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要經歷三種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其中,家庭教育常被教育家稱為「第一教育」。
不僅因為家庭教育最早作用於孩子,還因為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最為深遠。一個孩子能否成才,往往和家庭教育是否成功有直接關係。
很多父母不遺餘力地早早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提高班,希望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殊不知,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線」。
而家庭教育的三個關鍵:陪伴、閱讀和習慣養成,父母再忙也要多加注意。
01
最好的教育方式是陪伴
陪伴孩子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責任,孩子良好的品性修養不可能簡單地從書上習得,而是來自父母的陪伴引導、言傳身教。
如果孩子的童年時期沒有父母的陪伴,就猶如樹苗生長沒有陽光雨露。
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往往性格更內向,極易產生自卑心理。
父母一定要知道,再多的金錢,再好的物質條件,都彌補不了孩子缺失的陪伴。
我身邊就有個朋友,小時候就是所謂的「留守兒童」,在他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外出打工了,他在爺爺奶奶的家裡長大,爺爺奶奶給了他無盡的寵愛,卻始終沒法代替父母的關懷。
他從小就形成了獨立卻有些偏執的性格,遇事喜歡鑽牛角尖,也因此錯過了不少機會,更是一直沒能和哪任對象走到談婚論嫁的地步。
現如今,他的爺爺奶奶已經故去,父母年過半百,他也接近而立之年,與父母的關係仍有著難以跨越的鴻溝,他已習慣逃避父母的關心和說教,甚至都不願回去那個家。
立業還有待努力,成家更是遙遠,就連一家人其樂融融,都仿佛難實現的期望。
有遠見的父母都捨得花時間陪伴孩子,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身後有父母,讓孩子能感知愛、學會愛。
02
教育中要重視閱讀
畢淑敏曾說,讓孩子愛上閱讀,必將成為父母一生中最划算的教育。
良好的閱讀習慣能讓孩子終身受益,閱讀不僅僅是為了考出好成績,更是要讓孩子從閱讀中體會人生、增長閱歷。
育兒專家尹建莉曾說過:「一個孩子,從閱讀中獲得的,不僅是心靈的滋養,也是心理上的力量。」
培養閱讀的習慣,家長要同孩子一起努力。只有重視閱讀的家庭,才能培養出愛閱讀的孩子。
讓孩子愛上閱讀,父母要做到這幾點:
1. 創造閱讀環境
在家為孩子創造閱讀環境很重要,可以為孩子置辦一個小書櫃,精選他所在的年齡段需要了解的,或者能讓他感興趣的書籍。
營造閱讀氛圍,要合理利用家裡的其他空間,不僅書桌,沙發甚至洗手間都可以適當地放置一些書本或雜誌。
讓閱讀無處不在,讓孩子能隨時隨地閱讀。
2. 與孩子一起閱讀
陪孩子讀書,不僅能增進親子關係,還能讓孩子對閱讀產生更大的興趣。
讀完書,鼓勵孩子把書中的故事講給大人聽,孩子講故事不僅鍛鍊了他們的思維,還是對讀書成果的一種肯定。
3. 父母以身作則
減少在家裡使用手機的時間,用低頭看手機的時間來翻一本書,和孩子一同外出時克制隨時隨地看手機的習慣,以身作則是最好的教育。
03
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
2019年廣西的理科狀元楊晨煜,以語文140分、數學150分、英語150分、理綜290分,總分730分的高分,打破了高考以來廣西理科總分最高分記錄。
而在談到兒子高分奪得理科狀元的頭銜,楊晨煜的媽媽直言:「我覺得他會考好,但沒想到他考得這麼好。」
談到養育孩子的經驗,楊媽媽說:「一定要在孩子沒有自主思考能力時,監督養成習慣,定型以後,後面的路就好走了。
我們平時基本只管好他的後勤,他的課業我們就交給老師,不會去打擾他。」
楊媽媽還提到監督孩子習慣養成的過程是很痛苦的,要時時刻刻地留意、監督他。而且監督的過程中,父母自己也要自律,不能讓孩子學習,自己卻在玩手機。
說到底,就是父母在培養孩子自覺性的時候,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則,給孩子一個好的學習榜樣。
有一個這麼會教育孩子的媽媽,難怪楊晨煜能在眾多考生中脫穎而出,成為高考狀元。
如果不是楊媽媽在他還沒有自主思考能力的階段,就有預見性地引導並監督他養成各種良好習慣,很可能就不會有現在優秀的他。
因為自覺性的建立,是一個漫長複雜的過程,在此之前,孩子都不可能自覺地學習、努力,必須要有成人的陪伴、引導以及監督。
而大人的督導畢竟只能作用一時,更別說孩子會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所以說孩子的自覺性培養,越早越好。
如果從小培養孩子各方面良好的習慣,他也會在後續的學習成長中不斷感受到學習的快樂,獲得誇讚與獎勵,從而形成正向循環,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
有人說,孩子就是家庭教育的縮影,也是父母的鏡子。
我們往往可以通過孩子看出父母的教育能力和用心程度,感受到其家庭關係與氛圍。
很多父母常常在誇別人家的孩子,殊不知,很多時候,往往是自己沒有給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
家庭教育的三個關鍵,陪伴、閱讀和習慣養成,希望父母能真正執行起來,給孩子以及整個家庭營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