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爆裂鼓手》,才發現自己仿佛讀了個假大學

2021-01-08 哇噻電影

英語裡再沒有哪兩個字,比「不錯」更害人了。-《爆裂鼓手》

《爆裂鼓手》講述的是安德魯的一段大學生活,他被弗萊徹老師選中參加樂隊,期間飽受弗萊徹老師嚴苛教學的折磨,安德魯瘋狂的訓練,最終在音樂廳的演出中回擊弗萊徹老師。

影片聚焦於兩人畸形的師生關係,同時也是安德魯追求夢想的故事,帶給我許多關於大學生活的思考。如果早些看到,或許我能度過一段更好的大學時光。

《爆裂鼓手》於2014年上映, 由達米恩·查澤雷導演,邁爾斯·特勒、J·K·西蒙斯主演,豆瓣評分8.7。

關於做什麼:你可以不知道要做什麼,但總得做點什麼。

「大學是人一生中最好的時光。」臨近畢業的我對著剛入學的新生說,就像當年學長對我說的。這不僅因為在這裡你能遇到志同道合的同學、牽伴一生的朋友,更重要的是,你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這時候,每一位年輕人都擁有大把的時間,但時間也是最寶貴的,大學四年轉瞬即逝,不要荒廢時光,儘管去做點什麼。

01 大學前就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當然是最好的,儘管努力就好,大學會給你最好的舞臺。

在我的印象裡,很少部分人在高中就對自己的未來有著清楚的規劃,但這部分人是十分幸運的,他們不必在未來的時光為「選擇」而苦惱,只需努力就好。

安德魯的夢想是成為音樂家,謝爾佛是全國最好的音樂學院,這是安德魯報考這所大學的原因,大學期間也為夢想付諸努力,獨自練習的他被弗萊徹老師選中參加學校最好的樂隊,開始時十分吃力,為了達到老師的要求近乎瘋狂的訓練,用努力掙得「核心樂手」的位置,得到演出的機會。

在這點上,我們其實無需指責弗萊徹老師近乎變態的苛刻,上場表演需要達到「核心樂手」的標準,就好像報考某所大學需要達到分數線一樣,既然選擇了這個目標,就需要為這個目標付出相應的努力,高中班上有人凌晨起床又挑燈夜讀,運動員為了提高成績不斷加練,安德魯為了達到「核心樂手」的標準練習到雙手出血,都是一樣的道理。

「可怕的是比你優秀的人比你還努力」,記得大學一位高考發揮失常的同學和我說過:「當我來到這所大學的第一天起,我就知道自己要更努力學習。」他大一時自學高年級課程,大二開始修「雙學位」,大三就修完了全部學分,無論哪個學期課表總是滿滿的,本科畢業時保研,現在又被導師推薦到南開大學讀博。看似開掛的人生,不過是用超乎常人的努力和汗水換來的,就像觀眾對安德魯近乎瘋狂的練習表示對不解,我們也會對周圍優秀且努力的人表示不解,為什麼要如此拼命?因為目標就在那裡,他們只管努力去達成。

02 大學裡還不知道自己做什麼?儘管去做點什麼,大學給了你最多的選擇。

安德魯遇到了心愛的女孩——妮可,她就讀福特漢姆大學,還沒有自己的專業,來到這所大學的原因是,福特漢姆大學是申請的一大堆學校中唯一錄取她的。妮可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但在電影院兼職的時候,遇見了喜歡自己的男孩。

大多數的大學生應該和妮可一樣,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迷茫,甚至對於目前學校、專業的選擇也沒有好感,但在大學裡,選擇的機會有很多,可以參加各種社團活動、到校外兼職實習、旁聽不同的課程、甚至換個專業,重要的是去做點什麼,在不斷嘗試中獲得靈感、找到目標,或許還會邂逅喜歡的人。

「如果你覺得有比上課更有意思的事情,那就逃課去做。」這是大學裡流傳最廣、影響力最大的一句話,這鼓勵很多人嘗試課堂以外的事情,這句話也成為了大多數人荒廢大好時光的理由,他們逃課的目的是休閒娛樂,是打遊戲、逛街、睡覺,比起枯燥的課堂,這些事情「更有意義」。但做點什麼,不是休閒娛樂,不是打遊戲、逛街、睡覺,而是通過做真正有意義的事情提升自我。

大學從來不是人生的終點,而是下一個階段的起點,大學也不是可以休憩的時候,需要在這時為自己的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於社會的殘酷:欠下的總是要還的,有些事情越早知道越好。

弗萊徹老師嚴苛的教學方式、暴躁的脾氣是樂團每一位學生的噩夢,言語上挖苦諷刺學生,毫無疑問,他的教育方式有待商榷,但也從另一個角度給我了很多思考:大學是不是把學生保護的太好了?大學就像一座「象牙塔」,遠離社會的黑暗面,但又充滿了諸多不現實。

是不是需要有人把沉溺於個人世界的學生罵醒?大學期間老師的教育大都是溫柔、點到為止的,既不能傷了學生的面子,也要維繫短暫美好的師生關係,很少有老師會把話講的很深,真正刺痛學生的內心。反觀弗萊徹老師的一些教育方式是值得肯定的:直接指出學生問題、督促學生看管好自己的樂譜,同時又肯定學生的價值。

社會是每位學生的最終歸宿,像弗萊徹這樣嚴苛的老師,才能夠讓學生體會到了社會的殘酷。(當然,我不贊成用髒話和暴力教育學生的。)

01 沒人會照顧你的情緒,真正長大成人的時候是哭泣著吃完午餐。

一次失誤、一次跑調都會成為弗萊徹訓斥學生、宣洩情緒的理由,這是弗萊徹的教學風格,在弗萊徹疾風驟雨般的咒罵後,有的學生退出了樂團,也有的一直堅持訓練、表演。毫無疑問,在弗萊徹的樂團訓練是有巨大壓力的、不快樂的,需要將自己委屈、悲傷甚至憤怒的情緒收斂,進而投入訓練。

觀眾會認為弗萊徹老師的方法不正確,過於苛刻和嚴格,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但從另一個方面想,每一次的訓練都是一次「壓力教育」。大學生儘管大都是成年人,但依舊不懂得對自己行為負責,在學校、家庭的庇護下度過安逸舒適大學生活,他們很難更加無情的社會中生存下去。

「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這是近些年網絡上十分流行的話題,電梯裡睡著的快遞小哥、年近花甲依舊賣菜還債的阿婆、連續做手術到暈倒的醫生、在地鐵哭泣著啃麵包的白領,有太多數不清的例子證明著生活很難。大學生之所以有安逸舒適的生活,是有人在默默的抵抗下一切,是父母為他們提供了物質條件,老師和學校將他們護在身下。

而學校和老師在保護學生的同時,也需要指出學生的問題、感受挫折,不再沉迷於自己的世界裡,比起未來生活中遇到的苦難,學校裡的挫折似乎更容易接受。

安德魯被選弗萊徹老師選中的原因是「雙倍搖擺」,由於主力鼓手的樂譜丟失,作為替補的他抓住上臺機會成為了「核心樂手」。但依舊因為「雙倍搖擺」,安德魯也隨時有可能被新來的替補所代替,但是安德魯做出了令競爭對手震驚、膽怯的行為——在弗萊徹老師的指揮下不斷加快擊鼓的速度、突破極限,他也保住了「核心樂手」的位置。

「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生存法則適用於叢林,也適用於人類社會。蔡康永說:15歲覺得遊泳難,放棄遊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遊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而為了留把握住這個機會,需要付出比競爭者更多的努力。

在學校沒有經歷的教訓和挫折,到了社會都會一一到來,而關於人生的道理、經驗越早知道越好,而不是輕易被社會的殘酷擊倒。

關於師生關係:合理的處理師生關係,而不是被其所羈絆。

查理·帕克之所以成為查理·帕克,不是因為老師喬·瓊斯朝他的腦袋上砸了個缽。

當時帕克還很年輕,薩克斯吹的很好,一路拼到淘汰賽,然後玩砸了。喬·瓊斯差點沒把他的腦袋削下來,回到後臺受盡奚落,那晚哭著入睡,但第二天早上他做了什麼?練琴、練琴、還是練琴,心中只有一個目標,再也不能被任何人嘲笑。一年後他回到舞臺上,吹出了有史以來最牛逼的獨奏。想像以下,如果喬·瓊斯只是說,「還可以,查理。」「挺好的,不錯。」然後查理回去想,「老子吹的不錯啊」,就沒有後續了。英語裡沒有哪兩個字比「不錯」更害人的了。

這是弗萊切老師為安德魯講的故事,關於偉大薩克斯手「大鳥」查理·帕克的故事,嚴苛的弗萊切老師也在尋找著自己的「查理·帕克」。毫無疑問,查理·帕克與喬·瓊斯的師生關係是彼此合適的,心智堅強的查理·帕克能夠承受住嚴苛的教育模式,與此同時,喬·瓊斯的「冷嘲熱諷」也能夠幫助查理·帕克突破自己的極限,達到更好的成就。兩人的相處模式比較特殊,但也能夠說明,合適的師生關係更容易幫助學生成長。

錢學森與馮卡門是另一種相處模式,馮卡門是錢學森「尊敬的老師」,而錢學森是馮卡門的「中國朋友」,這種亦師亦友的關係也幫助錢學森獲在美國完成了學業,在加州理工大學,錢學森獲得了航空和數學的雙博士學位,並與導師共同提出了「卡門——錢公式」。

無論哪種相處模式,作為大學生都有權利選擇合適的老師。這裡說的選擇,除了選擇課程教授的老師,也有機會選擇合適老師去深入的交流、學習,這會對自己的學業帶來很大的幫助,不用擔憂老師會嫌麻煩,老師都很願意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現實的情況是,很少有學生在課堂結束後與老師交流。如果有機會,和老師聊聊,收穫會比你想像中的多。

02 好的師生關係是彼此成就,而不是彼此折磨。

弗萊切老師最引以為傲的學生肖恩·凱西是林肯音樂中心的首席樂手,但從弗萊切老師開始教導他就患上了抑鬱症,年紀輕輕選擇了自殺;弗萊切老師認為安德魯是自己的「查理·帕克」,在嚴苛的教導下安德魯變得和他一樣暴躁,近乎瘋狂的訓練也是為了能夠「擊敗」他。

弗萊切發掘安德魯的時候,兩人是惺惺相惜的,弗萊切給予了自己學生肯定,安德魯也十分看重老師的評價,但慢慢兩人開始互相折磨,弗萊切為了激發安德魯的潛能,不斷的加以刺激,而安德魯也為了能夠「擊敗」暴虐的弗萊切發瘋似的訓練,但最終兩人都沒有達到目的,反而兩敗俱傷。

如果在大學碰到一個「壞」老師,正常的完成學業已經是奢望,甚至還會讓自己的尊嚴、健康、生命受到傷害。武漢理工「陶崇園墜亡」、成都理工老師騷擾女學生等等事件都在證明著「壞」老師對學生的傷害是巨大的。在大學裡,如果遇到「壞」老師,保護好自己是最重要的,保存好證據向學校尋求幫助,不要迫於老師的壓力而默默忍受,最後受到傷害的將是自己。

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基於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在大學時期,學校賦予了我們很多選擇的機會,作為一個成年人,需要為自己的學業負責,去選擇合適的老師,並且對不合理的師生關係說不。

結語

平庸的大學生是相似的,不平庸的大學生各有各的輝煌。

有些事情不必經歷,因為前人總結出了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

有些事情需要我們親自經歷,任何的成就都是需要付出努力。

《爆裂鼓手》帶給了即將離開大學校園的我很多思考,關於大學生活的思考:關於做什麼,關於社會的殘酷,關於師生關係的處理。

如果我能夠早點看到這部影評,我想我會度過一段更好的大學時光,像安德魯一樣不斷地練習,離夢想中的舞臺更進一步。

相關焦點

  • 只看過《爆裂鼓手》?這5部豆瓣好評鼓手電影,你千萬不能錯過!
    聽說,都2020年了,講述鼓手故事的電影,你還只看過《爆裂鼓手》?今天給大家推薦5部關於鼓手的豆瓣好評電影,找個時間看看吧!2樂鼓熱線|Drumline(2002)劇情簡介:一個擁有天分且酷愛節奏的鼓手-戴文,高中畢業後,隨即加入亞特蘭大的大學鼓號樂隊,學校為了年度校際鼓號樂隊大賽,特別對這群菜鳥展開嚴格的魔鬼訓練。然而,天賦異秉卻特立獨行的戴文,老是採取不妥協的態度,卻造成了團體中的嚴重衝突,眼看比賽即將來臨,他們要如何在年度大賽中脫穎而出?
  • 《爆裂鼓手》黑暗勵志向:不瘋魔,不成活
    「 人一旦有了夢想,怎麼活都是有靈魂的」第一次看見《爆裂鼓手》這個名字,我以為又是一個老掉牙的故事那種歷經艱難險阻,終於走向成功和人生巔峰,一個Happy ending完美結束,主角擁有了夢想中的生活可是,成年人的世界裡,哪還有童話可言?
  • 《爆裂鼓手》的男主如何承受巨大壓力,成就自己的鼓手之路
    今天我們為大家介紹一部打動了投資人的電影,爆裂鼓手講述的是一段爵士樂師生的恩怨糾葛,主角內曼在謝弗爾音樂學院上學,演奏架子鼓的他熱愛爵士,並渴望進入學院最好的樂隊,樂隊的導師就是本片的配角弗蘭徹,男主通過苦練被弗萊徹選中,成為替補鼓手,但是內馬在架子鼓上的修羅之路其實才剛剛開始,因為上一秒弗萊徹還對內曼溫柔慈祥
  • 推薦《爆裂鼓手》:高考之後,你需要一道硬菜,讓自己保持憤怒
    是的,《爆裂鼓手》。打破溫情如果說要為高考結束後的學子們列個影單,那麼《爆裂鼓手》會是我選擇的第一部。因為它殘忍地打破了許多少年氣的「溫情定律」,同時又點燃了符合青年身份的熱血!你想像中的好老師、貴人是什麼樣的?亦師亦友、諄諄善誘?《爆裂鼓手》說,滾!只有極度的壓榨、絲毫不帶善良、永恆的暴怒,才能將人的潛力逼迫出來。
  • 專訪《爆裂鼓手》導演:寫完劇本不敢給任何人看
    奧斯卡提名影片《爆裂鼓手》的編劇兼導演達米恩-查澤雷也參與此活動,與大家面對面,詳解影片的臺前幕後。  影片《爆裂鼓手》聚焦於逐夢的年輕的爵士鼓手安德魯-奈曼(邁爾斯-特勒飾演)和他的嚴師特倫斯-弗萊徹(J-K-西蒙斯飾演,本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候選人)之間的關係。影片中邁爾斯與西蒙斯的表演十分具有震撼力,影片的配樂也讓人贊口不絕。
  • 被名字耽誤的好電影《爆裂鼓手》
    2014年的《爆裂鼓手》是侃哥每隔一陣子都會找出來重溫的電影,難得的是,每一次翻看,都還能找到那種手心冒汗、小腿肚緊繃的緊張感畢竟是獲得奧斯卡最佳剪輯和最佳男配的片子,質量槓槓的其實,在最早聽到片名時,侃哥對這種「音樂電影」並沒有太大的興趣,因為先入為主的觀念讓人覺得這是一部唱唱跳跳的歌舞片然而,觀看僅僅十分鐘,雙眼真的就再難以離開屏幕
  • 深度解讀《爆裂鼓手》,結局是自我超越,還是徹底的悲劇?
    早期的片子都有關於音樂,是因為達米恩·查澤雷高中時期就是個玩音樂的。他沉迷爵士鼓,刻苦練習,一路升級。本來考大學的時候他很有機會進入專業的音樂學院,但在音樂生涯的節骨眼,他卻選擇了放棄,轉而攻讀視覺及環境研究專業。考進了哈佛大學。
  • 超燃超帶感的勵志電影《爆裂鼓手》,每天必刷一遍的好電影
    電影《爆裂的鼓手》是2014年上映的老電影,但我基本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看一遍,以此來激勵自己。這是一部不看會後悔系列的好電影。今天不概述劇情,我只想給大家介紹一個「把自己逼到極限的角色「。電影《爆裂的鼓手》講述的是男主角安德魯被一位超級嚴格,嚴格到變態的音樂老師調教的故事,音樂老師叫做特倫斯。他有多嚴格?舉個例子:大學畢業之後的學生,進入了紐約最高的音樂劇團,即使在離開了他的管轄範圍,最後的結局竟然是自殺。可想而知,在學校的時候,他的教育方式是多麼的變態。我們來看看男主做了哪些事?
  • 《爆裂鼓手》|夢想之路上不要拒絕和撕下那塊創可貼
    引子:無數個日夜染了血的創可貼被崩裂的那一刻,命運中的成功可能在悄悄接近了,非凡與與平凡也可能只在一念之間。2014年達米恩·查澤雷執導電影《爆裂鼓手》,講述了追求心中頂級爵士樂的一對師生,鼓手安德魯(邁爾斯·特勒)和樂隊總指揮老師弗萊徹(J·K·西蒙斯飾演),為了追求心中的巔峰完美,不同性格的兩個人,彼此從發現對方開始學習的謙遜,到逐漸失去耐心的暴躁和放棄,到最後互相牴觸厭惡的報復和瘋魔。走向成功是沒有捷徑的,付出也不是一定有回報的。
  • 這部勵志電影打動了無數人,「爆裂鼓手」,偏執往往造就天才
    這部勵志電影打動了無數人,「爆裂鼓手」,偏執往往造就天才愛看電影,暢聊故事,因為電影我們相聚在一起,各位朋友們好,我是小肖。今天小肖跟各位帶來的電影,是一部國外的經典高分電影,叫做「爆裂鼓手」。仿佛是為了驗證安德魯的觀點是錯的,再次開始練習時因為安德魯一直找不對節奏,被指揮用粗魯的言語侮辱,被掌摑,被扔椅子,最終安德魯在眼淚中結束了第一次的練習。不服輸的他回到家中,拼命的練習,創客貼一個不夠就再來一個,一直練到骨上都是鮮血,第一次參加比賽安德魯作為替補只能為核心鼓手保管譜子,可是他卻將譜子弄丟!因為核心鼓手沒有背過譜子,所以他不能上臺演奏。
  • 黑暗勵志片《爆裂鼓手》:中美教育文化的交叉,走向偉大的代價
    《爆裂鼓手》是一部「黑暗」的勵志片,很多人甚至認為該片本質是反勵志片或者心理片,因為其中的價值觀有太多與現實相違背,讓人感到殘酷與不忍,充滿了反人性和戾氣。其實該片的原名為《whiplash》,本身便是「鞭打」的意思,而中文翻譯為《爆裂鼓手》或《鼓動人生》等等,有些先入為主的把其視為傳統的勵志電影。
  • 《爆裂鼓手》:快節奏的鼓聲,不一樣的爵士樂,自由的音樂態度
    這部影片以鼓手作為主人公,講述了少年安德魯(邁爾斯特勒 飾)在嚴師的督導教育下,以非常手段挑戰自己的極限、追逐爵士樂鼓手夢的熱血故事。作為一部音樂片,《爆裂鼓手》得到了最佳混音的奧斯卡獎項,足見這部影片不只是演技或劇情的部分,在電影音樂方面,也深受肯定。
  • 影評:《爆裂鼓手》人為了夢想能努力到什麼地步?
    影評人寬寬原創首發 侵權必究《爆裂鼓手》是一部關於追逐夢想的電影,人為了夢想能努力到什麼地步?這部電影給出了答案,電影的男主小尼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優秀的架子鼓手,而他順利的考入了理想中的學院,並在自己練鼓的時候很巧的碰到了全學院最好的音樂教授,教授向小尼發出邀請,請他來學院中最好的樂隊成為了一名替補鼓手。最好的學院,最好的教授最好的樂隊感覺小尼的一切都那麼順利,似乎都在朝著最好的方向發展,小尼相信自己會在這個地方完成自己的音樂夢想。
  • 豆瓣8.6《爆裂鼓手》:如果甘願平庸,你願意絕望地活到90歲嗎?
    早幾年前,我還在受著應試教育的毒害,還在青春叛逆,第一次看到《爆裂鼓手》,感覺是變態和壓抑。今天又看了一遍,居然有點感動。前幾天,我一個朋友問我,你練琴那麼辛苦為什麼還要練?我想這是熱愛吧。熱愛,不就是痛苦中裹挾著快樂嗎?只看到痛苦的人,大概是沒認真追求過的吧。這是爆裂鼓手給我的感悟。也正是我所感動的原因。
  • 電影《爆裂鼓手》:偏執,是天才的代名詞,還是作繭自縛的象徵?
    單看他的早期作品《爆裂鼓手》的電影海報,已令人浮想聯翩。一個猙獰怒吼的人,一個融在陰暗色調裡的人,一個巨大醒目的字眼WHIPLASH(鞭打),無一不在挑動著觀影者敏感好奇的神經。他們分別擔任什麼角色?而WHIPLASH這一詞,又意味著什麼?
  • 爆裂鼓手邁爾斯-特勒開微博 中文說"你好"
    曾在《爆裂鼓手》中出演鼓手Andrew的邁爾斯-特勒(Miles Teller)開通了微博,6月15日中午,他發出了第一條問候視頻曾在《爆裂鼓手》中出演鼓手Andrew的邁爾斯-特勒[微博](Miles Teller)開通了微博,6月15日中午,他發出了第一條問候視頻,並用中文「你好」向粉絲打招呼。  邁爾斯-特勒稱自己很興奮成為微博的一員,他現在正在拍電影,之後會在微博中貼出更多自己的動態。  邁爾斯-特勒之後,還會有更多大咖進駐微博。
  • 電影《爆裂鼓手》最後的結局是什麼意思?
    《爆裂鼓手》講了一個有著爵士鼓手夢想的少年,在一名嚴格到變態的老師指導下,突破極限,不斷超越自我的熱血故事。這部影片獲得多項奧斯卡提名,更成為了許多電影打分網的公認的優質電影。這個結局,表面上是Fletcher跟Andrew兩個的博弈,實際上是Andrew一個人的內心掙扎, 他渴望成為一個聲名遠揚的爵士鼓手,而作為老師的Fletcher嚴格、挑剔,渴望一個與他靈魂契合的鼓手,Fletcher代表一種權威認可,而Andrew需要他的認可,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這種追求無疑是病態的,讓Andrew離開父親的懷抱安慰背棄家人,切斷七情六慾。
  • 我喜歡《爆裂鼓手》我喜歡一部電影,有時候成功後面是殘酷的
    《爆裂鼓手》是我非常喜歡的另類勵志電影,劇中的主人公安德魯從最初的愛情到最終實現自己的夢想,再到技巧的巔峰,他對我們職場有什麼實際意義?我有這些看法。@奈小奈《爆裂鼓手》講述一個19歲的單親家庭孩子安德魯進入一所著名的音樂學院,夢想成為一名頂級鼓手。
  • 《爆裂鼓手》:兩個瘋子為了自己的使命付出一切,相互成就對方
    《爆裂鼓手》:兩個瘋子為了自己的使命付出一切,相互成就對方《爆裂鼓手》的英文片名是Whiplash,這個電影名字在我看來有三個含義。一是片中主角長期苦練的曲子的名稱,這一首曲子貫穿整部電影,也是核心。二是它的中文意思是鞭子,在爵士鼓演奏中,正確的揮動鼓棒擊打鼓面的這一動作就像是揮動鞭子,這就意味著這部電影圍繞著專業的爵士鼓樂手來展開劇情。
  • 《爆裂鼓手》影評:別忘記為了夢想行動
    《爆裂鼓手》影評:別忘記為了夢想行動一眼望去,狹窄擁擠的樓道空無一人甚至一物,他就那樣坐在盡頭。他任由手上的血滴在鼓上,鮮豔的紅就那樣滴落在白白的鼓面上。他就那樣坐著,旁邊散落著不止翻了多少遍的樂譜。空氣就像凝固了一般,寂靜的似乎連血滴在鼓上的聲音都能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