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在舞臺上,經常「批評」于謙,「你最好照詞說」,結果卻引來于謙的回懟「你哪有詞啊!」說了半天相聲,竟然沒有準詞?真的是這樣嗎?
郭德綱和于謙有一個段子,郭德綱說,人們都稱我們是草根,什麼是草根?人參,靈芝,冬蟲夏草,都是些「不上檔次」的東西。我們比不了人家大棚裡的香椿芽,韭黃......于謙直接諷刺說,人家多綠色呀。
這個包袱使得突然,而且是捧哏使出來的,郭德綱也指著于謙說,「你不要指桑罵槐。」臺上臺下,大家心裡早就有了某種默契,知道這是有所指。因此,觀眾和演員都笑個不停。
郭德綱趁熱打鐵,接茬說「你這樣會給我惹禍的」。沒想到于謙又回了一句「你這禍就不小了。」郭德綱趕緊接了一句「你這貨才不小呢」。
臺下都是老觀眾,一看就知道這是郭德綱和于謙兩人的即興表演,一個個包袱都是不加思索,脫口而出的。這種不加設計的包袱,讓人聽著十分舒服,臺下的笑聲和掌聲十分熱烈。
郭德綱更是假意批評于謙,「你最好照詞說」。于謙更不示弱,再次回懟「你哪有詞啊?」臺下的觀眾聽到這裡,更是哄堂大笑。這種相聲,聽上去輕鬆自然,笑聲此起彼伏,已經達到了相聲的最高境界。
這種表演形式,也就是相聲中常說的「現掛」。這種「現掛」都是結合相聲的內容和當時劇場中的情況,臨時創作,臨時使用,往往打破了觀眾的欣賞規律,所以,使用效果非常好。
掌握這種「現掛」的表演形式,不但需要熟練掌握相聲表演技巧,更需要豐富的舞臺表演經驗。在小劇場鍛鍊出來的演員們,一般都善於使用這種表演形式。
而經常在電視上或者晚會中說相聲的演員,他們都有嚴格的時間和內容上的規定,不能越雷池一步,所以很少採用這種形式,以致於漸漸地就荒廢了這項技藝。
在郭德綱這裡,他甚至把整段相聲都採用「現掛」的形式來表演。因為他有評書表演的功底,所以很多話,自己都能即興地說出來。所以,在他的相聲創作中,最多就是寫一個提綱。
在表演之前的「對活」階段,郭德綱就會拿著這個提綱和于謙對一遍,哪裡是包袱,哪裡需要展開,都提前說明。當然,這也需要對方同樣是一位相聲水平很高的演員,才能說明白,記清楚 。
而于謙恰恰就是這樣的一位演員。對於郭德綱的要求,他能夠做到心領神會,甚至達到融會貫通。郭德綱曾經這樣評價于謙,「他一看就是從小學相聲,懂相聲的人。我一說話,他能知道我準備說什麼。」
從小學相聲的人很多,重點還是于謙更理解郭德綱,知道他每句話的重點,以及想要表達的意思。因此,在前面那個段子中,于謙才敢於嘲諷溫室大棚裡的蔬菜,「人家多綠色呀。」
顯然,這就是郭德綱要表達的意思,于謙直接給他做了個鋪墊。這都緣於他們二人年齡相仿,思維方式相近,都愛相聲,又都好像是游離於體制之外,因而想要表達的思想,往往不會出現偏差。
所以,無論郭德綱說什麼,就算沒有對過詞,于謙也敢往下接。因為很多話,就算郭德綱不說,或許那也是于謙想說的。所以說,關鍵還是兩人之間的互相理解。
很多相聲大師,他們之前創作的相聲,講究「死綱死口」。也就是說,臺上表演的作品和自己創作的文本,有可能連一個字都不會錯。而現在郭德綱的相聲,卻已經形成了「去文本化」。大家說,老郭這種作法,是一種進步,還是倒退呢?