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三大寶,一個都不能少!

2021-02-22 志由兒女

人一生要經歷三種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其中,家庭教育常被教育家稱為「第一教育」。

不僅因為家庭教育最早作用於孩子,還因為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最為深遠。一個孩子能否成才,往往和家庭教育是否成功有直接關係。

很多父母不遺餘力地早早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提高班,希望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殊不知,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線」。

而家庭教育的三個關鍵:陪伴、閱讀和習慣養成,父母再忙也要多加注意。

01

最好的教育方式是陪伴

陪伴孩子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責任,孩子良好的品性修養不可能簡單地從書上習得,而是來自父母的陪伴引導、言傳身教。

如果孩子的童年時期沒有父母的陪伴,就猶如樹苗生長沒有陽光雨露。

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往往性格更內向,極易產生自卑心理。

父母一定要知道,再多的金錢,再好的物質條件,都彌補不了孩子缺失的陪伴。

我身邊就有個朋友,小時候就是所謂的「留守兒童」,在他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外出打工了,他在爺爺奶奶的家裡長大,爺爺奶奶給了他無盡的寵愛,卻始終沒法代替父母的關懷。

他從小就形成了獨立卻有些偏執的性格,遇事喜歡鑽牛角尖,也因此錯過了不少機會,更是一直沒能和哪任對象走到談婚論嫁的地步。

現如今,他的爺爺奶奶已經故去,父母年過半百,他也接近而立之年,與父母的關係仍有著難以跨越的鴻溝,他已習慣逃避父母的關心和說教,甚至都不願回去那個家。

立業還有待努力,成家更是遙遠,就連一家人其樂融融,都仿佛難實現的期望。

有遠見的父母都捨得花時間陪伴孩子,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身後有父母,讓孩子能感知愛、學會愛。

02

教育中要重視閱讀

畢淑敏曾說,讓孩子愛上閱讀,必將成為父母一生中最划算的教育。

良好的閱讀習慣能讓孩子終身受益,閱讀不僅僅是為了考出好成績,更是要讓孩子從閱讀中體會人生、增長閱歷。 

育兒專家尹建莉曾說過:「一個孩子,從閱讀中獲得的,不僅是心靈的滋養,也是心理上的力量。」

培養閱讀的習慣,家長要同孩子一起努力。只有重視閱讀的家庭,才能培養出愛閱讀的孩子。 

讓孩子愛上閱讀,父母要做到這幾點:

1. 創造閱讀環境 

在家為孩子創造閱讀環境很重要,可以為孩子置辦一個小書櫃,精選他所在的年齡段需要了解的,或者能讓他感興趣的書籍。

營造閱讀氛圍,要合理利用家裡的其他空間,不僅書桌,沙發甚至洗手間都可以適當地放置一些書本或雜誌。

讓閱讀無處不在,讓孩子能隨時隨地閱讀。

2. 與孩子一起閱讀

陪孩子讀書,不僅能增進親子關係,還能讓孩子對閱讀產生更大的興趣。

讀完書,鼓勵孩子把書中的故事講給大人聽,孩子講故事不僅鍛鍊了他們的思維,還是對讀書成果的一種肯定。

3. 父母以身作則

減少在家裡使用手機的時間,用低頭看手機的時間來翻一本書,和孩子一同外出時克制隨時隨地看手機的習慣,以身作則是最好的教育。

03

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

2019年廣西的理科狀元楊晨煜,以語文140分、數學150分、英語150分、理綜290分,總分730分的高分,打破了高考以來廣西理科總分最高分記錄。 

而在談到兒子高分奪得理科狀元的頭銜,楊晨煜的媽媽直言:「我覺得他會考好,但沒想到他考得這麼好。」

談到養育孩子的經驗,楊媽媽說:「一定要在孩子沒有自主思考能力時,監督養成習慣,定型以後,後面的路就好走了。

我們平時基本只管好他的後勤,他的課業我們就交給老師,不會去打擾他。」

楊媽媽還提到監督孩子習慣養成的過程是很痛苦的,要時時刻刻地留意、監督他。而且監督的過程中,父母自己也要自律,不能讓孩子學習,自己卻在玩手機。

說到底,就是父母在培養孩子自覺性的時候,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則,給孩子一個好的學習榜樣。

有一個這麼會教育孩子的媽媽,難怪楊晨煜能在眾多考生中脫穎而出,成為高考狀元。

如果不是楊媽媽在他還沒有自主思考能力的階段,就有預見性地引導並監督他養成各種良好習慣,很可能就不會有現在優秀的他。

因為自覺性的建立,是一個漫長複雜的過程,在此之前,孩子都不可能自覺地學習、努力,必須要有成人的陪伴、引導以及監督。

而大人的督導畢竟只能作用一時,更別說孩子會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所以說孩子的自覺性培養,越早越好。 

如果從小培養孩子各方面良好的習慣,他也會在後續的學習成長中不斷感受到學習的快樂,獲得誇讚與獎勵,從而形成正向循環,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

有人說,孩子就是家庭教育的縮影,也是父母的鏡子。

我們往往可以通過孩子看出父母的教育能力和用心程度,感受到其家庭關係與氛圍。

很多父母常常在誇別人家的孩子,殊不知,很多時候,往往是自己沒有給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

家庭教育的三個關鍵,陪伴、閱讀和習慣養成,希望父母能真正執行起來,給孩子以及整個家庭營造美好的未來。

相關焦點

  • 樂山有三大寶:大佛、串串、一瓊姐
    今天想來分享閨蜜的高少女~樂山有三大寶:大佛、串串、一瓊姐。樂山,就是四川省的樂山市,因大佛而出名,串串是四川的名吃,那麼,一瓊姐是誰呢?這個神奇的女人,已經把我一個從不吃辣的北京大妞,魔性地轉變成,每次點餐必須吃辣的地步了。川妹子一瓊姐,是非常厲害的人物,請記住四個字:雌雄同體,這個女人的身上兩種性別並存,男人的理性加女人的感性,雌雄都在。
  • 男人三大寶:幽默、有趣、忠誠
    一個男人如果具備:幽默、有趣、忠誠,那麼他就是一個討人喜歡,受人尊敬,具備無論到哪兒都會被人圈粉的實力。曾經遇到過一個男人,特別有人緣,原因就是他的性格比較幽默風趣。不論什麼不好的事,只要他一來,三兩句幽默的話一出口,事情就得到了很好的解決。後來,不論有什麼事,大事小事,大家都過來找他。他成了身邊人的主心骨,用他幽默的特性,化解了他人的煩擾。
  • 「一個都不能少」怎麼說
    從此以後,「一個都不能少」成了一個使用頻率非常高的詞,被應用於各種場合,在百度輸入「一個都不能少」檢索,有250萬個相關網頁之多。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片名是怎麼翻譯成英語的,筆者並不清楚,但是,在GOOGLE搜索的結果發現,這個片名當時好像被譯成了Not One Less。
  • 農村老人常說的三大寶,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我爺爺活著的時候,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人生三大寶:醜媳、薄地、爛棉襖。當時還小,也不懂什麼意思。回想爺爺的一生,一個目不認丁的山裡農民,卻在50多年前培養出了父親和小姑這樣的大學生。其實不然,這三句話一是提醒我們不管幹什麼工作都要勤奮努力,只要踏實肯幹,總有收穫二是告訴我們做人要知足者常樂,一味的追求外表美好的東西,也許並不是一件好事情,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三是告訴我們居安思危,什麼時候都不要丟棄老祖宗留下的勤儉節約的美德。
  • 一個都不能少
    在祿豐縣職業高級中學,一些孩子曾因各種各樣的原因成為了「問題學生」,自卑、厭學、逃課等問題層出不窮……學校黨支部的黨員教師喊出「一個都不能少」的口號,用無私的奉獻溫暖著每一名孩子的心,呵護孩子們健康成才,使他們成為「最靚的仔
  • 一個都不能少 NOT ONE LESS
    一個都不能少丨NOT ONE LESS 貧窮 Poverty 導演 DIRECTOR 張藝謀 Zhang Yimou 簡介 INTRODUCTION 水泉村是個貧窮落後的地方,學校教室破舊,上下課連個鐘錶都沒有
  •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晚上,校長給我們文禮班觀看了電影《一個都不能少》。
  • 《都挺好》影射了中國家庭教育的三大問題,最後一個最可怕
    如果單從功利的角度來說,蘇家的家庭教育,也就是蘇母(陳瑾飾演)主導的家庭教育無疑是非常成功的。然而,透過全劇不難發現,蘇家的三個孩子在性格方面都有一定的缺陷,這也從側面映射出中國當前家庭教育的三個問題,尤其是最後一個,最是可怕,一旦忽略了,後果將相當嚴重。
  • 《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關於責任與守信的故事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是1999年張藝謀改編小說《天上有個太陽》的作品。該電影主要講述了村裡唯一的老師,高老師因為家裡有事不得不請假回家,不得不從村裡找出一個十三、四歲的女孩魏敏芝來當代課老師。由於年齡太小,學生們都認為她沒有能力。原本28多個學生只剩下26個。
  • 德智體美勞,一個不能少
    對於德智體美勞這五個方面,很多人都耳熟能詳,但不能迴避的是,真正認識、重視並落實這五個方面同等發展,至少存在兩個錯誤認識:一是有人認為,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首要是德育,但德育的範圍很大,顯得很空,不好落地,抓好智育,考試分數高、學歷高,才是真的、是實的;二是有人認為,抓好智育最重要,智育好,其他方面自然就搞好了,還有人認為,學校也可把體美勞同樣分數化,以分數來衡量學生的達標水平。
  • 實用英語口語:「一個都不能少」怎麼說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以其催人淚下的故事反映了我國教育事業在特定歷史時期面臨的困境,以極強的感染力感動了觀眾。從此以後,「一個都不能少」成了一個使用頻率非常高的詞,被應用於各種場合,在百度輸入「一個都不能少」檢索,有250萬個相關網頁之多。
  • 教育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緊張的開學工作剛剛結束,田家炳實驗中學校長王文斌聽說七年級八班學生張甲潤因身體殘疾不能到校上學努力做到:「教育路上,一個都不能少!」(張慧)
  • 父親不能「缺席」家庭教育——心理專家李明善點評
    男孩少了應有的那種頑強、勇敢、豁達的陽剛之氣。其實,這和許多家庭中照顧、教育孩子重任落在母親的肩膀上不無關係,很多父親由於各種原因當起了「甩手掌柜」,無論是幼兒園還是中小學校園中,缺乏「陽剛之氣」的男孩越來越多。
  • 融合式教學,一個都不能少!
    她事後回憶說,「微積分這門課只有我一個人選擇線上學習,授課老師專門為我開了騰訊會議,我很感動,也深刻體會到了邱勇校長在開學時說的『一個都不能少』。」2018級社科學院的褚樂怡也受到了這樣的「特殊」待遇。經管學院杜勝利老師的商業倫理課,褚樂怡是全班唯一一位在線上課的同學,「杜勝利老師特地打電話徵詢我的意見,為我一個人開了騰訊會議。」
  • 一位優秀的教師不一定是一位優秀的家長,家庭教育不能學校化
    在這些優秀的教師隊伍中有很多還是優秀的家長,對自己孩子的教育也很成功,很多孩子都考上了重點大學,人品也很好。但在這些優秀的教師隊伍中也有很多老師不是優秀的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很是失敗,優秀的教師卻教育不出優秀的子女。人們常說,一個優秀的教師不一定是一位優秀的家長,有些教師能教好別人的孩子卻不能教好自己的孩子。這是為什麼呢?
  • ​「一個都不能少」是我的座右銘
    要走近每一名學生,真誠的一句問候,認真的一次傾聽,對他們來說都很重要。細微之處見成效,努力做好控輟保學工作,確保每個適齡兒童少年完整接受九年義務教育。首先作為班主任,我認識到在控輟保學工作中應該一馬當先。我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讓每一個人都能在班裡找到自己的位置,看到自己對於班集體的貢獻,激發他們愛班級的集體榮譽感。
  • 一起來一起回,一個都不能少
    但我們沒有一個人坐下來,我們都明白——當我們啟程赴鄂援助的那天起,就做好了一切準備。這一刻,我們絕不退縮。   隨後,經過大家共同商議,決定由趙力、張靜、趙燕秋三位同志首先進入感染性疾病病區,與鹹寧市第一人民醫院的醫護人員共同抗擊疫情。三位同志下病區前,其他隊友不停叮囑要小心小心再小心,絕不能有一絲鬆懈。一起來,一起回,一個都不能少!
  • 雙語巡迴路,一個都不能少
    截止到目前,我院共受理控輟保學「官告民」案件15起,通過巡迴審理力爭實現控輟保學「一個都不能少」。
  • 上學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對於鄧建軍的輟學,有人認為這是一件「棄一人而保全班的」的好事,但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老師們都明白:「扶貧先扶志,在脫貧攻堅的路上,孩子一定要上學,一個也不能少。」「得知鄧建軍輟學的消息後,我們立即採取行動,通過家長、同學多方聯繫,幾經周折,最後在寧洱縣城的一家小酒館中找到。」董福雲說,但第一次找到鄧建軍時,他直接拒絕回來上課。
  • 德智體美勞,一個都不能少
    德智體美勞,每一個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和教育中的功能作用。好的教育,不僅僅有分數和升學率,更要有完整的靈魂和堅定的價值追求;不僅關注知識和技能堆疊的厚度,更關注體質意志品質和涵養的高度。這也是建設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必須回答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