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剛正不阿的形象既是性格使然,也是他擔任的官職決定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
只要了解一下包拯擔任過的官職就知道了。
包拯最初是由知縣幹起來的,幹到知府以後,由於能力突出,政績不錯。
包拯就從地方上調進了朝廷,成為了一名京官。到了開封以後,包拯擔任的是監察御史一職。
這個監察御史是什麼呢?
就是我們今天的紀委,專門調查官員有沒有違法亂紀的行為,此外還要糾正冤假錯案。
因為容易得罪人,所以故意把這個監察御史的官階調整的很低,在宋代只有從七品。
這麼做是因為官階低,所以不怕大臣報復。
反正就這麼大一個官,升得快,也降得快,即便不做了,也沒有什麼損失。
不像那些一二品大員,官場搏鬥沉浮十餘年,可能才爬到那個位置。
後來包拯入職知諫院的時候,開始廣泛彈劾朝中官員。
譬如販賣私鹽的淮南轉運按察使張可久、讓士兵給自己打工的汾州知州任弁、監守自盜的太監閻士良以及轉運使王逵。
這個王逵當時和宰相陳執中走的很近,而且也得到宋仁宗的器重。
但是這個王逵在擔任轉運使的時候貪贓枉法,草菅人命,害了很多人。這種人肯定容易被御史盯上。
剛開始王逵憑藉著強大的關係網並沒有被處理,包拯也很剛,就一直死盯著王逵彈劾他。
最後更是指責宋仁宗說: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於一王逵則幸矣,如一路不幸何。
意思就是說皇帝不聽從良言,任用酷吏,這對王逵當然是好事,但對天下來說卻是不幸。
最後宋仁宗被搞的沒有辦法,只好把王逵罷免了。
此外包拯還彈劾過皇親國戚,如舒王趙元祐的女婿郭承祐和仁宗張貴妃的伯父張堯佐。
總之在包拯擔任監察御史和知諫院這段時間裡,他彈劾了很多朝中權貴,對改變仁宗一朝的政治風氣做了很大的貢獻,「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
而包拯的運氣似乎也很不錯,最高的官職還做到了樞密副使,正二品大員。
這其中多少可能有些運氣的成分在裡面。
為什麼說運氣呢?
因為諫官這個職位太得罪人了,只要一開口基本上別指望他能夠說點好聽的,幾乎都是這樣問題那樣問題。
正因為容易得罪人,所以諫官如果沒有很出色的能力或者置生死於度外的覺悟。
這個職位還真不是誰都能做的,如果換一個人上去,基本上可能採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做法。
迫不得已要開口的話就撿一些不輕不重的問題說一說。
所以在設置御史這個官職的時候,就考慮到容易得罪人,所以不把它的官職調整的很高。
這樣一來諫官就不會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而有後顧之憂了。
因此諫官往往需要那些正義感爆棚的人去擔任,既然這是一個相當得罪人的職位。
為什麼就沒有人提出來說把它給撤銷了,皇帝也不傻,肯定也會平衡大臣們的勢力。
所以雖然有時諫官說的話他不愛聽,但是無疑是皇帝掌控群臣的一個有效手段。
當然了,有些時候皇帝也會引火燒身,要是諫官看皇帝不爽,也是可以批評皇帝的。
像那個著名的海瑞就當過御史。
另外做御史的話一般還要有「孤注身」的覺悟,因為容易得罪人,肯定就沒有什麼朋友。
聚會刷火鍋,打麻將這種事肯定不要想了。
在其他官員眼中,御史就是一個瘟神般的存在,誰見著了都要躲著走。
所以說包拯能夠這麼剛,既是他的職位決定的,也是他的性格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