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SDPCUS 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 來自專輯閱讀蘇河
編者按
蘇州河大致分為「三段」,其開發時間與地塊功能各有特性。東段自河口至河南路橋。因河口銜接外灘,近代化時間較早,該區塊集中領事館、醫院、戲院、社會機構等。中段自河南路至新閘橋,遍布銀行倉庫、商業棧房,與水運相關的商業行號。西段自新閘橋以西,中外資本與民族工業同構成滬西工業區。——鄭祖安《上海歷史上的蘇州河》
蘇州河北岸 河南路橋至新閘橋之間的倉庫
「倉棧本身也是地產,可用於出租,存放著各工廠的實物,如棉紗、麵粉、糧油等。浜南土地與人口密度高,倉棧多集中於浜北。考察這些功能建築,能夠發現其內部依然具有豐富性與異質性,如產權歸屬、建築樣式等,這與未來開發利用也有重要關聯。」——鄭祖安《上海歷史上的蘇州河》
Xintai Warehouse
新泰倉庫舊址
地址:新泰路57號
開放時間:外部全天開放,內部為辦公空間
▲新泰倉庫舊址
新泰倉庫是一幢大體量的中西混合式建築,該建築面積6105平方米,共分三層。磚木混合結構,木質立柱,抬梁式構架,樓面由木板構築。除立柱樓板外,最具特色的是寬階鐵扶梯,以便於搬運貨物,具有鮮明的建築功能性特色。
該倉庫建造於1920年,由當時以經營「掛名道契「為特色的著名英商泰利洋行設計並經租。主要是由4家租賃倉庫所組成,即瑞祥倉庫、鼎和堆棧、和記源倉庫、怡豐鐵棧。該倉庫的業主則是叱吒民國風雲,素有「顏料大王」之稱的瑞康行老闆貝潤生。
▲1947年地圖中的新泰倉庫(由「瑞祥倉庫、鼎和堆棧、和記源倉庫、怡豐鐵棧」這四家租賃倉庫所組成)
1949年後,新泰倉庫幾經變遷。1956年,私營倉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私營倉儲業合營後,通過經濟改組、機構變革、清產核資等工作,由一個分散的行業逐步改變為一個集中經營的企業。1958年2月,各合營倉庫改由倉儲公司直接領導,按照當時倉庫分布情況設置6個公私合營中心倉庫:四川路第一倉庫(黃浦區)、新開河倉庫(邑廟區)、永興倉庫(提籃區)、中虹橋倉庫(提籃區)、光復路倉庫(閘北區)、新泰路倉庫(閘北區)。1958年12月,將同屬閘北區的新泰路、光復路兩個中心倉庫合併為新泰路中心庫。1960年3月,合營倉庫按地區相近併入國營倉庫。公私合營新泰路中心庫與國營南蘇州路倉庫合併,定名為國營商業儲運公司南蘇州路倉庫。1980年,上海商業儲運公司屬下的倉庫被分到三大集團「一百」「華聯」和「友誼」,其中新泰倉庫被分到華聯集團。
▲1989年地圖中的新泰倉庫
▲新泰倉庫作為優秀歷史建築的保護銘牌
2004年,新泰倉庫舊址以建造歷史悠久和建築特色而被列入「上海市第四批優秀歷史建築」名錄。
Jardine Matheson Warehouse
怡和打包廠舊址
地址:北蘇州路912號
北蘇州路912號原為怡和打包廠。1832年7月1日,英國人史考特·威廉姆·查頓和詹姆斯·馬地臣在廣州創辦了怡和洋行。怡和洋行對香港早年的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有「未有香港,先有怡和」之說。
▲當年的怡和打包廠
1843年上海怡和洋行成立,是首家在上海開設的歐洲公司。1907年,英商怡和洋行在今北蘇州路、甘肅路口,沿河營建了一座大型的怡和打包廠,建築高三層。雖名為「打包廠」,實際是一個經營性的加工倉庫,進出貨物有生棉、棉紗、絲、羊毛、皮革等。平時廠內存儲這些貨物, 為其打包外運, 利用的就是面前蘇州河水路。
▲老垃圾橋(今西藏路橋)和新垃圾橋(今浙江路橋)之間的蘇州河北岸,集中了眾多大型倉棧
怡和洋行於1920 年在上海江邊成立了怡和冷藏公司,1921年合併所有紡絲企業,成立怡和紡絲局,怡和打包公司正是紡絲局的子公司。
除此以外,怡和洋行還參與了出資建造「九龍鐵路」和「淞滬鐵路」,並組建輪船 公司操縱中國沿海和長江內河運輸,建造碼頭、倉庫、貨棧,和啤酒公司等。可以說,北蘇州路上的怡和打包廠是當年蘇州河上最重要的站點之一,不少老上海灘的物流快遞都是從這裡出發。
▲1949年地圖中的紡織建設公司倉庫即原怡和打包廠
▲怡和打包廠建築今昔
Sihang Warehouse
四行倉庫舊址
地址:光復路21號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9:00-16:30 (16:00停止入場)
四行倉庫位於西藏路橋北堍西側,主體建築是一幢鋼筋混凝土為主的七層大樓, 屬市級文物 保護單位。四行倉庫由俗稱「北四行」的鹽業、 金城、中南、大陸四家銀行共同出資建設,通和洋行設計,是當時蘇州河沿岸規模較大、結構堅固的倉庫建築。
1937年淞滬抗戰後期, 自10月26日開始,以謝晉元為代表的中國軍隊第88師262旅524團 1營420餘名官兵(外界稱「八百壯士」)奉命固守四行倉庫,孤軍奮戰四晝夜,斃敵二百餘,成就了中外著名的「四行保衛戰」。
▲四行倉庫戰役中,因四行倉庫與大陸銀行倉庫毗連相鄰,一牆共用,內部聯通,大陸銀行倉庫成為一條供給線和撤退線 圖片提供 / 鄭祖安
▲1949年地圖中的四行信託部倉庫即四行倉庫
▲「八百壯士」(孤軍堅守四行倉庫四晝夜,成功擊退日軍多次進攻,極大地鼓舞了中國軍民的抗戰士氣)
▲激戰後的四行倉庫(千瘡百孔,彈痕累累)
▲謝晉元將軍,畢業於黃埔軍校第四期,因在淞滬會戰中率「八百壯士」死守上海四行倉庫,被國民政府授予抗戰最高榮譽獎章。
四行倉庫保衛戰結束後,謝晉元將軍率守軍退入公共租界,後在「膠州路孤軍營」與其他壯士一起被軟禁四年,1941年4月24日被汪精衛收買的叛徒刺殺身亡,舉國震驚。國民政府通令嘉獎,追贈為陸軍少將。上海30萬民眾前往「孤軍營」弔唁,瞻仰遺容。建國後,上海建立晉元高級中學、晉元高級中學附屬學校、晉元公園、晉元紀念廣場,並以晉元路命名道路作為對其的紀念。
在四行倉庫保衛戰期間,女童子軍楊慧敏冒著戰火為孤軍送去了一面國旗,此舉大大鼓舞了守軍士氣與隔岸觀戰的民眾,並獲得當時駐紮在租界內的世界各國媒體之讚揚。
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
2015年08月13日, 在淞滬會戰78周年紀念日之際, 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作為上海唯一的戰爭遺址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落成開館。
▲展廳內首次披露了美國記者海嵐·裡昂在淞滬會戰中拍攝的四行保衛戰和撤出四行倉庫的中國軍隊的兩組照片,它們是最早記錄「八百壯士」面 貌的原始照片
▲「八百壯士」名錄被一一鐫刻在牆上(「88D」為陸軍第八十八師的英語縮寫)
▲藝術家按照歷史影像將戰痕累累的倉庫西牆復原,警示今人「勿忘歷史」
出品:上海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促進中心
指導單位:上海市地名管理辦公室
供稿:城市考古團隊
- 謝謝收看 -
TO BE CONTINUED
原標題:《閱讀蘇河丨新泰倉庫、怡和打包廠、四行倉庫》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