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媽說育兒(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丁克家庭在中國並不是一個新名詞,許多知名人士都是丁克家庭的擁躉。如周潤發和陳薈蓮,鄭伊健和蒙嘉慧等知名人物。
這些人或者是因為有共同的興趣,或者是不希望妻子受懷孕的痛苦,因而選擇丁克,兩個人攜手終老。
「丁克」這個概念其實是一件舶來品。
「丁克」的英文全稱是「Double Income No Kids」意思是雙收入的父母沒有養育孩子。縮寫為「dink」,漢譯為「丁克」。並在80年代出現在中國。
中國的第一批選擇丁克的家庭至今已經40年了,當年陷入爭議的他們真的能自由自在地選擇自己的生活嗎?
01丁克的含義和產生
如果簡單地將丁克等同於無子女家庭其實是不完全正確的。
實際上,不同於家庭無子女可能存在的諸多客觀情況,丁克更多的是主動放棄自己的生育權。
中國傳統的觀點認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更強調子女傳宗接代,福壽綿長的情況。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更願意嘗試新思潮。丁克在諸多環境的催促下也就應運而生。
我們不難發現,二胎政策實行的這些年,身邊並沒有掀起更為廣泛的生育潮,相反越來越多人表現出來的是不想生的意願。
根據《中國年輕人生育意願報告》的數據顯示:
2017年我國新出生人口為1723萬,比2016年減少了60萬左右,不難發現,80、90後的生育意願已經明顯下降。
經濟壓力,生活個性的需要等都是年輕人選擇丁克的因素。
社會學家就曾經將年輕人選擇丁克的原因歸結為女性意識的覺醒,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女性經濟上的獨立等幾個方面。
02年輕人為什會會選擇丁克
1)新思想的影響
人類歷史上某段文明的特色實際上是這段歷史的特點。
丁克群體的增加並不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特點。自80年代起,世界大部分地區都出現了生育力降低的情況,中國也不例外。
改革開放之後,越來越多的新思潮在80年代湧入中國,當時社會的一部分人被接觸到新思潮影響,選擇了丁克作為自己以後的生活方式。
2)生活壓力的增加
80年代的丁克和2020年的不育族在生活壓力上有同樣的考慮。
生活壓力變大,生活節奏變緊,孩子的巨額的消費支出是導致很多人不敢生的關鍵。
根據網上的一則調查顯示:普通家庭養育孩子長大的花費在70萬,育兒成本已經佔據了我國公民家庭收入的50%。
著名體操運動員楊威就曾經把他的三個孩子稱為「碎鈔機」:女兒的早教,醫療,日常花銷就高達10萬元。
對於一般的家庭來講,即使是雙職工家庭在承擔孩子費用的時候也會很吃力。
3)個性生活的需要
選擇丁克家庭的人往往對自己的生活有較為明確的要求。正是因為明確的個性生活的需要,所以才不願意將自己的時間分給孩子。
在一檔節目中,一位選擇丁克生活的陳先生坦言:
自己擁有很多的愛好:攀巖,登山。因而並不認為自己有更多的的時間可以分給孩子。
在他們的觀點中,只要能夠積極地生活,有沒有孩子其實並不重要。
03丁克家庭會在面對什麼問題
1)社會的不認同
中國社會畢竟是一個傳統社會,不生不育的狀態在某種程度上並不利於選擇丁克的年輕人融入。
父母長輩希望能夠兒女繞膝,其樂融融的生活,往往會很難理解選擇丁克的年輕人的想法。
選擇了丁克生活的年輕人,會背負沉重的社會認可壓力以及對於父母願望沒有滿足的愧疚感。
2)親密關係的不穩定性
「丁克」中有一個概念叫做「白丁」。
是指一些丁克了十幾年的夫妻一方在人到中年的時候選擇再生育孩子。
這種情況的出現會打破丁克家庭最開始建立時的約定,這時的雙方如果不能達成一致,兩者之間的關係也會變得岌岌可危。
3)安排好自己的養老事宜
對於丁克家庭,如何安排好自己的養老和醫療事宜是每一個丁克家庭必須考慮的問題。
合理地採用保險,存儲等理財手段以及社會保障體系為自己的晚年保駕護航。
總而言之,丁克終究是自己對於未來生活的一種選擇。
需要的是長期的規劃,對自己年老的時候進行統籌安排,理性面對社會上的看法,努力把自己的人生過得更加豐富多彩。
ps:本文圖片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拓展一:直把蘇州變許州的許可馨改名許立娜,以愛為名的雙刃劍,終有惡報
拓展二:孩子剛出生時報的「幾斤幾兩」,暗示今後福氣?家長來了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