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丁克家庭距今已經40年了,不生不養的他們能給我們什麼思考

2020-12-14 宋媽說育兒

文/宋媽說育兒(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丁克家庭在中國並不是一個新名詞,許多知名人士都是丁克家庭的擁躉。如周潤發和陳薈蓮,鄭伊健和蒙嘉慧等知名人物。

這些人或者是因為有共同的興趣,或者是不希望妻子受懷孕的痛苦,因而選擇丁克,兩個人攜手終老。

「丁克」這個概念其實是一件舶來品。

「丁克」的英文全稱是「Double Income No Kids」意思是雙收入的父母沒有養育孩子。縮寫為「dink」,漢譯為「丁克」。並在80年代出現在中國。

中國的第一批選擇丁克的家庭至今已經40年了,當年陷入爭議的他們真的能自由自在地選擇自己的生活嗎?

01丁克的含義和產生

如果簡單地將丁克等同於無子女家庭其實是不完全正確的。

實際上,不同於家庭無子女可能存在的諸多客觀情況,丁克更多的是主動放棄自己的生育權。

中國傳統的觀點認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更強調子女傳宗接代,福壽綿長的情況。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更願意嘗試新思潮。丁克在諸多環境的催促下也就應運而生。

我們不難發現,二胎政策實行的這些年,身邊並沒有掀起更為廣泛的生育潮,相反越來越多人表現出來的是不想生的意願

根據《中國年輕人生育意願報告》的數據顯示:

2017年我國新出生人口為1723萬,比2016年減少了60萬左右,不難發現,80、90後的生育意願已經明顯下降

經濟壓力,生活個性的需要等都是年輕人選擇丁克的因素。

社會學家就曾經將年輕人選擇丁克的原因歸結為女性意識的覺醒,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女性經濟上的獨立等幾個方面。

02年輕人為什會會選擇丁克

1)新思想的影響

人類歷史上某段文明的特色實際上是這段歷史的特點。

丁克群體的增加並不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特點。自80年代起,世界大部分地區都出現了生育力降低的情況,中國也不例外。

改革開放之後,越來越多的新思潮在80年代湧入中國,當時社會的一部分人被接觸到新思潮影響,選擇了丁克作為自己以後的生活方式。

2)生活壓力的增加

80年代的丁克和2020年的不育族在生活壓力上有同樣的考慮。

生活壓力變大,生活節奏變緊,孩子的巨額的消費支出是導致很多人不敢生的關鍵。

根據網上的一則調查顯示:普通家庭養育孩子長大的花費在70萬,育兒成本已經佔據了我國公民家庭收入的50%。

著名體操運動員楊威就曾經把他的三個孩子稱為「碎鈔機」:女兒的早教,醫療,日常花銷就高達10萬元。

對於一般的家庭來講,即使是雙職工家庭在承擔孩子費用的時候也會很吃力。

3)個性生活的需要

選擇丁克家庭的人往往對自己的生活有較為明確的要求。正是因為明確的個性生活的需要,所以才不願意將自己的時間分給孩子。

在一檔節目中,一位選擇丁克生活的陳先生坦言:

自己擁有很多的愛好:攀巖,登山。因而並不認為自己有更多的的時間可以分給孩子。

在他們的觀點中,只要能夠積極地生活,有沒有孩子其實並不重要

03丁克家庭會在面對什麼問題

1)社會的不認同

中國社會畢竟是一個傳統社會,不生不育的狀態在某種程度上並不利於選擇丁克的年輕人融入。

父母長輩希望能夠兒女繞膝,其樂融融的生活,往往會很難理解選擇丁克的年輕人的想法。

選擇了丁克生活的年輕人,會背負沉重的社會認可壓力以及對於父母願望沒有滿足的愧疚感。

2)親密關係的不穩定性

丁克」中有一個概念叫做「白丁」。

是指一些丁克了十幾年的夫妻一方在人到中年的時候選擇再生育孩子。

這種情況的出現會打破丁克家庭最開始建立時的約定,這時的雙方如果不能達成一致,兩者之間的關係也會變得岌岌可危。

3)安排好自己的養老事宜

對於丁克家庭,如何安排好自己的養老和醫療事宜是每一個丁克家庭必須考慮的問題。

合理地採用保險,存儲等理財手段以及社會保障體系為自己的晚年保駕護航。

總而言之,丁克終究是自己對於未來生活的一種選擇。

需要的是長期的規劃,對自己年老的時候進行統籌安排,理性面對社會上的看法,努力把自己的人生過得更加豐富多彩。

ps:本文圖片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拓展一:直把蘇州變許州的許可馨改名許立娜,以愛為名的雙刃劍,終有惡報

拓展二:孩子剛出生時報的「幾斤幾兩」,暗示今後福氣?家長來了解原因

相關焦點

  • 第一批丁克家庭距今已經40年,他們的現狀如何?結局大多令人感慨
    文/宋媽說育兒(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相比較於大多數家庭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孩子的身上,有一種特殊的家庭似乎並沒有這種困擾,這就是丁克家庭。丁克家庭從誕生之初就飽受爭議。在傳統的看法中,結婚成家,生兒育女似乎是理所應當的內容。而選擇丁克的夫妻則是將更多的重心向自己偏移。用他們的話說:他們不需要對別人負責,只需要對自己負責。
  • 第一批丁克進入老年,越來越多人選擇丁克,為何不願意生娃
    這邊國家全面放開生育,那一邊卻發現丁克的人好像越來越多。丁克是一個舶來品。指的是有雙份收入沒有孩子的家庭,丁克這個詞是從上個世紀80年代引入國內的,到了2020年,第一批丁克已經步入晚年。大多數這些丁克的生活就是悠哉地到處去旅遊,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比如說畫畫,跳舞,下棋等等。
  • 一輩子不生孩子真的瀟灑嗎?第一批丁克已經步入晚年,他們後悔嗎
    丁克一族,說的是那些有生育能力卻自願不生孩子的夫妻,這類夫妻往往認為,照顧孩子太麻煩,而且還會給家庭帶來比較大的經濟壓力,不如兩夫妻過二人世界來得輕鬆。上世紀八十年代,這種觀念悄悄在中國出現,但是受長久以來的生育觀影響,丁克一族在當時是不被理解,是反對的,很多人甚至懷疑丁克家庭,是為了遮掩自己不能生育的事實,才編造一個不想生的理由。
  • 一輩子不生娃會後悔嗎?首批丁克家庭步入晚年,他們結局悽涼嗎
    什麼是「丁克」?顧名思義就是說家庭中有「double income(兩份收入),no kids(沒有孩子)」,幾個單詞的首字母綜合起來就是「dink」。丁克這一概念從上世紀80年代傳入我國,距今也有幾十年的時間,那麼我國第一批接受這一說法的人,他們的晚年生活是否悽涼呢?
  • 一輩子不生娃啥感受?第一批「女丁克」步入晚年,她們到底後悔嗎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到了一定的年齡後和異性結婚,然後生一兩個孩子,這是約定俗成的人生軌跡。但是也有一些家庭,夫妻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選擇不要孩子,這種家庭被稱為「丁克家庭」。丁克在我國上個世紀就已經出現了,並且現在到了他們成為老人的年紀。現在也有一些「新生」家庭,夫妻糾結要不要選擇「丁克」。不如先來看看丁克老一輩人現在的想法和感受,也許會給年輕人一些參考。
  • 30年前第一批「丁克」家庭已步入晚年,沒有孩子的他們,後悔了嗎
    《琵琶記》有言:「養兒代老,積穀防饑。」而時至今日,大多人仍信守這一傳統文化觀念,「早生貴子」、「含飴弄孫」也依然是不少人所嚮往的幸福生活。於是在有關政策以及個人生育觀的影響之下,丁克家庭就此應運而生,當然這也是中國第一批丁克家庭產生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原因之一。當時部分年輕人最先適應現代社會的快節奏,同時也是走在思想最前沿的先驅,他們抗住來自社會與父母的壓力,從而成為丁克一員。
  • 第一批不生孩子的「女丁克」,一輩子當不了媽媽,她們後悔了嗎?
    所以,她們也可以自由地選擇當"女丁克"或者"不婚族".生孩子是一個女人的本能,母愛更是女人的天性。第一批不生孩子的女丁克,她們一輩子當不成媽媽,最後她們後悔了嗎?案例蓉蓉便是第一批女丁克之一。她和她老公都不太喜歡孩子,所以他們結婚了後,便達成了共識:結婚以後不生孩子,把養孩子的錢拿去養老,自由享受二人世界。於是,她和老公一起努力工作賺錢。然後每年他們都會去一個地方旅遊。蓉蓉的日子過得很自在。不但不用承受十月懷胎的艱辛,不用承受生娃的痛苦,也沒有帶娃的煩惱。
  • 30年前的第一批「丁克家庭」,已經步入晚年,如今他們後悔了嗎?
    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前些日子新聞媒體發布了「三十年前的第一批丁克家庭已經步入了晚年」這一消息,隨之而來的是眾多網友關於「丁克」的討論。有些人想知道當初選擇丁克的人,現在後悔了嗎?他們過的是當初想要的生活嗎?其實答案只有他們自己知道。網友小琴和老公結婚時就決定丁克,只過二人世界。
  • 中國第一批「丁克家庭」如今是何現狀?過來人:活出了想要的模樣
    劉女士覺得,自己之所以自己當丁克的理由有三條,每一條都支撐她走到了現在。丁克理由一:對小孩沒有特別的喜愛,沒有傳宗接代的想法劉女士和丈夫對小孩子沒有過多的喜愛,更談不上期待,他們更看重夫妻之間的感情,當初他們不敢保證在不喜歡孩子的前提下,生下孩子。
  • 第一批「丁克」家庭30年,沒有孩子的人生,晚年情況讓人唏噓
    有的夫妻嚮往自由自在的二人世界,有的夫妻因為一方身體條件不允許,有的夫妻覺得養孩子生活負擔太重......基於各種原因,選擇不生育。如今30年過去,第一批丁克已步入晚年,他們究竟過得怎樣?是過著羨煞旁人的自由生活,還是悔不當初?
  • 丁克一時爽,一直丁克一直爽?第一批丁克族後悔了嗎?
    丁克」,是英文簡稱DINK(double incomes no kids)的音譯,指夫妻雙方主動選擇不要孩子,用雙份收入充分享受二人世界。這一概念自上世紀80年代引入國內,到現在第一批丁克族已人到中年,於是網上開始有了這樣的話題討論:30年過去,中國第一批丁克後悔了嗎?
  • 年輕不養孩子,老了誰養老?第一批「丁克一族」,現在後悔了嗎?
    丁克曾經是我國第一代思想先進,追求自由的文藝青年十分崇拜的一種婚姻生活方式。雖然這種生活方式有悖於我們國家傳統的婚姻觀念,但仍然有不少人加入丁克的行列。隨著婚姻觀念越來越多樣化,我們漸漸能夠理解並包容選擇丁克的家庭。
  • 40年過後,「丁克家庭」和「普通家庭」的區別,會逐漸顯現出來
    過去的人總是覺得生兒育女是必須的,但是現在的人可不這麼覺得。在現在的人看來,生孩子養孩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說,在我們身邊,也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丁克一族。    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說做丁克以後會後悔,那丁克家庭和普通家庭,將來會有什麼區別呢?  李女士和王女士是鄰居,兩個人年齡相仿,因為住得近,所以說平時也經常來往。  可別看兩個人差不多大,但是在生孩子這件事上,兩個人卻有著不同的看法。
  • 中國第一批「丁克」已經開始退役,下半輩子沒有孩子是很現實的
    夫妻有兩份收入,選擇不生孩子。就像說兩個人有足夠的食物,全家都不餓。對許多有傳統觀念的人來說,孩子無疑是家庭的延續。事情總是有兩面性的,所以為了驗證沒有一個孩子還能快樂,很多人選擇成為「丁克家族」。作為我國首批丁克之一,現在已經進入花甲之年,那麼他們的生活現狀如何?
  • 短短30年,中國丁克家庭已超過60萬,為何大家不願意生孩子了?
    除了中國之外,其實不止中國,像韓國也受到了這個觀念的影響,在2019年發布的《2018出生統計(確定版)》中,韓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零出生率的國家。案例分析同事和她的丈夫在談戀愛的時候到後面步入婚姻的殿堂,也都有提前溝通過,在結婚之後不生小孩。而他們現在結婚了已經有十幾年了,雖然沒有生孩子,對於他們而言不生孩子是對於孩子的負責,也是對自己的負責。
  • 一生無兒無女是什麼感覺?第一批「丁克」夫妻已經老了,現狀如何
    二十年前第一次聽說「丁克」「朋克」這一類比較前衛的詞語。朋克能夠理解,一個人不喜歡社交,喜歡自己獨處著。但是丁克卻讓人很費力去理解,人生在世每個人都逃不離生老病死,結婚然後生下屬於自己的後代延續自己的生命和意志,這是生物的本能。但是卻有一批夫妻選擇了結婚,但是不想要孩子。
  • 一輩子不生一個孩子,是什麼體驗?老年「丁克」夫婦說出大實話
    他們認為孩子會束縛自己的未來,讓自己不能盡情的生活,所以他們不會要孩子。當今社會很多人對於「丁克」一族都會有討論,他們不要孩子真的會達到他們想要的幸福嗎?「丁克」到底是什麼體驗呢?王先生和妻子就是屬於「丁克」一族,他們年輕的時候曾經也想過要生一個孩子,像普通的家庭一樣。
  • 如果一輩子不生娃,老了後會是什麼感受?那些丁克到底的人後悔嗎
    丁克這個詞在我國上個世紀就已經有出現了,而現在這一批人已經到了他們年老的時候,現在還是會有一些新的家庭選擇不要生孩子。那麼我們就來先看看這些老一輩丁克家族人的感受,同時也希望給那些想做丁克一族的年輕人一些參考。
  • 第一批丁克現在怎麼樣了,沒孩子的陪伴,過來人這樣說
    這一概念是在我國的出現,是在上世紀八十年,逢嬉皮文化盛行,經濟大蕭條推動了這一社會趨勢,很多夫婦選擇晚生甚至徹底不要孩子。自這一概念出現在我國開始,第一批丁克差不多距現在有30多年了。這種理念跟傳宗接代的傳統想法相悖,致使丁克受到不少人非議。
  • 第一批「丁克夫妻」已到晚年,他們後悔了嗎?看看過來人怎麼說
    最初時大家對丁克夫妻並不理解和認同,總認為這群人不負責任,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對其的看法有所改變,不再將其視為「怪物」。只是很多人還是不能理解,丁克夫妻年輕時愛自由,任性不要孩子,那到了晚年時是否會比較痛苦呢?如今,第一批「丁克夫妻」已經到了晚年,他們後悔了嗎?我們來看看過來人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