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琴曲的技巧與意境

2021-02-08 古琴札記


© 點擊上方,聆聽最美音樂


有不少學生問我這樣的問題:彈古琴是「技巧」重要還是「意境」重要?或應該偏重哪個?這個問題很難回答,選擇哪個都會失之偏頗。就如同回答是人的左腿重要還是人的右腿重要一樣。這雖然是一個無法選擇的問題,但技巧與意境兩者之間的表裡、體用關係我們卻不能含糊,如不明白其中的關係,不免會各執一方,輕重難辨。下面便是我的管中之斑。


­

剛剛結束的全國民樂大賽有這樣一個現象,大部分選手的參賽曲都是技巧難度很高的曲目,而一些以韻味為主的曲子卻少有人演奏,比如二胡組,選手們多選一些《野蜂飛舞》、《帕格尼尼練習曲》、《陽光照耀在塔什庫爾幹》、《第一二胡狂想曲》等高難度曲目,像《二泉映月》、《江河水》等二胡名曲幾乎無人問津,追其原因,一方面是評委打分的導向,難度高的曲子得分偏高,另一方面就是選手自身很難駕馭像《二泉映月》這樣以表現意境、意韻為主的曲子。如《二泉映月》的「悲」和「憤」,如果對樂曲的力度、強弱、節奏、感情色彩等方面處理等稍有不慎,就表現不出樂曲這兩方面的內涵。古琴也一樣,《廣陵散》成為選手們演奏最多的一個曲目,而像《梅花三弄》、《漁樵問答》、《平沙落雁》等這樣一些節奏較慢,韻味較濃的經典琴曲,卻少有人去演奏。我想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選手很難彈出這些曲子的韻味,而像《廣陵散》這樣以速度、力度見長的曲目,只要速度、力度上跟上,一般出不了大錯。從民樂大賽的這一側面,我們至少可以看出一點,選手們可能是「兩手都抓」了,但未必是「兩手都硬」了。


­

­

先看一個問題:是「吃飯」重要?還是「活著」重要?毫無疑問,兩者都重要,人不吃飯就活不了。但我們要明白一點:「吃飯」是為了「活著」,而人「活著」不是為了「吃飯」,否則就是「飯桶」了。技巧和意境也一樣,技巧是為了表現曲子的意境,而不是彈琴的目的。如果不吃飯,可以延續生命的話,那麼可以不用吃飯,要麼你是仙人,不食人間煙火,要麼是植物人,無法進食,但總是少數。


­

­彈琴有兩種目的,一是「悅己」,一是「悅人」,無論哪種都需要用「技巧」把琴曲的「意境」表現出來,不用任何技巧就能達到「悅己」和「悅人」這兩種目的的,只有兩種情況,一是彈琴者是高人,胡彈亂拔便能傳情達意;二是演奏者巧遇知音,用無弦之琴也能感化對方,自己舉手抬足之間,知音也能心有靈犀,默契投分,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如果能做到這兩點,那麼彈琴可以不用技巧,可是,此兩者世間鮮有。所以,技巧必須是一個琴人所必須要熟練掌握的,否則談琴曲的意境便如緣木求魚!


­

­

這就是這兩者之間的表裡、體用關係:「技巧」為表,「意境」為裡,「技巧」作體,「意境」為用。明白此理,就不會失之偏頗了。


還有一例,似乎也可佐證一二:雜技演員似乎是越年輕越好,而現在琴界中公認的古琴大師們均已年過花甲。


《溪山琴況》中徐上瀛先生說了三句話:「弦與指合,指與音合,音與意合」,我想這三句話就像我們依次上臺階一樣,前後是不能顛倒的。第一句「指」指的便是古琴演奏的指法,技法,最後一句「意」,便指的是曲子的意境、演奏者的心境。其實先輩已經給我們答案了:重技巧是小乘,重意境是大乘。.­


▍作者:雷苗偉


本文摘自雷苗偉老師《三省齋琴譜》

更多精彩內容請掃碼購買此書

▼▼▼

雷老師親筆籤名

極具收藏價值



一分鐘了解「古琴札記」


800首古琴譜丨練琴打卡丨精品課程

名師指點丨99元租古琴丨琴學資料

講座直播丨網絡課程丨音樂會丨古琴商城

主編微信:guqin5577(註明:琴友)

商務合作QQ:320351925

▲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你若喜歡,點個在看 

相關焦點

  • 曲有意而境無窮,說說古琴的意境之美
    王國維先生曾在《人間詩話》裡這樣形容意境:古今詞人格調之高,無如白石。惜不於意境上用力,故覺無言外之味,弦外之響,終不能興於第一流之作者也。意有曲者主觀情感之寄託,以琴傳情。境初一級有社會自然之反映,稱之為所緣境。但更有曲有盡意無窮的無窮之味與不言之韻。
  • 士無故不撤琴瑟——明清琴樂多元發展的思考
    若結合演奏技法的變化來說:唐和唐以前多繁聲促節的右手套頭指法,講究的是早期《廣陵散》等曲體現的氣勢、力度和節奏;中唐開始,特別是宋以後右手套頭指法開始分解為聲少節緩的右手單聲指法,左手指法得到了充分的發揮,這就是後期《瀟湘水雲》、《憶故人》等曲體現的對意境、情趣與韻味的追求。這種轉變的產生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原因,同時也是琴樂本身在藝術上進一步成熟的必然反映。
  • 林紓的古文意境論
    林紓的古文論以意境論為核心,涵蓋總論、文體論、藝術論、技法論、史論、作家論和作品評點,內容豐富、體系完整,與王國維的境界論各有千秋。王國維的「境界說」主要藉助於對中西方文藝理論的融會貫通,林紓的意境論則基於對中國傳統文學審美理論的總結與更新。
  • 論琴|聽說古琴難學、易忘、不中聽?其實……
    說起古琴,大多是說「古琴難學」,也常有人說古琴「難學易忘不中聽」,龔一先生在《琴樂「別」議》的講座上曾表示:以自己學習器樂的經歷和體會,目前專業院校裡設立的民族器樂專業中,對大量代表性樂曲中的技巧及技法分析,古琴是一件比較容易學的樂器。 一則,大多數琴曲本身的速度比較緩慢。
  • 孔子學琴的故事,看他樂此不疲地去鑽研、執著追求學問的精神
    把一首琴曲練習到極致,連他的老師都佩服得向他作揖行禮。他學習《易經》能夠韋編三絕,把用熟牛皮筋串聯的竹簡翻斷了不知道多少次。他選擇了一樣東西,就會樂此不疲地去專研,「其為人也,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也。"
  • 周末公益課堂 《梅花三弄》琴曲賞析&「流水席」周末古琴大課堂
    正因為如此,一首琴曲《梅花三弄》更覺別具風情。「梅為花之最清,琴為聲之最清,以最清之聲寫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韻也。審音者在聽之,其恍然身遊水部之東閣,處士之孤山也哉。」「從容和順,為天地之正音;而仙風和暢,萬卉敷榮,隱隱現於指下。但新聲奇變,稍近時俗,然恬靜幽清亦古曲也。」
  • 「學琴總會碰到瓶頸期,但貴在堅持」
    廖昊月強調不僅要傳授音樂技巧,還應包括它的文化內涵。從巴洛克時期,到古典主義、浪漫派音樂,再進入德彪西拉威爾以音符描繪的印象派意境中……10月27日的中山市文化藝術中心星期二藝術沙龍中,中國青年小提琴家廖昊月邊演邊說,帶領觀眾展開跨越時空的音樂之旅。演出前,畢業於奧地利頂尖音樂學府的她還為中山琴童開設公益大師班,傳授高效率練琴的秘笈。
  • 授人以漁-琴家徐元白是這樣教姚丙炎學琴的
    (成公亮《古音樂天地的旅行者》) 常有琴友問我,為何姚丙炎的古琴打譜從難曲(文字譜《碣石調·幽蘭》)、大曲(「曲之師長」《廣陵散》)開始?這似乎不符合循序漸進的治學規律。其實不然,自1942年姚丙炎第一次接觸古琴後,到1946年從徐元白先生學琴前的四五年間,放棄了其他業餘愛好,專心致志地彈奏著從汪建侯先生處學來的《陽關三疊》《石上流泉》和自學的《關山月》等小曲。
  • 【威騰百科】一開始就買琴還是以後再說?
    回到本文標題的問題:怕孩子學不下去,到底買琴好還是暫時不買好?答案:不買肯定是錯的,除非沒有經濟條件購買。因為一旦決定讓孩子學鋼琴,就意味著每天都要練,孩子只去老師那裡上課而沒有琴練、或者去琴房不好的琴上練,效果就會大打折扣,這就等於在浪費學費及增加孩子學琴阻力。
  • 小蘭幽習琴記 | 禪宗與《普庵咒》
    禪的思想開始滲入到琴樂中是從宋代開始的,宋人說:「琴者,心也。」琴要講究「心」,這就是吸收了禪學後的改變。北宋成玉磵就在《琴論》中提出了「攻琴如參禪」的主張,較早地將琴與禪、悟等佛教禪宗的理念結合起來,開創了儒道禪相結合的琴學傳統。
  • 四大古琴曲,是哪四首?又有哪些經典故事在裡面?
    《高山流水》先秦時期,音律盛行,故而許多人愛好音律,傳聞有個叫伯牙的人,不但對音律非常熟悉,還有著高超的琴藝,伯牙聰穎好學,時常感受大自然的一動一靜,感受萬物的景色,波濤洶湧,群流激蕩,峰巒疊嶂,從而體驗高超境界,彈奏出音隨意轉的美妙琴聲,但苦於無人人聆聽自己所表達的意境而感到苦悶
  • Mia的學琴路
    而且這個教材在初學階段就引入了f p 樂曲的強弱,還有相應的練習曲讓孩子嘗試彈奏,自己體會感受。這些都是當初讓我想義無反顧轉教材的原因。 現在談兩套教材的感受的話,小湯感覺是技巧系,啥也不說,練就行。菲伯爾教材是從興趣從感受入手,先熟悉認識鋼琴,感受音樂,學習樂理然後才逐漸過渡到技巧的學習上。目前小湯不足的部分,我們會用菲伯爾借鑑補充,平時也一起多聽聽音樂。
  • 探討浙江箏曲《高山流水》必備的背景知識
    浙江箏曲《高山流水》是一首廣受人們喜愛的古箏經典名曲,習箏者在研習浙江箏曲《高山流水》的過程中,需要對這首曲子的藝術背景有一定的了解,用心感受這首曲子的文化底蘊,這樣,在彈奏浙江箏曲《高山流水》時就可以用文化的力量演繹這首曲子深刻的藝術內涵,給人以心靈上的洗禮。
  • 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教琴學琴必備tips(高級篇)
    教琴學琴必備tips和參照......  鋼琴教學高級階段的練習曲  1、莫什科夫斯基《鋼琴技巧練習曲》作品72。N-莫什科夫斯基(1854—1925)波蘭鋼琴家、作曲家、教育家。經過中級階段大量的、比較機械的、純技術性的訓練以後,要進入高級階段,莫什科夫斯基《鋼琴技巧練習曲15首》作品72是一個非常好的過渡。
  • 中國十大古箏曲(中)
    《漢宮秋月》現流傳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箏曲、江南絲竹等。主要表達的是古代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及一種無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樂曲要表達的主題不是很具體。不少相關文章對此曲解題時都模糊地稱,此曲旨在喚起人們對受壓迫宮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具有很深的藝術感染力。有的文章稱,此曲細緻地刻畫了宮女面對秋夜明月,內心無限惆悵,流露出對愛情的強烈渴望。
  • 2016 【古琴課】︱習琴見性 以琴入道
    璃 墟 藝 塾——古琴課習琴見性  以琴入道
  • 築基課程 | 學習廣陵派,從這首琴曲開始
    廣陵琴派經典系列之《平沙落雁》課程時間:2021年3月(始)每周晚一、三、四(上課)開課時間:2021年3月 下午七點上課方式:淮府琴院現場授課主講教師:高 超(全程授課)這門課程是高超老師特別為基礎進階級學員定製,針對本學年學習過程中同學們普遍存在的問題,以琴曲
  • ——淺論魏晉士人與琴的關係
    人們不再用儒家的禮樂文化去要求琴擔負它本不該擔負的責任,讓琴回歸到樂器的本質,注重琴的造型和製作工藝,注重演奏者的技巧,注重琴譜的質量,古琴在這一時期掙脫了禮教的束縛,迎來了飛速的發展。二、琴的傳承自從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主體思想之後,儒家音樂思想對琴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儒家音樂講究「中正平和」,而這正是古琴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