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上方,聆聽最美音樂
有不少學生問我這樣的問題:彈古琴是「技巧」重要還是「意境」重要?或應該偏重哪個?這個問題很難回答,選擇哪個都會失之偏頗。就如同回答是人的左腿重要還是人的右腿重要一樣。這雖然是一個無法選擇的問題,但技巧與意境兩者之間的表裡、體用關係我們卻不能含糊,如不明白其中的關係,不免會各執一方,輕重難辨。下面便是我的管中之斑。
剛剛結束的全國民樂大賽有這樣一個現象,大部分選手的參賽曲都是技巧難度很高的曲目,而一些以韻味為主的曲子卻少有人演奏,比如二胡組,選手們多選一些《野蜂飛舞》、《帕格尼尼練習曲》、《陽光照耀在塔什庫爾幹》、《第一二胡狂想曲》等高難度曲目,像《二泉映月》、《江河水》等二胡名曲幾乎無人問津,追其原因,一方面是評委打分的導向,難度高的曲子得分偏高,另一方面就是選手自身很難駕馭像《二泉映月》這樣以表現意境、意韻為主的曲子。如《二泉映月》的「悲」和「憤」,如果對樂曲的力度、強弱、節奏、感情色彩等方面處理等稍有不慎,就表現不出樂曲這兩方面的內涵。古琴也一樣,《廣陵散》成為選手們演奏最多的一個曲目,而像《梅花三弄》、《漁樵問答》、《平沙落雁》等這樣一些節奏較慢,韻味較濃的經典琴曲,卻少有人去演奏。我想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選手很難彈出這些曲子的韻味,而像《廣陵散》這樣以速度、力度見長的曲目,只要速度、力度上跟上,一般出不了大錯。從民樂大賽的這一側面,我們至少可以看出一點,選手們可能是「兩手都抓」了,但未必是「兩手都硬」了。
先看一個問題:是「吃飯」重要?還是「活著」重要?毫無疑問,兩者都重要,人不吃飯就活不了。但我們要明白一點:「吃飯」是為了「活著」,而人「活著」不是為了「吃飯」,否則就是「飯桶」了。技巧和意境也一樣,技巧是為了表現曲子的意境,而不是彈琴的目的。如果不吃飯,可以延續生命的話,那麼可以不用吃飯,要麼你是仙人,不食人間煙火,要麼是植物人,無法進食,但總是少數。
彈琴有兩種目的,一是「悅己」,一是「悅人」,無論哪種都需要用「技巧」把琴曲的「意境」表現出來,不用任何技巧就能達到「悅己」和「悅人」這兩種目的的,只有兩種情況,一是彈琴者是高人,胡彈亂拔便能傳情達意;二是演奏者巧遇知音,用無弦之琴也能感化對方,自己舉手抬足之間,知音也能心有靈犀,默契投分,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如果能做到這兩點,那麼彈琴可以不用技巧,可是,此兩者世間鮮有。所以,技巧必須是一個琴人所必須要熟練掌握的,否則談琴曲的意境便如緣木求魚!
這就是這兩者之間的表裡、體用關係:「技巧」為表,「意境」為裡,「技巧」作體,「意境」為用。明白此理,就不會失之偏頗了。
還有一例,似乎也可佐證一二:雜技演員似乎是越年輕越好,而現在琴界中公認的古琴大師們均已年過花甲。
《溪山琴況》中徐上瀛先生說了三句話:「弦與指合,指與音合,音與意合」,我想這三句話就像我們依次上臺階一樣,前後是不能顛倒的。第一句「指」指的便是古琴演奏的指法,技法,最後一句「意」,便指的是曲子的意境、演奏者的心境。其實先輩已經給我們答案了:重技巧是小乘,重意境是大乘。.
▍作者:雷苗偉
本文摘自雷苗偉老師《三省齋琴譜》
更多精彩內容請掃碼購買此書
▼▼▼
雷老師親筆籤名
極具收藏價值
一分鐘了解「古琴札記」
▼
800首古琴譜丨練琴打卡丨精品課程
名師指點丨99元租古琴丨琴學資料
講座直播丨網絡課程丨音樂會丨古琴商城
主編微信:guqin5577(註明:琴友)
商務合作QQ:320351925
▲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你若喜歡,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