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的官有多大?為什麼他敢硬剛皇帝和權貴?明白這幾點你就懂了

2021-01-17 世間人說

包拯剛正不阿的形象既是性格使然,也是他擔任的官職決定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

只要了解一下包拯擔任過的官職就知道了。

包拯最初是由知縣幹起來的,幹到知府以後,由於能力突出,政績不錯。

包拯就從地方上調進了朝廷,成為了一名京官。到了開封以後,包拯擔任的是監察御史一職。

這個監察御史是什麼呢?

就是我們今天的紀委,專門調查官員有沒有違法亂紀的行為,此外還要糾正冤假錯案。

因為容易得罪人,所以故意把這個監察御史的官階調整的很低,在宋代只有從七品。

這麼做是因為官階低,所以不怕大臣報復。

反正就這麼大一個官,升得快,也降得快,即便不做了,也沒有什麼損失。

不像那些一二品大員,官場搏鬥沉浮十餘年,可能才爬到那個位置。

後來包拯入職知諫院的時候,開始廣泛彈劾朝中官員。

譬如販賣私鹽的淮南轉運按察使張可久、讓士兵給自己打工的汾州知州任弁、監守自盜的太監閻士良以及轉運使王逵。

這個王逵當時和宰相陳執中走的很近,而且也得到宋仁宗的器重。

但是這個王逵在擔任轉運使的時候貪贓枉法,草菅人命,害了很多人。這種人肯定容易被御史盯上。

剛開始王逵憑藉著強大的關係網並沒有被處理,包拯也很剛,就一直死盯著王逵彈劾他。

最後更是指責宋仁宗說: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於一王逵則幸矣,如一路不幸何。

意思就是說皇帝不聽從良言,任用酷吏,這對王逵當然是好事,但對天下來說卻是不幸。

最後宋仁宗被搞的沒有辦法,只好把王逵罷免了。

此外包拯還彈劾過皇親國戚,如舒王趙元祐的女婿郭承祐和仁宗張貴妃的伯父張堯佐。

總之在包拯擔任監察御史和知諫院這段時間裡,他彈劾了很多朝中權貴,對改變仁宗一朝的政治風氣做了很大的貢獻,「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

而包拯的運氣似乎也很不錯,最高的官職還做到了樞密副使,正二品大員。

這其中多少可能有些運氣的成分在裡面。

為什麼說運氣呢?

因為諫官這個職位太得罪人了,只要一開口基本上別指望他能夠說點好聽的,幾乎都是這樣問題那樣問題。

正因為容易得罪人,所以諫官如果沒有很出色的能力或者置生死於度外的覺悟。

這個職位還真不是誰都能做的,如果換一個人上去,基本上可能採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做法。

迫不得已要開口的話就撿一些不輕不重的問題說一說。

所以在設置御史這個官職的時候,就考慮到容易得罪人,所以不把它的官職調整的很高。

這樣一來諫官就不會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而有後顧之憂了。

因此諫官往往需要那些正義感爆棚的人去擔任,既然這是一個相當得罪人的職位。

為什麼就沒有人提出來說把它給撤銷了,皇帝也不傻,肯定也會平衡大臣們的勢力。

所以雖然有時諫官說的話他不愛聽,但是無疑是皇帝掌控群臣的一個有效手段。

當然了,有些時候皇帝也會引火燒身,要是諫官看皇帝不爽,也是可以批評皇帝的。

像那個著名的海瑞就當過御史。

另外做御史的話一般還要有「孤注身」的覺悟,因為容易得罪人,肯定就沒有什麼朋友。

聚會刷火鍋,打麻將這種事肯定不要想了。

在其他官員眼中,御史就是一個瘟神般的存在,誰見著了都要躲著走。

所以說包拯能夠這麼剛,既是他的職位決定的,也是他的性格決定的。

相關焦點

  • 包拯和海瑞的官誰更大?相當於什麼級別?
    包拯和海瑞是中國歷史上兩大有名的清官和廉吏,兩個人都因為敢於置生死與度外向皇帝直言進諫,包拯不畏權貴,力求公正,海瑞抬著棺材進諫,這些都是兩人正直的表現。包拯是北宋時代的人,他的官位最高做到了樞密副使。
  • 為何提到「鐵面無私」,就會想起包拯,為何他被稱為包青天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包拯包青天的名聲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不論是電視劇的循環播放,還是朗朗上口的歌曲,無一不體現出包拯在人們心裡的地位。宋朝有能力的人不在少數,可是真正被大家記住並且流傳至今的卻沒有幾個人,可偏偏包拯佔了一席之地,這是為什麼呢?
  • 宋朝「包青天」的官有多大?相當於現在什麼官職?說出來你別不信
    傳聞是象徵著聰明只會的文曲星轉世,民間流傳二樓他各色各樣的故事,其中最為突出的一個形象,就是包拯剛正不阿的形象,只知公正,不懼權貴,哪怕皇上的轎子他都剛攔。
  • 鐵面無私的「包青天」官職有多大,放今天是多大官?
    想必電視劇《少年包青天》是不少讀者的回憶,說起古代最為著名的判官,包拯包大人自然是最為如雷貫耳了,後世給他塑造了黝黑的皮膚和額頭中間的月亮,更加讓人印象深刻,那麼想必大家心目當中也有一個疑問,鐵面無私的「包青天」官職有多大?能夠讓他不顧王公大臣的身份,依然能夠秉公斷案?
  • 包拯作為正義的化身,形象一直是黑臉月牙,事實上他是個白面小生
    眾多網友在小時候看電視劇時,除了慨嘆包拯執法公正之外,對他的那張黑臉更是記憶尤深,長期以來讓很多人對包拯是黑臉,一直深信不疑;然而故宮中藏有一副包拯的畫像,人們發現他的膚色不僅不黑,而且還很紅潤,端的算是一個「白面小生」;再查閱其他資料,更發現包拯額頭上也沒有月牙;其實包拯一直以來都是「黑臉月牙」的形象,這是有原因的。
  • 明明是白淨書生,卻被說成面黑如碳,包拯:我冤枉啊
    根據史料記載,真正的包拯不但不黑,反而還是個白淨書生,而他的家庭也不像我們所了解的那樣出身貧寒,人家是地地道道的官二代,他出身官宦之家,父親也在朝為官,他也並不是被家人看不起,相反他的父母很是愛護他,而他也對父母格外孝順,甚至為了照顧年老的父親和母親,他專門放下自己的官場生活去陪伴二老,這樣的人怎能說他六親不認呢?那麼為什麼後人會將他的臉說成面黑如碳呢?
  • 秉公執法不徇私情的包拯
    包拯當了二十幾年官,歷任知縣、知州、監察御史、戶部副史和地方三路轉運使、御史中丞、三司使和樞密副使,不管在何處當官,他都是克己奉公。 在天長縣當知縣時,一天有個農民來告狀,說他家的牛昨晚被人割了舌頭,請求查清此案為民伸張正義。包拯詢問了一些問題,估計是冤案,但沒有證據,就對農民說:「你先回去吧。」
  • 包拯的官有多大?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比想像中的大得多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清官這兩個字說出來非常容易,其實做起來非常的難,比如我們看到一些領導幹部,他不貪汙,不受賄,不腐化也不浪費,但是他就不做事。就像是大家說說的「三拍幹部」,遇到事情拍腦袋,表態時候拍胸脯,出事之後拍屁股,這樣的官能算是清官嗎?
  • 歷史上三位鐵面無私的官員,嫉惡如仇不畏權貴,是歷史中的清流
    如何做一個好官,為百姓說話,不畏權貴堅持自己的正義。這樣的官員在五千年歷史中很少,漫長歷史中出現三位被百姓愛戴的官員,他們代表著正義在封建王朝的官員群體中是一股清流。首先要說的一位就是開封府的包拯,這位人物大家耳熟能詳,所有人都知道「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
  • 勞動人民腦洞真大,上天入地、斷案如神全都是包拯,還說他是閻王
    包拯在清平樂歷史上有無數的官吏,最後卻偏偏選了包拯為清官代表,這與包拯的個人性格和宋代特定的歷史時期密切相關。人民之所以選擇包拯,是因為他具有與儒家傳統思想一致的品質。起初包拯是一個非常孝順的人,他1027年考中進士,當上了官,但考慮到父母年邁,便辭官到父母前盡孝,幾年後二老過世,包拯守在墓旁服喪期滿,不能離鄉,鄉人勸他,直到1039年他才重新回到官場,當上揚州天長縣的縣官。這時的包拯已是39歲的中年男子,可以說精力最旺盛,最有可能成就事業的十年,他獻身於父母,這在當時是很罕見的。
  • 連包拯都不敢鍘的柴文意,究竟有多強的背景?歷史中宋朝沒人敢惹
    相信很多人都與包拯都是非常熟悉的了,不管是在小說中還是影視作品中,他的形象一直都是不畏懼權貴與鐵面無私的「青天」的。而他所在的開封府裡面就有三把御賜的鍘刀,分別是龍頭鍘、虎頭鍘與狗頭鍘。而龍頭鍘主要就是專門處置皇親國戚的,主要的目的就是讓這些知法還犯法的貴族們慢慢的死去,用來作為懲罰。
  • 古代只有皇帝穿龍袍,為何包拯每次查案時,也敢公然穿龍袍上街?
    龍袍作為封建皇帝的權力象徵,一般人是不能穿的,如果封建社會在誰的家裡發現了「龍袍」,是要誅九族的。而如郭威、趙匡胤發動兵變,之前就必須準備好一身「黃袍」,其實就是龍袍,「黃袍加身」就意味著你是光明正大的「自立」了。但是為什麼我們在電視劇裡面經常看到包拯穿著「龍袍」呢?
  • 包拯一生清廉,兒子和孫子卻都早逝,60歲意外得子,得以延續血脈
    但他的家庭生活卻並不如事業這般如日中天,甚至可以說是命運多舛,兒子和孫子都相繼在他之前去世。人到晚年之時,眼看就要面臨絕後的境地,但如今包拯的後人卻在全國各地都有分布,這究竟是為何呢?清廉之官包拯於宋真宗鹹平二年出生,28歲考中進士,出任建昌知縣。
  • 包拯聰明絕頂,斷案如神,但他也有馬失前蹄的時候
    因此,後世也稱其為「包龍圖」、「包待制」,又因為他鐵面無私被稱作「包青天」、「包黑子」。 嘉佑七年(1062年),包拯辭世,享年六十四歲,諡號「孝肅」,故又稱「包孝肅」,留有著作《包孝肅公奏議》。 《宋史》記載:「拯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
  • 包拯為什麼要選一個丫鬟繼承香火?他的後代怎麼樣了?
    一般來說,普通家庭藉此機會便入仕為官,然後一家子就指望這個兒子雞犬升天呢。但是包拯其實是還是非常有個性的,那個地方太遠,所以咱寧願不做官在家奉老,也不去了。別人是父母在不遠遊,包拯是離家遠不做官。從這點來講,包拯的家境絕非是為稻粱謀的家庭。
  • 北宋清官包拯為什麼會受人尊稱「包青天」,甚至被當成神明祭拜?
    那為什麼會有人把他當神明祭拜呢?其實包拯也不容易,早年考上了進士卻沒有去當官,因為父母年邁,他為了照顧父母,辭去了官職,在家盡孝,等到父母仙去,而且還守孝三年,才去任職。此時他已經快要40歲,都這把年紀了還想著去當官,是不是大家覺得他有愛好名利之嫌?
  • 清平樂裡王凱扮的宋仁宗太調皮,故意欺負包拯,堪稱歷史經典場景
    皇帝常常會嘲諷自己是孤家寡人,因為他們是當時世上頂級的存在。沒有人敢在他的面前放肆,更沒有人敢同皇帝開一句玩笑。畢竟君無戲言可不是隨便說一說的,一句話就可能定了一個人的生死。所以說在那個時代,皇上說的每一句話下面的人都不得不真。
  • 歷史上包拯官多大?相當於現代什麼級別,是人都可以攔轎鳴冤?
    歷史上包拯官多大?相當於現代什麼級別,是人都可以攔轎鳴冤?文/十月相信大家都看過《少年包青天》這部電視劇,這部電視劇能有好幾個版本。在這部劇中小編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包拯包大人,包拯是一個清正廉明,一身正氣,鐵面無私的好官。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了解包拯這個人吧。包拯,字希仁,按照現如今中國地區的劃分來說,包拯是安徽合肥人。著名的包公廟也是建立在合肥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看過,因為小編今年暑假在合肥呆,所以有幸去看過。
  • 歷史上的包拯真的是黑臉嗎?我們竟然被電視劇騙了這麼多年
    包公本名包拯,少年時代的包拯深受父母寵愛,刻苦讀書、修身養性,29歲時考中進士。《包公賠情》等戲劇中,包拯自幼被父母拋棄,由嫂子撫養長大純屬虛構。宋嘉佑元年,包拯上任開封知府,此時已是58歲高齡的包拯打擊權貴、秉公執法,深深贏得了百姓的愛戴,而他這段為官經歷也被後人廣為傳頌。包拯在為官期間,大膽進諫,因此得罪了權貴。
  • 宋代趣味史:包拯穿黑色的龍袍的原因
    包拯雖然做官很厲害,但是本人的長相卻十分平凡,不僅臉龐黢黑,而且頭頂還有個胎記,形似月牙。不過即使如此,大家提到包拯的名字,還是會經不住的誇獎他。其中有一個細節,就是在戲曲中的包拯,總愛穿一身黑色服飾,面部會顯出令人莊嚴肅穆的表情。讓人感到正氣凜然,還會透露出他的威風凜凜。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仔細觀察過包拯所穿的官服呢,仔細觀察的話,一定能夠發現這身官服和皇帝的龍袍極其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