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文成一個小村莊的老屋,藏著許多大人物和光陰流轉的故事

2020-12-19 遇見韓殤

瓦簷烏黑下,滴水打在石階的硬瘩上,也打在一個鞋拖孩子凝視的瞳孔裡,水花微濺,時光旖漣慢慢暈擴開來……於我而言,老屋的記憶,總是會在某一個固點開始,然後續裂成各種枝幹的蔓延。

老屋是四面屋,也叫地主屋。於諾大方形天井圍成一周,許多人家住在裡面,據說大多是土改後分房入戶的,在溫州文成西坑梧溪這樣一個村莊,類似的房子有著不少,但在近數十年時代巨大的遷變中,或毀於火災事故,或毀于洋房拆建,甚或不經風雨頹敗的,餘者已是寥寥。

我居住的老屋,村裡人叫之南陽,而在門臺曾經的額題上,是南陽舊家四個大字(現已毀沒),則門臺兩邊的條石上,刻著一副對聯:門迎東嶼雙溪水,棟聳南陽四壁山。落款人為端木國瑚。

在近兩百年前,梧溪還是隸屬青田的,而端木國瑚,則是那時青田的大名人,號稱青田一鶴。誰是齊梁作賦才,招得青田白鶴來。端木國瑚進士出身,雖然官只做到知縣,文章卻是十分了得,其作品 《定香亭賦》,更是在當時就流播國外,朝鮮使臣曾慕名求見,求取詩文經注。這樣一個人物,在這裡留下聯文,可見那隻鶴確曾來過這裡,並與此間山水建築有過親密接觸,感念頗深。而慕名已久的主人自然不會放過這樣的機緣,留下的墨香石刻告訴我們,主人的心願的確是達成了。過程已不得而知,但在那個時代,文字的尊貴就刻在每個人的心裡,或山水,或建築,最尊貴的位置,總是會自覺地留給文字,留給心目中能提筆寫下最好文字的貴人。這是傳統,傳統源長,但也會逐漸式微。

門前的東嶼,如果把記憶翻到二十多年前,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左右,你還可以見到溪水如語,從門臺前流過,溪中有嶼,草皮裹土,與石相擁,多少年來,水洪無失,日曬不枯,形如大舟,分水左右,是為雙溪。

孩提時,常在東嶼的草坦溪石上跳躍翻滾,特別是夏日夜裡,炎熱在溪風中散淡,大人於溪邊納涼,孩子們則歡奔著各種遊戲,有疲憊的,則索性在草坦或溪石上躺下,溪風習習中,難免會入了夢鄉,更有睡到半夜的,才擦著眼睛哼哼地摸回了家,家長也不擔心,由著孩子放任一個夏夜的自由。

如今,東嶼已在梧溪水電建設鄉村改造的大遷變中,成了平水一汪。溪中嶼石挖去,兩邊建了駁坎,攔了水壩,儼然是一番全新景象。門臺東望,每每面視,東嶼若現眼前,恍然夢裡。那一條草碧溪中的大船,載著我曾經的童年時光,悠晃悠晃著,就走遠不見了。

其實,所謂的鄉愁,只是離開後,少時童年印記的磨滅悵然。對於常住此間的村民而言,他們渴望嚮往的,是進城後我習以為常的城市生活。我懷念的曾經,正是他們努力想改變的。而於此處,他們的生活,比我的鄉愁,更有選擇的權力。

我悵然的,或許正是村民渴望的。這個端午,我又回了一趟老家,夜裡,溪流兩邊燈光亮起,鬧熱堂皇。

轉進老屋,一片漆黑。問起,說燈還未開呢。不知為何,驀然眼睛有了一種休憩的感覺舒服。

老屋一定是有故事的。

關於老屋的故事,我從小就耳聞的,是關於夢春的古世傳。古世傳大概指的是古人世代流傳下來的故事,往往有著警世的意味。「夢春三千租,賭光生。」就是發生在老屋裡的真人真事。說夢春是這一帶的大財主,收租就可收三千石稻穀(一石相當於120斤),在那個以糧食多少衡量財富的時代,可見其富有程度。

不過,夢春好賭成性,譬如溪對面有人推骨牌九,當時還沒就近橋梁相通,水稍大點,矴步過不去了,夢春就在這邊大聲喊著押注,輸贏那邊說了算。類似這樣的賭法,夢春的家產終於敗光,潦倒死去,留下兩個兒子討飯為生,不知去向。

有意思的是,我的父親壯年時曾去過蘭溪,聽聞一個關於討飯店的故事,說老早有一當鋪店主,在店裡打著算盤結帳,忽然聽到路邊一個聲音說,老闆,你好像打錯了。老闆一看,是個討飯的孩子,也沒太在意,不過還是再打了一次,結果還是與上次一樣。這時孩子說,老闆,我打你看吧。孩子接過算盤一打,老闆一看,確實是自己算錯了。

老闆好奇問起孩子家世,孩子說自己是青田八九兩都的(梧溪古時屬於八都),出身有錢財主人家,後來父親打賭敗光家私,兩兄弟只好出來討飯為生,後來兄弟兩走散了,他就一個人流落到了這裡,看到老闆算帳有誤,就忍不住說了出來。老闆覺得孩子聰明,正好店裡也缺個夥計,就把孩子留了下來。恰好老闆只有一個女兒,後來老闆就把女兒嫁給他了。這個鋪子,就被叫做了討飯店。

聽到這個故事後,父親自然就聯想起夢春的兩個孩子。回來後跟鄉人說起,後來梧溪富氏修譜,鄉人前往尋宗,終究是沒有找到故事裡的相關後人。

可以說,在我小的時候,夢春就一直是四面屋裡的大人物。出外問起,就拿夢春說事,附近鄉村人聽了都會哦一聲,然後如何如何一番感慨。附帶老屋的人們也沾了光顯了名。

直到很多年以後,我才知道,除了夢春,在四面屋,還出了一個大人物。這個人名叫趙超構,是上海新民晚報首任社長總編,毛主席曾與其多次會談,著有《延安一月》,有新聞泰鬥之稱。這樣的人物,比起夢春這樣的地方財主,應該更要有知名度,但不可思議的是,以前老屋裡幾乎沒人提起。

而仔細想想,又非突兀,趙超構確實是出生在這四面屋,但卻是他的外婆家。也就是說,她媽媽原來的家裡。由於幾個孩子先後夭折,聽從算命先生的安排,趙超構母親再次懷孕後,就離開夫家選擇了在梧溪生產,並養到了一定年紀才被接走。趙超構耳朵重聽,據說就是因為小時在梧溪玩水,溪水浸泡耳朵發炎留下後遺症的緣故。

按照當時的風俗,外婆家就是外家,就是別人家,一個外甥,哪怕離不開母親血緣聯繫,哪怕與此淵源深厚,也很難得到父系一脈普遍的認同。更何況趙超構小名叫阿狗,村裡人也難把阿狗與後來名聲漸顯的趙超構聯繫在一起。

隨著時代發展,經濟社會結構發生改變,男女地位漸趨平等,對於母系的認同感也更加趨強,而趙超構出生在這裡,也就意味著,他的人生已經與這四面屋建立某種不可割捨的緣分,哪怕與傳統相悖,亦是無法辯駁。甚或,是趙超構自己,也早已經模糊了對老屋的印記,但老屋不會忘記,一個孩子在此呱呱落地,在襁褓中成長,在母親的攙扶下蹣跚學步,呀呀學語,然後撒開腳步奔跑在屋簷底下石階上……老屋不會攀附名流權貴,也不會嫌貧愛富,它只是記住了,生命在此間的光陰流轉,並刻納其中,沉默不語。

多少年後,在四面屋這裡,趙超構出生地的橫匾高掛門前,趙超構生前物件陳列室中,相關紀念活動鬧熱開展,遊人慕名絡繹,一切,都朝著人們希望的方向行進,但老屋依舊沉默著,不發一言。

其實,老屋裡還藏著許多的故事。只是,老屋不講故事。你要講,憑你講。

於我而言,似乎更在乎那些能用感覺觸及的平凡人故事。被時空隔絕著,老屋裡所謂大人物的故事,總是難免疏淡,唯有瓜葛相互的,那些尋常的故事人生,才會被記憶深烙,活生生地鎖在一起,刻骨入心。

在我童年時候,四面屋裡生活著許多人。那時候還沒有計劃生育,一家五六個孩子是尋常的事兒。於是老屋裡滿是孩子的聲音,不時地從簷頭屋角冒出。我在這裡成長,只要一想起四面屋,無數的童趣就會在我眼前浮起:躲貓貓,打紙包,捉分子,踢毽子,踢巖跳繩等等,以及歡笑哭鬧,一幕幕閃過。

而隨著年齡漸長,出外讀書工作,回老家的時間也愈發見少了。而老屋裡除了那些老去的,大多也搬出去了。老屋逐漸稀落,偶有孩子的歡鬧跑過,但更多的,是一群老人湊聚著,打發著餘年的時光。偶有回去的時候,我也會坐在一旁,聽他們講述著各樣故事。常在不知覺間,落日雲重午後,屋簷滴水響起。

漸漸地,當白髮爬上鬢角,發覺自己亦自然開啟了死亡的視角。死亡是蓋棺定論,是一個故事的結束,也是一個故事的開始。故事的結局註定,開始才會有敘述滄桑的從容。

四面屋裡的老人,大多故事都是簡單平凡的,在這裡出生,在這裡成長,在這裡成家生子,然後逐漸老去。而他們的伴侶,也會跟著老去,成為老屋的一部分。

記憶中最早的一個老人死去,是一個很老很老的女人,「老尼垢,補破鍋,破鍋補不起,走去死。」這是老屋裡的孩子,莫名對這個老人的厭惡,或許也是孩子對死亡的本能厭惡,在這個老人死去時,我跑到溪對面洋邊姆媽家躲了很長一段日子,任是父母催促,也賴著不想回去。

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故事。一個老人的一生,用死亡兩個字就可以概括了。不知道這個老人一生究竟是怎樣子的:是否對愛情有過渴望,是否對遠方有過想像,是否對生活有過期待?一切,都平靜地沒有一點聲息,只有最後的死亡,烙在一個孩子的心中,無法磨滅。

或許,在老房子裡,故事最豐富的,是那個曾經被打成右派的小學老師,我叫她姨媽,她為人嚴厲,孩子都懼她三分。即使我叫她姨媽,心底也是存三分敬畏。

耳聞她的故事,出生於富農人家,是趙超構的內侄女,讀過書,做了小學老師,嫁給了鍾意的男人,卻沒想被打成了右派,歷經批鬥,雖然最終得以平反,人生相對也算是坎坷了。她去世的消息,我是之後得知的,沒有送老人家最後一程,難免遺憾。

我的鄰居,其中一個是孤寡老人,一輩子沒結過婚,也沒有孩子,他時常值得提起的榮耀,是壯年時曾參與百丈漈水庫的大壩建設,在他老病之後,曾打報告給百丈漈電廠,希望能得到一點物質補貼,但不出意料地被拒絕了。聽說最後,他在病痛的哀叫中死去。有些死亡,充滿著殘忍。

還有一個鄰居,是喝藥水死去的。至於為啥要喝藥水,我無法確定。一個人選擇死亡,總有難能對人訴說的理由。只是鄉村底層的死亡,少有人會給予過多的關注。

而真正與死亡面對的,是面對我的爺爺。我的爺爺大概算是勤勞能幹的典型,奶奶去世的早,是爺爺一個人把幾個孩子帶大成人。爺爺去世時,已經中風了一段日子。最後的夜裡,爺爺躺在床上,一大家子就那麼守候著,聽著他微弱的呼吸忽然變得急促,然後沒了聲息。我那時剛上初中,面對死亡,我第一反應是看了看電子表,大概是凌晨三四點左右。

最清晰的死亡,是面對母親的時候。那個早上,我能清晰地感知,死亡是如此急迫,理所當然又出乎意料,連我預釀的淚流滿面都還沒顯示恰當,就開始了匆忙的後事準備。

這些普通的死亡,都是老屋見證的,更成了老屋的一部分。老屋不僅僅是一座建築的光陰流長,亦是這裡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融入,包含死亡貼進。一個人眼裡的見證,他人大多是片段化的剪像,唯有老屋沉默著,不分彼此的,把此間所有生命過程記錄其中,光陰流長,刻錄周全。

也正是如此,無論時空易變,都不會讓我與此處老屋疏離,與此間人生陌遠。死亡是生命的某種圓滿,本來就是無須避諱的,於老屋裡,想起死亡的時候,反而內心會充滿著溫暖。我的生命紮根在這裡,這裡就是我的家,我的歸宿。喜怒哀樂,生老病死,那是無常的,亦是家常的。

老屋不老,只會在一個個人的時光流轉中,相繼消逝。而在老屋看來,是它把那一個個人的時光流轉,藏錄其中。如是,如我。

文/見忘

相關焦點

  • 老屋「活」了 村莊美了
    大坊村村幹部李周旺告訴記者,荷蘭創意村沒有立項引進和進行基礎性搶修前,這些古建築已經在歲月的風雨中行將倒塌。「村裡很多人搬離,無人居住的老屋年久失修,有的已經倒塌,有的面臨著傾塌的危險。」李周旺介紹,2017年,秀谷鎮黨委書記王茂柱來大坊村開展工作,看到成片的古屋閒置破敗,便組織村幹部召集村民開會,經協商,村民們自願把老屋託管給村小組進行對外招商。2018年,金谿縣有關領導帶來了荷蘭考察團。
  • 溫州文成的小康故事:綠色GDP多起來,百姓腰包鼓起來
    天然文成,伯溫故裡。作為浙江省26個加快發展縣、溫州人民的「大水缸」,文成縣始終堅持綠色發展之路不動搖,一張藍圖繪到底,在保護與發展中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11月26日,「小康中國·溫州故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文成專場舉行,文成縣委書記劉中華將文成縣如何借勢借力,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資本,讓每一個文成人都過上「綠富美」好日子的「小康故事」娓娓道來。  據悉,2019年,文成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5億元,增長9%;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9%和10%,26縣發展實績考核全省排名第二。
  • 交通補短板,溫州西部文成有望路路通
    該項目文成段涉及遷移的墳墓,主要分布在珊溪、巨嶼兩地。為打消政策處理對象顧慮,幹部們帶著高速線位走向施工圖和效果圖,進村入戶宣講政策。高速線位確定後,就在實地插上紅旗、拉起紅線,以表示工程即將正式上馬。當地黨員幹部更是帶頭抓關鍵人物,助推政策處理平穩開展。珊溪鎮紀委書記劉化切表態「從我家開始」,帶動自己家族、老丈人家族共上百穴墳墓遷移。
  • ...文成石莊村:從「空殼村」到「網紅村」;讀一讀平陽柚子村的幸福經
    蒼南一麵店老闆多年為困難老人送口糧 他說:小時候大家幫助我 現在輪我幫助他人02融媒閱讀推薦文成石莊村:從「空殼村」到「網紅村」 閒置老屋撬動大經濟這幾年,文成石莊村通過盤活閒置老屋,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村集體經濟不僅「轉負為盈」,還成為了人氣滿滿的省級3A級景區村。改變是如何做到的?
  • 溫州文成·開臣璞居預訂-其葉牂牂,明星煌煌,共赴一場時空之旅!
    浙江溫州文成·開臣璞居民宿其葉牂牂明星煌煌與「溫州文成·開臣璞居」遠眺可見山間叢林處處風景,各色樹木和著風的律動搖曳。高處的軒榥,身後堆積而成的木檻牆,精美講究的各色茶瓷器,在此處品一茗茶,好似時光倒流。悠揚委婉的古琴聲聲迴蕩,如靡靡之音,天籟猶在耳畔。
  • 這是一個即將消失的村莊……
    圖文:愚伯的自留地村莊的小路,依然一如既往的迷人。漫步其間,還是泥土和淳樸摻雜的芬芳。可光陰不逮,因著新農村建設,村裡的房子要被拆了,原本完整的村落頓時七零八落。記得兒時的賀固集,周圍都被樹林環繞, 盛夏的蟬鳴,雨後的水窪,夕陽下的泥牆,承載了我整個懵懂而悠長的童年。
  • 2020寧波旅遊夜市走進伯溫故裡浙江溫州文成
    江南遊報融媒體11月22日訊(記者 陳衝 通訊員 汪佳妮 編輯 江南)11月21日,2020寧波旅遊夜市(溫州·文成)座談會在伯溫故裡文成舉行,來自寧波與溫州兩地的文旅部門、景區、酒店、旅行社等60餘人參加了會議,加強旅遊區域合作,分享優質旅遊產品;期間,
  • 文成100個民宿項目邀你入「鄉」
    文成縣是以本地歷史名人明朝開國元勳劉伯溫的諡號為名,境內山清水秀,境內森林植被繁茂,還有眾多充滿鄉愁的古道紅楓、古村落,文成的美集自然美、人文美、山水美、鄉村美於一身, 是國家生態縣、中國長壽之鄉、全省首個國際慢城、著名的僑鄉;這兒還有著原汁原味的風土人情,是一個值得「為一間房,赴一座城」的地方。
  • 文成公主入藏,是一隻螞蟻做的媒?
    讀過歷史或者看過歷史劇的朋友都知道我國古代有很多政治聯姻,比較著名的王昭君出塞,貂蟬嫁董卓呂布,文成公主入藏等,今天蘇生給大家說的是文成公主入藏這樁和親。文成公主入藏,竟然是一隻螞蟻做的媒?這事聽起來很蹊蹺,且讓蘇生一一道來:
  • 電影《溫州青年之海闊天空》想打造精品送給溫州人民
    開機發布會以表現文成風土人情的少兒朗誦和畲風歌曲開場,鄭文東和林小露分别致辭,到場領導嘉賓上臺共同揭幕開機。鄭文東表示,文成非常重視影視產業發展,致力於打造一個沒有圍牆的影視城,《溫州青年之海闊天空》在文成開機是文成發展影視的又一大盛事,期待《溫州青年》劇組能打造出一部經得起群眾檢驗,經得起市場檢驗的精品力作,為全國的觀眾奉獻佳作。
  • 《文成公主》:千年故事的千場演出
    一山一宮,共同守望著一段流傳千年的愛情故事。1300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下嫁吐蕃,途中在次角林紮營休息,並將身旁的山頭命名為寶瓶山。對面的紅山上,松贊幹布為迎娶文成公主修建了布達拉宮。20日晚上,《文成公主》第七季在次角林村上演,可容納近4000人的劇場座無虛席。伴隨著時而舒緩時而高亢的歌曲,金碧輝煌的唐朝大明宮現於眼前,時光回溯到千年前的長安城。
  • 文成公陽鄉:古韻公陽 太極小鎮
    文成公陽鄉:古韻公陽 太極小鎮 2019/11/12 07:08 來源:溫州日報甌網 編輯:單暉 瀏覽:6565
  • 四婆,在光陰裡打坐
    暫且一概不提只說其中一顆星墜落人間是那個年代再平常不過的事就這樣散落塵世的光芒在光陰裡閃爍那一聲聲「四婆」喚醒一段歷史村巷裡飄蕩著回憶好一個百年孤獨好一個期頤之壽舉村同樂的鑼鼓聲煙花爆竹的炸裂聲奏響一曲紅塵戀歌坐在村巷裡的四婆一位普通的中國老人見證了宏偉的中國夢觀望著黨的百年奮鬥歷程聆聽走進新時代的足音感慨一個世紀的繁榮
  • 【新春走基層】電商「村播」助力小康路 溫州文成農產品上「雲端」
    溫州網訊(溫州網文成支站記者 劉超榮 潘聰聰 通訊員 陳潔)「我們的無同大米種在文成縣南田鎮的高山平臺之上,全程無化肥、無農藥、無除草劑,是完全採用自然農耕法種植的大米……」1月15日,春節前的最後一場「村播」在溫州文成擺開陣勢,當地民企無同農業的老闆賣力地在直播間為自家公司產的高山生態大米
  • 光陰那頭 一個美國女孩的老溫州回憶
    《美福:來自中國的回憶》(Mei Fuh:Memories From China)是伊迪絲·薛華(Edith Schaeffer)對自己出生並生活過的老溫州的回憶,作者在溫州生活了5年,書中涉及市井風貌、四時器用、閭閻童謠和民間禮俗。通過小女孩美福的所見所想,講述一個特定年代和地域中質樸的人世肌理。
  • 這座溫潤之州藏了一個怎麼也過不膩的大年
    文成讓川村,一個畲族文化濃鬱的小鄉村。如果你有時間把整個村莊都轉遍的話,可以在牆上找找畲族吉祥物的孔雀繪畫牆。如果你運氣好的話,還可以看到畲族村民的婚嫁儀式哦!夜幕下,龍燈過處煙花重重漫天綻放,爆竹聲聲響徹山坳,火堆熊熊燃燒,鑼鼓喧天,人群越走越多,燈越聚越亮,天越鬧越紅,整個村莊沸騰了。
  • 「小康中國·溫州故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媒體見面會
    今天,我們非常高興邀請到了五位幹部群眾代表,與記者朋友和廣大網友見面,他們分別是浙江溫州金算盤財務管理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浙江省第十二屆人大代表,全國自強模範王海英;浙江溫兄機械閥業有限公司技師,十九大代表、全國勞模張積貴;瑞安市塘下鎮陳岙村黨總支書記、主任,「2010中國改革十大新聞人物」「第十屆全國基層幹部十大新聞人物」「浙江省新農村建設帶頭人-金牛獎」陳眾芳;海歸青年,文成縣「寒舍迴塘」民宿老闆
  • 炎炎夏日,趕緊躲進溫州文成的「空調鎮」避暑納涼吧
    這兩天的天氣,只有一個字能夠形容:熱!很多人可能跟我一樣,隨便動一動就滿頭大汗,感覺就像在蒸桑拿。怎麼形容這種熱呢?我只能說這是連空調都有點無能為力的熱!即便車子提前開了十分鐘的空調,人進去的時候還是有一股熱浪襲來……房間平常開26度甚至還要蓋個空調被,如今開到22還覺得熱,外面就更不用說了。這真不是適合出遊的天氣。但是,溫州文成的這個小鎮卻是個例外!
  • 浙江松陽縣楊家堂村:老屋修好了,村莊又活了! - 山西新聞網
    整個村莊順著山勢建起「階梯式」民居,層層疊疊錯落有致。「一到周末和節假日,遊客把村道擠得水洩不通。」三都鄉黨委副書記張旭軍說,幾年前,村裡一位90後小夥把日常生活場景拍成短視頻在網上發布,吸引了一大撥客人。 保持遊客常來不斷的秘訣,不光是網絡上的流量,村子也培育著內生的能量。 楊家堂村的房子是典型的徽派和閩派建築的綜合體,馬頭牆和土坯牆相互交融。
  • 溫州山水風光寶地文成,景色如畫「龍麒源」空氣和水都讓我們羨慕
    溫州山水風光寶地文成縣,這裡的空氣和水都是讓城市人羨慕的距離溫州市區一個多小時的文成縣,是溫州的的後花園之一,很多溫州老闆都喜歡來這裡居住養生。文成縣全縣的總面積82.5%是山區,全境都以山地、丘陵為主,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這裡的空氣和水都是溫州地區公認的好。文成地區是畲族一個主要聚居區,畲族有部史歌名為《高皇歌》,是一首長達三四百句的七言史詩,這部史歌描寫了遠古神話傳說,敘述了畲族始祖龍麒立下奇功,以及不畏艱難繁衍出子孫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