十問十答,讓您簡單、清晰地看清南海仲裁案的錯誤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